增訂通俗傷寒論
《增訂通俗傷寒論》一書,乃民國時期紹派中醫名家何廉臣先生畢生心血之結晶,亦是清代以來紹派傷寒學術傳承之重要里程碑。此書並非純粹的個人創作,而是歷經三代醫家、橫跨近兩百年臨床經驗的智慧積累與發皇。其根源可追溯至清代乾嘉年間盛名遠播的紹派醫家俞根初(號東扶)先生所著之《通俗傷寒論》。俞氏以其「日診百數十人」的宏富閱歷,將畢生勘治傷寒之心法,摒棄玄虛,直抒胸臆,匯成此書,其體裁「直捷了當,簡明樸實」,深為時人所重。其後,何廉臣先生之祖父何秀山,與俞根初為道義之交,深知其書價值,恐其「塵封蠹蝕,湮沒不傳」,遂親手抄錄俞氏原稿,並隨錄隨按,融入自身見解,意在「為吾紹留一傳派」。至民國初年,何廉臣先生承繼家學,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增訂」。何先生不僅是紹派醫學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學貫古今、視野宏闊的醫學大家。他早年師從名醫樊開周,深得臨證三昧;後又「出遊訪道」,遍訪蘇滬名家,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並未固步自封,反而廣泛涉獵「泰西譯本」,對西醫學理亦有深入研究。凡此種種,使其學術思想既根植於仲景經典,又博採眾長,尤重葉天士等溫病學說,並試圖「外參東西」,融會貫通。因此,他對《通俗傷寒論》的增訂,遠非尋常的校勘註疏,而是將俞、何二公的經驗,與自己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對溫病學派的深刻理解,乃至中西醫理的初步匯通思考,熔於一爐,從而極大地豐富和提升了原書的內涵與實用價值。全書最終由其弟子曹炳章整理遺稿,補足闕漏,方得完璧行世。故此書實為俞根初、何秀山、何廉臣三代醫家臨床智慧的傳承與昇華,堪稱一部跨越時代的傷寒臨床實用巨著。
本書的核心精神在於「通俗」與「實用」,其最鮮明的學術特色,便是對臨床經驗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死讀經方、墨守成規的批判精神。書中序言反覆強調「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古方不能盡中後人之病,後人不得盡泥古人之法」,旗幟鮮明地倡導醫者應具備「膽識」。所謂「識」,在於「望形察色,辨舌診脈」;所謂「膽」,在於「選藥制方,定量減味」。這種膽識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源於「從病人實地練習,熟驗而得」的深厚功底。全書的編排體例亦充分體現了這一臨床導向,其內容並非如傳統注家一般,逐條詮解《傷寒論》原文,而是根據臨床實際需求,將傷寒病的全過程系統化地分為「勘傷寒要訣」、「傷寒本證」、「傷寒兼證」、「傷寒夾證」、「傷寒壞證」、「傷寒復證」及「瘥後調理法」等核心部分。這種以「證」為綱、以「法」為目的的結構,使得醫者在臨證時,能夠迅速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按圖索驥,尋得理法方藥的依據,極大地方便了臨床應用。書中論述語言平實曉暢,力避陰陽五行之繁文縟節,正如張壽頤序中所言:「言雖淺近,而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斯可謂之愚夫愚婦,能知能行」,真正做到了書名中的「通俗」二字,使其成為一部「苦海之慈航,昏衢之巨燭」。
何廉臣先生對本書的最大貢獻,不僅在於內容的擴充,更在於學術視野的開拓,尤其體現在他力圖「溝通一貫」傷寒與溫病兩大學派的努力上。自清代葉天士闡明「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之理後,溫病學說大興,與傳統的傷寒學派形成兩大壁壘,後世醫家或宗傷寒,或主溫病,門戶之見甚深。何廉臣先生深研葉天士、王孟英、吳鞠通諸家學術,洞察到「晚近病情,太半都非仲師本論固有之證狀」,認識到溫熱病在臨床上的普遍性。因此,他在增訂此書時,並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六經辨證框架,而是將溫病學派的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思想,以及對濕熱、燥火等病邪的深刻認識,有機地融入到傷寒的診療體系中。書中所論方藥,既有麻、桂、柴、葛等經方,亦大量採擷了後世溫病家的有效方劑,溫寒互用,補瀉兼施,毫無偏主一格之弊。這種融合使得本書的辨治範圍遠超傳統傷寒著作,能夠更全面地應對清末民初時期複雜多變的外感熱病,使其不僅是一部「傷寒論」,更像是一部涵蓋各類外感時病的「感證大全」。
更具時代前瞻性的是,何廉臣先生在書中展現了匯通中西醫學的初步嘗試。在其親撰的「廉勘」按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西方解剖生理學的引入與思考。例如,在闡述傳統的「六經氣化」理論時,他緊接著便詳細介紹了西醫的骨骼、筋肉、皮膚、消化、循環、神經等各大系統的功用,並提出「以新醫學全體之功用,參合古醫學六經之氣化,庶乎虛實兼到,變化從心矣」的觀點。他認為中醫講十二經標本氣化、奇經八脈貫穿周身,為血氣運行之道,「精義入神」,佔有優勢;而西醫對人體臟器實質的體用認識,「以新醫學為精確」。他主張「醫必融貫古今中外,一爐而陶鎔之,庶足為當今之醫學大家也」。這種開放的學術態度和融會貫通的努力,在當時的中醫界堪稱鳳毛麟角,賦予了這部傳統醫學著作以嶄新的時代氣息和科學精神,使其在眾多傷寒注疏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
從本書開篇的「傷寒要訣」中,便可窺見其理論構建的嚴謹與臨床應用的巧思。作者首先闡述了「六經形層」與「六經氣化」,將抽象的經絡理論與具體的身體層次和氣化規律相結合,為辨證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繼而論述「六經關鍵」,即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的三陽開闔樞理論,以及三陰的相應理論,將六經的生理功能與病理傳變的核心機制揭示出來,為治療確立了總的指導原則。在「六經部分」中,則將六經與三焦部位對應,使經絡辨證與臟腑辨證緊密結合。最為精闢的是「六經病證」一節,作者不僅僅羅列傳統的六經提綱證,而是獨具匠心地將每一經的證候細分為「標證」、「本證」與「中見證」。標證多指邪氣在經脈表層的表現,本證則指邪氣影響臟腑氣化的根本病變,「中見證」則揭示了各經之間表裡、標本相互影響轉化的複雜病機,如太陽病兼見少陰虛寒的「中見證」。這種細膩的劃分,極大地提高了臨床辨證的精準度。此外,書中對六經脈象與舌苔的論述亦極盡詳備,將複雜的脈舌變化與具體的病機、病證緊密聯繫,並在按語中反覆強調四診合參、不可偏執一端的重要性,處處體現了臨證大家一絲不苟、圓機活法的風範。
綜上所述,《增訂通俗傷寒論》不僅僅是一部對古代經典的通俗化解讀,更是一部承載著紹派醫學百年傳承、融合了傷寒與溫病兩大學派精髓、並閃耀著中西匯通思想火花的臨床實用巨著。它以其簡明樸實的語言、系統實用的體例、宏富周詳的內容,以及何廉臣先生開闊的學術視野和精湛的臨床智慧,為後世學習和研究外感熱病提供了一條清晰而有效的路徑。此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深奧的古典理論轉化為臨床醫生觸手可及的診斷與治療工具,真正實現了從「讀死書」到「治活人」的飛躍,無愧於「醫林之風土記」、「苦海之慈航」的讚譽,至今仍對中醫臨床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與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