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編 病理診斷 (3)

回本書目錄

第二編 病理診斷 (3)

1. 第三節 血虛證

心主血而藏神,虛則心煩不寐,精神衰弱,甚則五液乾枯,夜熱盜汗;脾統血而運液,虛則唇口燥烈,津不到咽,甚則舌肉乾枯,肌膚甲錯;肝藏血而主筋,虛則血不養筋,筋惕肉瞤,甚則一身痙攣,手足瘛瘲,至於兩顴嫩紅,唇淡面白,尤其血虛之顯然者也。治必辨其因虛致病者,養血為先,或佐潤燥清火,或佐熄風潛陽,隨其利而調之。

若因病致虛,去病為要,病去則虛者亦生,斷不可驟進蠻補,補住其邪,使邪氣反留連而不去。

白話文:

心臟掌管血液,並藏神,心臟虛弱就會心煩失眠,精神萎靡,嚴重時還會導致五液枯竭,夜間發熱盜汗。脾臟統攝血液,並運化水液,脾臟虛弱就會嘴唇口角乾燥,津液無法到達咽喉,嚴重時還會導致舌頭乾枯,皮膚肌肉關節疼痛。肝臟藏血,主導筋脈,肝臟虛弱就會血液不足以滋養筋脈,筋脈跳動肌肉抽搐,嚴重時還會全身痙攣,手腳抽搐,甚至出現兩頰泛紅,嘴唇蒼白,面色發白,這些都是明顯的血虛表現。治療一定要辨別是因虛致病,還是因病致虛,如果是因虛致病,就應該先養血,可以根據情況配合潤燥清熱、熄風潛陽等方法進行調理。

如果因為疾病導致虛弱,就應該先治療疾病,疾病痊癒後,虛弱也會自然好轉。不可急於進補,以免補住邪氣,使邪氣停留在體內無法去除。

2. 第四節 血實證

實者,瘀血、蓄血是也。瘀由漸積,蓄由猝成。瘀在腠理,則乍寒乍熱。瘀在肌肉,則潮熱盜汗。瘀在經絡,則身痛筋攣。瘀在三焦,上焦則胸膈、肩膊刺疼,心裡熱,舌紫黯;中焦則脘腹串痛,腰臍間刺痛痹著;下焦則少腹脹滿刺痛,大便自利而黑如漆色。至若化腫、化脹,成癆、成臌,尤其瘀之深重者也。

惟蓄血由外邪搏擊,如六淫時疫及犬咬蛇傷等因,皆能驟然蓄聚,《內經》所謂「蓄血在上喜忘,蓄血在下如狂」是也。皆當消瘀為主,輕者通絡,重則破血;寒瘀溫通,熱瘀涼通,瘀化則新血自生。若婦人切須詳察,恐孕在疑似之間。

白話文:

所謂「實」指的是瘀血和蓄血。瘀血是逐漸積累形成的,而蓄血則是由於外力突然造成。瘀血停留在肌膚表層,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瘀血停留在肌肉,就會感到潮熱盜汗;瘀血停留在經絡,就會出現身體疼痛、筋骨攣縮;瘀血停留在三焦,上焦會出現胸膈、肩膊刺痛,心口發熱,舌頭呈現紫暗色;中焦會出現脘腹疼痛,腰臍之間刺痛麻痺;下焦會出現小腹脹滿刺痛,大便稀疏且顏色漆黑。而腫脹、腹脹,甚至發展成癆病和臌脹,都是瘀血嚴重積聚的表現。

蓄血則是由於外邪入侵造成的,例如六淫時疫、犬咬蛇傷等,都能導致血液突然淤積。《內經》中說:「蓄血在上喜忘,蓄血在下如狂。」也就是說,蓄血停留在上焦會導致健忘,停留在下焦則會出現狂躁的症狀。治療瘀血和蓄血,主要以消瘀為主,輕者通暢經絡,重者破除瘀血;寒性瘀血用溫熱的方法治療,熱性瘀血用涼血的方法治療。瘀血消散後,新的血液自然會生成。需要注意的是,婦女在治療過程中,應仔細觀察,避免影響懷孕。

3. 第五節 氣血皆虛證

凡呼吸微,語言懶,動作倦,飲食少,身漉淅,體枯瘠,頭眩暈,面㿠白,皆真虛、純虛之候,前哲所謂「氣血兩虧,急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峻補之」是也。

白話文:

凡是呼吸微弱、說話懶散、動作遲緩、食慾不振、身體消瘦、體形枯瘦、頭昏眼花、面色蒼白,這些都是氣血虛弱、元氣不足的表現。古人所言「氣血兩虧,急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峻補之」,正是指這些情況,應該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滋補藥物來急救。

4. 第六節 氣血皆實證

有因本體素強者,有因外感邪盛者。本體素強者病必少,即有病,必多表里俱實證,應發表則發表,應攻裡則攻裡,去病務絕其根株。若外感邪盛,如皮熱肺實、脈盛心實、腹脹脾實、悶昔肝實、前後不通腎實,《內經》所謂「五實」是也,先其所急以瀉之。

白話文:

有些人天生體質強健,有些人則容易受到外邪入侵。體質強健的人,生病的機率較低,即使生病,也多半是表裡俱實的症狀,需要根據情況進行發汗或攻裡治療,徹底清除病根。而外感邪盛的人,可能出現皮膚發熱、肺部實熱、脈搏洪大、心臟實熱、腹部脹滿、脾胃實熱、胸悶氣短、肝氣鬱結、大小便不通、腎氣虛衰等症狀,也就是《內經》中所說的「五實」,需要優先針對最緊急的症狀進行瀉法治療。

5. 第七節 氣虛血實證

有上虛而下實者,即血分伏熱證,外證雖多似虛寒,而口微渴,便微結,溺微赤,脈細數,治必先清其血絡,靈其氣機。其甚者咽燥渴飲,五心煩熱,溺少便結,又當救液以滋陰。有陰實而陽虛者,即陽陷入陰證,體重節痛,口苦舌乾,夜熱心煩,便溏溺數,症雖似濕盛陰勝,熱結火炎,然洒洒惡寒,慘慘不樂,脈伏且牢,則為清陽不升,胃氣虛陷之候,初用升陽以散火,繼用補中益氣以提陷,切忌滋陰降火。

白話文:

當上半身虛弱而下半身實時,這就是血分伏熱證,雖然表面症狀看似虛寒,但會有口微渴、大便略微乾燥、小便略微偏紅、脈搏細而數的現象,治療必須先清血絡,調暢氣機。病情嚴重者,會有咽喉乾燥口渴、五心煩熱、小便量少、大便乾燥的情況,此時還要補充津液滋陰。

當陰寒實證而陽氣虛弱時,這是陽氣陷入陰證,會有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口苦舌乾、夜晚發熱心煩、大便稀溏、小便次數頻繁的症狀,雖然這些症狀看似濕邪盛、陰氣過盛、熱邪凝聚、火氣旺盛,但患者卻會感到四肢發冷、心情抑鬱不快、脈搏沉伏且強勁,這是由於陽氣不能升騰、胃氣虛弱下陷所致。治療初期應該用升陽散火的藥物,之後再用補中益氣的藥物來提振下陷的胃氣,絕對不可滋陰降火。

6. 第八節 氣實血虛證

有脫血後而大動怒氣者,必先調氣以平肝,繼則養血兼調氣,有陰虛證而誤服提補者,先救藥誤以消降之,繼用甘涼救液以清滋之。尤必明其氣血偏勝,調劑之以歸於平。

白話文:

有的人在失血之後又生了很大的氣,要先調整氣來平息肝火,接著就要同時滋養血液和調整氣;有的人是因為身體陰虛卻錯誤地服用了一些提升元氣的藥物,首先要解決這個藥物造成的問題,然後要用一些甜涼的藥物來拯救津液並滋潤身體。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氣血哪一邊比較旺盛,再進行適當的調節使其恢復平衡。

7. 第九節 氣真虛而血假實證

即陰盛格陽症。《內經》所謂「大虛有盛候」,是也。

8. 第十節 血真實而氣假虛證

即陽盛格陰症。《內經》所謂「大實有羸狀」是也。

總而言之,純虛證不多見,純實證則常有。虛中夾實,雖通體皆現虛象,一二處獨見實證,則實證反為吃緊;實中夾虛,雖通體皆現實象,一二處獨見虛症,則虛證反為吃緊。景岳所謂「獨處藏奸」是也。醫必操獨見以治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學中的「陽盛格陰」病症,《內經》中稱之為「大實有羸狀」。總的來說,純虛性的病症較少見,而純實性的病症則很常見。在虛實混合的情況下,雖然全身表現出虛弱的徵象,但在某個部位卻出現了實性的症狀,這種情況下的實性症狀反而更為嚴重;同樣,在實虛混合的情況下,雖然全身表現出實性的徵象,但在某個部位卻出現了虛性的症狀,這種情況下的虛性症狀反而更為嚴重。這就是張介賓所說的「獨處藏奸」。醫生必須具備對這些特殊症狀的獨特認識,並以此來進行治療。

9. 第五章 傷寒診法

凡診傷寒時病,須先觀病人兩目;次看口舌;以後用兩手按其胸脘至小腹,有無痛處;再問其口渴與不渴,大小便通與不通,服過何藥,或久或新,察其病之端的;然後切脈辨症,以症證脈。必要問得其由,切得其象,以問證切,以切證問,查明其病源,審定其現象,預料其變症,心中了了,毫無疑似,始可斷其吉凶生死,庶得用藥無差,問心無愧。慎毋相對斯須,便處方藥,此種診法,最關緊要。

此餘數十年臨症之心法也,試舉其要以析言之。

白話文:

診斷傷寒病時,首先要觀察病人的眼睛,接著看口舌,然後用雙手按壓胸部到小腹,檢查是否有疼痛部位。再詢問病人是否口渴、大小便是否通暢,是否服過藥,藥物是久服還是新服,藉此了解病情。之後再把脈辨證,以症狀、證據和脈象綜合判斷。必要時還要詳細詢問病因,仔細觀察病狀,透過問診和把脈互相印證,查明病源,確定病情,預測可能的變化。心中要清楚明白,毫無疑慮,才能斷定疾病的吉凶生死,才能用藥準確,問心無愧。千萬不要匆匆忙忙,一見面就開藥方,這種診斷方法至關重要。

這是筆者數十年來臨床經驗的心法,僅此舉要點略作說明。

10. 第一節,觀兩目

《內經》云: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目系則上入於腦,腦為髓海,髓之精為瞳子。凡病至危,必察兩目,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故觀目為診法之首要。凡開目欲見人者陽症,閉目不欲見人者陰症;目瞑者鼻將衄,目暗者腎將枯;目白髮赤者血熱,目白髮黃者濕熱;目眵多結者肝火上盛,目睛不和者熱蒸腦系;目光炯炯者燥病,燥甚則目無淚而乾澀;目多昏蒙者濕病,濕甚則目珠黃而眥爛;眼胞腫如臥蠶者水氣,眼胞上下黑色者痰氣;怒目而視者肝氣盛,橫目斜視者肝風動;陽氣脫者目不明,陰氣脫者目多瞀;目清能識人者輕,睛昏不識人者重;陽明實症可治,少陰虛症難治;目不了了,尚為可治之候;兩目直視,則為不治之疾;熱結胃腑,雖日中亦譫語神昏,目中妄有所見;熱入血室,惟至夜則低聲自語,目中如見鬼狀。瞳神散大者元神虛散,瞳神縮小者腦系枯結。

白話文:

《内经》提到:人体五脏六腑的精华都会向上汇聚到眼睛,而眼后连接的组织(目系)则进一步通向大脑,大脑被视为髓海,髓的精华体现在瞳孔中。面对病情危急的病人时,必须仔细检查双眼,通过观察眼色来判断疾病的存亡,因此观察眼睛是诊断方法中的首要步骤。通常来说,如果病人愿意睁开眼睛看人,这表明是阳性的病症;相反,如果闭眼不愿意见人,则可能是阴性的病症。眼睛难以睁开可能预示着即将鼻出血,而视力模糊可能意味着肾脏功能衰退;眼白发红反映出血热状况,眼白泛黄则是湿热的表现;若眼屎多且干结,说明肝火旺盛,而眼神不宁可能是热邪影响到脑部;眼神明亮有神可能是燥病,极度干燥则会导致眼睛干涩无泪;视力常常模糊则多为湿病,严重时眼珠会发黄且眼睑糜烂;眼袋肿胀如同卧蚕状是水气积聚的迹象,眼袋周围呈现黑色则是痰湿的表现;瞪眼怒视表示肝气过盛,眼睛斜视则是肝风内动;阳气衰竭会导致视力模糊,阴气衰竭则会使眼睛视觉混乱;如果病人眼神清澈能辨认人,则病情较轻,反之眼神浑浊无法识人则病情较重;阳明实证相对容易治疗,而少阴虚证治疗起来较为困难;如果眼睛看东西模糊,这还属于可治疗的情况;但若两眼呆滞直视,则是难以治愈的病症;热邪积聚在胃部,即使在白天也可能导致谵语神志不清,并在眼中出现幻觉;热邪侵入血室,则患者往往在夜晚低声自语,感觉眼前仿佛有鬼魅。瞳孔放大是元神虚弱扩散的标志,而瞳孔缩小则意味着脑部功能枯竭或受损。

目現赤縷,面紅嬌豔者,陰虛火旺;目睛不輪,舌強不語者,元神將脫。凡目有眵有淚,精彩內含者,為有神氣,凡病多吉;無眵無淚,白珠色藍,烏珠色滯,精彩內奪及浮光外露者,皆為無神氣,凡病多凶。

凡目睛正圓及目斜視、上視,目瞪、目陷,皆為神氣已去,病必不治;惟目睛微定,暫時即轉動者痰,即目直視、斜視、上視,移時即如常者,亦多因痰閉使然,又不可竟作不治論。

廉勘,肝脈交巔入腦,由腦系而通於目,故肝開竅於目,目則受靈機於腦,腦為元神之府。故《內經》曰:頭傾視深,精神將奪。俞氏以觀目為診法之首要,洵得診斷學的主腦。蓋因神以心為宅,以囟為門,而其所出入之竅,得以外見者惟目。以心脈上連目系,而目繫上通於腦,故瞳神散大者,心神虛散;目不了了者,腦被火燥;目眶陷下者,腦氣虛脫;目瞪直視者,腦髓無氣;又兼舌強不語者,腦與心神氣俱脫,故昏厥如屍。王清任《醫林改錯》曰:腦髓中一時無氣,不但無靈機,必死一時。足以發明目睛定輪,昏厥不語之精義。宋《和劑局方》定出至寶、紫雪兩方,一以犀、玳、麝香為君,一以犀、羚、麝香為君,誠得治腦之要訣。以犀、羚、玳瑁,雖皆為異類通靈之品,而實有清腦退炎之功,麝香尤足興奮神經,而為壯腦提神之要藥。彼詆中醫無治腦之法者,真可謂門外漢矣。

白話文:

如果眼睛出現紅絲,面色紅潤而嬌艷,這通常是陰虛導致火旺的症狀;如果眼睛不能自如轉動,舌頭僵硬無法言語,這表示人的元神即將脫離。一般來說,如果眼睛有眼屎和淚水,且眼神內斂,這是神氣存在的表現,大多數情況下對病情是吉祥的;相反地,如果沒有眼屎和淚水,白眼球呈現藍色,黑眼球顏色暗淡,眼神失去光彩或者眼神呆滯、外露,這些都是神氣缺失的表現,對病情多數是不祥的徵兆。

當眼睛完全圓睜、斜視、向上看,或者眼睛瞪大、凹陷,都意味著神氣已經流失,這樣的病狀很難治愈;但是如果眼睛短暫固定後能立即轉動,這通常是痰作祟所致。即便是眼睛直視、斜視或向上看,過一段時間就能恢復正常,也往往是因為痰阻所造成的,因此不能一概認定為不治之症。

根據中醫理論,肝脈通過顱頂進入腦部,腦部通過神經系統與眼睛相連,因此肝在五官中開竅於眼睛,眼睛接收來自腦部的靈敏反應,而腦是元神所在的府庫。《黃帝內經》提到:頭部低垂,視線深陷,表明精神即將耗盡。俞氏把觀察眼睛作為診斷的首要步驟,確實把握住了診斷學的核心。這是因為心是神的居所,囟門是其出入的大門,而能從外部觀察到這種出入的窗口就是眼睛。心臟的脈絡上達眼睛,眼睛再通過脈絡與腦相連,因此瞳孔散大反映心神虛散;視力模糊則是腦受到火熱乾燥影響;眼眶凹陷說明腦氣虛弱脫失;眼睛瞪大直視,是腦髓失去活力的表現;加上舌頭僵硬無法說話,則是腦部與心神氣同時衰竭,導致昏迷如屍的狀態。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說:腦髓一旦失去氣息,不僅失去灵动機能,而且短期內必死。這充分闡釋了眼睛固定、昏迷不語的精髓。宋代《和劑局方》提出了至寶丹和紫雪丹兩種藥方,一個以犀角、玳瑁、麝香為主要成分,另一個以犀角、羚羊角、麝香為主,真正掌握了治療腦部問題的關鍵。犀角、羚羊角、玳瑁雖然都是異類但具有通靈之效,實際上具有清腦降火的作用,而麝香更能激勵神經,是增強腦力、提升精神的重要藥物。那些批評中醫沒有治療腦部方法的人,可以說是對中醫了解不足的门外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