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通俗傷寒論前序

回本書目錄

通俗傷寒論前序

1. 通俗傷寒論前序

吾紹傷寒有專科,名曰紹派。先任䳄波而負盛名者,曰俞根初。行三,凡男婦老少就診者,統稱俞三先生。日診百數十人,一時大名鼎鼎,婦孺咸知。其學識折衷仲景,參用朱氏南陽、方氏中行、陶氏節庵、吳氏又可、張氏景岳。其立方不出辛散、透發、和解、涼瀉、溫補等五法。

其斷病,若者七日愈,若者十四日愈,若者二十一日愈,十有九驗,就診者奉之如神明。內子胡患傷寒,延聘者三,次診病即有轉機,三診熱退神清,能飲稀粥,自用調養法而痊,從此成為知己,赴安鎮診病畢,即來晤談,對余曰:勘傷寒證,全憑膽識。望形察色,辨舌診脈,在乎識;選藥制方,定量減味,在乎膽。

必先有定識於平時,乃能有定見於俄頃。然臨證斷病,必須眼到、手到、心到,三者俱到,活潑潑地而治病始能無誤。熟能生巧,非笨伯所能模仿也。余嘖嘖讚歎之不已。一日,出《通俗傷寒論》示余。一一瀏覽,其學術手法皆從病人實地練習,熟驗而得,不拘拘於方書也,一在於其經驗耳。

其著作體裁,一曰勘傷寒要訣,二曰傷寒本證,三曰傷寒兼證,四曰傷寒夾證,五曰傷寒壞證,六曰傷寒復證,七曰瘥後調理法,直捷了當,簡明樸實,余遂珍藏篋中矣。嗣晤任君䳄波,詢及俞君方法,據云:有根初之膽識則可,無根初之膽識則動輒得咎矣;有根初之盛名則可,無根初之盛名則所如輒阻矣。

旨哉言乎!雖然,俞氏經驗多,閱歷深,確有見地,豈容藐視?爰為之隨選隨錄,隨錄隨按,務使俞氏一生辨證用藥之卓識雄心,昭昭若發蒙,而余心始慊。若聽其塵封蠹蝕,湮沒不傳,他年舊雨重逢,能毋消讓我乎?余之私意,蓋欲以良朋實驗之專書,為吾紹留一傳派,亦醫林之風土記也。夫豈好博一表彰同道之虛名哉!毋亦以經驗學派,有不可盡廢者歟?是為序。

乾隆四十一年乙未三月望

何秀山識於安昌鎮之碧山書屋

白話文:

在我們紹興,治療傷寒有專門的學派,被稱為紹派。在這領域中享負盛名的,首推俞根初。他排行第三,無論男女老幼,來看病的人都尊稱他為俞三先生。他每天看診數十甚至上百人,當時名聲極大,連婦孺都認識他。他的學問知識融合了張仲景的理念,同時參酌朱氏南陽、方氏中行、陶氏節庵、吳氏又可、張氏景嶽的理論。他開立處方不出辛散、透發、和解、涼瀉、溫補等五大法則。

他判斷病情,說七天會好,或者十四天、二十一天會好,十有八九都能驗證,來看病的人都把他當作神明般崇拜。我的妻子胡氏感染了傷寒,請他來診治三次,第二次診療病情就有了轉機,第三次診療後,熱度退去,精神恢復,能喝稀粥,後來自己調養身體而痊癒,自此我們成為知交。每次他在安鎮看診完畢,就會來找我聊天,他告訴我,診斷傷寒症狀,全憑膽識。觀察病人的外貌氣色,分辨舌苔,診脈,這需要的是識別能力;選擇藥物,制定處方,決定藥量,減去某些藥材,這需要的是勇氣。

必須要在平時就有一定的識別能力,才能在瞬間做出正確的判斷。然而臨牀診斷疾病,必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這樣才能靈活地治病,不會犯錯。熟能生巧,這是笨拙的人無法模倣的。我總是不停地讚賞他。有一天,他拿出《通俗傷寒論》給我看。我一一瀏覽,他的學術和手法都是從實際的病患身上練習,經過多次實踐而得到的,他不拘泥於醫書上的方子,關鍵就在於他的經驗。

他的著作形式,一是勘傷寒要訣,二是傷寒本證,三是傷寒兼證,四是傷寒夾證,五是傷寒壞證,六是傷寒復證,七是瘥後調理法,直接且明瞭,簡單而實在,我於是將它珍藏在我的書櫃中。後來我遇見任䳄波,向他打聽俞先生的治療方式,他說:如果有俞根初的膽識,當然可以;如果沒有,那就容易犯錯;如果有俞根初的名聲,當然可以;如果沒有,那麼就可能遇到阻礙。

這話真有道理!然而,俞先生的經驗豐富,閱歷深厚,確實有獨到的見解,豈容他人輕視?因此我隨意選取他的經驗,隨手記錄下來,務必要讓俞先生一生診斷病情,使用藥物的卓越見解和雄心壯志,像揭開迷霧般清楚,這樣我才會滿意。如果任由他的經驗被遺忘,被蟲蛀,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未來舊友重逢,他能不責怪我嗎?我個人的想法,是想把朋友的實際經驗編纂成專書,為我們紹興留下一個傳承,也是醫學界的風土記。我並不是為了追求虛名,只是認為經驗學派有其不能完全拋棄的地方罷了。這就是我寫這篇序的原因。

乾隆四十一年乙未三月望, 何秀山在安昌鎮的碧山書屋寫下這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