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通俗傷寒論前序

回本書目錄

通俗傷寒論前序

1. 通俗傷寒論前序

吾紹傷寒有專科,名曰紹派。先任䳄波而負盛名者,曰俞根初。行三,凡男婦老少就診者,統稱俞三先生。日診百數十人,一時大名鼎鼎,婦孺咸知。其學識折衷仲景,參用朱氏南陽、方氏中行、陶氏節庵、吳氏又可、張氏景岳。其立方不出辛散、透發、和解、涼瀉、溫補等五法。

其斷病,若者七日愈,若者十四日愈,若者二十一日愈,十有九驗,就診者奉之如神明。內子胡患傷寒,延聘者三,次診病即有轉機,三診熱退神清,能飲稀粥,自用調養法而痊,從此成為知己,赴安鎮診病畢,即來晤談,對余曰:勘傷寒證,全憑膽識。望形察色,辨舌診脈,在乎識;選藥制方,定量減味,在乎膽。

必先有定識於平時,乃能有定見於俄頃。然臨證斷病,必須眼到、手到、心到,三者俱到,活潑潑地而治病始能無誤。熟能生巧,非笨伯所能模仿也。余嘖嘖讚歎之不已。一日,出《通俗傷寒論》示余。一一瀏覽,其學術手法皆從病人實地練習,熟驗而得,不拘拘於方書也,一在於其經驗耳。

其著作體裁,一曰勘傷寒要訣,二曰傷寒本證,三曰傷寒兼證,四曰傷寒夾證,五曰傷寒壞證,六曰傷寒復證,七曰瘥後調理法,直捷了當,簡明樸實,余遂珍藏篋中矣。嗣晤任君䳄波,詢及俞君方法,據云:有根初之膽識則可,無根初之膽識則動輒得咎矣;有根初之盛名則可,無根初之盛名則所如輒阻矣。

旨哉言乎!雖然,俞氏經驗多,閱歷深,確有見地,豈容藐視?爰為之隨選隨錄,隨錄隨按,務使俞氏一生辨證用藥之卓識雄心,昭昭若發蒙,而余心始慊。若聽其塵封蠹蝕,湮沒不傳,他年舊雨重逢,能毋消讓我乎?余之私意,蓋欲以良朋實驗之專書,為吾紹留一傳派,亦醫林之風土記也。夫豈好博一表彰同道之虛名哉!毋亦以經驗學派,有不可盡廢者歟?是為序。

乾隆四十一年乙未三月望

何秀山識於安昌鎮之碧山書屋

白話文:

《通俗傷寒論前序》

紹興地區治療傷寒有專門的學派,名為“紹派”。早期在䳄波一帶享有盛名的醫家,名叫俞根初,排行第三,無論男女老少來求診,都稱他為“俞三先生”。他每日診治上百人,聲名顯赫,連婦孺皆知。他的學識以張仲景的理論為基礎,同時參考朱南陽、方中行、陶節庵、吳又可、張景岳等醫家的學說。他的方劑治法不外乎辛散髮汗、透邪外出、和解表裡、清熱瀉火、溫補元氣五種方法。

他診斷病情時,斷言某些病人七天痊癒,某些十四天痊癒,某些二十一天痊癒,十有九次應驗,求醫者敬之如神明。我的妻子胡氏曾患傷寒,請他來診了三次,第二次就診時病情便有轉機,第三次熱退神清,能喝稀粥,之後按他的調養方法痊癒。從此我們成為知己,他在安鎮看診完畢,常來與我交談。他對我說:“診治傷寒,全憑膽識。觀察形色、辨識舌象脈象,靠的是‘識’;選藥組方、斟酌藥量,靠的是‘膽’。”

平時須有扎實的見識,才能在瞬間作出正確判斷。然而臨證斷病時,必須眼到、手到、心到,三者俱備,靈活運用,才能準確無誤。這種熟練的技藝,絕非愚鈍之人能夠模仿。我對他贊嘆不已。一天,他拿《通俗傷寒論》給我看。我仔細翻閱,發現他的學術方法都是從實際診療中反復驗證得來,不拘泥於書本,關鍵在於豐富的經驗。

這本書的編排分為:一、傷寒診斷要領;二、傷寒主要證候;三、傷寒兼症;四、傷寒夾症;五、傷寒壞症;六、傷寒復發證;七、病後調養法。內容直截了當,簡明樸實,我便將其珍藏箱中。後來遇到任䳄波先生,問及俞氏的醫術,他說:“若有俞根初的膽識尚可效仿,若無則容易出錯;若有他的盛名尚可順利施治,若無則處處受阻。”此言極是!雖然如此,俞氏經驗深厚,見解獨到,豈容輕視?因此我著手選錄他的論述,並附上按語,務必將他一生的辨證用藥心得闡明於世,我才感到心安。若任其著作被塵封蟲蛀,湮沒無聞,他日與老友重逢,豈不遭人責備?我的本意是希望以好友的經驗之書,為紹興醫界留下一派傳承,也算醫學界的地方文獻。豈是為了博取表彰同道的虛名?實因經驗之學,確有不可廢棄的價值啊!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乙未三月十五
何秀山識於安昌鎮碧山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