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何廉臣先生傳

回本書目錄

何廉臣先生傳

1. 何廉臣先生傳

吾越何先生廉臣,以醫學聞世,群推泰斗。己巳八月,先生壽終。哲嗣幼廉、筱廉具事略,請為之傳。以恕之不文,於醫學未窺門徑,何足以傳君。第夙聞緒論,兼有一日之知,故不敢以固陋辭。先生諱炳元,別字印岩,以字行。行醫幾五十年,浙東西婦孺,無不知有何先生者。

嗚呼!學術道藝,深邃如君,可謂名副其實矣。君壯歲成諸生,鄉試兩膺鶚薦,以微瑕見屏,遂專力於醫。初師仲聖,覃精古方,仡仡窮年,不以為苦。既多心得,更旁及劉李四家。嗣從樊君開周,數年臨證診斷,益變化通神,於葉香岩、王潛齋輩專集,致力尤深。考覈探索,洞其精要,診治有得,經驗益閎,而著述益富矣。

白話文:

吾曾聽聞越地的何廉臣先生,以其卓越的醫術聞名於世,被眾人推崇為醫學泰斗。己巳年的八月,先生壽終正寢。其子幼廉與筱廉編纂了相關的事跡,請求為他撰寫傳記。由於恕之並非醫學領域的專家,對醫學瞭解不深,因此不足以撰寫關於先生的傳記。但恕之早有耳聞先生的理論,對醫學有一點理解,所以不敢以學識淺薄為由推脫。

先生名炳元,別字印巖,以字行於世。從事醫業近五十年,浙江東西部的婦孺們,無人不知有位何先生。啊!先生的學術與藝術,深奧如斯,可謂實至名歸。

當年,先生在青年時期即成為舉人,兩次中舉,但因小過失而被排除在外,於是專心致志於醫學。最初師從仲景,細究古方,勤勉多年,不覺其苦。後來,他更加深入研究劉、李等四大家的醫學理論。後又跟隨樊開周學習,幾年間臨牀診斷,他的醫術更加靈活多變,精通醫理。對於葉香巖、王潛齋等人的專集,他投入了特別深的精力。通過詳細的研究和探索,他洞悉了其中的精華,診治所得,經驗日益豐富,著作也日益豐碩。

先生生平,雅不欲以術鳴,日惟孳孳於學。其著作傳世,犖犖大者,如鑑定《傷寒論識》、增訂《傷寒百證歌注》、新增《傷寒廣要》、鑑定《傷寒論述義》、《新纂兒科診斷學》、《新醫宗必讀》(當代民國偉人蔡元培君為之序)、《增訂時病論》、《何氏醫論》、《內科通論》、《增訂溫病條辨》、《增訂醫醫病書》、《溫病辨正》、《勘病要訣》、《實驗藥物學》、《濕溫時疫治療法》、《紹興醫學會課藝》,總編《紹興醫藥學報》,暨改組名月報。

警察所主考醫生,試草《喉痧白喉證治全書》、《梁氏辨舌要略》及《醫學答問》、《任氏醫學小源》,總纂《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何氏醫學妙諦》、《通俗傷寒論》、《廉臣醫案》、《印岩醫話》等書。其間或撰著,或編述,或增訂,或參注,或選評,或鑑定,或校勘,或纂輯,皆損益群言,斟酌至當。

白話文:

先生一生志趣高雅,不願以醫術沽名釣譽,而致力於學術探究。其傳世著作極為豐富,最為重要的包括:

  • 校訂《傷寒論識》
  • 增訂《傷寒百證歌注》
  • 編著《傷寒廣要》
  • 校訂《傷寒論述義》
  • 編著《新纂兒科診斷學》
  • 編著《新醫宗必讀》(由民國時期的偉人蔡元培作序)
  • 增訂《時病論》
  • 著述《何氏醫論》
  • 編著《內科通論》
  • 增訂《溫病條辨》
  • 增訂《醫醫病書》
  • 著述《溫病辨正》
  • 編著《勘病要訣》
  • 編著《實驗藥物學》
  • 編著《濕溫時疫治療法》
  • 編著《紹興醫學會課藝》
  • 總編輯《紹興醫藥學報》,以及改組後的名月報

此外,先生還參與了警察局主考醫生的考試,並編著《喉痧白喉證治全書》、《梁氏辨舌要略》、《醫學答問》、《任氏醫學小源》等著作。總纂《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何氏醫學妙諦》、《通俗傷寒論》、《廉臣醫案》、《印巖醫話》等書籍。

在這些著作中,先生或撰寫、編纂、增訂、校勘、纂輯,或評註、鑑定,皆旁徵博引,斟酌考量,極為恰當。

而先流行社會者,若《感症寶筏》、《廣溫熱論》、葉氏吳氏醫案按,皆引掖後起,有裨醫術。至恕所心折者,莫如《通俗傷寒論》。是書秉承家學,根柢諸家,於溫熱、傷寒,溝通一貫。而君則一生服膺葉氏,師其道,宗其術,而又通變宣氏,洵為獨具微尚矣。讀君之醫案醫話,知世以輕清立方者,更不可同年語也。

嗟乎!君既逝矣,而世之讀君書者,疇能如君之方智圓神,貫西閤中,融古今於一爐,起死生於俄頃哉?昔龍門傳扁鵲,備述方案,後世以為知言。君之賢嗣,能世其業,於醫術更能發明光大之。

其事略述先生治驗甚詳,固無容恕之贅言,特以遺著等身,未刊布者,當亦不鮮,排纂整理,亟待後人,使君之一生學術經驗均有統系,不至散漫無歸,如航海者不知所棲泊,則君之精神為不死矣。君生於咸豐庚申,卒於民國己巳,春秋七十。娶夫人嚴氏,以內助稱賢。今年春,葬謝墅鄭家山牛羊崗之原。

白話文:

古代醫學著作中,如《感症寶筏》、《廣溫熱論》、葉氏吳氏醫案等,都對後世醫學有所貢獻。然而,我最為佩服的是《通俗傷寒論》。此書承襲家學,並融匯諸家醫學精髓,將溫熱病與傷寒病融為一體,自成一派。而你一生追隨葉氏醫學,精研其道,並融合宣氏醫學,獨具特色。讀你的醫案醫話,我深知你對醫學的理解和精準用藥,非尋常醫者所能及。

你已離世,如今讀你著作的人,又有誰能像你一樣,融匯古今醫學,醫術精湛,起死回生呢?當年龍門傳授扁鵲醫術,後世皆以為明智之舉。如今你的賢子承繼你的醫術,相信更能發揚光大。

你治病的案例記載詳實,我無需贅述。但你一生留下的著作,尚有許多未出版。希望後人能夠整理編排,讓你的醫學經驗得以系統整理,不至散失無序。這樣,你的精神才能永存。你生於咸豐庚申年,卒於民國己巳年,享年七十歲。夫人嚴氏賢惠,是你內助。今年春天,你葬於謝墅鄭家山牛羊崗。

予為之論曰:學醫人費,世之人略誦靈蘭,未窺《金匱》,輒欲懸壺。若先生者,終其身在醫海中,未嘗以術自高,而日以學自勵。香岩、洄溪,天姿卓然,高風邈矣。如吳淮陰惟知宗尚葉氏,而識力不閎,時見紕繆。先生能祖而匡正之,博而能精,並世醫界中,如先生者,有幾人哉,實茂聲宏,宜賢子之昌大其業,不徒能讀父書也。

予於香岩、潛齋、洄溪、鞠通諸家,均輯有小傳,鉤提玄要,而於君之學,飲海一勺,無能窮其涯涘,博大閎深,覺有清一代浙派諸家,皆倜乎後矣。

庚午仲冬素藏王恕常拜手謹撰

白話文:

我認為學醫之人需要付出許多努力,世人只略略讀過《靈蘭秘典》,卻未曾深入研究《金匱要略》,就急於懸壺行醫。像先生這樣,終其一生都在醫學領域中鑽研,從未以自己的醫術自居,反而不斷努力學習。香岩、洄溪二位先生天賦異禀,品格高尚。而像吳淮陰先生,只知奉承葉氏一派,眼界不夠開闊,經常出現錯誤。先生能夠繼承前人的精華並加以修正,知識淵博而又精深,在當今醫界,像先生這樣的人寥寥無幾。先生名聲遠播,後代子孫應該繼承先生的醫業,不只是讀讀父親的醫書而已。

我對香岩、潛齋、洄溪、鞠通等諸位醫家都撰寫了簡短的傳記,記錄了他們學術的精華。但對於先生的學問,我只能算是飲海一勺,無法窺其全貌。先生的學識博大精深,實在是後輩醫家學習的榜樣,足以領導浙派醫學走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