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後序 (2)
後序 (2)
1. 後序
前清俞根初先生,在乾嘉之間,盛行四五十年,著《通俗傷寒論》十二卷:第一編第一章勘傷寒要訣,第二章六經方藥。第二編病理診斷,第三章表裡寒熱,第四章氣血虛實,第五章傷寒診法,第六章傷寒脈舌。第三編證治各論,第七章傷寒本證,第八章傷寒兼證,第九章傷寒夾證,第十章傷寒壞證,第十一章傷寒復證。第四編調理諸法,第十二章瘥後調理法。
其辨析諸證,頗為明晰。其條列治法,溫寒互用,補瀉兼施,亦無偏主一格之弊,方方切用,法法通靈。其定方宗旨,謂古方不能盡中後人之病,後人不得盡泥古人之法,全在一片靈機,對症發藥,庶病傷寒者其有豸乎?善夫俞惺齋先生有言曰:讀書與治病,時合時離;古法與今方,有因有革。善讀書斯善治病,非讀死書之謂也;用古法須用今方,非執板方之謂也。
專讀仲景書,不讀後賢書,譬之井田封建、周禮周官,不可以治漢唐之天下也。僅讀後賢書,不讀仲景書,譬之五言七律,昆體宮詞,不可以代三百之雅頌也。俞氏此著,勤求古訓,搏採眾法,加以臨證多年,經驗豐富,故能別開生面,獨樹一幟,多發前人所未發,一洗陰陽五行之繁文,真苦海之慈航,昏衢之巨燭也。學者誠能從此書切實研求,廣為探索,則歷代傷寒名家,皆堪尚友矣。
廉臣研究之餘,略附臆說於後,閱者諒之。
公元一丸一六年丙辰四月望
何廉臣印岩識於紹城臥龍山麓之宣化坊
白話文:
【後序】
清朝的俞根初先生在乾隆、嘉慶年間行醫盛名四五十年,撰寫《通俗傷寒論》十二卷,內容分為四篇:
第一編
第一章:診斷傷寒的關鍵要訣
第二章:六經辨證與對應方藥
第二編 病理診斷
第三章:辨別表證、裡證、寒證、熱證
第四章:分析氣血虛實
第五章:傷寒的診斷方法
第六章:傷寒的脈象與舌象觀察
第三編 證治各論
第七章:傷寒的基本證型
第八章:傷寒兼雜其他病症
第九章:傷寒夾雜其他病證
第十章:傷寒惡化後的變證
第十一章:傷寒痊癒後的復發症
第四編 調理方法
第十二章:病後調養法則
此書分析病症清晰透徹,列舉的治療方法兼顧溫補與寒瀉,不偏執一端,每張方劑都實用靈驗。其核心思想在於:古方未必完全適合後世的疾病,後人也不必拘泥古法,關鍵在於靈活運用、對症下藥,如此才能救治傷寒患者。
俞惺齋先生說得好:「讀書與治病,時而契合、時而分歧;古法與今方,有傳承也有革新。」真正擅長讀書的人,才懂如何治病——這不是指死讀典籍;運用古法時需融入當代方藥——而非僵化套用。若只讀張仲景的著作,不研習後世醫家論述,猶如以周朝的制度治理漢唐天下;若僅讀後世醫書,卻忽略仲景學說,則像以詩詞取代《詩經》的雅頌,皆失偏頗。
俞根初此書深究古醫理,廣納眾家之長,加上多年臨床經驗,故能突破傳統,提出獨到見解,簡化繁瑣的陰陽五行理論,猶如苦海中的慈航、黑夜裡的明燈。學者若能認真鑽研此書,深入探索,便能與歷代傷寒名家神交為友。
廉臣在研讀後略添個人見解於後,望讀者包涵。
——公元一九一六年丙辰四月十五
何廉臣(印岩)謹記於紹興臥龍山麓之宣化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