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何廉臣先生傳 (1)

回本書目錄

何廉臣先生傳 (1)

1. 何廉臣先生傳

吾越何先生廉臣,以醫學聞世,群推泰斗。己巳八月,先生壽終。哲嗣幼廉、筱廉具事略,請為之傳。以恕之不文,於醫學未窺門徑,何足以傳君。第夙聞緒論,兼有一日之知,故不敢以固陋辭。先生諱炳元,別字印岩,以字行。行醫幾五十年,浙東西婦孺,無不知有何先生者。

嗚呼!學術道藝,深邃如君,可謂名副其實矣。君壯歲成諸生,鄉試兩膺鶚薦,以微瑕見屏,遂專力於醫。初師仲聖,覃精古方,仡仡窮年,不以為苦。既多心得,更旁及劉李四家。嗣從樊君開周,數年臨證診斷,益變化通神,於葉香岩、王潛齋輩專集,致力尤深。考覈探索,洞其精要,診治有得,經驗益閎,而著述益富矣。

先生生平,雅不欲以術鳴,日惟孳孳於學。其著作傳世,犖犖大者,如鑑定《傷寒論識》、增訂《傷寒百證歌注》、新增《傷寒廣要》、鑑定《傷寒論述義》、《新纂兒科診斷學》、《新醫宗必讀》(當代民國偉人蔡元培君為之序)、《增訂時病論》、《何氏醫論》、《內科通論》、《增訂溫病條辨》、《增訂醫醫病書》、《溫病辨正》、《勘病要訣》、《實驗藥物學》、《濕溫時疫治療法》、《紹興醫學會課藝》,總編《紹興醫藥學報》,暨改組名月報。

警察所主考醫生,試草《喉痧白喉證治全書》、《梁氏辨舌要略》及《醫學答問》、《任氏醫學小源》,總纂《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何氏醫學妙諦》、《通俗傷寒論》、《廉臣醫案》、《印岩醫話》等書。其間或撰著,或編述,或增訂,或參注,或選評,或鑑定,或校勘,或纂輯,皆損益群言,斟酌至當。

而先流行社會者,若《感症寶筏》、《廣溫熱論》、葉氏吳氏醫案按,皆引掖後起,有裨醫術。至恕所心折者,莫如《通俗傷寒論》。是書秉承家學,根柢諸家,於溫熱、傷寒,溝通一貫。而君則一生服膺葉氏,師其道,宗其術,而又通變宣氏,洵為獨具微尚矣。讀君之醫案醫話,知世以輕清立方者,更不可同年語也。

嗟乎!君既逝矣,而世之讀君書者,疇能如君之方智圓神,貫西閤中,融古今於一爐,起死生於俄頃哉?昔龍門傳扁鵲,備述方案,後世以為知言。君之賢嗣,能世其業,於醫術更能發明光大之。

其事略述先生治驗甚詳,固無容恕之贅言,特以遺著等身,未刊布者,當亦不鮮,排纂整理,亟待後人,使君之一生學術經驗均有統系,不至散漫無歸,如航海者不知所棲泊,則君之精神為不死矣。君生於咸豐庚申,卒於民國己巳,春秋七十。娶夫人嚴氏,以內助稱賢。今年春,葬謝墅鄭家山牛羊崗之原。

予為之論曰:學醫人費,世之人略誦靈蘭,未窺《金匱》,輒欲懸壺。若先生者,終其身在醫海中,未嘗以術自高,而日以學自勵。香岩、洄溪,天姿卓然,高風邈矣。如吳淮陰惟知宗尚葉氏,而識力不閎,時見紕繆。先生能祖而匡正之,博而能精,並世醫界中,如先生者,有幾人哉,實茂聲宏,宜賢子之昌大其業,不徒能讀父書也。

白話文:

《何廉臣先生傳》

我越地何廉臣先生以醫術聞名於世,被眾人推崇為醫界泰斗。民國十八年(己巳年)八月,先生與世長辭。其子幼廉、筱廉整理先生生平事略,請我為之作傳。因我才疏學淺,對醫學更未窣門徑,實不足以傳述先生。但念及曾聽聞先生論述,且有短暫交往,故不敢以見識淺薄推辭。

先生名炳元,字印岩,以字行世。行醫近五十載,江浙地區婦孺皆知何先生之名。學術醫藝精深如先生者,可謂名實相符。先生青年時考取秀才,兩次鄉試獲優異成績,因微小瑕疵未中舉,遂專心鑽研醫術。初學張仲景,精研古方經年不輟;後博採劉河間、李東垣等四家之長;又隨樊開周先生臨證數年,醫術漸至出神入化之境。對葉天士、王孟英等名家著作尤有精深研究,辨證用藥經驗日益豐富,著述等身。

先生平生不慕虛名,終日勤研醫理。重要著作包括:《傷寒論識》(校注)、《增訂傷寒百證歌注》、《新增傷寒廣要》、《新纂兒科診斷學》、《增訂時病論》(蔡元培作序)、《溫病辨正》等數十種。或撰寫、或編修、或評注,皆取各家之長而權衡得當。其《通俗傷寒論》融會家學與諸家精華,貫通傷寒溫熱之辨,尤為世人推崇。

先生醫案醫話顯示,其用藥雖看似輕靈,實則深具底蘊,非常人可及。今先生雖逝,然世間習醫者,誰能如先生般融會中西、貫通古今,瞬息間決斷生死?昔日司馬遷詳述扁鵲醫案被譽為知言,今先生哲嗣承繼醫業,更發揚光大。先生生於咸豐十年(1860年),卒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享壽七十,葬於謝墅鄭家山。

論曰:世人學醫多淺嘗輒止,如先生這般畢生精進、虛心向學者實屬罕見。葉天士、徐靈胎天資卓絕已難追及;吳鞠通雖宗葉氏而見識未廣。唯先生既能承襲先賢又能匡正其失,博採眾長而獨具卓識,當世醫林能及者幾希?德業雙馨,故有賢嗣光大門楣,非僅承襲家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