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編 病理診斷 (4)

回本書目錄

第二編 病理診斷 (4)

1. 第二節,看口齒

凡口與鼻氣粗,疾出疾人者,為外感邪氣有餘;口與鼻氣微,徐出徐入者,為內傷正氣不足。此辨內外虛實之大法也。若口臭、口燥者胃熱,口有血腥味者亦胃熱;口淡乏味者,胃傷津液;口膩無味者,胃有濕滯;口乾不喜飲者,脾濕內留;口咸吐白沫者,腎水上泛;口甜者脾癉,口苦者膽熱,口辛者肺熱入胃,口酸者肝熱犯胃;口乾舌燥者心熱,口燥咽痛者腎熱;口燥咬牙者風痙,口噤難言者風痰;口角流稀涎者脾冷,口中吐黏涎者脾熱;口吐紫血者胃絡受傷,口唾淡血者脾不攝血;口張大開者脾絕,口出鴉聲者肺絕;環口黧黑者死,口燥齒枯者死,口如魚嘴尖起者死,口中氣出不返者死。凡唇焦赤者脾熱,唇燥烈者亦脾熱。

白話文:

凡口與鼻氣粗,疾出疾人者,為外感邪氣有餘;口與鼻氣微,徐出徐入者,為內傷正氣不足。此辨內外虛實之大法也。

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嘴巴和鼻子呼吸急促,呼氣吸氣都很快,說明是外感邪氣入侵身體,邪氣過盛;而如果呼吸微弱,呼氣吸氣都緩慢,則說明是內傷,正氣不足。這是一個辨別內外虛實的重要方法。

若口臭、口燥者胃熱,口有血腥味者亦胃熱;口淡乏味者,胃傷津液;口膩無味者,胃有濕滯;口乾不喜飲者,脾濕內留;口咸吐白沫者,腎水上泛;口甜者脾癉,口苦者膽熱,口辛者肺熱入胃,口酸者肝熱犯胃;口乾舌燥者心熱,口燥咽痛者腎熱;口燥咬牙者風痙,口噤難言者風痰;口角流稀涎者脾冷,口中吐黏涎者脾熱;口吐紫血者胃絡受傷,口唾淡血者脾不攝血;口張大開者脾絕,口出鴉聲者肺絕;環口黧黑者死,口燥齒枯者死,口如魚嘴尖起者死,口中氣出不返者死。

這一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不同口部症狀所代表的病理變化,例如:

  • 口臭、口燥:胃熱
  • 口有血腥味:胃熱
  • 口淡乏味:胃傷津液
  • 口膩無味:胃有濕滯
  • 口乾不喜飲:脾濕內留
  • 口咸吐白沫:腎水上泛
  • 口甜:脾癉
  • 口苦:膽熱
  • 口辛:肺熱入胃
  • 口酸:肝熱犯胃
  • 口乾舌燥:心熱
  • 口燥咽痛:腎熱
  • 口燥咬牙:風痙
  • 口噤難言:風痰
  • 口角流稀涎:脾冷
  • 口中吐黏涎:脾熱
  • 口吐紫血:胃絡受傷
  • 口唾淡血:脾不攝血
  • 口張大開:脾絕
  • 口出鴉聲:肺絕
  • 環口黧黑:死
  • 口燥齒枯:死
  • 口如魚嘴尖起:死
  • 口中氣出不返:死

凡唇焦赤者脾熱,唇燥烈者亦脾熱。

這段文字說明了嘴唇的顏色和狀態也能反映脾臟的健康狀況,例如:

  • 唇焦赤:脾熱
  • 唇燥烈:脾熱

總之,這段古代醫學文字描述了口鼻、嘴唇等部位的各種症狀,以及它們所代表的內部臟腑病變。這些內容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醫對人體的觀察和診斷方法,以及對不同病症的辨別和治療。

唇焦而紅者吉;唇焦而黑者凶。唇乾而焦者,脾受燥熱;唇淡而黃者,脾積濕熱。唇淡白者血虛,又主吐涎失血;唇紅紫者血瘀,又主蟲齧積痛。唇紅而吐血者胃熱,唇白而吐涎者胃虛。唇紅如朱者,血熱而心火旺極;唇白如雪者,血脫而脾陽將絕。唇紫聲啞者蟲積;唇繭舌裂者毒積。

上唇有瘡,蟲食其臟者為狐;下唇有瘡,蟲食其肛者為蜮。唇燥舌乾者,心脾熱極;唇腫齒焦者,脾腎熱極。唇蹇而縮,不能蓋齒者脾絕;唇卷而反,兼連舌短者亦脾絕。唇口顫搖不止者死,唇吻反青氣冷者死。凡病齒燥無津者胃熱,齒焦而枯者液涸。咬牙齘齒者,風動而口筋牽引;但咬不齘者,熱甚而牙關緊急。

白話文:

嘴脣紅潤為吉兆;嘴脣焦黑則為凶兆。嘴脣乾燥且呈紅色,表示脾臟受到燥熱影響;嘴脣淡白且泛黃,表示脾臟積聚了濕熱。嘴脣蒼白,表示血虛,也可能伴有吐出涎水和失血的情況;嘴脣紅紫,表示血液淤滯,也可能伴隨蟲害或積聚的疼痛。嘴脣紅潤且有出血現象,表示胃部熱度高;嘴脣蒼白且有吐涎現象,表示胃虛弱。

嘴脣紅如硃砂,表示血液過熱且心火旺盛;嘴脣白如雪,表示血液流失嚴重且脾陽將盡。嘴脣呈紫色且聲音嘶啞,表示有蟲害;嘴脣長出硬塊且舌頭裂開,表示體內毒素積累。

上脣出現疹子,表示有蟲子侵害內臟,是「狐」的徵兆;下脣出現疹子,表示有蟲子侵害肛門,是「蜮」的徵兆。嘴脣乾燥舌頭乾裂,表示心脾過熱;嘴脣脹大牙齒焦黃,表示脾腎過熱。嘴脣僵硬且收縮,無法覆蓋牙齒,表示脾臟功能終止;嘴脣捲曲且舌頭短小,也表示脾臟功能終止。

嘴脣顫抖不停,表示生命即將結束;嘴脣顏色反常,發青且氣息冰冷,也表示生命即將結束。凡口腔乾燥無津液,表示胃熱;牙齒焦枯,表示津液乾涸。咬牙並磨牙,表示風動使口部肌肉抽搐;僅咬牙而不磨牙,表示熱度過高使牙關緊閉。

前板齒燥,脈虛者中暑;下截齒燥,脈芤者便血。上齒齦燥者胃絡熱極,多吐血;下齒齦燥者腸絡熱極,多便紅。經行多而齒忽齧人者,衝任涸竭,病必危;虛損久而齒忽齧人者,心腎氣絕,病不治。

廉勘,葉香岩先生曰: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凡病看舌後,亦須驗齒。齒垢由腎熱蒸胃濁所結,其色如糕者,則枯敗而津氣俱亡,胃腎兩竭為無治。齒焦腎水枯無垢則胃液竭,多死;有垢則火雖盛而液尚未竭,當微下之。齒光燥如石者,胃熱甚也,宜辛涼泄胃;齒如枯骨色者,腎液枯也,宜甘鹹救腎。若上半截潤,水不上承,心火炎上也,宜清火救水。熱邪耗腎液者,齒色必黃,黃如醬瓣,症多險,宜救腎;熱邪耗胃津者,齒色必紫,紫如干漆,尚可治,宜安胃。齒縫流血而痛者,胃火沖激也,宜清胃;不痛而出於牙根者,腎火上炎也,宜滋腎,此皆葉先生經驗之心得,足補俞氏之未備。

白話文:

前排牙齿干燥,脉象虚弱的,是中暑的表现;后排牙齿干燥,脉象芤(空大无力)的,可能有便血现象。上排牙龈干燥,表明胃的络脉热极,常伴随吐血;下排牙龈干燥,则是肠的络脉热极,多出现大便带血。月经量多时牙齿突然咬合困难,说明冲任二脉(妇科要脉)气血枯竭,病情危险;长期体虚损耗而牙齿突然咬合困难,是心肾之气衰竭,难以治疗。

廉勘,葉香岩先生说:牙齿是肾之余气所生,牙龈则是胃络的延伸。在诊断疾病时,观察舌头之后,也需要检查牙齿。牙齿上的垢腻是由肾热蒸发胃中浊气所凝结,如果垢腻颜色像米糕,表示生机衰退且津液气血都已枯竭,这是胃肾两虚无法治疗的情况。牙齿焦黑且肾水枯竭而没有垢腻,意味着胃液也已枯竭,大多预示死亡;如果有垢腻,则说明虽然火旺但液体尚未完全耗尽,可以适度使用通下的治疗方法。牙齿光亮干燥如同石头,是胃热非常严重,应该用辛凉药物来清泄胃热;牙齿看起来像枯骨一样,表示肾液已经枯竭,需要用甘咸药物来滋养肾脏。如果上半部分牙齿湿润,是水分不能上承滋润,这是心火上炎导致,应当清火以滋阴。热邪耗损肾液,牙齿颜色会变黄,黄如酱瓣,这种情况较为凶险,需补益肾脏;热邪耗损胃中津液,牙齿颜色会变紫,紫如干漆,这种情况相对还能治疗,应以安养胃部为主。牙齿缝隙出血且疼痛,是胃火上冲所致,应当清泻胃火;如果不痛而血出自牙根,是肾火上炎引起,需要滋养肾脏。这些都是葉先生实践经验的总结,足以补充俞氏理论中未曾详述的部分。

2. 第三節,看舌苔

《內經》云:心在竅為舌,舌者,聲音之機也。又云:足太陰脾之脈,絡胃,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腎之脈,循喉嚨,挾舌本。由是推之,舌為心、腎、脾、胃之外候。心主血,故舌色本紅,成無己所謂「舌者心之苗,本紅而澤。傷寒三四日,舌上有膜,白滑如苔,甚者或燥、或澀、或黃、或黑,是數者,熱氣之淺深」也。

脾主濕而胃主燥,腎主五液,舌上生苔者,由胃熱蒸脾濕所結,故苔白而滑,或灰滑,或黑滑者,皆脾濕上潮也。若舌生黃苔,則熱已入胃,其則焦黑,或生芒刺,或糙、或澀、或燥、或干,甚或卷短者,皆由胃熱已極,燥氣上灼,腎陰下竭,不能由廉泉、玉英輸出津液以上布舌本也。故舌本主心腎所屬,舌膜主三焦內膜所統,舌苔主脾胃氣蒸。

白話文:

《內經》提到:心臟在身體對應的孔竅是舌頭,舌頭是發出聲音的關鍵所在。另外還說:足太陰脾經的脈絡連接著胃,向上夾著咽喉,並連接到舌根,分佈到舌下;足少陰腎經的脈絡沿著喉嚨走行,也夾在舌根旁。由此可見,舌頭是心、腎、脾、胃等臟腑在外的表現窗口。

心主宰血液的運行,因此舌頭本來的顏色是紅潤的,正如成無己所說的「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正常情況下紅潤而有光澤。在傷寒病的三四天後,如果舌面上出現一層膜,白色滑膩如同舌苔,嚴重時可能變得乾燥、粗糙、泛黃或變黑,這些都是熱氣不同程度影響的表現」。

脾負責調節濕氣,而胃則負責保持燥性,腎主管身體的五種體液。舌面上生成舌苔,是由於胃中的熱氣蒸騰脾臟的濕氣凝結而成,所以舌苔呈現白色且滑腻,或是灰色滑膩,甚至是黑色滑膩,這都是因為脾濕向上泛濫所致。如果舌頭上出現了黃色的舌苔,則表示熱氣已經進入胃中,若是舌苔變得焦黑,或是生出細刺,或是粗糙、乾澀、燥熱乃至縮短,都是因為胃中的熱氣已經非常旺盛,燥性上炎,加上腎中的陰液耗盡,無法通過廉泉穴和玉英等通道輸送津液到舌根部位進行滋潤。因此,舌根的狀況反映了心和腎的狀態,舌面上的薄膜與三焦內膜系統有關聯,而舌苔的變化則主要反映脾胃氣機的蒸化作用。

心屬上焦,故舌尖主上焦;腎屬下焦,故舌根主下焦;脾胃屬中焦,故舌中主中焦。而各臟腑之表裡寒熱,氣血虛實,畢形於舌者,皆由臟腑之經氣,由三焦膜絡為之傳遞,以分布於舌本也。故舌上有苔,則辨其苔之現色;無苔,則辨舌肉之本色及其形質,於診法上為第三要訣。

其診法,已詳前六經舌苔中,及後列辨舌舉要,茲不贅。

秀按,元人杜清碧《舌鏡》,尚嫌其簡;國初張誕先《舌鑑》,似嫌其繁。繁簡得中,其惟俞氏之辨舌乎?

廉勘,茂名梁特岩先生曰:舌居肺上。腠理與胃腸相連,腹中邪氣,熏蒸醞釀,親切顯露,有病與否,昭然若揭。亦確然可恃,參之望聞問切,以判表裡寒熱虛實之真假,雖不中,不遠矣。申江周雪樵同社友曰:舌膜與消化部各器具連,故能顯胃腸等消化部之病;又與循環器、呼吸器有密切之關係。驗苔之法,以潤燥為兩大綱。血熱而多,則色紅;血寒而少,則色淡(與牙齦唇色,蓋皆相同)。若胃有燥糞,膽汁無事,則逆流而上,其色即黃;其所以色黑者,表明血中有毒也。而舌與心、肺、肝、胃、大小腸等相關,故苔色為治病一要據。西醫柯為良曰:凡舌上面有刺,刺中有腦蕊,能主嘗味,亦有苔,用以察病,最為有益。合而觀之,辨舌為診斷上之最要,中西一致,實有可據。張誕先著《舌鑑》,列圖疏方,繁而寡要。惟葉香岩先生《溫熱論》,辨舌色獨出手眼,洵不傳之妙法也。故從石芾南重訂本,附錄其說,以見嚮往欽佩之忱。

白話文:

舌頭與人體內臟密切相關,舌尖反映上焦(心肺),舌根反映下焦(腎膀胱),舌中反映中焦(脾胃)。不同臟腑的寒熱虛實都會在舌頭上顯現,因為臟腑之經氣透過三焦膜絡傳遞到舌頭。因此,醫生會觀察舌苔的顏色,或舌頭本身的顏色和形狀來判斷病症。辨舌是中醫診斷的重要方法之一,方法詳見前文。

許多醫家對辨舌都有研究,有人認為過於簡略,有人則認為過於繁瑣。俞氏的辨舌法則恰到好處。

舌頭位於肺部上方,與胃腸相連,腹中的病邪會顯現在舌頭上,因此觀察舌頭就能知道身體是否有病。

西醫也認為舌頭與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息息相關,舌苔的潤燥程度可以反映身體狀況,例如舌頭顏色紅潤表示血熱,舌頭顏色淡白表示血寒。舌苔顏色黃色表示胃中燥熱,舌苔顏色黑色表示血中毒。

總之,辨舌是中醫和西醫診斷的重要方法,觀察舌頭可以幫助判斷病症。

一、初起舌苔白而欠津者,燥熱傷肺津也,宜輕清泄熱,為其上者上之也。如杏仁、桔梗、牛蒡之類,辛潤以解搏束;桑葉、蔞皮之類,輕清以解燥熱;佐山梔皮、連翹殼之微苦微燥,以燥屬金,微苦能勝之也。舌苔白而底絳者,濕遏熱伏也,須防其變干,宜辛淡輕清,泄濕透熱,不使濕邪遏熱為要。

如三仁湯蔻仁易蔻皮,稍佐蘆根之類,以清化之。初病舌苔白燥而薄,為胃腎陰虧,其神不昏者,宜小生地、元參、麥冬等味以救陰,銀花、知母、蘆根、竹葉等味以透邪,尤須加辛潤以透達;若神即昏者,加以開閉,如普濟丹、寧上丸之類,遲則內閉外脫不治。

白話文:

一、病初時舌苔白而口乾者,是燥熱傷了肺部的津液,應輕微清熱瀉熱,使上實的熱症得以解除。例如:杏仁、桔梗、牛蒡等,辛潤可以解除壅塞;桑葉、蔞皮等,輕清可以解除燥熱;輔以山梔子皮、連翹殼等,它們微苦微燥,因為燥屬金,微苦可以抑制肺熱。舌苔白而舌底發紅者,是濕氣阻滯熱邪潛伏於內,必須防止它化為乾熱,宜用辛淡輕清的藥物,以祛除濕氣,透發熱邪,不讓濕邪阻滯熱邪為治療關鍵。

例如:三仁湯中的蔻仁,可用蔻皮代替,再輔以蘆根等藥物,以清化熱邪。病初時舌苔白而乾燥薄,這是胃腎陰液虧虛,神志未昏迷者,宜用生地黃、元參、麥冬等藥物以滋陰救腎,銀花、知母、蘆根、竹葉等藥物以透發邪熱,更應添加辛潤的藥物以透達熱邪;若神志已經昏迷者,再加入開閉竅的藥物,例如:普濟丹、寧上丸等,否則內閉外脫,將難以醫治。

舌苔白燥而厚者,調胃承氣下之,佐以清潤養陰之品,如鮮生地、元參、梨汁、蘆根之類;若舌苔白膩不燥,自覺悶極,屬脾濕重,宜加減正氣散、三仁湯之類,去杏仁、蘆根、滑石,加省頭草、神麯,辛淡開化,芳香逐穢。舌脹大不能出口,屬脾濕胃熱鬱極,毒延於口,前法加生大黃汁利之,舌脹自消。

舌苔白厚黏膩,口甜,吐濁涎沫,為脾癉,乃脾胃濕熱氣聚,與穀氣相搏,滿則上溢,亦宜加減正氣散加省頭草、神麯。舌苔如鹼色,或白苔夾一二條黃色,乃宿滯夾穢濁之邪,前法加宣中消滯藥,否恐結閉,不能透出膜原。白苔厚如積粉,四邊舌肉紫絳,乃濕土鬱蒸之溫邪發為溫疫,仿達原飲、三仁湯加減,透邪以防傳陷。

白話文:

舌苔白燥而厚者,調整胃氣,排出廢物,同時補充清涼滋潤、養陰的物品,例如鮮生地、元參、梨汁、蘆根等。

若舌苔白膩不燥,自覺悶極,是脾濕過重,宜服用加減正氣散、三仁湯等,但去掉杏仁、蘆根、滑石,加入省頭草、神麯,辛涼發散,芳香驅除穢氣。

舌脹大不能出口,是脾濕、胃熱鬱結已極,毒氣蔓延到口腔,在前述方法中加入生大黃汁通利,舌脹自然消退。

舌苔白厚黏膩,口甜,吐濁涎沫,是脾癉,是脾胃濕熱之氣聚集,與穀氣相激發,脹滿溢出。也宜加減正氣散,加入省頭草、神麯。

舌苔如鹼色,或白苔夾一二條黃色,是宿滯夾雜穢濁的邪氣,在前述方法中加入宣中消滯藥,否則恐怕會形成梗阻,不能透出膜原。

白苔厚如積粉,四邊舌肉紫絳,是濕土鬱蒸的溫邪發作,轉化為溫疫,可以仿照達原飲、三仁湯加減,透邪以防轉為重症。

苔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投苦泄清下,此濕鬱未達,或素多痰飲,雖中脘痞痛,亦不可攻,宜用開泄,如杏、蔻、橘、桔,輕苦微辛以宣通氣滯。

二、舌苔黃濁,胸膈按痛,或自痛,或痞脹,此濕熱混合,宜苦降辛通,如蔞、貝、溫膽、小陷胸、半夏瀉心、黃芩滑石湯之類。然黃要有地質之黃,乃可用苦辛重劑,若消黃光滑,乃無形濕熱,已見虛象,宜蔞、貝、梔、翹之類,微辛微苦,輕清開化,大忌苦辛重劑。舌苔老黃、灰黃如沉香色而有地質,不滑而澀,或中有斷紋,或中心厚㾦,此邪已傳裡,與宿滯相結,脘腹必滿、必痛,皆當下之。

白話文:

舌苔白且不乾燥,或是黃白相間,或灰白色且不口渴,要小心,不可使用苦寒清泄的藥物,因為這可能是濕氣鬱結,還沒有達到燥熱的程度,或是本來就容易痰濕,即使胃脘部有痞痛,也不可攻伐,應該用溫和的開泄藥物,像是杏仁、蔻仁、橘皮、橘核,帶點輕微的苦味和辛味,來宣通氣滯。

舌苔黃濁,胸膈按壓疼痛,或是自己感覺疼痛,或是有痞脹感,這是濕熱混合在一起,應該使用苦寒下降、辛溫通利的藥物,像是蔞仁、貝母、溫膽湯、小陷胸湯、半夏瀉心湯、黃芩滑石湯等等。但是舌苔的黃色要帶點厚實感,才是濕熱重的表現,可以用苦辛重的藥物;如果舌苔黃色消退變得光滑,那就是無形濕熱,已經出現虛象,應該用蔞仁、貝母、梔子、翹搖等等,微辛微苦、輕清開化的藥物,絕對不能用苦辛重的藥物。舌苔呈老黃色、灰黃色,像沉香的顏色,且帶有厚實感而不光滑,或者舌苔上有斷裂的紋路,或舌苔中央厚實且有苔,這表示邪氣已經傳入內裡,與宿積的邪氣結合,胃脘部一定會脹滿、疼痛,就應該馬上用藥物治療。

若未見此樣舌苔,恐濕聚太陰為滿,寒、熱、濕錯雜為痛,或濕阻氣機為脹,仍當從辛淡溫法開化。若苔黃薄而干,與前白薄而乾者同治。

三、熱邪傳營,舌色必絳而無苔。其有舌絳,中兼黃白苔者,及似苔非苔者,此氣分遏郁之熱爍津,非血分也,宜用前辛潤達邪,輕清泄熱法。最忌苦寒冰伏,陰柔滋膩,致氣分之邪,遏伏內陷,反成純絳無苔。其有不因冰伏,而舌純絳鮮澤,神昏者,乃邪傳包絡,宜犀角、鮮地黃、銀、翹、鬱金、鮮石菖蒲、竹瀝、薑汁等味,清化之中,佐辛潤開閉。若其人平素多痰,外熱一陷,里絡即閉,須兼用寧上、普濟丹丸之類,遲恐閉極昏厥。

白話文:

一、若未見此樣舌苔,恐怕濕氣聚積於太陰經,造成滿脹感,寒、熱、濕三氣錯雜造成疼痛,或濕氣阻滯氣機循環造成脹氣,仍應使用辛淡溫和的方法疏通。若舌苔黃薄而乾燥,與前述白薄而乾燥的情況相同,以相同的方式治療。

二、熱邪傳入營血,舌頭顏色必定紅紫而沒有舌苔。如果是舌頭紅紫,中間夾雜黃白色舌苔,或似有似無的舌苔,這是氣分鬱結,熱氣過盛燒灼津液所致,非血分虛熱,應使用前面提到的辛潤方劑通達邪氣,清瀉熱邪。最忌諱使用苦寒、冰寒等藥物,以免寒涼之氣抑制陽氣,導致邪氣遏伏於內,反而變成純紅無苔的舌象。如果不因寒涼之氣而導致舌頭純紅鮮澤,同時神志昏迷,表示邪氣傳入包絡,應使用犀角、生地黃、銀花、連翹、鬱金、石菖蒲、竹瀝、薑汁等藥物,在清熱化濕的同時佐以辛潤藥物疏通開合。假如患者平時多痰,外熱一退,內臟絡脈立即閉塞,必須同時使用寧上湯、普濟丹丸等藥物,否則恐閉極昏厥。

舌絳望之若干,捫之有津,此平昔津虧,濕熱熏蒸濁痰,蒙閉心包,宜輕泄熱,佐寧上丸開之。舌色紫暗,捫之濕,乃其人胸膈中素有宿瘀,與熱相搏,宜鮮地黃、犀角、丹皮、丹參、赤芍、鬱金、花粉、桃仁、藕汁等味,涼血化瘀,否則瘀熱為伍,阻遏機竅,遂變如狂發狂之症。舌紫而腫大,乃酒毒衝心,前法加生大黃汁利之。

舌絳欲伸出口,而抵齒難驟伸者,此痰阻舌根,肝風內動,宜於清化劑中加竹瀝、薑汁、膽星、川貝等味,以化痰熱,切勿滋膩遏伏火邪。舌絳為燥,邪火傷營也,宜犀角鮮地黃湯。其有因寒涼陰柔遏伏者,往往愈清愈燥,愈滋愈干,又宜甘平甘潤,佐以辛潤透邪,其津乃回。

白話文:

舌頭發紅,伸出的部分不多,觸摸起來有津液。這是平時津液不足,濕熱蘊結濁痰,矇蔽心包所致。宜輕微瀉熱,配合「寧上丸」宣通。

舌色紫暗,觸摸起來濕潤,是胸膈裡有陳舊瘀血,與熱相搏。宜用生地黃、犀角、丹皮、丹參、赤芍、鬱金、花粉、桃仁、藕汁等藥材,涼血化瘀。否則瘀熱交結,阻礙經絡,就會轉變為狂躁發狂的症狀。

舌頭發紫並腫大,是酒毒衝擊心臟所致。在前述方法的基礎上加上生大黃汁利氣。

舌頭發紅想要伸出口,但抵著牙齒難以迅速伸出的,是痰阻舌根,肝風內動所致。宜在化痰的藥方中加入竹瀝、薑汁、膽星、川貝等藥材,化痰清熱。切勿使用滋膩的藥物,否則會遏制發散邪火的藥效。

舌頭發紅為燥,是邪火傷及營血。宜用犀角、生地黃湯。如果是有寒涼陰柔的藥物遏制,往往越清熱越燥,越滋補越乾,則應使用甘平甘潤的藥物,佐以辛潤藥物透發邪氣。這樣津液才會恢復。

若舌有碎點黃白者,欲生疳也,舌與滿口生白衣如黴苔,或生糜點,謂口糜,因其人胃腎陰虛,中無砥柱,濕熱用事,混合蒸騰,症多難治,酌用導赤合犀角地黃之類救之。舌生大紅點者,熱毒乘心也,導赤、犀角加黃連金汁治之,或稍加生大黃汁利之。舌心絳干,乃胃熱上鑠心營,宜清心胃。

舌尖絳干,乃心火上炎,宜導赤以瀉其府。舌絳而光亮,絳而不鮮,甚至干晦枯萎者,或淡而無色如豬腰樣者,此胃、肝、腎陰涸極而舌無神氣者也,急宜加減炙甘草湯加沙參、玉竹、雞子黃、生龜板等味,甘平濡潤以救之。

白話文:

如果舌頭上有零星的黃白色點狀物,代表可能會生口腔潰瘍。如果舌頭和整個口腔都覆蓋著像黴苔一樣的白色物質,或者出現糜爛的斑點,稱為口腔潰瘍。這是因為患者胃腎陰虛,缺乏支撐力量,濕熱邪氣作祟,混合蒸騰,導致症狀難以治療。可以適量使用導赤合犀角地黃之類的藥物來救治。

如果舌頭上出現大紅點,表示熱毒侵入心臟。應使用導赤、犀角,並加入黃連、金汁等藥物治療,或適當加入生大黃汁通利。

如果舌頭中央發紅且乾燥,表明胃熱上蒸,灼傷心營。應清心瀉火。

如果舌尖發紅且乾燥,表明心火上炎。應使用導赤瀉其火。

如果舌頭發紅而發亮,顏色不鮮明,甚至乾燥、萎縮,或者淡而無色,像豬腰一樣,表明胃、肝、腎陰極度虧虛,導致舌頭失去神氣。應急用炙甘草湯加沙參、玉竹、雞子黃、生龜板等味,以甘平濡潤的方式救治。

四、黑為腎色。苔黑燥而厚,此胃腸邪結傷及腎陰,急宜大承氣鹹苦下之;苔黑燥而不甚厚,調胃承氣微和之,或增液承氣潤下之。若舌淡黑,如淡黑色而津不滿者,此腎虛無根之火上炎,急用復脈、生脈、六味輩救之;舌苔灰黑青黯而滑潤者,及舌雖無苔不燥,而有如煙煤隱隱者,無熱不渴,或見肢涼,此虛寒症,水來剋火之象,急宜理陰煎之類溫之。若舌短縮,為肝腎氣竭,難治。

白話文:

舌苔顏色反映腎臟狀況,黑苔代表胃腸積熱傷及腎陰。若苔黑且厚,則需服用大承氣湯等苦寒藥物瀉下;若苔黑但不厚,則可服用調胃承氣湯等溫和藥物調理,或服用增液承氣湯滋潤腸道。若舌淡黑色且津液不足,則表示腎虛火上炎,需服用復脈湯、生脈湯、六味地黃丸等滋陰補腎藥物。若舌苔灰黑青黯且滑潤,或舌頭無苔但表面有如煙煤般的黑色,且無熱不渴,或伴隨肢體冰冷,則屬於虛寒症,需服用理陰煎等溫補藥物。若舌頭短縮,則代表肝腎氣虛竭,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