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78)
第三編 證治各論 (78)
1. 第六節,夾陰傷寒(一名傷寒夾房勞)
【因】房勞傷精而後,驟感風寒,或夏月行房後,恣意乘涼,觸犯風露。
【證】身熱面赤,或不熱而面青,小腹絞痛,足冷蜷臥,或吐或利,心下脹滿,甚則舌卷囊縮,陰極發躁。或昏沉不省,手足指甲皆青,冷過時膝,舌苔淡白滑嫩,或苔黑滑,舌本胖嫩。
【脈】六部沉細,甚或伏絕,或反浮大無倫,沉按豁豁然空。陶節庵所謂「不拘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而軟,或空大而散,甚則重按全無,皆為色欲內傷,猝受寒邪,陰氣獨盛,陽氣以衰」是也。
【治】外則先灸關元、氣海,以回元湯;內則先用參附再造湯,助陽發表,或用麻附細辛湯加人參、乾薑,溫經散寒。如脈伏絕,陰極發躁,繼即神氣昏沉,不省人事者,速用回陽急救湯,提神益氣,回陽生脈。如脈沉遲,身疼足冷,下利清穀,俗呼漏底者,速用附姜歸桂參甘湯去當歸,加白朮、肉果、砂仁、升麻,破陰回陽,提氣止瀉。
如脈沉微,手足指甲皆青,四肢冷過肘膝,舌卷囊縮者,速用附子理中湯加吳萸、坎氣、肉桂、薑汁,溫補命陽,熱壯脾腎,一俟陽氣將回,病勢已有轉機者,但用附姜歸桂參甘湯,雙補氣血,調和陰陽;次用理陰煎加砂仁、紅棗,滋補腎陰,溫運脾陽;終用左歸飲,峻補腎陰以善後。總之,夾陰症,不分熱與不熱、面赤面青,憑脈下藥,最為切當。
秀按,不但房勞不謹後,感冒風寒者,謂之夾陰傷寒;即曾犯房室,及冒雨涉水傷腎,一起即身熱面赤,足脛逆冷者,亦當參夾陰例治。傷寒夾陰,由太陽少陰二經同時受病,較直中寒證尤危。蓋夾陰者,雖患表邪發熱,其中必夾虛寒,所以尺脈必不能實,足脛必不能溫也,乃世俗混稱夾陰。醫者亦漫不加察,豈知傷寒陰證有三:一傳經之陰證,陰中之熱證也;二直中之陰證,陰中之寒證也;三房室之陰證,陰中之虛證也。既犯房室而得寒證,則陰寒極甚,溫劑宜重。俞君於發表溫里藥中,每兼熱藥破陰以回陽,陽回而陰寒自散,寒散而元陰自固,庶不致陰下竭,陽上厥,釀變虛脫危候。況末路理陰左歸等劑,填補真陰,以復房室所傷之元精,治法井然,可為夾陰傷寒之標準。雖然,予每見春夏感寒夾陰,足冷陽縮者,驟用四逆湯辛熱回陽,多致煩躁血溢而死者,以陰中既虛,不勝附子之雄悍也。故《傷寒秘旨》治夾陰傷寒,凡診尺脈遲弱,而足冷陽縮者,但於黃耆建中湯內,用附子汁炒黃耆以溫衛氣、肉桂酒炒白芍以調營血。不應,改用麻附細辛汁炒甘草以汗之。若尺中弦數而多虛火,面赤戴陽者,但於小建中湯內,用黨參汁炒甘草以助胃氣,丹皮、酒炒白芍以降陰火。不應,加連附汁炒黃耆,略加蔥豉以攝之,方藥較俞君所用雖輕,而穩健則過之。亦其人陽氣雖虛,本無大寒傷犯,陰邪尚輕,猶可收斂,若夾陰傷寒,病於嚴冬,則真陽憊極,陰邪亢甚者多死。故許學士述古諺云:傷寒偏死下虛人,至若曾犯房室,而遭風溺水,最忌熱酒火烘,但宜溫暖覆蓋。原其溺水之時,必多驚恐,心腎受傷,雖有發熱頭痛,骨節煩疼等症,治必解表藥中,兼通心腎。在冬月用麻附細辛湯,以麻黃髮汗通心,附子溫經通腎,細辛通徹表裡之邪,更加苓、半以開豁驚痰;若在夏月,當以五苓散加蔥、豉、辰砂,因驚則氣亂,故於發汗利水中加辰砂以鎮之。或脈浮而見表症多者,五苓散加羌、防、益元,微汗以疏利之。至於暴怒悲號,投河躍井,雖有表證當解,只須香蘇蔥豉湯加木香、烏藥、川芎、鬱金,理氣發汗為要。兼有跌傷作痛者,方中去木香、烏藥,再加當歸、桂枝、桃仁,活血去瘀以止痛。
白話文:
第六節,夾陰傷寒(又名傷寒夾房勞)
病因: 因為性行為過度耗損精氣後,突然感受風寒,或是夏天性行為後,恣意貪涼,遭受風寒濕邪侵襲。
症狀: 可能出現發燒臉紅,或是沒有發燒但臉色發青,小腹絞痛,腳冷而蜷縮身體,可能出現嘔吐或腹瀉,心下脹滿,嚴重時舌頭捲縮、陰囊收縮,這是陰寒極盛而出現躁動。也可能昏沉不醒人事,手腳指甲都呈現青紫色,寒冷超過膝蓋,舌苔呈現淡白滑膩,或者呈現黑色而滑膩,舌頭本身胖大而嫩。
脈象: 六部脈象沉細,甚至摸不到或微弱欲絕,或者反而脈象浮大而沒有規律,按下去卻感覺空虛。就像陶節庵所說的:「不用管脈的浮沉大小,只要指下感覺無力而軟弱,或是空大而散亂,嚴重時按下去完全沒有感覺,都是因為性慾內傷,又突然受到寒邪侵襲,導致陰氣獨盛,陽氣衰弱。」
治療: 外治方面,先用艾灸關元穴、氣海穴,並服用回元湯;內治方面,先用參附再造湯,幫助陽氣升發以祛除外邪,或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上人參、乾薑,溫暖經絡散寒。如果脈象摸不到,陰寒極盛而出現躁動,接著又神志昏迷不醒人事,要趕快用回陽急救湯,提振精神、補益元氣、恢復陽氣脈搏。如果脈象沉遲,身體疼痛、腳冷、腹瀉清稀如水,俗稱「漏底」,要趕快用附子乾薑當歸肉桂人參甘草湯(去掉當歸),加上白朮、肉果、砂仁、升麻,破陰寒而恢復陽氣,提升氣機止瀉。
如果脈象沉微,手腳指甲發青,四肢寒冷超過手肘和膝蓋,舌頭捲縮、陰囊收縮,要趕快用附子理中湯,加上吳茱萸、坎氣、肉桂、薑汁,溫補命門陽氣,使脾腎溫熱強壯,等到陽氣開始恢復,病情已經出現轉機,就用附子乾薑當歸肉桂人參甘草湯,氣血雙補,調和陰陽;接著用理陰煎,加上砂仁、紅棗,滋補腎陰,溫運脾陽;最後用左歸飲,大補腎陰來善後。總之,夾陰症不論發燒與否、臉色紅或青,都要根據脈象來用藥,才是最恰當的。
_作者的按語:_不只是因為性行為不謹慎後,又感受風寒才稱為夾陰傷寒,只要曾經性行為過度、淋雨涉水傷腎,一發病就出現發熱臉紅、足脛逆冷的情況,也應該參考夾陰症來治療。傷寒夾陰,是由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受到病邪侵襲,比起直接受寒的疾病更危險。因為夾陰的病患,雖然有表邪發熱,但體內一定夾雜虛寒,所以尺脈一定不實,足脛一定不溫暖,但世俗都混稱為夾陰,醫師也隨意不加仔細辨別。要知道傷寒陰證有三種:第一種是傳經的陰證,屬於陰中之熱;第二種是直接受寒的陰證,屬於陰中之寒;第三種是性行為過度的陰證,屬於陰中之虛。既然是性行為過度後得寒證,那麼陰寒就非常嚴重,溫熱的藥物劑量要加重。俞君在發表和溫裡的藥物中,常常同時加上溫熱藥物來破除陰寒以恢復陽氣,陽氣恢復了陰寒自然消散,寒邪消散了元陰自然鞏固,才不會導致陰氣耗竭、陽氣上脫,釀成虛脫的危險狀況。而且,後期的理陰煎、左歸飲等方劑,可以填補真陰,恢復性行為過度所損傷的元精,治療方法井然有序,可以作為夾陰傷寒的標準。雖然如此,我經常看到春夏季節感受風寒夾陰,腳冷、陰莖收縮的病患,如果突然使用四逆湯這種辛熱回陽的藥物,常常會導致煩躁、出血而死亡,這是因為陰中已經虛弱,無法承受附子這種藥物的強烈藥性。所以《傷寒秘旨》在治療夾陰傷寒,凡是診斷到尺脈遲弱,而腳冷陰莖收縮的病患,都只是在黃耆建中湯裡面,用附子汁炒過的黃耆來溫補衛氣,用肉桂酒炒過的白芍來調和營血。如果沒有效果,就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用藥汁炒過的甘草,發汗以祛除病邪。如果尺脈呈現弦數,而且虛火旺盛,臉色紅潤,呈現陰虛陽浮的假象,就只是在小建中湯中,用黨參汁炒過的甘草來幫助胃氣,用丹皮、酒炒過的白芍來降低陰火。如果沒有效果,就加上連附子汁炒過的黃耆,稍微加點蔥豉來收攝陽氣,這個處方比起俞君所用的藥物雖然比較輕,但是穩健多了。這是因為這種人陽氣雖然虛弱,但本來就沒有受到嚴重的寒邪侵犯,陰邪還算輕微,還可以通過收斂的方式來治療。如果夾陰傷寒發生在嚴冬,那麼真陽衰竭至極,陰邪旺盛的情況下多半會死亡。所以許學士引用古諺說:「傷寒偏愛讓下焦虛弱的人死亡。」至於曾經性行為過度,又遭遇風雨溺水的人,最忌諱用熱酒或火來烘烤,只需要溫暖覆蓋即可。推究溺水的原因,多半是因為驚恐,導致心腎受傷,即使有發熱頭痛、骨節煩疼等症狀,治療時一定要在解表的藥物中,同時兼顧心腎。在冬天,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用麻黃發汗來疏通心氣,用附子溫經來疏通腎氣,用細辛疏通表裡邪氣,再加上茯苓、半夏來開豁驚痰;如果在夏天,就要用五苓散加上蔥、豉、辰砂,因為驚恐會導致氣機紊亂,所以在發汗利水的同時,加上辰砂來鎮驚。或者脈象浮,而且表症明顯的,用五苓散加上羌活、防風、益元散,微微發汗來疏散邪氣。至於因為暴怒、悲號、投河跳井而發病的,雖然有表症需要解決,但只需要用香蘇蔥豉湯,加上木香、烏藥、川芎、鬱金,理氣發汗為主。如果兼有跌傷疼痛,就在原方中去掉木香、烏藥,再加上當歸、桂枝、桃仁,活血化瘀來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