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77)
第三編 證治各論 (77)
1. 第五節,夾血傷寒(一名傷寒夾瘀)
然越中名醫,凡是內外止血諸方,多主於澀,以為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欲血中之復行故道,必先行澀以收氣之脫,氣既收,斯血無一從泄而自止,豈知外因失血或有破傷風寒暑濕,及留瘀宜去之,故內因失血,或有陰陽表裡虛實,勝負交錯之機,臨證施治,每有不止而自止,不止而無礙,止而未必止,止之且有害者,治失血諸證者,其可徒執澀止之一法乎。
幼廉注,繆氏治吐血三訣,首條云:宜行血不宜止血,深恐止則血凝,血凝則發熱惡食而病日錮,每致血瘀成癆。然行血之藥,首推大黃,家君創制立止吐血膏一方,既能引血下行,又能止血逐瘀。凡治血來洶湧,屢投輒驗,較葛氏十灰散,奏功尤捷。但宜下於妄行之初,不宜下於脫血之後。其次立止咳血膏(剪草一斤,地錦二斤,野百合、黑木耳、白及、沒石子各一兩,鮮藕節二兩,鮮枇杷葉去毛筋淨、鮮刮淡竹茹、鮮茭白根各八兩,先煎去渣,濾淨,入淨白蜜一斤、奎冰糖八兩,煎濃成膏),治尋常咳血妄行,每服一小匙,日二夜一,空心服,十日即愈。如久病損肺咳血,五更服此,上下午服瓊玉膏,一月亦愈,歷收成績。蓋因血溢上竅,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者,十居八九。故家君立此降氣瀉火、補絡墊竅二方,隨證酌治以取效。惟楊仁齋謂「失血一證,有陽虛陰必走者,百中常見三四」,故舒馳遠於虛損失血,極斥滋陰之謬。陳修園亦主此說,皆屬此等因證。治以陝西丁雁峰先生秘傳血證二方,最多神效。治血第一方:廣鬱金炒黑,紫蘇、真川樸、酒炒生錦紋各八分,枳殼、桔梗、當歸各七分,紫猺桂五分,水二鍾,煎成加童便半盞、薑汁一小匙,和勻同沖,只服一二劑。治血第二方:麥冬二錢,川貝、川斷各一錢,赤芍七分,遠志六分,山藥四分,益母草三分,水二鍾,煎八分,服十劑。不論老少男女、新舊吐血之症,照服立愈除根。如服數劑,吐血已止,亦須服完十劑之數,切勿加減藥味,改動分量,至囑至囑。此症忌服寒涼,以致血凝氣滯。倘失誤服涼藥者,服此方,漸次咳嗽痰涎,陰寒盡,化服完後,或空咳不止,可服健脾丸。蓉城名醫張少泉先生髮明曰:前方妙在枳、桔、樸、蘇,提降疏通,使邪無所留滯,再以當歸、鬱金,從血中開導,後以肉桂佐大黃,溫通下行,引以薑汁、童便,俾濁液仍歸濁道而出,血何能上逆耶?時醫遇此症,專主育陰清火,填澀陰膩,使內瘀一無去路,宜其愈治愈劇也。前方極力廓清後,或傷臟氣,故後方用續斷補肝,遠志補心,山藥補脾,麥冬補肺,猶慮余瘀不盡,復以赤芍、益母通滌之,以川貝清化之,與前方攻補兼施,立收奇效。此方百試百驗,醫家及病家,宜廣傳之。其次鼓峰固元湯加五味(潞黨參、炙黃耆、酒炒白芍各三錢,歸身二錢,炙黑甘草一錢,黑炮姜五分,拌搗五味子三分,陳南棗兩枚),亦治陽虛陰走之失血。其因多屬內傷情志,飢飽失時,脾胃先病,必見噁心神倦、自汗肢厥等症,故用參、耆為君,固其元氣,氣固則血循經絡,不止血而血自止。但陰走血必虛,臣以歸、芍、甘草,補血養胃。僧慎柔云:凡欲止吐血,必須炒黑乾薑、五味子二物。故佐以乾薑炮黑,血見黑即止;五味酸收,能收逆氣也。雖然,真陰失守而走,勢必格陽於上,血隨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噁心、乾嘔,手足厥冷,六脈微細,元陽脫在頃刻者,速宜景岳鎮陰煎(別直參三錢,附子二錢,紫猺桂八分,拌搗大熟地六錢,黑炮姜七分,淮牛膝、澤瀉各錢半,炙甘草一錢),益氣固脫,滋陰納陽,以救氣隨血脫之危症。失血狂吐之候,臨證時每有所見,不可不知此急急救之法也。
白話文:
第五節,夾血傷寒(一名傷寒夾瘀)
然而,許多古代名醫對於內外止血的各種方法,多半著重於收斂止血,認為氣血相依,氣止則血止,想要血液重新回到正常的運行軌道,必須先使用收斂的方法來止住氣的散失。氣收斂了,血液自然就不會外泄而自行止住。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外因失血可能伴隨破傷風、寒邪、暑邪、濕邪,以及瘀血需要去除的情況。內因失血,則可能與陰陽、表裡、虛實之間的盛衰消長有關。臨床上治療失血,有時會出現血止住了卻又再出血,出血了卻沒有大礙,血止住了卻未必真的止住,甚至止血反而有害的情況。因此,治療失血,怎能只拘泥於單一的收斂止血方法呢?
繆氏治療吐血的三個訣竅,第一條就說:應該讓血運行,而不應該止血,因為擔心止血會導致血液凝固,血液凝固則會發熱、厭食,病情加重,甚至導致瘀血成癆(肺癆)。而活血化瘀的藥物,首推大黃。家父創造的「立止吐血膏」,既能引導血液下行,又能止血化瘀。凡是血流洶湧的症狀,屢試屢驗,效果比葛氏十灰散更快。但是,只能用於血妄行之初,不能用於失血過多之後。另外,還有「立止咳血膏」(藥物配方略),治療一般的咳血妄行,每次服用一小匙,每天兩次,晚上一次,空腹服用,十天即可痊癒。如果久病傷肺引起的咳血,凌晨服用此膏,上下午服用瓊玉膏,一個月也能痊癒,療效顯著。這是因為血液溢出於上部竅位,多半是陽盛陰虛,有升無降的緣故。所以,家父制定了降氣瀉火、補絡墊竅的兩個方劑,根據病情酌情使用。楊仁齋認為:「失血一症,有陽虛陰必走的情況,佔一百例中的三四例」,因此舒馳遠對於虛損失血,極力反對滋陰的謬誤。陳修園也主張這個觀點,都屬於這種病因。陝西丁雁峰先生秘傳的治療血證的兩個方劑,療效最佳。治療血證的第一方:(藥物配方略),治療血證的第二方:(藥物配方略)。不論老少男女,新舊吐血的症狀,服用都能痊癒。如果服用幾劑後,吐血已止,也必須服用完十劑,絕對不能增減藥物或改變劑量。此症忌服寒涼藥物,以免導致血液凝固氣血阻滯。如果誤服涼藥,服用此方後,會漸漸出現咳嗽、痰涎等症狀,陰寒盡除後,如果咳嗽不止,可以服用健脾丸。蓉城名醫張少泉先生認為:前方妙在於枳殼、桔梗、川樸、紫蘇,能提氣降逆,疏通經絡,使邪氣無處停留;再用當歸、鬱金從血液中疏導;最後用肉桂輔助大黃,溫通下行;加入薑汁、童便,使濁液順利排出,血液就不會逆流而上了。現在許多醫生遇到這種病症,都只注重滋陰清火,填塞收斂,使得體內的瘀血無處可去,病情自然會越來越嚴重。第一方用力很猛,可能傷及臟腑之氣,所以第二方用續斷補肝,遠志補心,山藥補脾,麥冬補肺,仍然擔心瘀血未盡,又用赤芍、益母草來滌除,用川貝母來化解,與第一方攻補兼施,收到奇效。此方百試百驗,醫生和病人應該廣泛流傳。另外,「鼓峰固元湯」加五味子(藥物配方略),也能治療陽虛陰走導致的失血。其原因多半是內傷情志,飲食不節,脾胃先病,必然出現噁心、倦怠、自汗、肢體厥冷等症狀,所以用人參、黃耆為主藥,固護元氣,元氣固則血行經絡,不需止血,血自然會止住。但陰血走失必然是虛弱的,所以用當歸、白芍、甘草來補血養胃。僧慎柔說:凡是想止住吐血,必須用炒黑乾薑、五味子這兩種藥物。所以用乾薑炮黑,血見到黑色就會止住;五味子味酸性收斂,能收斂逆氣。然而,如果真陰虧損而外洩,必然會格陽於上,血液隨之溢出,導致大量吐血、鼻衄,噁心、乾嘔,手足厥冷,脈象微弱,元陽將脫,則必須迅速服用「景岳鎮陰煎」(藥物配方略),益氣固脫,滋陰納陽,以拯救氣隨血脫的危急症狀。失血狂吐的情況,臨床上時常會遇到,不可不知這個緊急救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