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74)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74)

1. 第五節,夾血傷寒(一名傷寒夾瘀)

總之外感風寒,變為咳血,此證最多,失治誤治,往往釀成肺癆。若春夏秋感溫熱暑邪失血者,必兼身熱心煩不臥等證,乃邪熱擾營迫血所致,宜清營分之邪熱為主,犀地清絡飲去桃仁,以藕汁、廣鬱金汁易姜蒲二汁,輕則羚角清營湯(羚角片一錢,鮮生地六錢,焦山梔、銀花、青連翹、血見愁各三錢,生蒲黃錢半,童便一杯沖)。

若失血後熱退身涼,神清氣靜者,邪熱已去也,審無別疾他故,只以生藕汁,或童便,日服一二杯,以濟其陰可也,不必窮治,或服玉露飲(大白蘿蔔一個,切下蒂,挖空,入白糖填滿,仍蓋定,以線紮緊,取鮮稻上露三碗,煮極爛,以紗籠罩,露一宿,燉溫,空腹服,善治邪熱傷肺胃營分而吐血者,並治菸酒過度,致咳血失血久不愈,均驗),尤多收效。

他若肥甘過度,肺胃濕熱蘊隆,蒸痰動血,及菸酒不節,戕傷清氣,咳嘔頻並,痰血時出,或便血溲血者,宜清肅中上氣機,菀貝茅根湯主之(紫菀五錢,川貝四錢,鮮茅根一兩,生桑皮、生苡仁、赤苓各三錢,青子芩、竹瀝半夏各錢半),並戒葷酒,自能漸愈。若舊有閃挫等傷,其胸膈脅肋間,必向有一定痛痹之處,凡感邪熱內攻,衝動宿瘀,瘀血從上或從下出者,乃宿疾乘勢欲除之機,慎勿止澀。

如去之不快,身有結痛者,孫絡之瘀行而不盡也,猶需行血和絡之藥,如生蒲黃、生荷葉、蜜炙延胡、生藕汁之類,加入散邪清熱方中,以除其宿瘀。宿瘀一淨,吐血已罷,心中不悶者,必止;若煩躁悶亂刺脹者,尚有瘀血在內也,以生蘿蔔汁一大碗,頓飲,探吐之令淨,或以開水調七釐散五分,日二服,以化之令散,否則牽延不愈,令瘀血不去,新血不守,時時溢出,百治無功,不成癆察,則變內外諸癰矣。

若因遠行負重,勞傷失血,氣逆於上,胸脅悶痛,甚則呼吸亦痛,咳嗽帶紅,此等勞力傷氣,宜用結者散之之法。初用降氣和絡飲(瓜蔞皮、甜杏仁、紫菀、川貝各三錢,枇杷葉去毛筋淨一兩,蘇丹參、生淮牛膝各三錢,參三七汁、廣鬱金汁各四匙,生藕汁兩瓢,和勻同沖),輕降辛潤以疏化之;繼用藕汁木耳煎(生藕汁一杯,和入童便一杯、酒半杯,木耳洗去砂,瓦上焙脆,研入三錢,白者更佳,但用一錢,日三服,數日愈),和血寧絡以除根。

惟外感溫熱,內夾憤怒,怒則氣逆,血從上溢而大吐者,必見胸脅熱痛,口燥心煩,二便赤熱,手足躁擾等症,宜用龍膽瀉肝湯去柴、歸、車、澤,加醋炒川連、廣鬱金、川楝子、代赭石等,以清肝火而止血。

血失仍多,而精神聲色,起居如常,唇舌紅赤者,尚屬熱逼血溢,宜三黃犀角湯(生川軍、青子芩、粉丹皮各二錢,加醋炒黑,鮮生地一兩,生赤白芍各三錢,黑犀角、鹽水炒川連各八分,淡竹茹五錢),大劑以泄降之。外用清鹽滷一盆,令病人坐浸兩足,若血出雖少,已見頭暈耳鳴,腰痛腳痠等症者,腎陰虛而肝陽不藏也,宜多服阿膠雞子黃湯及龜板地黃湯等,育陰潛陽以善後。

白話文:

第五節,夾血傷寒(一名傷寒夾瘀)

總而言之,外感風寒,演變成咳血,這是最常見的情況,如果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往往會導致肺癆。若是春夏秋三季感染溫熱暑邪而導致失血,必然伴隨身熱心煩、難以入睡等症狀,這是邪熱擾亂營氣、逼迫血液所致,應以清解營氣中的邪熱為主要治療方向,使用犀地清絡飲,但要去除桃仁,並以藕汁、廣鬱金汁代替姜汁、蒲汁。症狀較輕者,可服用羚角清營湯(羚羊角一錢,鮮生地六錢,焦山梔、銀花、青連翹、血見愁各三錢,生蒲黃半錢,童尿一杯沖服)。

如果失血後發熱退去、身體涼爽、精神清爽、氣息平靜,則表示邪熱已去除,若無其他疾病,只需服用生藕汁或童尿,每日一至兩杯,以滋養陰氣即可,不必過度治療;或服用玉露飲(大白蘿蔔一個,切除根蒂,挖空,填滿白糖,蓋上,用線紮緊,取新鮮稻穗上的露水三碗,煮至極爛,用紗布罩住,露置一夜,溫熱後空腹服用,善於治療邪熱傷及肺胃營氣而導致吐血的症狀,也治療菸酒過度導致的咳血、失血久治不癒,療效甚佳)。

如果因飲食肥甘過度,導致肺胃濕熱積聚,痰液蒸騰而引起出血,或因菸酒無度,損傷清氣,出現咳嗽、嘔吐頻繁,痰血時出,甚至便血、尿血等症狀,則應清肅中上焦的氣機,以菀貝茅根湯為主方(紫菀五錢,川貝四錢,鮮茅根一兩,生桑皮、生薏苡仁、赤苓各三錢,青蒿芩、竹瀝半夏各半錢),並戒除葷酒,自然能逐漸痊癒。如果以前曾有閃挫等外傷,胸膈、脅肋間必然會有固定的疼痛部位,一旦感受邪熱內侵,衝動舊瘀,瘀血從上或從下排出,這是宿疾乘勢欲自愈的機遇,不可輕易止血。

如果瘀血排出不暢,身體還有結塊疼痛,這是瘀血運行不暢的緣故,仍需服用行血和絡的藥物,例如生蒲黃、生荷葉、蜜炙延胡索、生藕汁等,加入疏散邪氣、清熱的方劑中,以去除宿瘀。宿瘀清除乾淨,吐血停止,心中不再憋悶,則病情必然好轉;如果仍然煩躁、憋悶、刺痛、脹滿,則表示體內還有瘀血,應服用一大碗生蘿蔔汁,一次喝完,並催吐使其乾淨,或用開水調服七釐散五分,每日兩次,以使其化散,否則病情拖延不癒,瘀血不去,新血難以補充,血液會不斷溢出,治療無效,最終演變成肺癆,甚至發展成內外各種癰疽。

如果因長途跋涉、負重勞累導致失血,氣逆於上,出現胸脅憋悶疼痛,嚴重者呼吸也會疼痛,咳嗽帶血,這屬於勞累傷氣,宜用散結之法。初期服用降氣和絡飲(瓜蔞皮、甜杏仁、紫菀、川貝母各三錢,枇杷葉去毛筋淨一兩,蘇丹參、生淮牛膝各三錢,三七汁、廣鬱金汁各四匙,生藕汁兩瓢,混合沖服),輕度辛潤之品以疏通化解;繼而服用藕汁木耳煎(生藕汁一杯,加入童尿一杯、酒半杯,木耳洗淨砂石,瓦上焙脆,研末取三錢,白色者更好,但只用一錢,每日三次,數日可愈),以和血寧絡,徹底根治。

唯獨外感溫熱,內心又夾雜憤怒,怒則氣逆,血液從上溢出而大量吐血,必然出現胸脅熱痛、口乾心煩、大便小便赤熱、手足煩躁不安等症狀,應服用龍膽瀉肝湯,去除柴胡、生地、車前子、澤瀉,加入醋炒川連、廣鬱金、川楝子、代赭石等藥物,以清瀉肝火而止血。

如果失血仍然較多,但精神、聲音、面色、起居都如常,唇舌紅赤,則屬於熱邪逼迫血液溢出,應服用三黃犀角湯(生川黃連、青蒿芩、丹皮各二錢,加醋炒黑,鮮生地一兩,生赤白芍各三錢,犀角、鹽水炒川連各八分,淡竹茹五錢),大劑量服用以瀉熱降火。外用淡鹽水一盆,讓病人坐著浸泡雙腳。如果出血雖少,卻已經出現頭暈耳鳴、腰痛腿痠等症狀,這是腎陰虛而肝陽不藏的表現,應多服用阿膠雞子黃湯及龜板地黃湯等,滋養陰氣潛藏陽氣,以作善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