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58)
第三編 證治各論 (58)
1. 第二十節,漏底傷寒
【因】外感證一起,即直腸洞瀉,不因攻下而自利者,世俗通稱為漏底傷寒。然有協風、協寒、協熱、協食之別,必先其所因而明辨之。
【證】協風自利者,初起頭痛怕風,自汗腹疼,腸鳴飧泄,完穀不化,舌苔白薄而潤,或淡白而嫩滑。協寒自利者,初起惡寒蜷臥,身雖發熱而手足厥冷,或吐清水,大便色青,完穀不變,形如騖溏,小便清白,臍下必冷,腹多脹滿,舌苔白嫩而滑,或灰滑而淡白。
協熱自利者,一起即身發壯熱,背微惡寒,面垢齒燥,口乾渴飲,大便雖亦有完穀不化,而狀如垢膩,色多黃赤黑,且皆熱臭,氣暖如湯,後重而滯,溺色黃赤,或澀或閉,臍下必熱,舌苔黃膩而糙,中後截厚腐垢膩。協食自利者,初起雖微惡風寒,而身熱口燥,渴飲而嘔,胸脘硬痛,噯腐吞酸,傍流糞水,熱臭難聞,矢氣亦臭,舌苔黃而垢膩,厚腐堆起,中後愈厚,或如豆腐渣炒黃滿布。
【脈】左弦浮,右沉濡者,乃外風搏動腸風,《內經》所謂「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是也;沉遲無力,甚則沉微似伏者,《傷寒論》所謂「胃中虛冷,水穀不別」故也;數而有力,甚則洪弦而實者,王太僕謂「大熱內結,淫瀉不止」,陶節庵所云「熱邪不殺穀」是也;弦長而滑,或滑數而實者,《傷寒論》所謂「下利有宿食」也,若下利譫語者,腸中必有燥糞也。
【治】協風自利,初與劉氏腸風湯加味(生曬朮、炒白芍各錢半,炒廣皮、煨防風、焦麥芽各一錢,煨葛根、川芎各八分),疏表建中以止瀉;繼與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煨木香、帶殼春砂各八分,調中益氣以善後。協寒自利,輕則胃苓湯,溫胃利水以止瀉;重則附子理中湯,熱壯脾陽以住泄;終與白朮和中湯,溫和脾胃以善後。
協熱自利,先與葛根芩連湯加味(生葛根、青子芩各錢半,小川連八分,拌炒廣木香六分,滑石三錢,清炙草六分),清中解表以泄熱;繼與加味白頭翁湯,清熱堅腸以止利;終與三黃熟艾湯(條芩一錢,川連六分,川柏四分,熟艾二分,豬苓、澤瀉、生白芍各錢半,烏梅肉二分,燈心兩小帚),酸苦泄熱,芳淡利濕以善後。
協食自利,先與枳實導滯湯,消積下滯以廓清胃腸;繼與芩連二陳湯,苦降辛通以肅清餘熱;終與麥門冬湯加鮮石斛、蔗漿,清養津液以調和胃氣。總之,證既自利,當先其所因以治利,利止內實,正氣得復,邪氣自解,往往微汗出而愈。蓋下利為內虛里急,仲景所謂「裡急者即當救里」也。
若不救里,專發其汗以治表,則內外俱虛,變證蜂起。輕則氣上逆而為嘔噦;重則氣內虛而成痞滿。虛則誤汗亡陽而轉脫,實則誤汗助火而轉閉,臨證者慎之。
秀按,漏底傷寒,始見於陶氏《六書》,乃田野間俗名耳。陶氏謂:傷寒自利,多責於熱;雜病自利,多責於寒。亦不盡然。又謂:傷寒三陽下利,身必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涼無熱。此亦言其大概耳。總以審察病機,色脈合參為首要。俞君明辨病因,別風、寒、熱、食四端,對證發藥,分際自清,庶不致草率誤人矣。雖然,凡病一起即下利,甚至洞泄不止,如俗稱「漏底」者,雖由外感,必夾內傷,死證甚多。約計之則有六:(一)下利譫語,兩目直視。(二)下利厥逆,煩躁不眠。(三)下利發熱,厥逆自汗。(四)下利清穀,肢厥無脈,灸之不溫,脈終不出。
白話文:
第二十節,漏底傷寒
【病因】
外感病一開始就直接腹瀉,不是因為吃了瀉藥而腹瀉,民間俗稱這種情況為「漏底傷寒」。但這種腹瀉有夾雜風邪、寒邪、熱邪和食積的區別,必須先弄清楚是哪種原因引起的,才能正確診斷。
【病症】
- **夾風邪的腹瀉:**初期會頭痛、怕風、自汗、腹痛、肚子咕嚕叫、拉肚子,大便裡有沒消化完的食物,舌苔白薄且濕潤,或者呈現淡白色、嬌嫩光滑的樣子。
- **夾寒邪的腹瀉:**初期會怕冷,身體蜷縮著,雖然身體發熱,但手腳冰涼,可能會吐清水,大便顏色發青,裡頭有沒消化完的食物,像鴨子拉的稀糞一樣,小便清澈,肚臍下會感覺冰冷,肚子大多會脹滿,舌苔白嫩且濕滑,或者呈現灰滑且淡白的樣子。
- **夾熱邪的腹瀉:**一開始就會發高燒,背部稍微怕冷,臉色髒汙,牙齒乾燥,口渴想喝水,大便雖然也有沒消化完的食物,但形狀像汙垢一樣黏膩,顏色多為黃色、紅色或黑色,而且都又熱又臭,氣味像熱水一樣,拉完還會有便意卻拉不出來的感覺,小便顏色黃赤,或者小便不順暢甚至閉塞,肚臍下會感覺發熱,舌苔黃膩且粗糙,中間和後面的部分特別厚,像是腐敗的汙垢。
- **夾食積的腹瀉:**初期雖然稍微怕風怕冷,但身體發熱、口乾舌燥,口渴想喝水,想吐,胸口和肚子感覺硬痛,打嗝有腐敗的酸臭味,拉出像水一樣的糞便,又熱又臭,放屁也很臭,舌苔黃而垢膩,厚厚的像腐敗物堆積起來,中間和後面的部分更厚,或者像炒黃的豆腐渣一樣鋪滿舌頭。
【脈象】
- 左脈弦而浮,右脈沉而濡,這是外來的風邪侵犯腸胃,就像《內經》說的「清氣在下,就會腹瀉」;
- 脈象沉遲無力,嚴重的話會沉微像要摸不到一樣,這是《傷寒論》說的「胃中虛冷,無法分辨水穀」,也就是消化不良;
- 脈象快而有力,嚴重的話會洪大、弦而且實,王太僕說這是「大熱內結,腹瀉不止」,陶節庵說這是「熱邪沒有消化掉食物」;
- 脈象弦長而滑,或者滑而快而且實,這是《傷寒論》說的「腹瀉有宿食」; 如果腹瀉還說胡話,那腸子裡肯定有乾燥的糞便。
【治療】
- **夾風邪的腹瀉:**初期先用劉氏腸風湯加味(生白朮、炒白芍各一錢半,炒廣陳皮、煨防風、焦麥芽各一錢,煨葛根、川芎各八分),疏散表邪、健脾和中來止瀉;之後用補中益氣湯去掉當歸,加入煨木香、帶殼春砂各八分,調和脾胃、補益氣力來調理後續。
- **夾寒邪的腹瀉:**輕微的可以用胃苓湯,溫暖脾胃、利小便來止瀉;嚴重的可以用附子理中湯,用熱藥來振奮脾陽來止瀉;最後用白朮和中湯,溫和脾胃來調理後續。
- **夾熱邪的腹瀉:**先用葛根芩連湯加味(生葛根、黃芩各一錢半,小黃連八分,拌炒廣木香六分,滑石三錢,清炙甘草六分),清熱解表來瀉熱;之後用加味白頭翁湯,清熱堅固腸道來止瀉;最後用三黃熟艾湯(黃芩一錢,黃連六分,黃柏四分,熟艾二分,豬苓、澤瀉、生白芍各一錢半,烏梅肉二分,燈心草兩小把),用酸苦的藥來瀉熱,用芳香清淡的藥來利濕,來調理後續。
- **夾食積的腹瀉:**先用枳實導滯湯,消食積、導滯來清理腸胃;之後用芩連二陳湯,用苦味的藥來下降,用辛辣的藥來通暢,清理剩下的熱邪;最後用麥門冬湯加新鮮石斛、甘蔗汁,滋養津液,來調和胃氣。
總之,一旦出現腹瀉,一定要先找出原因,根據病因來治療腹瀉。腹瀉停止了,體內恢復正常,正氣恢復了,邪氣自然就消解了,通常會微微出汗就好了。因為腹瀉是體內虛弱,肚子裡急迫的表現,張仲景說「裡急,就應該先救裡」,也就是處理體內的虛弱。
如果沒有先處理裡虛,只用發汗來處理表證,就會造成體內體外都虛弱,引發許多變證。輕微的會氣逆而想吐;嚴重的會氣虛導致肚子脹滿。虛證會因為誤用發汗,導致亡陽而虛脫,實證會因為誤用發汗,助長火邪而便秘,醫生在診治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
秀按:
漏底傷寒,最早見於陶氏的《六書》,是民間的俗稱。陶氏認為:傷寒引起的腹瀉,多是因為熱邪;雜病引起的腹瀉,多是因為寒邪,這個說法並不完全對。他又說:傷寒三陽證的腹瀉,身體一定是熱的;太陰證的腹瀉,手腳是溫的;少陰、厥陰證的腹瀉,身體是涼的沒有發熱。這也只是說大概的情況。總而言之,診斷時要詳細觀察病機,把脈象和病情結合起來,這是最重要的。俞君清楚地分辨了病因,區分了風邪、寒邪、熱邪和食積四種情況,根據不同的病症開藥,分得很清楚,就不會草率地誤診了。雖然如此,凡是一生病就拉肚子,甚至拉到不停,像俗稱的「漏底」一樣,即使是外感引起的,也一定夾雜著內傷,這種情況死亡率很高。大概可以分為六種情況:(一)腹瀉還說胡話,兩眼直愣愣地看著前方。(二)腹瀉而且四肢冰冷,心煩意亂睡不著。(三)腹瀉還發熱,四肢冰冷還一直出汗。(四)腹瀉拉出沒有消化完的食物,四肢冰冷,沒有脈搏,用艾灸也沒辦法溫暖身體,脈搏最終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