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57)
第三編 證治各論 (57)
1. 第十九節,發狂傷寒
廉勘,此方較龍虎丸稍烈,比張天池紅白斷狂丸稍輕。方用生白砒、巴豆霜、硃砂各一錢,麵糊為丸,如芥菜子大,每服七八丸,新汲井花水送下,以吐頑痰濁涎。如面色赤亮,或色青赤不常,日夜不寐,月餘遂發狂言,逾垣上屋,經閉三月,脈搏長大有力,多從心火熾盛,燔胃燒肝,而為狂惑哭詈,宜犀羚三黃湯(犀角、川連各一錢,羚角、鐵粉、桃仁各二錢,鮮生地、丹參、石決明各五錢,琥泊、青黛各五分,西牛黃二分調服。此方治男子多五六日而愈,治婦女必半月經至而定),以清心而瀉肝。發狂雖有陰陽虛實、經絡臟腑新久之異,要皆必經心肝兩臟而發。以心藏神,主知識;肝藏魂,主云為。未有神魂清醒,而昏狂迷妄至於此極者也。噫,胡君能立此鎮、下、吐、清四大劑,可謂大手筆矣。即其補法兩方,亦頗穩健。一參茯安神丸(人參、茯神、炒棗仁、當歸、生地、酒炒川連、橘紅、姜南星各一兩,天竺黃五錢,雄黃、西牛黃各二錢,為末蜜丸,梧子大,硃砂為衣,米飲下五十丸,忌動風辛熱葷濁甜膩之物),治失志驚狂,經吐下後,大勢已瘥,尚有目神昏鈍,迷妄無定之狀,以此鎮心安神,滌痰清火而痊;一柔肝息風煎(制首烏、黃甘菊、辰茯神、歸身、石斛、川斷、廣鬱金各三錢,白蒺藜、遠志肉各錢半,川芎、明礬各八分),治肝陰虛,內風上冒神明,兼挾涎沫,而為失心癲狂,延久不愈,以此柔肝育陰,熄風除涎而愈。趙晴老謂其善治狂證,洵不愧焉。總之外感發狂,一時之狂也,其死速,其愈亦速;內傷發狂,終年之狂也,其死緩,其愈亦緩。俞氏分辨陽狂如狂,雖為狂病之正治,然藥力之峻,效驗之速,尚不逮胡君在茲手筆之大,故節述之。
白話文:
第十九節 發狂傷寒
此方比龍虎丸稍強烈,但比張天池的紅白斷狂丸稍溫和。方中使用生白砒、巴豆霜、硃砂各一錢,以麵糊做成芥菜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八丸,以新汲取的井水送服,目的在於吐出頑固的痰液和濁涎。
若患者面色紅亮或青紅不定,日夜不眠,經過一個多月後開始胡言亂語,甚至爬牆上屋,且月經停止三個月,脈搏強勁有力,多半是因心火過旺,灼燒胃與肝,導致狂躁哭罵。此時宜服用「犀羚三黃湯」(配方:犀角、川連各一錢,羚角、鐵粉、桃仁各二錢,鮮生地、丹參、石決明各五錢,琥珀、青黛各五分,西牛黃二分調服)。此方治療男性患者通常五六天即可痊癒,女性則需等待月經來潮後方能穩定,功效在於清心瀉火、平肝熄風。
發狂之症雖有陰陽虛實、經絡臟腑新舊之分,但其核心必涉及心肝兩臟。因心藏神,主掌意識;肝藏魂,主導行為。若心神與肝魂清明,絕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昏狂迷亂症狀。
胡君所立的「鎮、下、吐、清」四大治法,可謂高明之作,其補益之方亦相當穩妥。
一為「參茯安神丸」(配方:人參、茯神、炒棗仁、當歸、生地、酒炒川連、橘紅、姜南星各一兩,天竺黃五錢,雄黃、西牛黃各二錢,研磨成末,以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外裹硃砂,每次以米湯送服五十丸,忌食辛熱葷膩之物),適用於驚狂失志、經吐瀉治療後病情已大致穩定,但仍有神志不清、迷亂不定的情況,用以鎮心安神、化痰清火。
二為「柔肝息風煎」(配方:制首烏、黃甘菊、辰茯神、歸身、石斛、川斷、廣鬱金各三錢,白蒺藜、遠志肉各錢半,川芎、明礬各八分),適用於肝陰不足、內風擾亂神明,兼夾痰涎而致的失心癲狂,久治不癒者,以此方柔養肝陰、息風化痰而痊癒。趙晴老讚其善治狂症,確有道理。
總之,外感所致的發狂屬一時之狂,死得快,痊癒也快;內傷所致的發狂則屬長年之狂,死得慢,痊癒也慢。俞氏雖分辨陽狂之治療方法,為狂症正治,但其藥力之峻猛、療效之迅速,仍不及胡君的治法宏大,故此節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