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07)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07)
1. 第十一節,夾瀉傷寒(一名傷寒夾泄瀉)
【因】素有脾虛泄瀉,或肝邪侮脾作瀉,或寒邪先中太陰,而為泄瀉,或先傷食物,欲瀉不暢,再感風寒,而犯太陽證者。
【證】頭痛身熱,胸悶或不悶,溲短大便泄瀉,舌苔白為中寒泄瀉;舌黃而厚,胸滿腹㽲痛,頭痛身熱,口黏而穢,為宿食化瀉;若舌淡紅,苔青白色,脘悶腹滿,鳴響作痛而泄瀉,得瀉則腹滿痛鳴響皆瘥,為肝邪侮脾化瀉,再新受外感,亦頭痛發熱。
【脈】左脈濡數,右脈沉弱,為寒瀉;若左弦堅或弦勁,右軟弱或沉緩,肝強脾弱,為肝邪侮脾。
【治】中寒感邪,用蔥豉胃苓湯(即胃苓湯去甘草加蔥豉);夾食化瀉身熱,用楂曲平胃散,加豆豉、藿香、薄荷、豬苓、茯苓、澤瀉之類;肝邪侮脾,腹鳴痛瀉,用扶土抑木煎(炒白芍六錢、炒白朮三錢、煨防風錢半、新會皮一錢、炒黃芩二錢、煨葛根一錢),加豆豉、焦梔之類。
秀按,俞氏所分泄瀉為三種,乃因先泄瀉,後受風寒感邪,而病頭痛身熱,與傷寒自病之下利不同。所謂傷寒下利者,不因攻下,自然溏瀉也。要在辨寒熱而治之,庶幾無差。大抵陽熱之利,渴欲飲水,溺色赤,發熱後重,糞色必焦黃,或為腸垢,所下皆熱臭,臍下必熱,得涼藥則止,得熱藥愈增;陰寒之利,口不渴,小便色白,肢或厥冷,脈沉遲無力,必洞下清穀,或為騖溏,糞色或白或淡黃,臍下多寒。三陽證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涼無熱,此其大概耳。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葛根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陽明少陽合病下利,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合病發熱自利,則為表邪,不可例以為里證也。溫熱病發熱而渴,小便赤色,大便自利,五苓散去桂加黃芩;熱內盛而利不止,黃連解毒湯;躁悶狂亂者,三黃石膏湯,或大柴胡湯。自利不渴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以太陰藏寒,或用理中湯。若寒甚逆冷,脈沉細者,理中湯加附子;若腹滿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合理中湯主之;若嘔者,加半夏、生薑;自利而渴屬少陰虛,故引水自救,白通湯主之,以通其陽而消其陰;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借豬膽汁嚮導之力,以引陽藥深入;服湯後,脈暴出者死,正氣因發泄而脫也;脈微續者生,陽氣漸復也;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以運脾滲水為務;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通脈四逆湯主之;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自汗不止,裡寒下脫,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陽邪傳至少陰,陷入於裡,而不能交通陽分,故不宜苦寒攻之,而但以此利解之;少陰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熱邪傳入少陰,逼迫津水,注為自利,質清而無滓穢相雜,色青而無赤黃相間,此正陽邪暴橫,反類陰邪,但陽邪傳自上焦,其人心下必痛,口必乾燥,設系陰邪,則心下滿而不痛,口中和而不渴,必無此枯槁之象,故宜急下以救其陰也。厥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此總以溫里為急也:大汗出,熱不止,內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亡血本不宜用姜附以損陰,陽虛又不當用歸芍以斂陽氣,以利後惡寒,陽虛下脫已甚,故用四逆以復陽。為陽脫加人參,則陽藥愈加得力,陽生則陰長;設誤用陰藥,必致腹滿不食,或重加泄利嘔逆,轉成下脫矣。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下之。蓋下利則熱不結,胃不實,何緣得有譫語,此必邪返於胃,內有燥糞,故雖下利而結者自若也,爰用小承氣以微攻其胃。大抵下利脫氣至急,五奪之中,惟此為甚,故不厭詳審。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厥證但發熱則不死,以發熱則邪出於表,而里證自除,下利自止也;若反下利厥逆,煩躁有加,則其發熱又為真陽外散之候,陰陽兩絕,故主死也;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躁不得臥,腎中陽氣越絕之象也;下利而手足厥冷,皆為危候,加以發熱躁不得臥,不但虛陽發露,而真陰亦以爍盡無餘矣,安得不死乎。《金匱要略》云:六府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藏氣絕於內者利下不禁,氣已脫矣。此參合陳素中辨證之大略也。
白話文:
第十一節,夾瀉傷寒(也稱傷寒夾泄瀉)
【病因】
原本就有脾虛容易腹瀉的人,或是肝氣太旺盛影響脾臟導致腹瀉,或是寒邪先侵入脾胃(太陰)引起腹瀉,或是先吃了不乾淨的食物導致想拉肚子但排不順暢,然後又感染了風寒,進而出現太陽經的症狀。
【症狀】
出現頭痛、身體發熱、胸口悶或不悶、小便量少、大便腹瀉,如果舌苔是白色的,表示是寒邪引起的腹瀉;如果舌苔是黃色而且很厚,胸悶、肚子脹痛、頭痛、身體發熱、口中黏膩有穢味,表示是吃壞東西導致的腹瀉;如果舌頭顏色淡紅,舌苔青白色,覺得胸腹悶脹、肚子滿、肚子咕嚕叫並且會痛,拉完肚子後腹脹、痛、咕嚕叫都會緩解,表示是肝氣過旺影響脾臟導致的腹瀉,如果又同時感染了風寒,也會出現頭痛發熱的症狀。
【脈象】
左手脈象細軟而快,右手脈象沉而弱,表示是寒邪引起的腹瀉;如果左手脈象弦而有力或是弦而硬,右手脈象軟弱或是沉而慢,表示是肝氣太旺脾臟虛弱,也就是肝氣太旺影響脾臟。
【治療】
如果是因為受寒而感染風邪,用蔥豉胃苓湯(也就是胃苓湯去掉甘草,加上蔥豉);如果是吃壞東西導致的腹瀉且伴隨發熱,用楂曲平胃散,加上豆豉、藿香、薄荷、豬苓、茯苓、澤瀉之類的藥材;如果是肝氣過旺影響脾臟引起的腹瀉,肚子咕嚕叫且疼痛,用扶土抑木煎(炒白芍六錢、炒白朮三錢、煨防風錢半、新會皮一錢、炒黃芩二錢、煨葛根一錢),加上豆豉、焦梔之類的藥材。
作者補充:
俞氏將腹瀉分成三種,是因為先有腹瀉,之後才受到風寒而感染風邪,導致出現頭痛發熱,這和傷寒本身就導致的腹瀉不同。所謂傷寒引起的腹瀉,不是因為吃了瀉藥,而是自然而然的拉肚子。治療的重點在於分辨寒熱,才能正確用藥。
一般來說,陽熱引起的腹瀉,會口渴想喝水,小便顏色赤黃,發熱後會有想大便卻排不乾淨的感覺,大便顏色一定是焦黃色,或是像腸垢一樣,拉出來的東西都很熱而且臭,肚臍以下一定會感覺熱熱的,用涼性的藥物就會止瀉,用熱性的藥物反而會更加嚴重;陰寒引起的腹瀉,則不會口渴,小便顏色清白,手腳可能會冰冷,脈象沉而慢且無力,一定會拉出清稀的大便,或是像鴨糞一樣,大便顏色可能是白色或是淡黃色,肚臍以下大多會感覺寒冷。
三陽經證出現腹瀉時會發熱,太陰經證出現腹瀉時手腳是溫的,少陰經和厥陰經證出現腹瀉時,身體是涼的且沒有發熱,這些是大概的區別。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出現腹瀉時,用葛根湯;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出現腹瀉時,用黃芩湯;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出現腹瀉時,用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
如果合併發熱又腹瀉,屬於表證,不能把它當作裡證來治療。溫熱病發熱且口渴,小便顏色赤黃,大便自己拉出來,用五苓散去掉桂枝加上黃芩;熱邪在體內太盛導致腹瀉不止,用黃連解毒湯;如果出現煩躁不安、精神錯亂的情況,用三黃石膏湯或是大柴胡湯。
自己拉肚子卻不覺得口渴,屬於太陰證,是因為體內有寒氣,所以要溫補,適合服用四逆湯之類的藥,因為太陰經的寒氣比較多,也可以用理中湯。如果寒氣太盛,身體逆冷,脈象沉細,用理中湯加上附子;如果肚子脹滿且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合併理中湯;如果想吐,加上半夏、生薑。
自己拉肚子又口渴,屬於少陰虛,是因為身體虛弱所以想喝水自救,用白通湯來治療,可以疏通陽氣來消散陰寒;如果用白通湯治療腹瀉沒有停止,反而出現手腳冰冷、脈搏摸不到、想吐又煩躁的情況,用白通加豬膽汁湯來治療,借助豬膽汁來引導陽氣藥深入;如果吃藥後脈搏突然變大,表示正氣因為發散而脫失,會死亡;如果脈象微弱又慢慢恢復,表示陽氣逐漸恢復,會痊癒。
少陰病,肚子痛且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又自己拉肚子,表示體內有水氣,這個人可能會有咳嗽、小便不順暢、腹瀉、嘔吐等情況,用真武湯來治療,主要是用來調理脾胃、滲濕利水;少陰病,拉出清稀的大便,體內有寒氣卻發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快要消失,身體反而不覺得寒冷,臉色發紅,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少陰病,想吐又拉肚子,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快要死掉,用吳茱萸湯來治療;如果是自己流汗不止,體內寒冷且虛脫,這種腹瀉是發生在下焦,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少陰病手腳冰冷,可能會有咳嗽、心悸、小便不順暢、肚子痛、想大便卻拉不乾淨等情況,用四逆散來治療,這是因為陽邪傳到少陰經,陷於體內,無法與陽氣交流,所以不適合用苦寒的藥物來攻邪,只能用這種方式來疏通。
少陰病,拉出清清水,心下一定會痛,口乾燥,要趕快用瀉藥,因為熱邪傳入少陰,逼迫體內的津液,導致拉肚子,拉出來的東西清稀且沒有雜質,顏色清淡沒有紅黃色,這是陽邪太過於強盛,反而看起來像陰邪,但陽邪是從上焦傳下來,所以心下一定會痛,口一定會乾燥,如果是陰邪,心下只會脹滿不會痛,口不會渴,不會有這種乾燥的情況,所以要趕快用瀉藥來救陰液。
厥陰病拉出清稀的大便,體內寒冷卻發熱,流汗且手腳冰冷,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拉肚子又肚子脹滿,身體疼痛,要先溫補體內,再治療體表,用溫補的四逆湯、治療體表的桂枝湯,總之要先以溫補體內為主:如果大量流汗,發熱不止,身體內部覺得拘急,四肢疼痛,又腹瀉且手腳冰冷怕冷,用四逆湯來治療;如果怕冷,脈象微弱且又腹瀉,停止腹瀉卻會造成失血,用四逆加人參湯來治療。失血原本不適合用薑附這種容易耗陰的藥材,陽虛也不適合用歸芍這種收斂陽氣的藥材,因為腹瀉後會怕冷,表示陽虛已經非常嚴重,所以用四逆湯來恢復陽氣,為了加強陽藥的效果,所以加上人參,陽氣恢復陰液也會增加;如果誤用陰藥,一定會導致腹脹不想吃飯,或是腹瀉嘔吐更加嚴重,轉變成虛脫的狀態。拉肚子且手腳冰冷沒有脈搏,要用艾灸來治療;拉肚子又說胡話,表示腸道有燥屎,適合用小承氣湯來瀉下。一般來說,腹瀉會快速的消耗體內氣,五種脫失的情況中,腹瀉是最嚴重的,所以要仔細的辨證。
如果拉肚子一天超過十次,脈搏反而有力,表示情況很危險,會死亡;傷寒發熱且腹瀉非常嚴重,手腳冰冷不止,也會死亡。手腳冰冷但是有發熱,表示不會死,因為發熱表示邪氣可以從體表排出,體內的疾病自然會解除,腹瀉也會停止;如果反而是腹瀉又手腳冰冷,煩躁不安更加嚴重,則表示發熱是真陽外散的現象,陰陽兩虛,所以會死;傷寒發熱且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到無法睡覺,也會死亡,因為煩躁到無法睡覺,是腎中陽氣完全耗盡的現象;拉肚子且手腳冰冷,都是危險的徵兆,如果又發熱躁動到無法睡覺,不只是虛陽外散,連真陰也耗盡了,所以一定會死亡。
《金匱要略》說:六腑的氣在體外耗盡,手腳就會冰冷;五臟的氣在體內耗盡,就會腹瀉不止,氣已經脫失了。這是參考陳素中辨證的大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