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06)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06)
1. 第十節,夾脹傷寒(一名傷寒夾腫脹,又名腫脹兼傷寒)
綜而言之,腫脹蠱臌,皆以病狀定病名也。《內經》云:治病必求其本。其本即中醫所謂「病源」,西醫所謂「原因」也。余臨斯證,必先辨其病屬何因,繼必察其質性何似,更審其有無宿恙,然後權其先後之宜,對症發藥,庶可藥到病除,無枘鑿之不入矣。
至於辨證,尤在涇曰:「腹脹屬脾胃者,則飲食少,屬他臟腑者,則飲食如常;其脹在皮膚脈之間者,飲食亦如常,其在腸胃盲膜之間者,則飲食亦少;其氣亦壅塞於五臟,則氣促急不食而病危矣。是故病在表者易治,在腑者難治,入臟者不治。」此亦扼要之論也。
白話文:
第十節 夾脹傷寒(又名傷寒夾腫脹,或腫脹兼傷寒)
總的來說,腫脹、蠱脹、臌脹等病症,都是以症狀來命名疾病。《內經》提到:治病必須探究根本。所謂根本,就是中醫所說的「病源」,或西醫所稱的「病因」。我診治這類病症時,一定會先辨別病因,接著觀察患者的體質特性,並確認是否有舊疾,最後衡量治療的優先順序,對症下藥,如此才能藥到病除,不至於方枘圓鑿、難以見效。
至於如何辨證,尤在涇曾說:「若腹脹是因脾胃問題引起,患者食量會減少;若是其他臟腑所致,食量則如常;若脹感僅在皮膚與脈絡之間,飲食也不會受影響;但若脹感出現在腸胃或臟腑之間的盲膜部位,食量同樣會減少;一旦氣機壅塞影響五臟,患者會呼吸急促、無法進食,病情便十分危險。因此,病在表層較易治,在腑較難治,若深入臟腑則難以治癒。」這也是極為精要的論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