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9)

回本書目錄

第六章傷寒脈舌 (9)

1. 第四節,鉤玄

凡脈浮滑而疾,其色不奪,及脈小而色不奪者新病;脈小弱以澀,五色俱奪,及脈不奪而其色奪者久病。此為岐伯按脈察色,斷病新久之總訣。

秀按,此即善診者察色按脈而知部分之法。前哲盛啟東,又以新病之死生,系乎右手之關脈;久病之死生,主乎左手之關尺。更謂:診得浮脈,要尺內有力,發表無虞;診得沉脈,要右關有力,攻下無虞。一主先天腎水,一主後天胃氣,尤為斷病新久死生,發表攻裡之要訣。

凡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此為岐伯按脈九候不調,察其臟腑經氣,按季以決死期之總訣。

秀按,此即三伍不調之脈也,皆由臟器錯亂,其病卻有二因:一因新病猝中,如酷暑驟中心肺,陡然昏厥如屍,初則脈厥而伏,繼則脈暴見而三伍不調,即《內經》所云「脈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也。又如嚴寒直中脾腎,陡然吐瀉腹痛,劇則肢厥無脈,服湯脈暴出而三伍不調,即《內經》所謂「脈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是也。他如病風者以日夕死,病寒熱者以平旦死,均載在《內經》。此新病日乘四季而死,主一日中之四季也。一因久病內傷。無論傷心肺、傷脾胃、傷肝腎,脈至三伍不調,皆可察色以決死期。脾病色黃青不澤,脈代如鳥之啄,主春死;肺病色白赤不澤,脈數如風吹毛,主夏死;腎病色黑不澤,脈亂如奪索然,主長夏死;肝病色青白不澤,脈動如循刀刃,主秋死;心病色赤黑不澤,脈曲如操帶鉤,主冬死。此久病日乘四季而死,主一年中之四季也。

凡脈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者,身有熱;推而外之,內而不外者,心腹積;推而下之,上而不下者,頭項痛;推而上之,下而不上者,腰足冷。此為岐伯按脈外內上下,診斷外感內傷之總訣。

秀按,外而不內,上而不下者,皆是陽氣有餘,故身有熱而頭項痛;內而不外,下而不上者,皆是陰氣有餘,故心腹積而腰足冷。此皆《內經》診法之要訣。

凡脈衛氣盛,名曰高;營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胃氣弱,名曰惵;營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此為仲景按脈綱損,斷病實強虛損之總訣。

秀按,高者,自尺內上溢於寸口,指下湧湧,既浮且大,按之不衰;章者,自筋骨外顯於皮膚,應指逼逼,既動且滑,按之益堅;綱者,高章兼賅之象,脈來數盛,病則邪正交攻。惵者,舉指瞥瞥,脈雖微而似數,似心中怵惕之狀;卑者,按之隱隱,脈沉澀而似狀,似妾婦鄙陋之情;損者,惵卑交參之謂,脈來微細,病則陰陽並虧。此皆形容營衛盛衰之要義。

總而言之,切脈為四診之一,一脈能兼諸病,一病亦能兼諸脈。故診脈斷生死易,知病症難,舍脈從症,舍症從脈,全在心靈神會,慎毋猝持氣口,妄言作名,為粗所窮,適犯《徵四失篇》之經訓也。

白話文:

[第四節,鉤玄]

凡是脈象浮滑而快速,面色未見衰敗,以及脈象細小但面色未衰者,屬於新病;若脈象細弱而澀滯,面色黯淡無光,或脈象未衰但面色已衰敗者,則為久病。這是岐伯根據脈象與面色判斷病情新舊的總訣。

秀按:這正是善於診斷者通過觀察面色與脈象來判斷病情的方法。前代名醫盛啟東更提出,新病的生死關鍵在於右手的關脈,久病的生死則取決於左手的關尺脈。他還強調:若診得浮脈,需尺脈有力,如此發汗治療才無憂;若診得沈脈,需右關脈有力,如此攻下方能無慮。前者關乎先天腎氣,後者關乎後天胃氣,尤其可作為判斷病情新久、生死,以及治療外感或內傷的重要依據。

凡是脈象忽快忽慢、忽緩忽急者,預示會在一天中的四個時段(清晨、中午、傍晚、夜半)死亡。這是岐伯根據脈象九候不調,結合臟腑經氣,按季節推斷死期的總訣。

秀按:此為「三伍不調」之脈,皆因臟器氣機紊亂所致,病因可分為兩種:
一是新病突發,如酷暑驟然侵襲心肺,導致突然昏厥如屍,初期脈象隱伏,後暴現而三伍不調,正如《內經》所言「脈盛躁急數者屬陽,主夏,故死於日中」。又如嚴寒直中脾腎,突然吐瀉腹痛,嚴重者四肢厥冷無脈,服藥後脈暴出卻三伍不調,即《內經》所說「脈沈細懸絕者屬陰,主冬,故死於夜半」。其他如風病患者死於傍晚,寒熱病患者死於清晨,均記載於《內經》。此為新病在一天中的四時死亡。
二是久病內傷。無論傷及心肺、脾胃或肝腎,一旦脈象三伍不調,皆可透過面色判斷死期:

  • 脾病者面色黃中帶青無光澤,脈象代而如鳥啄,主死於春;
  • 肺病者面色白中帶赤無光澤,脈數如風吹毛,主死於夏;
  • 腎病者面色黑無光澤,脈亂如扯繩,主死於長夏;
  • 肝病者面色青白無光澤,脈硬如刀刃,主死於秋;
  • 心病者面色赤黑無光澤,脈曲如帶鉤,主死於冬。
    此為久病在一年四季中的死亡預兆。

凡是按脈時內推卻外浮而不內沈者,主身有熱;外推卻內沈而不外浮者,主心腹積聚;下推卻上浮而不下沈者,主頭項痛;上推卻下沈而不上浮者,主腰足冰冷。這是岐伯透過脈象內外上下判斷外感或內傷的總訣。

秀按:外浮不內沈、上浮不下沈者,皆因陽氣過盛,故身熱頭痛;內沈不外浮、下沈不上浮者,皆因陰氣過盛,故心腹積聚、腰足冰冷。此皆《內經》診法的關鍵。

凡是脈象中衛氣強盛者稱「高」,營氣強盛者稱「章」,高章並見者稱「綱」;胃氣虛弱稱「惵」,營氣虛弱稱「卑」,惵卑相合稱「損」。這是張仲景依據綱脈與損脈,判斷病體強弱虛實的總訣。

秀按

  • 高脈:從尺部上衝至寸口,指下湧動,既浮且大,按之不減;
  • 章脈:從筋骨外顯於皮膚,應指明顯,既動且滑,按之更堅;
  • 綱脈:高章兼備,脈來強盛,主邪正激烈相爭。
  • 惵脈:輕舉微動,脈細似數,如心神不安之狀;
  • 卑脈:按之隱隱,脈沈澀似止,如卑微怯弱之態;
  • 損脈:惵卑交雜,脈來微弱,主陰陽兩虛。
    此皆描述營衛盛衰的核心意義。

總之,切脈為四診之一,一脈可對應多病,一病亦可見多脈。因此,診脈斷生死容易,辨病症困難。取捨脈症時,須靈活領會,切勿草率執著氣口脈象妄下診斷,否則易流於粗淺,違背《徵四失篇》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