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8)

回本書目錄

第六章傷寒脈舌 (8)

1. 第四節,鉤玄

凡脈浮、大、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此為仲景按脈陰陽,斷病死生之總訣。

秀按,陽病見陰脈者,如傷寒邪已傳裡,溫病熱結在裡,不大便,潮熱譫語,脈沉細者死。甚則不識人,獨語如見鬼狀,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澀者,死之類。但陰脈雖喜見陽,若忽然暴見,乃陽不附陰,孤陽飛越,又是脫象。如少陰下利,厥逆無脈,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之類。

凡脈氣來虛微,是為不及,病在內;氣來實強,是為太過,病在外。此為扁鵲按脈強弱,斷病虛實之總訣。

秀按,凡脈沉、虛、微、細,澀、短、結、芤,皆為無力而氣來虛弱者,其症多虛;浮、洪、弦、牢,長、緊、疾、促,皆為有力而氣來實強者,其症多實。然沉、虛、微、細等脈,故多虛症,而氣滯血瘀者,往往多沉細如絲等脈;凝寒痼冷者,往往多沉極似伏之脈,則又當舍脈從症也。

凡初持脈來疾去遲,及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初持脈來遲去疾,及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此為仲景按脈來去出入,斷病內外虛實之總訣。

秀按,初持脈來疾去遲,言自尺內至於寸口,為心肺盛而肝腎虛,此出疾入遲,言自筋骨出於皮膚,以脈盛於表,故曰內虛外實;初持脈來遲去疾,言自寸口下於尺內,為心肺虛而肝腎旺,此出遲入疾,言自皮膚入於筋骨,以脈盛於內,故曰內實外虛。

凡脈頭小本大,病在表;來微去大,病在裡。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不得尿。此為仲景按脈浮沉來去,斷病表裡通塞之總訣。

秀按,脈來頭小本大者,言脈初來雖小,取之則漸漸大,故為病在表;脈來微去大者,言浮取則微,沉取則大,故謂病在裡。上微頭小者,言浮取雖微,而前小後大,故為表氣通泄而自汗;下微本大者,言沉取之微,而按久益大,為里邪鬱閉而關格不通,故不得尿。此症頭無汗者可治,有汗則死者,蓋同是邪閉膀胱,一則陽氣未脫,一則陽氣已脫也。

凡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此為仲景按脈浮數沉遲為綱,斷陽病由表入腑,陰病由里入臟之總訣。

秀按,浮沉以手之輕重得之,遲數以息之至數辨之,皆為顯而易見,故張長沙取以為綱,以測病之在表、在裡、在腑、在臟。仲景云:熱極傷絡,故諸陽入絡乘腑,脈多浮數,甚則弦細搏數;極寒傷經,故諸陰中經連臟,脈多遲澀,甚則沉微欲絕。

凡察九候,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皆為病脈。此為岐伯按脈三部九候,何候獨異,斷病所在之總訣。

秀按,六脈中有一脈獨乖者,即當於獨乖之一脈求之,景岳所謂「操獨見」也。若素小、素大,六陰、六陽,此為素稟先天之經脈,非病脈也。故《內經》謂: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

白話文:

(直接呈現)

第四節 鈎玄

脈象中,浮、大、數、動、滑屬陽脈;沈、澀、弱、弦、微屬陰脈。陰病出現陽脈者預後良好,陽病出現陰脈者預後凶險。這是張仲景依據脈象陰陽判斷疾病生死的關鍵法則。

註解
陽病出現陰脈的情況,例如傷寒邪氣已傳入裡,或溫病熱邪內結、便秘潮熱、言語錯亂時,若脈象沈細則凶險;若病情加重至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出現幻覺、雙手無意識抓摸床沿、呼吸微弱並兩眼發直,此時脈澀者多不治。陰病雖喜見陽脈,但若陽脈突然劇烈顯現,則屬陽氣脫離陰液依附而浮越的危象。例如少陰病腹瀉、四肢冰冷無脈,服藥後脈象驟然暴出者預後差,若脈象逐漸恢復則有望生還。

若脈象虛弱細微,屬正氣不足,病位在體內;脈象實而強勁,屬邪氣過盛,病位在體表。這是扁鵲通過脈象強弱判斷疾病虛實的關鍵法則。

註解
脈象沈、虛、微、細、澀、短、結、芤均屬無力虛弱之脈,多對應虛證;浮、洪、弦、牢、長、緊、疾、促均屬有力實強之脈,多對應實證。但需注意,沈細微脈雖多見於虛證,若因氣滯血瘀或寒邪深伏,亦可能出現沈細如絲或極沈似伏的脈象,此時應結合症狀而非單憑脈象判斷。

診脈時,若脈搏來得快而去得慢,或由內向外跳得快而由外向內跳得慢,稱為“內虛外實”;若脈搏來得慢而去得快,或由內向外跳得慢而由外向內跳得快,稱為“內實外虛”。這是張仲景通過脈搏往來速度判斷內外虛實的關鍵法則。

註解
“來疾去遲”指脈氣從尺部至寸部顯現旺盛,表示心肺氣盛而肝腎氣虛;“出疾入遲”指脈氣由深層向表層跳動強勁,反映體表邪盛而內在正虛,故稱“內虛外實”。“來遲去疾”則相反,寸部脈弱而尺部脈旺,脈氣由表入裡深伏,故稱“內實外虛”。

若脈象起始細微而末端粗大,病位在表;若輕按細微而重按粗大,病位在里。上部脈微弱前端細者易汗出,下部脈沈弱末端粗者可能小便閉塞。這是張仲景依據脈象浮沈變化判斷表裡氣機通阻的關鍵法則。

註解
“頭小本大”指脈初按雖弱但逐漸增強,主表證;“來微去大”指輕按弱而重按強,主里證。“上微頭小”即浮取弱而前細後粗,表氣外洩故汗出;“下微本大”即沈取弱但久按愈強,屬里氣郁閉致小便不通。此類病症若無頭汗可治,有頭汗則危,因同為膀胱邪阻,前者陽氣未脫,後者陽氣已亡。

脈浮主表證,沈主里證;數主腑病,遲主臟病。陽脈(浮、數等)多見於腑病傳變,陰脈(遲、澀等)多見於臟病傳變。這是張仲景以浮數沈遲為綱領,判斷陽病由表入腑、陰病由里入臟的關鍵法則。

註解
浮沈通過按壓力度辨別,遲數通過脈搏頻率判斷,二者直觀易察。張仲景指出:熱極損傷絡脈時,陽邪入腑多現浮數脈,甚則弦細急數;寒極損傷經脈時,陰邪入臟多現遲澀脈,甚則沈微欲絕。

診察三部九候時,若有某一處獨小、獨大、獨快、獨慢、獨熱、獨寒或獨陷下,均屬病脈。這是岐伯通過九候異常判斷病變部位的關鍵法則。

註解
六部脈中單獨異常者,需重點探查異常部位(即張景岳所謂“操獨見”)。但若素來脈象偏小、偏大,或六陰六陽體質屬先天稟賦,則非病脈。《內經》強調:必先瞭解常脈,才能辨識病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