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7)

回本書目錄

第六章傷寒脈舌 (7)

1. 崔真人四言脈訣

小兒之脈,七至為平。更察色證,與虎口紋。

廉勘,孟河馬良伯《脈法韻語》曰:小兒之脈,宜定至息。二至為殃,三至亦卒;五至為虛,四至損怯;六至平和,九十至劇。浮緩傷風,浮洪風熱,浮緊傷寒;沉細乳積,沉緊腹痛;弦緊喘急,緊促痘疹;急驚弦疾,虛軟慢驚;瘧痢弦急,弦細為蟲,便秘數實,此為四五六歲小兒脈候之要訣。若數月至二三歲,總以腹診、問診、望色、望苗竅為有據。若虎口紋(即手絡)看法,起於滑伯仁,歌曰:小兒三歲下,虎口看三關。紫熱紅傷寒,青驚白是疳。淡紅淡黃者,斯為無病看。又謂紋見下節風關為輕,紋見中節氣關為重,紋見上節命關為危,若紫黑色直透三關,為大危。是為要訣,歷試輒驗。其說亦本於《內經》,《靈樞》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足見經義之淵博。

奇經八脈,其診又別。直上直下,浮則為督,牢則為沖,緊則任脈。寸左右彈,陽蹺可決;尺左右彈,陰蹺可別;關左右彈,帶脈當訣。尺外斜,上至寸陰微;尺內斜,上至寸陽微。督脈為病,脊強癲癇。任脈為病,男多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症堅。衝脈為病,逆氣裡急,上衝則咳,為厥為呃。

帶主帶下,腰痛精失。陽維寒熱,目眩僵仆;陰維心痛,胸刺脅築。陽蹺為病,陽緩陰急;陰蹺為病,陰緩陽急。癲癇症瘲,寒熱恍惚,八脈主病,各有所屬。

秀按,此為奇經八脈脈症各殊之總訣。

雀啄連連,止而又作(肝絕);屋漏水流,半時一落(胃絕);彈石沉弦,按之指搏(腎絕);乍密乍疏,亂如解索(脾絕);本息末搖,魚翔相若(心絕);蝦游冉冉,忽然一躍(大腸絕);釜沸空浮,絕無根腳(肺絕)。七怪一形,醫休下藥。

廉勘,此為五臟及胃大腸絕脈之訣,前哲張心在,名為七怪脈。

七怪之外,又有真臟。肝真臟脈,中沉急勁,如按弓弦,如循刀刃(即脈但弦無胃曰死);心真臟脈,緊而不柔,前曲後居,如操帶鉤(即脈但鉤無胃曰死);脾真臟脈,乍數乍疏,如鳥之啄,代而中阻(但脈代無胃曰死);肺真臟脈,無根空虛,輕散無緒,如風吹羽(即脈但毛無胃曰死);腎真臟脈,堅搏牽連,散亂而勁,如奪索然(即脈但石無胃曰死)。

廉勘,此五真臟脈,斷其必死之總訣。

平人無脈,移於外絡。兄位弟乘,陽谿列缺。六陰六陽,反關歧出。脈不足憑,色症為別。

秀按,此為平人異脈,醫當舍脈從症之總訣。

廉勘,崔真人《脈訣》一卷,為宋道士崔嘉彥隱君撰,焦竤《國史經籍志》始載之,厥後元李東垣、明李瀕湖均採之,前清《四庫提要》及《醫宗金鑑》均收之。其書之簡而得要,便於記誦,足為後學讀本,無待言矣。俞氏又加增刪,尤為精實。唯七怪脈及真臟脈,未曾摭拾,即兒科脈訣暨虎口紋,亦語焉而不詳,爰採張氏心在、石氏芾南、馬氏良伯、滑氏伯仁,諸前哲學說以增補之,勉圖完善。

白話文:

《崔真人四言脈訣》:

小兒脈象
小兒脈搏一呼一吸間跳動七次為正常。需結合面色與症狀觀察,並檢查虎口紋路(手指絡脈)。

補充說明
孟河馬良伯《脈法韻語》提到:小兒脈象應以呼吸次數判定。跳動兩次為危症,三次可能致命;五次屬虛弱,四次為體質差;六次為平和,九至十次則病重。浮脈兼緩為風寒,浮洪為風熱,浮緊為傷寒;沈細為積食,沈緊為腹痛;弦緊伴喘急,緊促可能有痘疹;急驚風脈象弦疾,虛軟為慢驚風;瘧疾或痢疾脈弦急,弦細可能是寄生蟲,便秘脈數實。此為四至六歲小兒脈診要點。若為數月至三歲幼兒,則以腹部觸診、問診、觀察面色及五官為主。

關於虎口紋(手絡)診法,源自滑伯仁,口訣如下:
三歲以下小兒觀察虎口三關(風、氣、命關):

  • 紫色為熱,紅色為傷寒,青色為驚風,白色為疳疾。
  • 淡紅或淡黃為健康。
    紋現下節「風關」病情輕,中節「氣關」較重,上節「命關」極危;若紫黑色貫穿三關,性命垂危。此診法源於《內經》絡脈理論,驗證有效。

奇經八脈診斷
奇經八脈脈象獨特:

  • 督脈:浮而直上直下。
  • 沖脈:沈穩有力。
  • 任脈:緊繃。
  • 陽蹺脈:寸脈左右彈動。
  • 陰蹺脈:尺脈左右彈動。
  • 帶脈:關脈左右彈動。
    斜向寸脈為陰維,斜向尺脈為陽維。

對應病症

  • 督脈:脊柱強直、癲癇。
  • 任脈:男性疝氣,女性帶下、腹中結塊。
  • 衝脈:氣逆腹痛,咳喘、昏厥。
  • 帶脈:腰痠、遺精。
  • 陽維脈:寒熱、眩暈昏倒。
  • 陰維脈:心痛、胸脅刺痛。
  • 陽蹺陰蹺:肢體弛緩或拘急。
  • 癲癇、寒熱恍惚等症狀,各有歸屬。

補充說明:此為奇經八脈病症概要。


絕脈表現

  1. 肝絕:脈如雀啄,斷續無力。
  2. 胃絕:脈如屋漏,緩慢不均。
  3. 腎絕:脈如彈石,沈硬搏指。
  4. 脾絕:脈亂如解索,忽快忽慢。
  5. 心絕:脈如魚翔,微弱漂浮。
  6. 大腸絕:脈如蝦游,突然跳躍。
  7. 肺絕:脈如沸水,浮散無根。
    此七種怪脈出現,病情極危,難以救治。

補充說明:前人名此為「七怪脈」,象徵五臟及大腸功能衰竭。

真臟脈(無胃氣之脈,預示死亡):

  • :弦硬如刀刃。
  • :緊硬如帶鉤。
  • :斷續如鳥啄。
  • :虛散如風中羽毛。
  • :堅硬如拉緊的繩索。

此為五臟衰竭的致命脈象。


特殊脈象
健康人若無脈,可能脈位異常(如「反關脈」位於手背)。脈象不可單憑,需結合面色與症狀判斷。

補充說明:崔真人《脈訣》為宋代崔嘉彥所著,後世醫家多有引用。原書簡要易記,經後人增補(如七怪脈、兒科脈訣等),更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