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10)

回本書目錄

第六章傷寒脈舌 (10)

1. 第四節,鉤玄

秀按,有是病必有是脈,乃病症之常也。然有昨日浮,今日變沉;晨間脈緩,夕間脈數;午前脈細,午後脈洪;先時脈緊,後時脈伏;或小病而見危脈,或大病而見平脈;或全無病,而今脈異於昔脈。變態不常,難以拘執。但既有變態,定有變故,惟在善用心者,詳問其故,覈對於先後所診之脈症,則其脈變之由及新夾之症,皆洞明矣。故診脈須臨證既多且久,胸有成竹,機圓法活,診時自有把握。細參望、聞、問三者,庶免顢頇錯誤之弊。若但憑脈斷症,據脈立方,鮮不誤人。

廉勘,前哲王燕昌曰:臨證先問病因。因,乃病之由來也。問明病因,然後切脈問證,望其形體之強弱、容色之枯潤,聞其聲音之鉅細、吸之緩急,則是據其病因,參合望、聞、問、切四法。雖一脈有籠統,或反形、或閉伏,而病情已得於四法中矣,指下之疑自釋也。否則脈僅二三十象,病乃千變無窮,一脈不僅屬一病一症,而一病一症亦不僅見於一脈,故臨診先據見症,最有把握。如九竅者,臟腑之門戶也,必先據九竅所見之症,與脈覈對。自胸至頭有症,脈必見象於寸;臍上、兩手、兩脅有症,脈必見象於關;少腹、兩腿、二便有症,脈必見象於尺,此其大要也。總之,凡診諸脈,均合四診以施治,乃不致率爾操觚。如謂不須望、聞、問,但一診脈,即能悉其病狀,抉其病隱,明其病源,達其病變,乃術士欺人語耳。

又曰:每臨一症,六脈皆動,須先明其何部之脈無病,然後一一比較,乃知其何經有病。如診外感時病,執定浮沉以辨其寸關尺。蓋初感由於經絡,病在表,輕者寸浮盛,重者關尺亦浮盛;迨傳入里生內熱,則沉部盛矣。病在上則見於寸,病在中則見於關,病在下則見於尺。

又診內傷雜症,執定寸關尺以辨其浮沉。蓋初病即分臟腑,其脈各見於本位,病在腑則本部浮,病在臟則本部沉;迨日久有腑病而連引臟者,有臟病而傷及腑者,有數經兼病者,皆按部而察其浮沉。凡數經兼病,須治其緊要者為主,蓋有當前之症候形色,與致病之原因,覈對於所診脈象,要歸一路,則得其主腦而治之。其餘連類相及,與舊有之病,或可兼治緩治,尤必問其本脈,庶診時之脈,乃能有準。

觀此二則,洵得診脈之實情實理,簡而得要,足補俞氏之所未言者也。總之,脈之作用,不過揣測心力之強弱、肺氣之盛衰,以定其病之表裡陰陽、寒熱虛實而已,於望、聞、問三者,已得其病之真相,然後與脈覈對互勘耳。

白話文:

第四節,鉤玄

秀按
有特定的病症就必然會對應特定的脈象,這是疾病與脈象的一般規律。然而,也存在昨日脈浮而今日變沈、早晨脈緩而傍晚脈數、午前脈細而午後脈洪、先前脈緊而後來脈伏的情況。有時雖是小病卻出現危脈,或是大病反而顯示平脈,甚至有些人看似無病,脈象卻與以往不同。這些變化無常,難以一概而論。但既然脈象有變,必定有其原因,關鍵在於醫者能否細心詢問緣由,並結合前後診斷的脈象與症狀,如此一來,脈象變化的原因與新出現的症狀便能清晰掌握。因此,診脈必須建立在豐富的臨床經驗上,心中自有定見,診斷時才能靈活準確。此外,仔細觀察「望、聞、問」三診,才能避免模糊錯誤。若僅憑脈象斷症、開方,很容易誤診害人。

廉勘
前賢王燕昌曾說:診病時應先詢問病因,因為病因是疾病的根源。問明病因後,再進行切脈與詢問症狀,觀察患者體質強弱、面色潤枯,聆聽聲音大小、呼吸緩急,如此一來,便能根據病因,綜合「望、聞、問、切」四診。即使脈象籠統難辨,或出現反常、閉伏之象,病情仍可透過四診掌握,脈象的疑惑自然迎刃而解。否則,脈象僅有二三十種表現,疾病卻千變萬化,單一脈象未必對應單一病症,而單一病症也不必然僅顯現於一種脈象。因此,診斷時應先根據當前症狀最具可靠性。例如,九竅(眼、耳、鼻、口、前後二陰)是臟腑的門戶,必須先依據九竅的症狀與脈象對照:胸腔至頭部的病症,脈象多見於寸部;臍部以上、雙手、兩脅的病症,脈象多見於關部;少腹、雙腿、大小便的病症,脈象多見於尺部,此為概要原則。總之,診脈時需結合四診才能施治,不可草率行事。若有人聲稱不需「望、聞、問」,僅靠脈診就能斷定病情、挖掘病因、預測病變,實屬江湖術士的欺人之談。

王燕昌又說:診斷時若六部脈象皆顯異常,應先辨明哪些部位的脈象屬正常,再逐一比較,才能確定病變經絡。例如診斷外感時病,可依據浮沈脈區分寸關尺:初感病邪在經絡,屬表證,輕者寸脈浮盛,重者關尺亦浮盛;若病邪入裡化熱,則沈部脈象轉盛。病在上焦顯於寸,病在中焦顯於關,病在下焦顯於尺。

診斷內傷雜症時,則應以寸關尺定位,再辨浮沈:內傷初期即分臟腑,脈象各現於本部,腑病則本部脈浮,臟病則本部脈沈;若病程日久,可能腑病波及臟,或臟病連累腑,甚至多經同病,此時需按部位觀察浮沈。多經同病時,應以主要病症為治療重點,須結合當前症狀、病因與脈象,歸納核心病機對症下藥。其餘相關病症或舊疾,可酌情兼治或緩治,但務必瞭解患者平時的脈象,診斷時才不至失準。

綜觀上述兩段論述,實為診脈的實際要領,簡明扼要,足以補充俞氏未盡之言。總之,脈診的作用在於推測心力強弱、肺氣盛衰,進而定出表裡、陰陽、寒熱、虛實等病機方向。真正的病情真相,仍需透過「望、聞、問」三診掌握,再與脈象相互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