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3)

回本書目錄

第一編 傷寒要訣 (3)

1. 第三節,六經關鍵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秀按,少陽是開闔之樞,太陽由胸而開,陽明由胸而闔也;少陰亦開闔之樞,太陰由腹而開,厥陰由腹而闔也。試即傷寒溫熱證治,取譬而喻之。傷寒以陽為主,陽司開,故多治太陽太陰,表寒散太陽,裡寒溫太陰也。溫熱以陰為主,陰司闔,故多治陽明厥陰,實熱清陽明,虛熱滋厥陰也。寒熱不齊,從乎中治,中為樞也,故多治少陽少陰,或從樞而開,或從樞而闔,旋轉陰陽,環應不忒也。

廉勘,唐氏容川曰:太陽膀胱,氣化上行外達,充於皮毛,以衛外為固,故太陽主開;陽明胃經,主納水穀,化津液,灑行五臟六腑,化糟粕,傳入小腸大腸,其氣化主內行下達,故陽明主闔;少陽三焦,內主膈膜,外主腠理,內外出入之氣,均從腠理往來,上下往來之氣,均從膈膜行走,故少陽專司轉樞。太陰為開者,手太陰肺主布散,足太陰脾主輸運,凡血脈之周流,津液之四達,皆太陰司之,故曰太陰為開;厥陰為闔者,足厥陰肝經主藏下焦之陰氣,使血脈潛而精不泄,手厥陰心包絡主藏上焦之陰氣,使陰血斂而火不作,故曰厥陰為闔;少陰為樞者,手少陰心經內含包絡,下生脾土,能為二經之轉樞,足少陰腎經上濟肺經,下生肝木,亦能為二經之轉樞也。此數者,為審證施治之大關鍵,不可不詳究也。

白話文:

【第三節,六經關鍵】

太陽經主「開」,陽明經主「闔」,少陽經主「樞」;太陰經主「開」,厥陰經主「闔」,少陰經主「樞」。

(秀按)少陽是開闔的樞紐,太陽經從胸部向外展開,陽明經則從胸部向內閉合;少陰也是開闔的樞紐,太陰經從腹部向外展開,厥陰經則從腹部向內閉合。以傷寒與溫熱的證治為例來比喻:傷寒以陽氣為主,陽主「開」,因此治療多著重太陽與太陰,表寒散發太陽,裡寒溫補太陰。溫熱以陰氣為主,陰主「闔」,因此治療多著重陽明與厥陰,實熱清瀉陽明,虛熱滋養厥陰。寒熱不均時,則從中焦調治,因「中」即是「樞紐」,故治療多著重少陽與少陰,或從樞紐向外開散,或從樞紐向內收斂,調和陰陽,運轉自如。

(廉勘)唐容川說:太陽膀胱經的氣化作用向上向外運行,遍佈皮膚表面,發揮防衛功能,因此太陽主「開」。陽明胃經負責吸收水穀,化生津液,輸布五臟六腑,並將糟粕傳導至小腸大腸,氣化作用向下運行,因此陽明主「闔」。少陽三焦經,內主膈膜,外主腠理,內外氣的出入都經由腠理流通,上下氣的運行則經由膈膜通行,因此少陽專司轉樞。太陰主「開」,因為手太陰肺主布散氣血,足太陰脾主運化輸送,凡是血液的循環、津液的輸布,都由太陰掌管。厥陰主「闔」,因為足厥陰肝經藏蓄下焦陰氣,使血脈安定而精氣不外洩,手厥陰心包絡藏蓄上焦陰氣,使血氣收斂而不生火。少陰主「樞」,因為手少陰心經內含包絡,下生脾土,能成為兩經的樞紐;足少陰腎經上濟肺經,下生肝木,也能成為兩經的樞紐。這些原理是診斷與治療的關鍵要點,必須深入理解。

2. 第四節,六經部分

太陽內部主胸中,少陽內部主膈中,陽明內部主脘中,太陰內部主大腹,少陰內部主小腹,厥陰內部主少腹。

秀按,此即六經分主三焦之部分也。《內經》云:上焦心肺主之,中焦脾胃主之,下焦肝腎主之,乃略言三焦內臟之部分。合而觀之,六經為感證傳變之路徑,三焦為感證傳變之歸宿也。嘗讀張仲景《傷寒論》,一則曰胸中,再則曰心中,又次曰心下,曰胸脅下,曰胃中,曰腹中,曰少腹,雖未明言三焦,較講三焦者尤為鮮明。

廉勘,張長沙治傷寒法,雖分六經,亦不外三焦。言六經者,明邪所從入之門,經行之徑,病之所由起所由傳也;不外三焦者,以有形之痰涎、水飲、瘀血、渣滓為邪所搏結,病之所由成所由變也。竊謂病在軀殼,當分六經形層;病入內臟,當辨三焦部分。詳審其所夾何邪,分際清析,庶免顢頇之弊。其分析法,首辨三焦部分,分膈膜以上,清氣主之,肺與心也;膈膜以下,濁氣主之,脾胃、二腸、內腎、膀胱也;界乎清濁之間者為膈膜,乃肝膽部分也。從隔下而上,上至胸,旁至脅,皆清氣與津液往來之所,其病不外痰涎、水飲,為邪所擊搏,與氣互結;由胃中脘及腹中,下抵少腹,乃有渣滓、瘀濁之物,邪氣得以依附之而成下證。此上中下三焦之大要也。

白話文:

第四節,六經部分

太陽經的內部主要對應胸中,少陽經的內部主要對應膈中,陽明經的內部主要對應脘中,太陰經的內部主要對應大腹,少陰經的內部主要對應小腹,厥陰經的內部主要對應少腹。

秀按:這就是六經分別對應三焦的部位。《內經》提到:上焦由心肺主導,中焦由脾胃主導,下焦由肝腎主導,這是簡略說明三焦與內臟的對應關係。綜合來看,六經是外感病傳變的途徑,而三焦則是外感病傳變的最終歸宿。我曾讀張仲景的《傷寒論》,其中多次提到胸中、心中、心下、胸脅下、胃中、腹中、少腹等部位,雖然沒有直接點明三焦,但比起專門討論三焦的論述,反而更為清晰。

廉勘:張仲景治療傷寒的方法,雖以六經為綱,但仍不脫離三焦的範疇。講六經,是為了明確病邪入侵的途徑、傳變的路徑,以及疾病的起始與發展;而不離三焦,則是因為有形的痰涎、水飲、瘀血、渣滓等病理產物與病邪相結合,影響疾病的形成與變化。我認為,病在軀殼時,應從六經的層次來區分;若病邪深入內臟,則應從三焦的部位來辨別。詳細審察夾雜的邪氣,釐清界限,才能避免籠統模糊的弊病。分析方法上,應先辨別三焦部位:膈膜以上屬清氣,由肺與心主導;膈膜以下屬濁氣,由脾胃、大小腸、內腎、膀胱主導;介於清濁之間的膈膜,則是肝膽所在之處。從膈膜以下往上,至胸部、旁至脅部,都是清氣與津液運行的區域,此處的病變多因痰涎、水飲被邪氣阻滯,與氣相互糾結;而從胃脘到腹部,下至少腹,則有渣滓、瘀濁等物質堆積,邪氣依附於此而形成下部證候。這就是上、中、下三焦的主要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