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2)

回本書目錄

第一編 傷寒要訣 (2)

1. 第二節,六經氣化

其他製造滋養物者,曰消化器(自口腔、咽頭、食道、胃、小腸、大腸以迄肛門,謂之消化管;附麗於消化管之唾腺、胃腺、腸腺、肝臟、膵臟等,皆以分泌消化液者,謂之消化腺)。復輸運滋養物以分布全身者,曰循環器(此血液循環之器官也。其器官之主為心臟,余為血管,自心臟歧出,狀如樹枝,分派全身,漸成極細之無數小管,其小管復有此相合,愈合愈大,再歸於心臟。其附屬者,淋巴系也)。

更收取全身之廢料以運輸之於體外者,曰排泄器(肺臟、皮膚及泌溺器是也)。其因運輸廢料以致血液汙暗,而又能吸收養氣以使變為鮮紅者,曰呼吸器(鼻腔、喉頭、氣管、肺臟及呼吸筋、橫膈膜及肋骨內外之膜是也)。至於繁殖人類者,曰生殖器(有男性生殖器、女性生殖器二種。

其為交接之作用者,謂之交接器;為繁殖之作用者,謂之繁殖器)。能統一骨骼、筋肉、皮膚、消化器、循環器、排泄器、呼吸器、生殖器,以使之各有作用者,曰神經系統(有動物性神經系統,其神經分布於動物性機關;植物性神經系統,其神經分布於植物性機關之別。

其發神經之基所,曰中樞,腦脊髓及交感神經節是也,亦曰神經中樞;其分布於各部之神經,色白而狀如細絲者,曰末梢,腦脊髓神經及交感神經是也,亦曰神經)。因而生特別之感覺者,曰五官器(耳、目、鼻、舌、皮膚是也)。篤志中醫學者,能明乎此,則以新醫學全體之功用,參合古醫學六經之氣化,庶乎虛實兼到,變化從心矣。

惟人身百體,皮肉筋骨合成軀殼,其中實以臟腑,貫以腦筋,一物有一物之體用,以新醫學為精確。而講十二經標本氣化,及八脈奇經十五大絡貫穿周身、聯絡內外,而為血氣運行之道路,以使之融會於全體,精義入神,以古醫學佔優勝。醫必融貫古今中外,一爐而陶鎔之,庶足為當今之醫學大家也。

白話文:

第二節,六經氣化

負責製造與滋養身體的組織稱為消化器(從口腔、咽喉、食道、胃、小腸、大腸至肛門,稱為消化管;附屬於消化管的唾液腺、胃腺、腸腺、肝臟、胰臟等,能分泌消化液的組織,稱為消化腺)。負責運送滋養物質分布全身的稱為循環器(這是血液循環的器官,主要器官為心臟,其他為血管,從心臟分出,形狀如樹枝,分布全身,逐漸形成極細微的無數小血管,這些小血管又相互匯合,愈合愈大,最終回歸心臟。其附屬系統為淋巴系統)。

負責收集全身廢物並將其排出體外的稱為排泄器(包括肺臟、皮膚及泌尿系統)。因運輸廢物而使血液變得污濁,又能吸收氧氣使其轉為鮮紅的稱為呼吸器(包括鼻腔、喉頭、氣管、肺臟及呼吸肌肉、橫膈膜與肋骨內外的膜)。至於負責繁衍人類的稱為生殖器(分男性生殖器與女性生殖器兩種。

用於交合的器官稱為交接器;用於繁殖的器官稱為繁殖器)。能整合骨骼、肌肉、皮膚、消化器、循環器、排泄器、呼吸器、生殖器,使其各自發揮功能的稱為神經系統(可分為動物性神經系統,其神經分布於動物性器官;植物性神經系統,其神經分布於植物性器官。

發出神經的基層結構稱為中樞,包括腦、脊髓及交感神經節,也稱神經中樞;分布於各部位的神經,呈白色且細如絲狀的稱為末梢,包括腦脊髓神經及交感神經,也稱神經)。負責產生特殊感覺的稱為五官器(包括耳、目、鼻、舌及皮膚)。專注於中醫學習者,若能明白這些,便能結合現代醫學整體功能與傳統醫學六經氣化理論,如此則虛實兼顧,變化自如。

人體由皮肉筋骨構成軀殼,內部由臟腑充實,並由神經貫穿,每一組織皆有各自的功能,現代醫學對此研究精密。而討論十二經脈的標本氣化,以及奇經八脈與十五大絡貫穿全身、聯繫內外,作為血氣運行的通道,使其與全身融會貫通,深入理解其精妙,則傳統醫學更具優勢。醫者必須融會貫通古今中外學說,將之整合為一,方能成為當今的醫學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