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1)

回本書目錄

第一編 傷寒要訣 (1)

1. 第一編 傷寒要訣

2. 第一章 傷寒總論

傷寒,外感百病之總名也。有小證,有大證;有新感證,有伏氣證;有兼證,有夾證,有壞證,有復證,傳變不測,死生反掌,非雜病比。奈扁鵲《難經》,但言傷寒有五: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熱病,五曰溫病,僅載脈候之異同,並無證治之陳列,語焉不詳,後學何所依據。惟中風自是中風,傷寒自是傷寒,濕溫自是濕溫,已可概見。

然皆列入傷寒門中者,因後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當時不傳於世,至晉王叔和以斷簡殘編,補方造論,混名曰《傷寒論》,而不名曰「四時感證論」,從此一切感證,通稱傷寒,從古亦從俗也。予亦從俗名曰《通俗傷寒論》。人皆謂百病莫難於傷寒,予謂治傷寒何難,治傷寒兼證稍難;治傷寒夾證較難;治傷寒復證更難;治傷寒壞證最難。

蓋其間寒熱雜感、濕燥互見、虛實混淆、陰陽疑似,非富於經驗而手敏心靈、隨機應變者,決不足當此重任,日與傷寒證戰。諺云: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非謂臨證多者不必讀書也,亦謂臨證多者乃為讀書耳。國初俞嘉言嘗云:讀書無眼,病人無命。旨哉言乎。予業傷寒專科四十餘年矣,姑以心得者,歷言其要。

白話文:

第一章 傷寒總論

傷寒是外感疾病的總稱。其中有輕症,有重症;有新感染的病證,有潛伏體內後發作的病證;有合併其他病症的情況,也有夾雜其他病邪的情況,更有病情惡化或復發的變化。這些病證的轉變難以預測,生死往往在一瞬間,絕非一般雜病可比。然而,扁鵲的《難經》只提到傷寒分為五類:一是中風,二是傷寒,三是濕溫,四是熱病,五是溫病,僅記載脈象的異同,卻未詳細說明症狀與治療方法,語焉不詳,讓後學者無所依據。其實,中風就是中風,傷寒就是傷寒,濕溫就是濕溫,本質上各有區別。

之所以將這些病症歸入傷寒範疇,是因為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在當時未廣為流傳,直到晉代王叔和將殘缺不全的內容加以整理補充,編成《傷寒論》,而未命名為「四時感症論」。自此以後,所有外感病症都被通稱為傷寒,既是遵循古法,也是順應世俗習慣。因此,我也沿用此慣例,將本書定名為《通俗傷寒論》。

常有人說,各類疾病中最難治的莫過於傷寒,但我認為治療單純的傷寒並不難,處理傷寒合併其他症狀稍難,應付夾雜其他病邪的情況較難,治療復發的病症更難,而輓救病情惡化的病症最難。因為在這些情況下,病患可能同時表現寒熱錯雜、濕燥交織、虛實難分、陰陽難辨的複雜症狀。若缺乏豐富的臨床經驗,且心思敏捷、能隨機應變,絕不足以應付這些挑戰,每日與傷寒病症搏鬥。俗話說:「熟讀王叔和的書,不如多累積臨床經驗。」這並非否定讀書的重要性,而是強調唯有透過實際診療,才能真正領悟書中真義。

清朝初年的俞嘉言曾說:「讀書若不具備慧眼,病人恐將喪命。」這句話說得極有道理。我專研傷寒四十餘年,現將個人心得逐一闡述其要點。

3. 第一節 六經形層

太陽經主皮毛,陽明經主肌肉,少陽經主腠理,太陰經主肢末,少陰經主血脈,厥陰經主筋膜。

白話文:

[第一節 六經形層]

太陽經主要掌管皮膚和毛髮,陽明經主要掌管肌肉,少陽經主要掌管皮膚與肌肉之間的紋理(腠理),太陰經主要掌管四肢的末端,少陰經主要掌管血液和脈絡,厥陰經主要掌管筋膜。

4. 第二節,六經氣化

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中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故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秀按

《內經》所言,某經之上云者,謂臟腑為本,經脈為標,臟腑居經脈之上,故稱上焉。某氣治之云者,謂其主治者,皆其本氣也,本氣根於臟腑,是本氣居經脈之上也。由臟腑本氣,循經脈下行,其中所絡之處,名為中見也。中見之下,其經脈外走手足,以成六經,各有三陽三陰之不同,則系六氣之末,故曰氣之標也。或標同於本,或標同於中,標本各有不同,而氣化之應,亦異象矣。

故六經各有病情好惡之不一,其間少陽太陰從本者,以少陽本火而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標本同氣而從本。然少陰太陽,亦有中氣,而不言從中者,以少陽之中,厥陰風木也,木火同氣,木從火化矣,故不從中。太陰之中,陽明燥金也,土金相生,燥從濕化矣,故不從中。

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然少陰太陽,亦有中氣,以少陰之中,太陽寒水也;太陽之中,少陰君火也。同於本則異於標,同於標則異於本,故皆不從中氣也。至若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者,以陽明之中,太陰濕土也,亦以燥從濕化矣;厥陰之中,少陽相火也,亦以風從火化矣,故不從標本,而從中氣。

要之標本生化,以風遇火,則從火化;以燥遇濕,則從濕化,總不離於水流濕,火就燥,同氣相求之義耳,然有正化、有對化、有從化、有逆化,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內經》云,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知逆與從正行無間,知標本者萬舉萬當。張長沙全部《傷寒論》悉根於此,此即六經氣化之真理也,為治一切感證之首要。學者先於此窮究其理,又能廣求古訓,博採眾法,則臨證之際,自能應用無窮矣。

廉勘,人體臟腑經絡之標本,臟腑為本,居里;十經為標,居表;表裡相絡者為中氣,居中。所謂絡者,乃表裡相維絡,如足太陽膀胱經絡於腎,足少陰腎經絡於膀胱也,余仿此。至於六經之氣,以風、寒、熱、濕、火、燥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本標之中見者為中氣。中氣如少陽厥陰為表裡,陽明太陰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表裡相通,則彼此互為中氣。義出《內經·六微旨大論》。此皆吳國古醫論人生氣化之精要也。竊謂既明六經氣化,尤必明全體功用,庶於臨證時,增多一番悟機,即於選藥制方時,更多一番治法也。爰節述其大略云:全體各器官,各有功用。如骨主支持;筋肉主運動;皮膚主被覆、保護;腦主意思記性;心主循環血液,亦主悟性;肺主呼吸空氣;脾主生白血球;肝主生膽汁;膽主藏膽汁;膵主生膵液(按:膵即胰,此即吾國所謂脾也。東西醫所謂脾與胰,吾國王勳臣謂之總提);胃主消化食物;小腸主吸收食物內之精液;大腸主吸收余液而傳渣滓;腎主泌溺;男女生殖器主繁殖。此其大略也。是以就其功用而類別之,其支柱全體以為引動之基者,曰骨骼系統(有頭部骨骼、幹部骨骼、肢部骨骼三部,軟骨韌帶皆附屬之);附著於骨骼之上以起運動者,曰筋骨系統(其外部諸筋肉能使之隨意運動者,曰隨意筋,一曰自主筋;其內臟諸筋肉不能使之隨意運動者,曰不隨意筋,一曰不自主筋);被覆於筋肉之前面以保護之者,曰皮膚系統(在外層而無神經及血管,不知痛亦不出血者,曰表皮;在內層而有神經及血管,知痛而有血者,曰真皮。其他毛髮、爪甲、汗腺、皮脂腺、黏膜及結締織皆屬之)。

白話文:

第二節,六經氣化

太陽經的本氣是寒氣,其內部與少陰經相聯繫;陽明經的本氣是燥氣,其內部與太陰經相聯繫;少陽經的本氣是火氣,其內部與厥陰經相聯繫;太陰經的本氣是濕氣,其內部與陽明經相聯繫;少陰經的本氣是熱氣,其內部與太陽經相聯繫;厥陰經的本氣是風氣,其內部與少陽經相聯繫。所謂「本」,是指經絡的根本氣化;「本」的下面是「中見」,即經絡之間的內部聯繫;「中見」的下面是「標」,即經絡的外在表現。如果「本」與「標」不同,氣化的表現也會有差異。因此,少陽經和太陰經隨從其本氣,少陰經和太陽經隨從其標氣,而陽明經和厥陰經既不隨從本氣也不隨從標氣,而是隨從中氣。

解析
《內經》所說的「某經之上」,是指臟腑為根本,經脈為標示,因為臟腑位於經脈之上,故稱為「上」。「某氣治之」,是指其主導的氣化作用皆源自本氣,本氣根植於臟腑,因此本氣也位居經脈之上。本氣由臟腑出發,沿經脈下行,其經絡所連接的部位,稱為「中見」。「中見」之下,經脈向外延伸至手足,形成六經,分別表現為三陽三陰的不同特性,這些是六氣的末端,故稱為「氣之標」。
若標氣與本氣相同,或標氣與中氣相同,標本的差異會導致氣化表現的不同。因此,六經的病情與特性各不相同。少陽經和太陰經隨從本氣,是因為少陽本質屬火而標示為陽,太陰本質屬濕而標示為陰,標本同氣故隨從本氣。而少陰經和太陽經雖然也有中氣,但不隨從中氣,是因為少陽的中氣是厥陰風木,木火同氣,木隨火化;太陰的中氣是陽明燥金,土金相生,燥隨濕化,故不隨從中氣。
少陰經和太陽經的標本氣不同,少陰本熱標陰,太陽本寒標陽,因此或隨從本氣,或隨從標氣。然而,少陰的中氣是太陽寒水,太陽的中氣是少陰君火,若隨從本氣則與標氣相異,隨從標氣則與本氣相異,故皆不隨從中氣。至於陽明經和厥陰經,因其陽明的中氣是太陰濕土(燥隨濕化),厥陰的中氣是少陽相火(風隨火化),故不隨從標本,而是隨從中氣。

總之,標本氣化的互動取決於氣與氣之間的關係。如風遇火則從火化,燥遇濕則從濕化,符合「水流濕、火就燥」的自然法則。此外,氣化還分為正化、對化、從化、逆化等不同形式,逆從變化導致標本間的轉移。因此《內經》提到,治療時可根據標或本的特性來選擇方法。

補充說明
人體的臟腑經絡中,臟腑為本,居於內部;十二經為標,居於外部;表裡相連的為中氣,居於中間。所謂「絡」,是指表裡之間的聯繫,例如足太陽膀胱經與腎經相絡,足少陰腎經與膀胱經相絡,其他經絡亦類推。六經的氣化以風、寒、熱、濕、火、燥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本標之間的中氣是表裡經絡互相聯繫的結果。這一理論源自《內經·六微旨大論》,是古代醫學關於人體氣化的重要見解。

此外,瞭解六經氣化後,還需明白全身器官的功能,才能在臨證時靈活運用。例如:骨骼支撐身體;肌肉負責運動;皮膚用於保護;腦主掌思維記憶;心臟推動血液循環;肺負責呼吸;脾臟產生白血球;肝臟分泌膽汁;膽囊儲存膽汁;胰臟分泌胰液(中醫稱之為脾);胃消化食物;小腸吸收營養;大腸吸收水分並排出廢物;腎臟過濾尿液;生殖器官負責繁衍。這些功能可以劃分為骨骼系統(支撐身體)、筋肉系統(產生運動)、皮膚系統(保護身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