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38)

回本書目錄

第一編 傷寒要訣 (38)

1. 第三節,攻下劑

調胃承氣湯,緩下胃腑結熱法,俞氏經驗方

生錦紋(一錢,酒浸),清炙草(五分),鮮生薑(一片)

元明粉(五分),大紅棗(兩枚)

秀按,調胃者,調和胃氣也。大黃雖為盪滌胃腸之君藥,而用酒浸,佐甘草者,一藉酒性上升,一藉炙草甘緩,皆以緩大黃之下性。然猶恐其隨元明粉咸潤直下,故又使以薑、棗之辛甘,助胃中升發之氣。元明粉之分量,減半於大黃,合而為節節彌留之法,否則大黃隨急性之元明粉一直攻下,而無戀膈生津之用,何謂調胃耶?此為陽明燥熱,初結胃腑之良方。

小承氣湯,直下小腸結熱法,俞氏經驗方

生川軍(三錢,酒洗),小枳實(二錢),薄川樸(一錢)

秀按,小腸火腑,非苦不通,故君以生軍之苦寒,以滌小腸;臣以枳實之苦降,直達幽門;但苦非辛不通,故佐以厚朴之苦辛,助將軍一戰成功也。此為陽明實熱蘊結小腸之良方。若熱結旁流,加川連一錢尤妙。

大承氣湯,峻下大腸結熱法,俞氏經驗方

元明粉(三錢),生錦紋(四錢),小枳實(二錢),薄川樸(一錢)

秀按,大腸與胃同為燥金之腑,《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燥非潤不降,火非苦不瀉,故君以元明粉潤燥軟堅,生川軍蕩實瀉火;臣以枳實去痞,原樸泄滿,合而為痞滿燥實堅,大腸實火之良方。加甘草名三一承氣湯。

廉勘,唐容川曰:三承氣湯,不但藥力有輕重之分,而其主治,亦各有部位之別。故調胃承氣湯,仲景提出「心煩」二字,以見胃絡通於心,而調胃承氣,是注意在治胃燥也,故以大黃、芒硝瀉熱潤燥,合之甘草,使藥力緩緩留中以去胃熱,故名調胃也。大承氣湯,仲景提出「大便已硬」四字,是專指大腸而言,大腸居下,藥力欲其直達,不欲其留於中宮,故不用甘草,大腸與胃,同稟燥氣,故同用硝、黃以潤降其燥,用枳樸者,取木氣疏泄,助其速降也。若小承氣湯,則重在小腸,故仲景提出「腹大滿」三字為眼目,蓋小腸正當大腹之內,小腸通身接連「油網」,「油」是脾所司,「膜網」上連肝系,肝氣下行,則疏泄脾土,而膏油滑利,肝屬木,故枳、樸秉木氣者,能疏利脾土,使油膜之氣下達小腸而出也:又用大黃歸於脾土者,瀉膏油與腸中之實熱,此小承氣所以重在小腸也;其不用芒硝,以小腸不秉燥氣,故不取硝之咸潤。至大承氣亦用枳、樸者,以肝木之氣,從油膜下接大腸,《內經》所謂「肝與大腸通」也。三承氣湯,藥力皆當從胃中過,從大腸而去,但其命意,則各有區別,用者當審處焉。觀此,則吳鞠通調胃承氣、導赤承氣二方,似覺多事。

三仁承氣湯,緩下脾臟結熱法,俞氏經驗方

白話文:

第三節,攻下劑

調胃承氣湯:緩和瀉下胃部鬱熱的方法,俞氏經驗方。

成分:
生大黃(一錢,用酒浸泡)、炙甘草(五分)、鮮生薑(一片)
元明粉(五分)、紅棗(兩枚)

補充說明:所謂「調胃」,是指調和胃氣。大黃雖是通瀉腸胃的主要藥物,但以酒浸泡並搭配甘草,一是借助酒性升散,二是利用炙甘草的甘緩特性,兩者都能減緩大黃的瀉下作用。但還擔心它會隨著元明粉的咸潤效果直沖而下,因此再加入生薑、紅棗的辛甘特性,幫助胃氣升發。元明粉的用量為大黃的一半,這樣配合可形成層層緩解的作用。否則大黃若隨著烈性的元明粉直接瀉下,就無法發揮調和胃氣、滋潤上焦的效果,又怎能稱為「調胃」呢?這是治療陽明燥熱剛開始積聚在胃部的良方。

小承氣湯:直接瀉下小腸鬱熱的方法,俞氏經驗方。

成分:
生大黃(三錢,酒洗)、枳實(二錢)、厚朴(一錢)

補充說明:小腸屬火腑,非苦味藥物無法疏通,因此以大黃的苦寒特性為君藥,以清理小腸;以枳實的苦降作用為臣藥,直達幽門;但苦味需配合辛味才能通暢,所以再加厚朴的苦辛特性,幫助大黃一舉成功。這是治療陽明實熱積聚在小腸的良方。若兼有熱結旁流(腹瀉熱臭穢物),再加黃連一錢效果更佳。

大承氣湯:強力瀉下大腸鬱熱的方法,俞氏經驗方。

成分:
元明粉(三錢)、生大黃(四錢)、枳實(二錢)、厚朴(一錢)

補充說明:大腸與胃同屬燥金之腑,《易經》說:「使萬物乾燥者,莫過於火。」燥邪需滋潤才能下降,火邪需苦味才能瀉除,因此以元明粉為君藥,潤燥軟堅;以生大黃瀉火通實。枳實消除脹滿,厚朴疏導氣滯,配合起來可治療大腸實火造成的痞滿燥實堅證。若加入甘草,則稱為「三一承氣湯」。

補充觀點:唐容川說:三種承氣湯不僅藥力強弱不同,主治部位也有差異。

  • 調胃承氣湯:張仲景強調「心煩」,因為胃絡通心,此方重點在治療胃燥,因此用大黃、芒硝瀉熱潤燥,配合甘草使藥效緩和停留於胃部,故名「調胃」。
  • 大承氣湯:張仲景強調「大便已硬」,專治大腸實熱。大腸位於下部,需使藥力直達而不停留於中焦,因此不用甘草。大腸與胃同屬燥氣,故同用芒硝、大黃滋潤降燥;枳實、厚朴則借助木氣疏洩,加速排泄。
  • 小承氣湯:重點在小腸,張仲景以「腹大滿」為關鍵症狀。小腸位於大腹內,連接油膜網(脾胃與肝相關),枳實、厚朴具有木氣,能疏通脾土,使油膜之氣下達小腸;大黃瀉除腸中實熱,因此此方專注於小腸。不用芒硝是因為小腸不屬燥氣,不需咸潤作用。
    至於大承氣湯也用枳實、厚朴,是因為肝木之氣連通大腸(《內經》「肝與大腸相通」)。

三種承氣湯的藥效都需經過胃部,最終從大腸排出,但各自的治療重點不同,使用時需仔細辨別。由此來看,吳鞠通創制的「調胃承氣湯」和「導赤承氣湯」似乎有些多餘。

三仁承氣湯:緩和瀉下脾臟鬱熱的方法,俞氏經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