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9)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9)

1. 第二十一節,脫腳傷寒(一名刖足傷寒,又名肢脫)

【因】大約有三:一跣足踏雪後,驟用熱水洗足,逼令寒濕深入肢節;二傷寒化熱轉燥,渴飲冷水過度,身不出汗,水氣溢入肢節;三農家糞地上,經烈日曬過,赤腳行走,受其毒氣,驟用冷水洗足,逼令熱毒深入肢節。皆足以致肢脫。

【證】初起寒熱足腫,狀類腳氣,惟皮色紫黯,肢節木痛,繼即趾縫流水不止,足趾腫疼,似潰非潰,即防潰爛墮落。舌苔多起白腐,或黃腐而現黑點。若熱毒深入肢節,兩脛多紅腫焮痛,呻吟啼哭,晝夜不寐,舌多紫紅起刺。

【脈】左弦緊,右沉弦而澀者,寒濕或水氣下注足脛也;若兩尺弦滑搏數者,熱毒留於足脛也。

白話文:

導致肢體脫落的病因主要有三個:一是赤腳踩雪後,馬上用熱水洗腳,寒濕之氣逼入肢節;二是傷寒轉為燥熱,口渴大量喝冷水,身體不出汗,水氣侵入肢節;三是赤腳在農家糞地上行走,經過烈日曝曬,受其毒氣,再用冷水洗腳,熱毒也容易侵入肢節。這些情況都容易造成肢體脫落。

病發初期會出現寒熱足腫,症狀類似腳氣,但皮膚顏色呈紫暗,肢節疼痛麻木,接著腳趾縫隙會不斷流出水,腳趾腫痛,看似潰爛但沒有完全潰爛,要小心潰爛脫落。舌苔多呈現白色或黃色腐敗,甚至出現黑色斑點。如果熱毒深入肢節,小腿會出現紅腫發熱疼痛,病人會呻吟哭泣,晝夜不眠,舌頭顏色多呈紫紅色,舌苔上會有刺。

脈象左邊弦脈緊,右邊沉弦澀,說明寒濕或水氣下注足脛;如果左右尺脈弦滑數,則說明熱毒停留在足脛。

【治】由於寒濕及水氣者,內服大橘皮湯,加生苡仁、鮮車前草各二兩,杜赤小豆一兩(三味煎湯代水),暢利小便以逐水濕。外治先用洗法(羌活、防風、白芷、角刺、紅花、降香、桂皮、川烏各五錢,川芎、艾葉、樟木片、油松節、桑枝、蔥白各一兩,水煎數沸,先淋洗,繼擦患處,避風。日洗三次,夜兩次,食後洗更宜。

白話文:

治療:

針對寒濕水氣所引起的症狀,內服「大橘皮湯」,並加入生苡仁、新鮮車前草各兩錢,赤小豆一錢(此三味煎湯代替水),促進小便通暢以排出水濕。

外治:

先用洗劑(羌活、防風、白芷、角刺、紅花、降香、桂皮、川烏各五錢,川芎、艾葉、樟木片、松節油、桑枝、蔥白各一兩,加水煎煮沸騰),先淋洗患處,再擦拭患處,要避免吹風。每天洗三次,晚上洗兩次,飯後再洗效果更好。

藥冷,加開水泡蔥白湯和溫之。重可轉輕,竟有因洗而散者);次用隔蒜灸法(用獨頭大蒜,切片置患處,以艾茸放蒜上灸之,每三壯換蒜。務令不痛者灸至大痛,痛者灸至不痛;癢者灸至不癢,不癢者灸至極癢為度。若口乾煩躁,甚或頭項浮腫神昏,不必疑懼。

此陰證轉陽而陽暴回之象,切不可大用涼藥,只宜用生綠豆一兩,麥冬、粳米各五錢,生甘草一錢,煎湯服之即瘥);又次用摻藥法(千年石灰一兩、白芷二兩,共研細勻,少許摻之,稠水湧出,出盡即愈)。內外兼治以防其脫腳,七日收功。若熱毒蘊伏肢節,內治以大橘皮湯去桂術,加酒炒防己二錢,鮮貫眾五錢,忍冬藤、梗葉、嫩桑枝各二兩(先煎代水),涼通小便以驅熱毒。外治以鴨毛煎湯衝入皂礬一兩,乘熱洗足,日三次,避風,三日即愈。

白話文:

如果藥液變冷,可以加沸水沖泡蔥白湯,使之溫熱。病情可以由重轉輕,甚至有人因為洗腳而病症消散。其次,可以使用隔蒜灸法(使用獨頭大蒜,切成薄片放在患處,再在蒜片上灸艾草,每三壯換一片蒜瓣)。務必要讓原本不痛的灸至劇痛,痛的灸至不痛;癢的灸至不癢,不癢的灸至極癢為止。如果出現口乾、煩躁,甚至頭部及頸部浮腫、神志不清,不必過度擔心。

這是陰證轉化為陽證,陽氣暴發的徵兆,切記不可大量使用寒涼藥物,只適合使用生綠豆一兩、麥冬、粳米各五錢、生甘草一錢,煎煮成湯服用,就能痊癒。再其次,可以使用摻藥法(將千年石灰一兩、白芷二兩研磨成細粉,取適量摻敷在患處,污水湧出後即會痊癒)。內外兼治,以防止脫腳,七天即可見效。如果熱毒蘊藏在肢節中,內服大橘皮湯去除桂枝、術,加入炒防己二錢、鮮貫眾五錢、忍冬藤、梗葉、嫩桑枝各二兩(先煎成藥汁代替水煎藥),涼性通利小便以驅逐熱毒。外治可以使用鴨毛煎湯,加入皁礬一兩,趁熱泡腳,每日三次,避風,三日即可痊癒。

秀按,踝下曰足,足背曰跗(一名足趺,俗稱足面)。足後跟曰跟,足指曰趾(趾者,別於手也,足之趾節,與手指節同)。其大趾之本節後內側,圓骨核突者名核骨。足大趾爪甲後為三毛,毛後橫紋為聚毛。足下面著地者為踵(俗稱腳底板)。予所見脫腳一證,有脫一足者,有脫兩足者,統稱肢脫。有僅脫足趾者,初起色白麻痛,或不痛者,名脫疽;初起色赤腫痛,如湯潑火燒者,名敦癰。肢脫由秋夏露臥,為寒所襲,焮熱內作,搏於肢節,痛徹於骨,遇寒尤甚,以熱熨之稍減者,主以大防風湯(防風二錢,當歸、熟地、生黃耆、川杜仲各三錢,黨參、白朮、羌活、川芎各錢半,淮牛膝、生赤芍各一錢,淡附片、官桂、清炙草各五分);肢脫由黴雨濕地,跣足長行,水氣浸淫,留於肢節,隱隱木痛,足跗胖腫,趾縫出水不止者,主以消趺湯(生米仁、帶皮苓各二兩,綿茵陳、澤瀉各三錢,酒炒防己、木瓜各一錢,官桂、蒼朮各錢半)。脫疽由沉寒痼冷,陰毒搏於趾節,屈不能伸者病在筋,伸不能屈者病在骨,或生於趾頭,或生於趾縫,初雖色白,繼則色黑,久則潰爛,節節脫落,延至足背腳跟,白腐黑爛,痛不可忍,法當內外兼治。外治以活蟾蛛剖去肝膽腸雜,但用其皮,用線扎縛足趾以拔毒;內服驅毒保脫湯(當歸一兩,煅羊脛骨三錢,桂心、生甘草各一錢,黑炮薑、麻黃、明乳香、淨沒藥各五分),活血和陽以散其陰毒。敦癰由濕熱下注,亦當內外兼施,外搽清涼滲濕膏(用礦石灰化於缸內,次日水之面上結一層如薄冰者,取起,以桐油對調膩厚,每日搽上二三次,數日痊愈,忌食豬肉);內服仙方活命飲(銀花五錢,花粉、赤芍各錢半,防風、白芷、廣皮、歸尾、皂角刺、生甘節、川貝各一錢,蛤粉、炒穿甲、淨沒藥各八分),加生淮牛膝三錢以解毒壅。如癢痛相兼,破流黃水,浸淫成片,甚至腿肉浮腫,皆屬脾腎虧損,主以補中益氣湯加防風、獨活,痛加丹皮、焦梔、炒川柏,兼服六味地黃丸;外以貫眾煎湯淋洗,五倍子細末津調,於逐瘡四圍塗之,自外收內,每日一次,漸漸自愈,不可妄投攻發。俞君分別三因,對症發藥,殆亦多所經驗歟。

白話文:

腳踝以下的地方叫足,足背叫做跗(又名足趺,俗稱足面)。腳後跟叫做跟,腳趾叫做趾(趾,區別於手。腳趾的關節,與手指的關節相同)。大拇趾的根本關節後內側,突起的圓形骨頭叫做核骨。腳的大拇趾指甲的後面有三個毛髮,毛髮後面的橫紋叫做聚毛。腳的下面著地的部分叫做踵(俗稱腳底板)。

我所見到的腳脫落的一種病,有脫落一隻腳的,有脫落兩隻腳的,統稱為肢脫。有的只脫落腳趾,初期腳趾顏色發白、麻木疼痛,或者不疼痛的,叫做脫疽;初期腳趾顏色發紅、腫脹疼痛,像熱水潑灑或火燒一樣的,叫做敦癰。

肢脫是由於秋夏時節露宿,受到寒氣侵襲,導致體內生熱,熱氣聚結在肢體關節,疼痛徹骨,遇冷尤其厲害,用熱敷稍能減輕症狀的,可以用《大防風湯》(防風二錢,《當歸》、《熟地》、《生黃耆》、《川杜仲》各三錢,《黨參》、《白朮》、《羌活》、《川芎》各錢半,《淮牛膝》、《生赤芍》各一錢,淡附片、官桂、清炙草各五分)。

肢脫是由於梅雨季節濕地,赤腳長時間行走,水氣浸淫,淤積在肢體關節,隱隱作痛,足跗腫脹,趾縫間有水滲出不止的,可以用《消趺湯》(生米仁、帶皮苓各二兩,綿茵陳,《澤瀉》各三錢,酒炒防己,《木瓜》各一錢,官桂,《蒼朮》各錢半)。

脫疽是由於沉重的寒疾和冷氣,陰毒聚結在趾間關節,屈曲不能伸展的是病在筋,伸展不能屈曲的是病在骨,或者發生在腳趾頭上,或者發生在腳趾縫裡,初期雖然顏色發白,接著顏色變黑,時間久了會潰爛脫落,逐漸蔓延到足背、腳跟,白色腐爛成黑色,疼痛難忍,治療方法應該是內外兼治。

外治方法是用活蟾蛛,剖去肝膽腸等雜物,只用它的皮,用線將其綁在腳趾上以拔出毒氣;內服《驅毒保脫湯》(《當歸》一兩,煅羊脛骨三錢,桂心、生甘草各一錢,黑炮薑,《麻黃》、《明乳香》、《淨沒藥》各五分),活血和陽氣以散去陰毒。

敦癰是由於濕熱下注所致,也應該內外兼施,外用清涼滲濕膏(用礦石灰化於缸內,第二天水面上結了一層像薄冰一樣的,取起來,用《桐油》調勻,每天塗抹兩三次,數日可愈,忌食《豬肉》);內服《仙方活命飲》(《銀花》五錢,花粉、赤芍各錢半,防風、白芷、廣皮、歸尾、皁角刺、生甘節、川貝各一錢,蛤粉、炒穿甲、淨沒藥各八分),加生淮牛膝三錢以解毒壅。

如果兼有癢痛,破潰流出黃水,浸淫成片,甚至腿部肌肉浮腫,這些都屬於脾腎虧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防風,《獨活》,疼痛加丹皮、焦梔、炒川柏,同時服用《六味地黃丸》;外用貫眾煎湯淋洗,《五倍子》細末調勻,塗於每個瘡口周圍,由外收內,每天一次,逐漸自愈,不可隨意投用攻發的藥物。俞君對症下藥,恐怕也有很多經驗吧。

廉勘,脫腳傷寒一症,就外科醫治者多,臨證三十餘年來,從未經驗,見諸前哲方書者亦鮮。惟洄溪老人,載刖足傷寒一案。述嘉善黃姓,外感而兼鬱熱,亂投藥石,繼用補劑,邪留經絡,無從而出,下注於足,兩脛紅腫大痛,氣逆衝心,呼號不寐。余曰此所謂「刖足傷寒」也,足將落矣。急用外治之法,熏之蒸之,以提毒散瘀;又用丸散內消其痰火,並化其毒涎,從大便出,而以辛涼之煎劑,托其未透之邪,三日而安。大凡風寒留於經絡,無從發泄,往往變為癰腫,上為發頤,中為肺癰、肝癰、痞積,下為腸癰、便毒,外則散為癍疹瘡瘍;留於關節,則為痿痹拘攣;注於足脛,則為刖足矣。此等證俱載於《內經》諸書,自內外科各分一門,此等證遂無人知之矣。王氏《溫熱經緯》謂「今人不讀《內經》,雖溫熱暑疫諸病,一概治同傷寒,禁其涼飲,厚其衣被,閉其戶牖,因而致殆」者,我見實多。然飲冷亦須有節,過度則有停飲腫滿嘔利等患,更有愈後手指足縫出水,速投驅濕保脫湯(生苡仁、浙茯苓各三兩,生白朮一兩,車前子五兩,桂心一錢),連服十劑,可免腳趾脫落。此即諺所謂「脫腳傷寒」也,亦不可不知。沈岷源《奇證匯》云:一男子患腳跟骨脫落,動之則痛,艱於行步。葉天士先生視之曰:此濕傷筋絡也,以炒苦葶藶四兩,炒防己、廣木香、茯苓、木通、人參各二錢五分,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三十丸,桑皮湯下,名聖靈丹,服之果愈。由此三則以觀之:一為癰腫內潰;一為水氣下注;一為濕傷足筋。皆足致肢節脫落,而病因各異,治法懸殊。蓋一病有一病之法,醫學不可不博也。徐洄溪曰:凡治病各有對證方藥,非可以泛治之方,希圖僥倖,但不明理之醫,則偏僻固執,又方法絕少,安能肆應不窮。所以動手輒誤,病變日增,而藥無一驗,即束手無策矣。

白話文:

脫腳傷寒

脫腳傷寒一症,多見於外科醫治,我行醫三十餘年來,親自遇到的病例很少,在古籍中記載的也較稀少。只有洄溪老人記載了一個刖足傷寒的病例。

他說:嘉善縣姓黃的人,由於外感風寒兼有鬱熱,亂服藥石,後來又服用補藥,邪氣滯留在經絡中,無法排出,下注於雙腳,導致小腿紅腫疼痛,氣息逆亂衝向心臟,徹夜呼號無法入睡。我說這就是所謂的「刖足傷寒」,腳即將脫落了。

我趕緊使用外治的方法,燻蒸患處,並使用提毒散消散瘀滯;同時使用丸散內服,化痰消火,將毒液從大便中排出,並且用辛涼的湯劑,託出尚未發作的邪氣。三天後,病人的病情就穩定下來了。

總的來說,風寒之邪滯留在經絡中,無法發散,往往會演變成癰腫,上半身可能形成腮腺炎,中間可能形成肺癰、肝癰、痞塊,下半身可能形成腸癰、便毒,外部可能化膿形成瘡瘍;如果滯留在關節中,就可能導致痿痺拘攣;如果注於小腿,就可能導致刖足。

這些病症都記載在《內經》等醫書中,這些醫書把內科和外科分門別類,但這些病症卻無人知曉。王氏在《溫熱經緯》中說:「現在的人不讀《內經》,即便患有溫熱暑疫等疾病,也一概按照傷寒來治療,禁止病人飲冷水,用厚重的被褥保暖,關閉門窗,因而導致病人病情加重。」我親眼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

但是,飲用冷飲也需要適度,過量會導致停飲、腫滿、嘔吐、腹瀉等疾病,甚至會在治癒後導致手指腳縫滲出水。這時要及時使用驅濕保脫湯(生苡仁、茯苓各三兩,生白朮一兩,車前子五兩,桂心一錢),連服十劑,可以避免腳趾脫落。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脫腳傷寒」,也需要了解。

沈岷源在《奇證匯》中記載:一個男子腳跟骨脫落,觸之疼痛,行走困難。葉天士先生診視後說:這是濕邪損傷筋脈所致。於是使用炒苦葶藶四兩,炒防己、廣木香、茯苓、木通、人參各二錢五分,研磨成細末,用棗肉丸成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桑皮湯送服,名為聖靈丹,服用後果然痊癒。

從這三個案例中可以看出:一個是癰腫內潰;一個是水氣下注;一個是濕邪損傷腳筋。這些疾病都會導致肢體脫落,但病因各不相同,治療方法也大不相同。因此,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醫學知識必須廣博。

徐洄溪說:治療疾病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藥方,不能使用通用療法寄希望於僥倖,但不明理的醫生往往固執己見,而且治療手段極少,如何能靈活應對各種疾病?所以一動手就容易誤診,病情日益加重,而藥物卻毫無效果,最後只能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