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33)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33)

1. 第十五節,夾癆傷寒(一名傷寒夾虛癆)

【因】癆之一症,皆因氣虛怯弱之人,困乏勞傷之後,中氣不足,下流肝腎。陰火獨旺則發熱頭痛;營衛失守,則惡風惡寒。或兼感風寒,內外生熱,其勢更劇。

【證】頭痛發熱,或肌膚壯熱,惡風惡寒,須渴引飲,日晡轉甚;或晝夜不息,證似陽明白虎,但脈不長實洪數為異;或氣短而煩,氣高而喘,怠惰嗜臥,而四肢不收,自汗不斂,而口不知味;亦有陰火沸騰,歇息涼處,陽氣抑遏而不行,無以衛外,故不任風寒,與外感相似,惟氣息短促,懶言困倦有別。

凡元氣不足,而心火獨旺,上乘陽分,則頭痛口渴,煩躁肌熱,脈雖洪大,重按無力,名曰熱中;若脾胃久虛,陽氣衰少,則骨乏無力,足不任身,不渴不煩,而多溺多汗,脈盛大而澀,名曰寒中。陰病則胃冷噁心,飲食難化,痰涎倦怠,溏瀉溺多;陽病則口乾聲啞,咽痛心煩,嗜味燥結溺赤。蒸上則喘咳痰血,唇焦面紅,耳鳴目眩,肺痿肺癰。

白話文:

【原因】癆病是因為氣虛體弱的人,勞累過度後,中氣不足,導致氣下降至肝腎。陰火獨自旺盛,會導致發熱頭痛;營衛虛弱,則會惡風惡寒。或者同時受到風寒侵襲,內外生熱,情況會更加嚴重。

【症狀】頭痛發熱,或肌膚發燙,惡風惡寒,口渴想喝水,傍晚時分症狀加重;或者晝夜不停,症狀類似於「陽明白虎湯」證,但脈搏不像「陽明白虎湯」證那樣長實而洪數,這是不同之處;或者氣短而煩躁,氣上逆而喘促,懶惰嗜睡,四肢不收斂,自汗不止,口中無味;也有陰火旺盛,在涼爽的地方休息時,陽氣被抑制而無法運作,導致無法抵禦外邪,因此不耐風寒,與外感風寒相似,但特點是氣息短促,懶於說話和疲倦嗜睡。

凡是元氣不足,而心火獨旺,上乘於陽分,則會頭痛口渴,煩躁肌熱,脈搏雖然洪大,但重按無力,稱為「熱中」;如果脾胃虛弱已久,陽氣衰少,則全身乏力,足部無法支撐身體,不渴不煩,但小便和大汗多,脈搏盛大而澀,稱為「寒中」。陰證則胃寒噁心,飲食難以消化,痰涎倦怠,溏瀉和小便多;陽證則口乾聲啞,咽喉疼痛心煩,嗜好辛辣燥結的食物,小便赤紅。氣血蒸騰上逆則會喘咳痰血,脣焦面紅,耳鳴目眩,肺癆肺癰。

蒸中則脅肋疼脹,肢體倦怠,多食易飢,善食消瘦;蒸下則陽強盜汗,腰痛腳痠,燥結便閉,淋濁遺精。蓋思慮勞倦,外感等症則傷陽,傷於陽者,病必自上而下也;色欲醉飽,內傷等症則傷陰,傷於陰者,病必自下而上也。

自上而下者,先傷乎氣,故一損損於肺,而病在聲息膚腠,肺主皮毛,故皮聚毛落;二損損於心,而病在血脈顏色,心主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胃,而病在飲食不調,胃主肌肉,故肌肉消瘦,飲食不潤肌膚;四損損於肝,而病為瘛瘲疼痛,肝主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腎,腎主骨,故骨痿不能起於床,腎司二便,故二便不禁。此先傷乎陽,後及乎陰。

白話文:

熱蒸於中,則會感到胸脹腹痛,四肢疲憊,食量增加但易餓,胃口好卻身形消瘦;熱蒸於下,則可能出現性功能亢進、多汗、腰痛、腳痠,以及排便困難、尿頻尿急等症狀。這主要是因為思慮過度、勞累或外感風寒等情況傷害了陽氣,傷害陽氣的疾病通常從上到下發展;而色慾過度、飲食過飽等情況傷害了陰液,傷害陰液的疾病則通常從下到上發展。

從上至下的病程,首先影響的是氣,導致肺部功能受損,症狀表現為聲音沙啞、皮膚無光澤等,因肺主皮毛;其次影響心,使血液循環不暢、面色蒼白,因心主血脈;再者影響胃,造成飲食不規律,因胃主肌肉,肌肉消瘦,飲食難以滋潤肌膚;接著影響肝,引發抽搐疼痛,因肝主筋,筋弛緩不能自我收斂;最後影響腎,腎主骨,因此骨頭萎縮無法自行站立,腎主管大小便,因此大小便失禁。這是先傷及陽氣,後影響陰液的過程。

陽竭於下,則孤陰無以獨存,而不可為也。自下而上者,先傷乎精,故一損於腎,而病為泉源乾涸;二損於肝,而病為血動筋枯;三損於脾,而病為痰涎壅盛;四損於心,而病為神魂失守;五損於肺,而病為短氣喘呼。此先傷乎陰,後及乎陽。陰竭於上,則孤陽無以獨存,而不可為也。

然二者之損,又皆以脾胃為生死之大關。蓋脾胃者,土也,萬物之本也。若上過乎此,則傳肝傳腎不可治矣;下過乎此,則傳心傳肺,不可治矣。故曰:心肺損而神衰,肝腎損而形敝,脾胃損而飲食不歸血氣。迨其傳變已深,而希望回生,不亦戛戛乎其難哉。

【脈】內傷從內而出,故右脈闊大;外感從外而入,故左脈浮盛。平人脈大為勞,脈虛極亦為勞。內傷勞倦,豁大不禁。若損胃氣,則隱而難尋。勞損之脈,或弦或大。大而無力為陽虛,甚則脈細;弦而無力為陰虛,甚則脈數。大者易治,血氣未竭,猶可斂而正之;弦者難治,血氣已耗,挽回補救需難。

白話文:

身體下部的陽氣耗盡,孤獨的陰氣無法獨自存在,於是無法發揮作用。從下往上損傷,首先損傷精氣,所以腎臟受損,疾病的根源就會像泉水乾涸一樣;其次損傷肝臟,疾病就會表現為血脈不暢通、筋骨枯竭;再次損傷脾臟,疾病就會表現為痰涎壅積;第四次損傷心臟,疾病就會表現為精神失守;第五次損傷肺臟,疾病就會表現為氣短、喘息。這是先損傷陰氣,後及於陽氣。

身體上部的陰氣耗盡,孤獨的陽氣無法獨自存在,於是無法發揮作用。

但是,這兩種損傷都以脾胃為生死攸關的大關卡。因為脾胃屬於土,是萬物之根本。如果上損過於脾胃,傳佈到肝臟和腎臟就無法治療了;如果下損過於脾胃,傳佈到心臟和肺臟也無法治療了。所以說:心肺受損,精神衰弱;肝腎受損,形體虛弱;脾胃受損,飲食無法化為血氣。等到傳變的現象已經很嚴重,再想恢復生機,恐怕非常困難。

脈象

內傷從內部發出,所以右脈寬闊、有力;外感從外部侵入,所以左脈浮盛。健康人脈搏強壯表示勞累,脈搏極其虛弱也表示勞累。內傷引起的勞累倦怠,脈象寬闊而無法抑制。如果損傷脾胃之氣,脈象就會隱藏而難以發現。勞損造成的脈象,有的弦而細,有的粗而大。粗而無力表示陽氣虛弱,嚴重時脈象會變細;弦而無力表示陰氣虛弱,嚴重時脈象會變數。脈象粗壯的比較容易治療,血氣尚未耗盡,還可以通過調養使脈象恢復正常;脈象細弦的難以治療,血氣已經耗損,想挽回補救非常困難。

尺脈洪大,為陰虛火旺;左細右勁,為正虛邪盛。脈細而數,或濡而散者,皆不治。

【治】外感風寒,是傷其形;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傷其形為有餘,有餘可瀉;傷其氣為不足,不足當補。故汗之、吐之、消之,皆瀉也;溫之、和之、養之、調之,皆補也。如虛勞兼挾外感,宜扶正祛邪而治之。大抵勞傷脾胃,兼夾外感,以補中益氣湯,隨六經見證,加減治之。

若肝腎陰虛,復感表邪,宜滋陰降火湯,或四物湯加味為治。故治勞過用大寒,則愈虛其中;過用大熱,則愈竭其陰。惟滋陰降火,以澄其源;化痰和血,以潔其流。雖有外感表邪,解表之中,仍須理勞。若外感輕微而心虛者,主以歸脾湯,脾虛補中益氣湯;肺虛生脈散;肝虛逍遙散;腎虛地黃湯。

白話文:

尺脈洪大,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過旺。左脈細弱,右脈有力,這是因為正氣虛弱,邪氣盛行。脈象細窄且跳動頻率快,或者脈象濡弱而散亂,這些情況都難以治癒。

治療方針:

  • 外界風寒所致的病症,是傷害形體;內在飲食不節導致脾胃功能失常,則是傷害氣血。傷害形體是過剩,可以瀉下治療;傷害氣血是虧虛,應該補益治療。因此,發汗治療、催吐治療、消散治療都屬於瀉法;溫暖治療、調和治療、滋養治療、調理治療都屬於補法。例如虛弱勞損同時伴有外感,應該扶助正氣,驅除邪氣來治療。一般來說,勞倦傷及脾胃,合併外感,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根據六經的證候,加減藥物進行治療。

  • 如果肝腎陰虛,又感受外邪,應該使用「滋陰降火湯」或「四物湯」加味進行治療。治療勞損過度時,如果使用過多的寒性藥物,則會加重體內的虛弱;如果使用過多的熱性藥物,則會耗盡體內的陰氣。只有滋補陰氣,降低火氣,才能澄清疾病的根源;化解痰飲,調和血氣,才能淨化疾病的途徑。即使有外感表邪,在解表治療的同時,仍需要調理勞損。如果外感較輕微但心氣虛弱,主要使用「歸脾湯」治療;脾氣虛弱則補益中氣,使用「益氣湯」治療;肺氣虛弱則使用「生脈散」治療;肝氣虛弱則使用「逍遙散」治療;腎氣虛弱則使用「地黃湯」治療。

若肺脾兼病,邪郁勞嗽,食少痰多,便溏溺澀,清寧膏(生地十兩、麥冬六兩、制白朮六兩、桔梗四兩、米仁十兩、炒川貝二兩去心、橘紅一兩、薄荷三兩、桂圓十兩去殼核、米仁川貝薄荷研細末,桂圓搗爛,余藥煎去,滓攪和收煉成膏,噙化嚥下);肝腎俱虛生熟地黃丸(生地、熟地各五兩,白芍、茯苓、天麻、地骨皮、元參各一兩五錢,川芎一兩,當歸、石斛、黑豆各三兩,為末蜜丸,白湯送下三錢);心肺俱虛,人參養榮湯(方見前);氣血兩虛八珍湯(方見前);任勞傷腎,困乏精虛,陰陽兩虛者,十補丸(熟地八兩,蓮肉、淮藥各四兩,附子、肉桂、澤瀉、丹皮、瘛瘲各一兩,鹿茸三兩,製為末,煉蜜搗千下丸,滾水下三五錢);至脾腎俱虛者,補脾之中,加以沉香、砂仁,壯腎之中,加以五味、肉桂。若風勞郁勞,當辨脈證調治。

白話文:

肺脾兼病 症狀:肺氣不足,脾虛運化無力,邪氣鬱結導致咳嗽,食慾不振,痰多,大便稀溏,小便澀滯。 治療:清寧膏(生地黃10兩,麥冬6兩,白朮6兩,桔梗4兩,米仁10兩,炒川貝去心2兩,橘紅1兩,薄荷3兩,桂圓去殼核10兩。將米仁、川貝、薄荷研成細末,桂圓搗爛,其它藥材煎煮取汁,將渣滓與藥汁攪和煉製成膏,含化或吞服。)

肝腎俱虛 症狀:肝陽不足,腎陰虧虛。 治療:生熟地黃丸(生地黃、熟地黃各5兩,白芍、茯苓、天麻、地骨皮、元參各1兩5錢,川芎1兩,當歸、石斛、黑豆各3兩。研成細末,加蜜製成丸劑,用白開水送服,每次3錢。)

心肺俱虛 治療:人參養榮湯(具體方劑見前文。)

氣血兩虛 治療:八珍湯(具體方劑見前文。)

任勞傷腎,睏乏精虛,陰陽兩虛 症狀:過度勞累損傷腎氣,導致疲倦乏力,精氣虛弱,陰陽失衡。 治療:十補丸(熟地黃8兩,蓮肉、淮山藥各4兩,附子、肉桂、澤瀉、丹皮、瘛蟲各1兩,鹿茸3兩。研成細末,加蜜煉製,搗製成1000粒丸劑,用沸水送服,每次3-5錢。)

脾腎俱虛 治療:在補脾的藥方中加入沉香、砂仁,在補腎的藥方中加入五味子、肉桂。

風勞鬱勞 症狀:風邪入侵,或情緒鬱結,導致勞累。 治療:根據脈象和證狀辨證論治。

傳屍勞瘵,以黑虎丹三方:初服黑虎丹,下諸般勞蟲,黃白可治,青黑不治(真西黃一錢、真阿魏一錢、南木香三錢、雞內金焙二錢、真雷丸三錢,為細末,用使君子二兩,研細和前藥一兩,麵糊為丸任用):次服小紅丸,通腸逐蟲,繼前藥之不及,脈數實者可用(錦紋大黃一兩,曬脆為末,和前藥末一兩,煉白蜜丸,硃砂為衣聽用);三服打蟲化積丸,逐蟲未盡,脈沉實者可用(大黃末三兩、和檳榔末三兩、黑醜末三兩,麵糊為丸聽用)。以此三方,取下惡物,燒以烈火,埋之深坑,蔥粥調養,以希徐復其元。

白話文:

傳屍勞瘵,以黑虎丹三種方劑: 初服黑虎丹,可以清除各類勞蟲,黃色和白色能治療,青色和黑色則不能(真西黃一錢、真阿魏一錢、南木香三錢、雞內金焙二錢、真雷丸三錢,研磨成細末,再用使君子二兩研磨,與前藥一兩混合,以麵糊做成藥丸使用):其次服用小紅丸,可以通腸逐蟲,接續前藥的不足,如果脈搏數而實,可以使用(錦紋大黃一兩,曬乾後研磨成粉末,與前藥粉末一兩混合,加入煉製的白蜜做成藥丸,並用硃砂包覆,按照需要使用);第三服打蟲化積丸,如果逐蟲未盡,且脈搏沈而實,可以使用(大黃粉末三兩、檳榔粉末三兩、黑醜粉末三兩,以麵糊做成藥丸,按照需要使用)。以這三種方劑,取出惡物,用烈火燒掉,埋入深坑,飲食調養,以期望恢復原本的健康。

各隨臟腑見證用藥,當滋補藥中,加青蒿、百部、烏梅、硃砂之類。近世多有以四物加知柏治勞,不知四物皆陰,行秋冬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且血藥常膩,非痰多食少者所宜;血藥常潤,久用必致滑腸。況知柏苦寒,能泄實火,名曰滋陰,其實燥而損血;名曰降火,其實苦先入心,久而增氣,反能助火;至其敗胃,固不待言,亦不可不知也。

秀按,大抵外感寒熱,齊作無間;兼內傷寒熱,間作不齊。外感頭痛,如破中裂;兼內傷頭痛,時作時止。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兼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外感惡風,不耐一切賊風;兼內傷惡風,偏惡些少隙風。外感發熱,無有休息,直待汗下方退;內傷發熱,晝夜不常,略自袒裸似涼。外感筋骨疼痛難支,便著床褥;內傷四肢不收,無力倦怠,間有氣衰火旺,日久變川芎消筋緩,為痼疾也。內傷神思昏倦,語言懶惰,先重而後輕;外感神思壯猛,語言強健,先輕而後重。內傷手心熱,手背不熱;外感手背熱,手心不熱。內傷證顯在口,故口不知味;外感證顯在鼻,故鼻息不利。此勞傷兼外感,外證之鑑別法也。陰虛於下,逼陽於上,兩顴發紅,面唇亦紅,即仲景云:其面戴陽者,下虛故也。

白話文:

針對不同臟腑症狀,在滋補藥中加入青蒿、百部、烏梅、硃砂等藥材。近年來,許多人用四物湯加知柏來治療勞損,但不知四物湯全是陰性藥材,運行秋冬之令,不能生長萬物。而且血藥通常油膩,痰多食少者不宜服用;血藥通常潤澤,久服必定導致腸道滑溜。況且知柏苦寒,能清泄實熱,雖然名為滋陰,其實燥烈而傷血;名為降火,其實苦味先入心,久而增加氣滯,反而會助長火氣;至於它會損傷胃氣,更是不用說了。

秀按,一般來說,外感寒熱,齊發無間;兼夾內傷寒熱,間歇不一。外感頭痛,如同劈裂一般;兼夾內傷頭痛,時發時止。外感惡寒,即使靠近烈火也不能消除;兼夾內傷惡寒,一得溫暖就會解除。外感惡風,不耐一切異常風邪;兼夾內傷惡風,只特別厭惡微弱的隙風。外感發熱,沒有休息,一定等到出汗後才會退燒;內傷發熱,晝夜不一,稍稍袒露身體就覺得涼爽。外感筋骨疼痛難忍,一出牀就躺回牀上;內傷四肢麻木,無力疲倦,有時氣衰火旺,日久變為川芎消筋緩,成為慢性疾病。內傷神思昏倦,言語懶散,先重後輕;外感神思壯猛,言語強健,先輕後重。內傷手心熱,手背不熱;外感手背熱,手心不熱。內傷病症出現在口,所以口中不知味道;外感病症出現在鼻,所以鼻息不通。這是勞傷夾雜外感的鑑別方法。陰氣虛弱於下,逼使陽氣上攻,兩顴發紅,面脣也紅,就是仲景所說的:「其面戴陽者,下虛故也。」

廉勘,虛勞之辨證尤詳者,莫如汪纘功之論曰:虛勞一證,皆由內傷。如酒傷肺,則濕熱熏蒸,肺陰消爍;好色傷腎,則精血空虛,相火無制;思慮傷心則血耗,而火易上炎;勞倦傷脾則熱生,而內伐真陰。惟忿怒傷肝有二:鬱怒則肝火內熾而灼血;大怒則肝火上升而吐血。此五者,皆能勞其精血。《道經》云:涕唾津精汗血液,七般靈物皆屬陰。陰虛內熱,而成虛勞之證,大約酒色為多。然有童子未室,而患此證者,或由先天不足,或稟母氣陰虛。其師尼寡婦,室女愆期,氣血鬱結,致寒熱如瘧,朝涼暮熱,飲食不思,經期不準,或致閉絕,而成此病者,多由鬱火內蒸也。方書言此證者,皆以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混同論治,不知氣虛者,面白無神,言語輕微,四肢乏力,脈來微弱;陽虛者,體冷畏寒,手足逆冷,溺清便溏,脈沉小遲。此二者,能服參耆溫補,乃為受補可治,此氣虛陽虛之證也。雖血脫亦有補氣之法,乃指卒暴失血,素非血虛之人,如婦人新產之類耳。其餘患此證者,皆縱欲傷陰居多。其為病也,在腎則為腰脊腿痠,或攸隱而痛,為骨蒸盜汗;或至夜發熱,為遍身骨痠;或疼痛如折,為夢泄遺精;或耳中鳴,為足心熱。在心則為驚悸怔忡,為掌中乾熱,為虛煩不寐,或夢魘不寧,為口苦舌乾,或口舌糜爛;在肺則為痰嗽乾咳,為氣逆喘促,為鼻中氣熱,為顴紅吐衄,甚則吐涎白沫,側眠咽痛,音啞聲嘶;在肝則為寒熱如瘧,為頸項瘰癧,為脅脹肋疼,為兩目澀痛,為頭暈眼花,為多怒,為吐血,在脾則為食減不化,為噁心嘔吐,為脹滿腹疼,為腸鳴泄瀉,肌肉消瘦。此皆五臟虛勞之本證。《經》云:治病必求其本。須審其因何致損,何臟受傷。如因於色者,則知腎傷,縱有他經夾證,亦當補腎為主,而兼治夾證;若因於酒者,以清肺為先也。

白話文:

虛勞之辨證

汪昂的論述對於虛勞的辨證尤為詳盡:虛勞這一證候,都是由於內傷所致。例如:

  • **飲酒傷肺:**濕熱燻蒸,肺陰消爍。
  • **房事過度傷腎:**精血空虛,相火無制。
  • **思慮傷心:**血耗,火易上炎。
  • **勞倦傷脾:**熱生,而內伐真陰。

唯獨忿怒傷肝有兩種情況:

  • 內鬱之怒:肝火內熾而灼血。
  • 大怒之怒:肝火上升而吐血。

這五種因素都能勞損精血。《道經》說:「涕唾津精汗血液」,七般靈物都屬於陰。陰虛內熱,則形成虛勞的證候,其中以酒色過度為最常見。

然而,也有童子未曾房事,卻患此證者,或因先天不足,或稟母氣陰虛。其師尼寡婦、室女愆期,氣血鬱結,致寒熱如瘧,朝涼暮熱,飲食不思,經期不準,或致閉絕,而形成此病者,多由鬱火內蒸所致。

醫方書籍論述此證時,都將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混同論治,不知:

  • **氣虛者:**面色蒼白無神,言語輕微,四肢乏力,脈來微弱。
  • **陽虛者:**體冷畏寒,手足逆冷,溺清便溏,脈沉小遲。

此二者能夠服用參耆溫補,乃為受補可治,此為氣虛陽虛之證。雖血脫亦有補氣之法,乃指卒暴失血,素非血虛之人,如婦人新產之類。

其餘患此證者,皆縱欲傷陰居多。其為病也,在腎則為腰脊腿痠,或攸隱而痛,為骨蒸盜汗;或至夜發熱,為遍身骨痠;或疼痛如折,為夢泄遺精;或耳中鳴,為足心熱。在心則為驚悸怔忡,為掌中乾熱,為虛煩不寐,或夢魘不寧,為口苦舌乾,或口舌糜爛;在肺則為痰嗽乾咳,為氣逆喘促,為鼻中氣熱,為顴紅吐衄,甚則吐涎白沫,側眠咽痛,音啞聲嘶;在肝則為寒熱如瘧,為頸項瘰癧,為脅脹肋疼,為兩目澀痛,為頭暈眼花,為多怒,為吐血,在脾則為食減不化,為噁心嘔吐,為脹滿腹疼,為腸鳴泄瀉,肌肉消瘦。

此皆五臟虛勞之本證。《經》雲:「治病必求其本。」須審其因何致損,何臟受傷。如因於色者,則知腎傷,縱有他經夾證,亦當補腎為主,而兼治夾證;若因於酒者,以清肺為先也。

炳章按,景岳曰:虛損之症,必有所因;而似損非損之症,其來則驟。蓋以外感風寒不為解散,而誤作內傷,或用溫補,或用清涼,或用消導,以致外邪鬱伏,久留不散,而為寒熱往來。及為潮熱咳嗽,其證全似勞損。若用治損之法,滋陰等劑以治,愈更留邪,熱蒸日久。非損成損矣,欲辨此者,但當審其並無積漸之因:或身有疼痛,而微汗則熱退,無汗則復熱;或見大聲咳嗽,脈雖弦緊,而不甚數;或兼和緩等症,則雖病至一二月,而邪有不解,病終不退者,本非勞損,誤治以假弄真也。如寒熱往來不止者,宜用一二三四五柴胡等飲,斟酌用之。兼咳嗽者,柴陳煎;若脾腎氣虛,而兼咳嗽者,金水六君煎;或邪有未解,而兼寒熱者,仍加柴胡(諸方均見景岳《新方八陣》)。有一種血分鬱滯,氣行而血不行,徒為蒸熱,俟蒸氣散,微汗而熱退者,此宜活血為主。總之外感多而虛勞少者,以解外感表邪為重,惟避忌剛燥傷陰之味足矣。若外感輕微內虛甚者,則陽虛護陽,陰虛滋陰,見證施治,必須詳辨屬虛屬實,屬寒屬熱,斟酌盡善,庶幾不誤治矣。

白話文:

虛損的病症一定有原因,但看似虛損卻非虛損的病症,往往來得突然。這是因為外感風寒沒有及時散解,反而被誤認為內傷,於是用溫補、清涼或消導的方法治療,導致外邪鬱結在體內,久久不散,引起寒熱往來。接著發展成潮熱咳嗽,症狀完全像勞損。如果用治療虛損的方法,比如滋陰藥物來治療,反而會留住邪氣,熱氣持續蒸騰。這樣就真的變成虛損了。要區分這兩種情況,只要仔細判斷是否沒有逐漸累積的原因:例如身體疼痛,微汗後熱退,無汗就繼續發熱;或者出現劇烈咳嗽,脈象雖弦緊,但並不很快;或者伴隨其他和緩的症狀。即使病了一兩個月,邪氣依然沒有解開,病症始終不退,這就不是勞損,而是誤治導致假象。如果寒熱往來不止,應該使用柴胡等藥物組成的飲劑,根據情況調整用量。伴隨咳嗽的,可以用柴陳煎;如果是脾腎氣虛又伴隨咳嗽的,可以用金水六君煎;如果邪氣未解又伴隨寒熱的,就要加上柴胡(這些方劑都可以在景岳的《新方八陣》中找到)。還有一種情況是血分鬱滯,氣機運行而血氣不暢,只會出現蒸熱,等蒸氣散去,微微出汗後熱退,這種情況應該以活血為主。總之,外感多而虛勞少的,以解外感表邪為重,只要避免辛燥傷陰的味道就行了。如果外感輕微而內虛嚴重的,就要根據陽虛護陽、陰虛滋陰的原則,對症施治。必須仔細辨別虛實、寒熱,斟酌用藥,才能避免誤治。

又按吳又可曰:凡人向有他病尪羸,或久瘧,或內傷瘀血,或吐血、便血、咳血,男子遺精白濁,精氣枯涸,女人崩漏帶下,血枯經閉之類,以致肌肉消爍,邪火獨存,故脈近於數也。

此際稍感疫氣,醫家病家,見其穀食暴絕,更加胸膈痞悶,身疼發熱,徹夜不寐,指為原病加重,誤以絕谷為脾虛,以身痛為血虛,以不寐為神虛,遂投參、朮、歸、地、茯神、棗仁之類,愈進愈危。

知者稍以疫法治之,發熱減半,不時得睡,穀食漸進,但數脈不去,肢體時疼,胸脅錐痛,過期不愈,醫以雜藥頻試,補之則邪火愈熾,瀉之則損脾壞胃,滋之則膠邪愈固,散之則經絡益虛,疏之則精氣愈耗,守之則日削近死。蓋但知其伏邪已潰,表裡分傳,里證雖除,不知正氣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與血脈合而為一,結為痼疾也。

白話文:

另外,根據吳又可的說法:一個人原本就有其他疾病,身體虛弱,例如長期患有瘧疾,或內部有瘀血,或吐血、便血、咳血,男性有遺精和白濁,精氣枯竭,女性有崩漏、帶下,血枯閉經等症狀,導致肌肉消瘦,邪火獨自存在,因此脈搏較快。

這個時候稍微感染瘟疫,醫生和病人看到他飲食突然中斷,加上胸膈脹滿,身體疼痛發熱,徹夜難眠,便誤認為原本的疾病加重了,錯誤地認為不吃東西是脾虛,身體疼痛是血虛,失眠是神虛,於是投以人蔘、白朮、當歸、地黃、茯苓、棗仁類的藥物,結果病情愈發嚴重。

明白的人稍稍使用瘟疫的治療方法,發熱減輕了一半,可以時常入睡,飲食逐漸恢復,但是脈搏的快速沒有消失,身體時常疼痛,胸脅錐痛,過期不癒,醫生用各種藥物頻繁嘗試,滋補則邪火更加旺盛,瀉下則損害脾胃,滋養則膠邪更加堅固,散發則經絡更加虛弱,疏通則精氣更加耗散,守住則日益衰弱接近死亡。這是因為只知道潛伏的邪氣已經潰散,表裡同時出現,裡面的證狀雖然消除了,卻不知道正氣虛弱,不能托出,表面的邪氣滯留而不消失,因此與血脈結合為一體,形成痼疾。

肢體時疼者,邪與榮氣搏也;脈數身熱不去者,邪火病郁也;脅下錐痛者,火邪結於膜膈也;過期不愈者,凡疫邪交卸,近在一七,遠在二七,甚至三七,過此不愈者,因非其治,不為壞症,即為痼疾也。

夫痼疾者,所謂客邪膠固於血脈,主客交渾,最難得解,且愈久益固,治法當乘其大肉未消,真元未敗,急用三甲散(鱉甲、龜甲炙各一錢,炒穿甲、蟬衣、殭蠶、煅牡蠣、當歸各五分,䗪蟲三個,炒白芍七分,甘草三分,為末,水二鍾,煎八分,濾清溫服),多有得生者。

白話文:

身體經常疼痛,是邪氣與正氣互相搏鬥的緣故;脈搏快速,發燒久退不下的,是邪火鬱積在體內;肋骨下方刺痛,是熱邪停留在胸膜和膈膜的緣故;如果病症超過一段時間還沒好轉,一般來說,是疫邪交替傳遞,最短在一七天,最長在二七天,甚至三七天,超過這個時間還沒好轉的,如果不是治療方法不對,就不是病症嚴重,而是已經轉變成痼疾了。

痼疾是指邪氣長期停留在血脈中,與人體的正氣糾纏在一起,最難以治療,而且時間越久,就越難以根除。治療時應把握住患者身體尚未消瘦,真元尚未耗損的機會,立即服用三甲散,這樣才能有機會康復。

若素有老瘧,或癉瘧者,加牛膝、首烏各一錢;若胃弱作瀉者,各藥宜用九蒸九曬;若素有郁痰者,加貝母一錢;老痰者,加瓜蔞霜五分;若嘔者勿用;若咽乾作癢者,加花粉知母各五分;若素有乾咳者,加甜杏仁二錢五分搗爛,若素有內傷瘀血者,倍䗪蟲,加桃仁一錢研。是證外感夾體虛,若非審慎周詳,一或誤治,死生隨之。

白話文:

若病人原本就有久病瘧疾,或是久患瘧疾者,可以加入牛膝、首烏各一錢;如果胃虛弱容易腹瀉,則所有藥物宜用九蒸九曬法處理;若原本就有痰滯氣鬱者,可以加入貝母一錢;老痰者,可以加入瓜蔞霜五分;如果病人有嘔吐症狀,則不要使用本方;如果咽喉乾燥發癢,可以加入花粉、知母各五分;如果病人原本就有乾咳症狀,可以加入甜杏仁二錢五分,搗爛後服用;如果病人原本就有內傷瘀血,則將䗪蟲份量加倍,並加入桃仁一錢研磨服用。

此症狀屬於外感夾雜體虛,若非審慎周詳地辨證論治,一不小心誤治,便可能導致生死攸關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