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52)
第一編 傷寒要訣 (52)
1. 第五節,滋補劑
四物絳覆湯,滋陰濡絡法,俞氏經驗方
細生地(四錢,酒洗),生白芍(錢半,酒炒),真新絳(錢半),廣橘絡(一錢),全當歸(二錢,酒洗),川芎(五分,蜜炙),旋覆花(三錢,包煎),青蔥管(三寸,切沖)
秀按,《內經》云:血主濡之。血虛則脈絡郁澀,絡澀則血鬱化火,每致鬱結傷中,脘脅串痛,甚則絡松血溢,色多紫黯。故以生地、歸、芍,滋陰養血為君;臣以絳、覆、川芎,辛潤通絡;佐以橘絡,舒絡中之氣;使以蔥管,通絡中之瘀。此為輕清滋陰,辛潤活絡之良方。痛甚者,加桃仁七粒,蜜炙延胡錢半,活血止痛;挾火者,加川楝子錢半,丹皮錢半,苦辛泄熱。
新加酒瀝湯,滋陰調氣法,俞氏經驗,從張石頑酒瀝湯加味
細生地(四錢),白歸身(錢半),廣橘白(八分),蘇薄荷(三分)
生白芍(三錢),清炙草(六分),川柴胡(四分,蜜炙),玫瑰花(三朵,沖)
陳紹酒(二匙,分沖),淡竹瀝(兩瓢,與酒和勻同沖)
秀按,丹溪謂:氣血調和,則百病不生;氣血抑鬱,則百病蜂起。路玉謂:氣鬱則液凝為痰,血鬱則絡瘀作痛。竊謂氣血暴郁,血多虛而氣多滯,必先調氣,繼則活絡,最忌辛燥克削,重傷氣血。故以歸、地、芍、草,養血柔肝為君,遵「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經旨;臣以橘白、柴、荷,清芬疏氣,以「肝喜散,急食辛以散之」也;佐以竹瀝、紹酒,滌痰行血,以「肝性剛,宜柔宜疏」是也;使以玫瑰花者,色能活血,香能疏氣,足為諸藥之先導。此為滋陰養血,調氣疏郁之良方。
補陰益氣煎,滋陰補氣法,俞氏經驗方,載景岳《新方八陣》
潞黨參(三錢,米炒),淮山藥(三錢,杵),新會皮(一錢)
升麻(三分,蜜炙),大熟地(四錢,炒鬆),白歸身(錢半,醋炒)
清炙草(五分),鱉血柴胡(五分)
秀按,男子便血,婦人血崩,無論去血多少,但見聲微氣怯,面白神餒,心悸肢軟者,氣不攝血,血從下脫也。若用清涼止血方,必致氣脫,故以滋補陰氣之黨參,滋填陰血之熟地為君,景岳稱為兩儀,本為氣血雙補之通用方;臣以薯、歸,滋脾陰而養肝血,歸身醋炒,尤得斂血之妙用;佐以升、柴、橘皮,升清氣而調胃氣,柴胡用鱉血拌炒,雖升氣而不致劫動肝陰;使以甘草和藥,緩肝急而和脾陰。此為滋陰養血,血脫益氣之良方。惟黨參甘平益氣,究嫌力薄,膏粱體宜易吉林大參,補氣之功為尤勝。陰虛有火者,加瑩白童便,鹹平止血以降陰火,尤有專功;自汗者,加綿耆皮二三錢固表氣以收汗,淮小麥三四錢養心血以斂陰。皆歷試輒驗之要法。
加味金匱腎氣湯,滋陰納陽法,俞氏經驗方,從仲景方加減
白話文:
【第五節,滋補劑】
四物絳覆湯(滋陰濡絡法,俞氏經驗方)
配方:
細生地(四錢,酒洗)、生白芍(錢半,酒炒)、真新絳(錢半)、廣橘絡(一錢)、全當歸(二錢,酒洗)、川芎(五分,蜜炙)、旋覆花(三錢,包煎)、青蔥管(三寸,切沖)。
根據《內經》所說:「血液負責滋養身體。」若血虛則脈絡會阻塞不通,進而使血鬱結化火,導致氣血鬱結而傷及內臟,出現胃脘、脅肋部疼痛,嚴重時甚至會因絡脈鬆弛而出血,血色多呈紫黯。因此,此方以生地、當歸、白芍滋陰養血為主藥;輔以新絳、旋覆花、川芎,以其辛潤特性疏通經絡;佐以橘絡,舒緩絡脈中的氣滯;青蔥管則作為引經藥,幫助清除絡脈中的瘀阻。這是滋陰輕清、辛潤活絡的有效方劑。
- 若疼痛嚴重,可加桃仁七粒、蜜炙延胡索錢半,以活血止痛;
- 若有火氣,可加川楝子錢半、丹皮錢半,以其苦辛之性清熱瀉火。
新加酒瀝湯(滋陰調氣法,俞氏經驗,從張石頑酒瀝湯加味)
配方:
細生地(四錢)、白歸身(錢半)、廣橘白(八分)、蘇薄荷(三分)、生白芍(三錢)、清炙草(六分)、川柴胡(四分,蜜炙)、玫瑰花(三朵,沖)、陳紹酒(二匙,分沖)、淡竹瀝(兩瓢,與酒和勻同沖)。
丹溪認為:「氣血調和則百病不生,氣血鬱滯則百病叢生。」路玉則說:「氣鬱則津液凝結成痰,血鬱則絡脈瘀阻而疼痛。」我認為,氣血突然鬱滯時,血液多虛而氣機多阻滯,治療應先調氣,再活血通絡,同時避免使用辛燥破氣之藥,以免加重氣血損傷。因此,此方以當歸、生地、白芍、甘草養血柔肝為主藥,符合「肝以柔為用,宜甘緩其急」的經義;輔以橘白、柴胡、薄荷,以其清芬之性疏解氣滯,呼應「肝喜疏洩,宜辛散其鬱」;佐以竹瀝、紹酒,化痰活血,順應「肝性剛強,宜柔宜疏」的特性;使以玫瑰花,利用其色紅活血、氣香理氣的作用,引導諸藥發揮療效。這是滋陰養血、調氣疏鬱的良方。
補陰益氣煎(滋陰補氣法,俞氏經驗方,載於景岳《新方八陣》)
配方:
潞黨參(三錢,米炒)、淮山藥(三錢,杵)、新會皮(一錢)、升麻(三分,蜜炙)、大熟地(四錢,炒鬆)、白歸身(錢半,醋炒)、清炙草(五分)、鱉血柴胡(五分)。
若男子便血或婦女血崩,無論出血量多少,只要出現聲音微弱、氣短乏力、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心悸、四肢無力等症狀,均屬於「氣不攝血、血從下脫」的情況。此時若使用清涼止血方,反而會導致氣虛更甚。因此,此方以滋補陰氣的黨參和填補陰血的熟地為主藥,景岳稱此為「兩儀」,是氣血雙補的基礎方;輔以山藥、當歸,滋養脾陰與肝血,其中當歸醋炒更增強斂血效果;佐以升麻、柴胡、橘皮,升舉清陽、調和胃氣,柴胡以鱉血拌炒可避免升提太過而耗傷肝陰;甘草則作為調和諸藥、緩解肝急、調和脾陰的引經藥。這是滋陰養血、補氣攝血的良方。
- 若體質虛弱者,可將黨參換為吉林大參,以增強補氣效果;
- 陰虛有火者,可加童便,利用其鹹平之性止血降火;
- 若自汗不止,可加綿耆皮固表止汗,淮小麥養心斂陰。此方臨床運用效果顯著。
加味金匱腎氣湯(滋陰納陽法,俞氏經驗方,從仲景方加減)
(內容未完整,暫缺詳細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