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6)
第三編 證治各論 (6)
1. 第二節,大傷(寒一名正傷寒,張仲景先師但名曰傷寒)
(己)邪熱傳入厥陰臟證,口苦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或泄利下重,雖泄不爽,或便膿血,或溺血赤淋。舌紫赤,脈弦數。此陽經熱邪,傳入足厥陰臟本病也。法當大瀉肝火,龍膽瀉肝湯去柴胡加白頭翁三錢、胡連一錢主之。若火旺生風,風助火勢,頭暈目眩,胸脅脹痛,四肢厥冷,煩悶躁擾,甚則手足瘛瘲,狀如癇厥,便泄不爽,溺赤澀痛。舌焦紫起刺,脈弦而勁。此肝風上翔,邪陷包絡,厥深熱亦深也。法當熄風開竅,羚角鉤藤湯加紫雪五分或八分急救之。若吐蛔而昏厥者,此為蛔厥,厥回則臥起不安,脘疼煩躁,頭搖手痙,面目乍赤乍白乍黑,甚則面青目瞪,口流涎沫者,此為蟲痙。舌絳而碎,生黃白點,點小如粞,或舌苔現檳榔紋,隱隱有點,脈乍數乍疏,忽隱忽現。此胃腸灼熱如沸,蛔動擾亂之危候也,小兒最多,婦人亦有。速投連梅安蛔湯調下妙香丸,清肝驅蟲以救之。羚角鉤藤湯不可與也。
以上少陽、陽明、厥陰三經腑臟變證,皆傷寒邪從火化之傳變也。
(庚)太陽表證未罷,順傳陽明,表熱裡寒,肌肉煩疼,頭身無汗,但手足濈然汗出,下利清穀,小便不利,舌苔白滑浮漲,脈浮而遲。此仲景所謂「胃中虛冷,水穀不別」故也。先以桂枝橘皮湯解其表。表解,即以香砂二陳湯溫其里。里溫,則水氣化而小便利,下利自止。終以白朮和中湯溫脾和胃而痊。
(辛)太陽表寒雖解,而陽明中有水氣,胃中寒,不能食,食谷欲嘔,飲水即噦,脘腹滿,小便難,大便自利,甚則吐水肢厥,下利完穀不止。舌苔淡白,白滑而嫩,脈沉弦而遲。此由胃陽素虛,猝為表寒所侵,觸動里結之水氣,累及脾陽不能健運也。嘔多者,先與吳茱萸湯(淡吳萸一錢、米炒潞黨參錢半、生薑二錢、大紅棗四枚)止其嘔;利多者,與胃苓湯溫中化水,水氣化則小便利,下利自止;繼以香砂理中湯溫健脾陽、升發胃氣,其病即愈。
(壬)邪傳太陰經證,體痛肢懈,手足微厥,肌肉煩疼,午後寒熱,頭脹身重,胸脘痞滿,嗌乾口膩。舌苔白膩浮滑,甚則灰膩滿布,脈右濡滯。此太陽經邪,越傳足太陰經標病也。法當芳淡溫化,藿香正氣湯主之。若濕流肌肉,發為陰黃,黃而昏暗,如熏黃色,而無煩渴熱象者,前方送下礬硫丸,燥濕除疸以退之。
(癸)邪傳太陰臟證,口淡胃鈍,嘔吐清水,大腹痞滿,滿而時痛,自利不渴,渴不喜飲,小便短少色白,甚則肢厥自汗,神倦氣怯。舌苔黑滑,黏膩浮胖,或白帶黑紋而黏膩,脈沉濡無力,甚則沉微似伏。此太陽寒邪,直入足太陰臟證也。法當溫健脾陽,香砂理中湯主之;重則熱壯脾腎,附子理中湯主之。
白話文:
第二節:大傷(寒,又名正傷寒,張仲景稱之為傷寒)
(己)邪熱傳入厥陰臟的症狀
口苦、容易口渴、感覺有氣往心口衝,心窩灼熱疼痛,雖然飢餓卻不想吃東西,進食後可能吐出蛔蟲,或腹瀉但排便不順暢、肛門有下墜感,甚至大便帶膿血或小便帶血、顏色深紅。舌頭呈現紫紅色,脈搏弦而數。這是陽經的熱邪傳入足厥陰肝臟的症狀,治療應大幅瀉除肝火,可使用「龍膽瀉肝湯」去掉柴胡,加入白頭翁三錢、胡連一錢為主方。
如果肝火過旺引起內風,風勢助長火勢,就會出現頭暈目眩、胸脅脹痛、四肢冰冷、煩躁不安,嚴重時手腳抽搐、類似癲癇發作,排便不暢、小便深紅且有灼痛感。舌頭焦紫、有刺狀突起,脈搏弦而有力。這是肝風上衝,邪熱深入心包絡的表現,屬於「厥深熱亦深」的狀態。治療應熄風開竅,使用「羚角鉤藤湯」加入紫雪五分或八分緊急救治。
若因吐出蛔蟲而昏迷暈厥,稱為「蛔厥」,清醒後會坐立不安、胃部疼痛煩躁、頭部搖動、手部抽搐,臉色忽紅忽白忽黑,嚴重時甚至面色發青、雙眼睜大、口流涎沫,這是「蟲痙」的表現。舌頭深紅且碎裂,表面有黃白小點或呈現類似檳榔紋的斑點,脈搏時快時慢、時隱時現。這是胃腸灼熱如沸水,蛔蟲騷動導致的危險症狀,常見於小兒,婦女也可能出現。應速用「連梅安蛔湯」配合「妙香丸」清肝驅蟲救治,此時不可使用「羚角鉤藤湯」。
以上少陽、陽明、厥陰三經的腑臟變證,都是傷寒邪熱轉化為火邪後的傳變症狀。
(庚)太陽表證未退,順傳陽明
表熱裡寒,肌肉痠痛煩躁,頭部和身體無汗,但手足微微出汗,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小便不暢,舌苔白滑浮腫,脈搏浮而慢。這是張仲景所說的「胃中虛冷,水穀不消化」的症狀。先以「桂枝橘皮湯」解表,表證解除後,再用「香砂二陳湯」溫裡。裡寒消除後,水氣運化則小便通暢,腹瀉自然停止。最後以「白朮和中湯」溫脾和胃,即可痊癒。
(辛)太陽表寒雖解,但陽明仍有水氣
胃中寒冷、食慾不振,吃食物想吐、喝水就噁心,胃脘和腹部脹滿,小便困難,大便稀溏,嚴重時會吐清水、四肢冰冷,腹瀉夾雜未消化的食物。舌苔淡白、白滑細嫩,脈搏沈弦而慢。這是因胃陽原本虛弱,突然受表寒入侵,引發體內水氣停滯,連帶影響脾陽運化失常的症狀。
嘔吐嚴重者,先用「吳茱萸湯」(淡吳萸一錢、米炒潞黨參錢半、生薑二錢、大紅棗四枚)止嘔;腹瀉嚴重者,用「胃苓湯」溫中化水,水氣消散後小便通暢,腹瀉便會停止。接著以「香砂理中湯」溫健脾陽、升發胃氣,即可治癒。
(壬)邪傳太陰經的症狀
全身痠痛、四肢無力、手腳輕微冰冷,肌肉煩躁疼痛,午後發冷或發熱,頭脹身體沈重,胸悶胃脹,喉嚨乾澀、口內黏膩。舌苔白膩浮滑,嚴重時灰膩布滿舌面,右側脈搏濡滯。這是太陽經的邪氣越過傳入足太陰經的症狀,治療應芳香淡滲、溫和化濕,主方為「藿香正氣湯」。
若濕邪滲入肌肉,引發「陰黃」,皮膚發黃但色澤晦暗如熏黃色,且無口渴煩熱的表現,可在前方藥方後配合服用「礬硫丸」,燥濕退黃。
(癸)邪傳太陰臟的症狀
口淡無味、胃口遲鈍,嘔吐清水,腹部脹滿疼痛,腹瀉但不口渴,或口渴卻不想喝水,小便量少色白,嚴重時四肢冰冷、自發出汗,精神疲憊、氣息微弱。舌苔黑滑黏膩浮腫,或白苔夾雜黑紋且黏膩,脈搏沈濡無力,甚至沈微幾乎摸不到。這是太陽寒邪直接侵入足太陰脾臟的症狀,治療應溫健脾陽,輕症用「香砂理中湯」,重症則需溫補脾腎,用「附子理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