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7)
第三編 證治各論 (7)
1. 第二節,大傷(寒一名正傷寒,張仲景先師但名曰傷寒)
(子)太陽寒邪,內陷少陰經證,初起發熱身痛,而頭不痛,惟腰脊墜痛,痛如被杖,大便不實,苔淡紅而潤,或白而胖嫩,脈沉而緩。此太陽未解,少陰先潰,必其人腎陽素虛,故邪從太陽中絡直入足少陰腎經也。溫調營衛為君,佐以扶陽,桂枝加附子湯治之,服藥後,即啜熱稀粥以微汗之,仍假太陽為出路者,以少陰與太陽為表裡,故發熱即可發汗,微汗出,即止服,仲景麻附細辛峻汗法,究嫌冒險,不可輕與。若脈沉緊,反發熱,手足冷,是少陰合太陽之表邪,為中見寒水實證,可與麻附甘草湯(麻黃五分、淡附片八分、炙甘草五分)微發其汗,即愈。若服藥後,汗不出,反自下利,手足轉溫,脈緊去而轉暴微者,為少陰病欲解也,其寒水不從表出,反從下泄,暫雖發煩,下利必自愈。
(醜)太陽寒邪,內陷少陰臟證,上吐下利,惡寒蜷臥,但欲寐,或微煩,身重痛,口中和,手足冷,小便白,舌苔白滑胖嫩,脈沉弱,甚則沉微欲絕,此仲景所謂「下焦虛寒,不能制水」故也。先以附子理中湯加肉掛五分、雲苓六錢,壯腎陽以化水氣。服藥後,吐利止而手足轉溫,或時自煩,欲去衣被者,水去而陽氣回覆也,可治。若下利雖止,反自汗大出,筋惕肉瞤,目眩心悸,振振欲擗地者,下多傷陰,孤陽從外而亡也,急與真武湯回陽攝陰。若下利既止,而頭目暈眩,時時自冒,痰湧喘息,兩足冰冷者,下多陰竭,孤陽從上而脫也,急與新加八味地黃湯鎮元納陽。此二者,皆邪傳少陰,生死出入之危候也,故仲景原論,少陰獨見死證。
以上陽明、太陰、少陰三經腑臟變證,皆傷寒邪從水化之傳變也。
(寅)凡陽經表邪,傳入太陰,往往脾濕與胃熱相兼,其證有四
一、濕重於熱。頭脹身重,寒熱如瘧,汗出胸痞,肢懈體痛,渴不引飲,口膩胃滯,便溏或瀉,小便不利。舌苔白滑厚膩,甚或灰膩滿布,脈右弦細而緩,或沉弦而濡滯。此由其人中氣素虛,故太陰證多而陽明證少也。辛淡溫化為君,佐以芳透,藿香正氣湯或大橘皮湯,二方酌用之。
二、熱重於濕。始雖惡寒,後但熱不寒,目黃而赤,唇焦齒燥,耳聾脘悶,胸腹灼熱,午後尤重,心煩惡熱,大便熱瀉,溲短赤澀。舌苔黃膩帶灰,中見黑點,脈右洪數,甚或大堅而長。此由其人中氣素實,故陽明證多而太陰證少也。苦降辛通為君,佐以涼淡,增減黃連瀉心湯清解之。
若始雖便瀉,繼即便閉,舌起芒刺者,加更衣丸錢半至二錢,極苦泄熱,其便即通。若因循而失清失下,神昏譫語,手足發痙,甚則昏厥,舌苔黃黑糙刺,中見紅點,脈右沉數,左弦數者,此由濕熱化火,火旺生風,逼亂神明之危候也,急與犀連承氣湯加羚角二錢、紫雪五分,開泄下奪以拯之。
白話文:
第二節,大傷(寒一名正傷寒,張仲景先師但名曰傷寒)
太陽寒邪入侵少陰經,初期發熱、全身疼痛,但頭不痛,只有腰脊墜痛,痛得像被打了一樣,大便不成形,舌苔淡紅而濕潤,或白而胖嫩,脈象沉而緩。這是太陽經邪氣未解,少陰經先受損,一定是患者腎陽本來就虛弱,所以邪氣從太陽經經絡直接進入足少陰腎經。治療應以溫調營衛氣血為主要方法,輔以溫補腎陽,使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服藥後,喝點熱稀粥微微出汗,藉助太陽經的疏泄作用使邪氣排出。因為少陰經與太陽經是表裡關係,所以發熱就可以發汗,微微出汗後就停止服用藥物。張仲景的麻黃附子細辛湯峻猛發汗法,風險太大,不可輕易使用。如果脈象沉而緊,反而發熱,手腳冰冷,這是少陰經與太陽經的表邪夾雜,出現寒邪凝滯的證狀,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即可痊癒。如果服藥後,不出汗,反而腹瀉,手腳變溫,脈象由緊變弱,這是少陰經病邪將要痊癒的表現,寒邪沒有從體表排出,反而從下焦排出,雖然暫時會感到煩躁不安,但腹瀉會自行痊癒。
太陽寒邪入侵少陰臟腑,出現嘔吐、腹瀉、惡寒蜷臥、嗜睡、或輕微煩躁、身體沉重疼痛、口不渴、手腳冰冷、小便清白、舌苔白滑胖嫩、脈象沉弱,嚴重時脈象沉微欲絕,這是張仲景所說的「下焦虛寒,不能制水」的症狀。首先用附子理中湯加肉桂、茯苓,溫補腎陽以利水氣。服藥後,嘔吐腹瀉停止,手腳變溫,偶爾感到煩躁,想脫衣服被子,這是水邪排出,陽氣恢復的表現,可以治癒。如果腹瀉停止後,反而大量出汗,肌肉抽搐,頭暈心悸,渾身顫抖想抓地,這是因腹瀉損傷陰液,陽氣獨盛而外泄的危象,要立即使用真武湯回陽補陰。如果腹瀉停止後,頭暈目眩,經常自覺發熱,痰多喘息,雙腳冰冷,這是因腹瀉損傷陰液過多,陽氣獨盛而上浮的危象,要立即使用新加八味地黃湯溫補腎陽。這兩種情況,都是邪氣傳入少陰經,屬於生死攸關的危急症狀,所以張仲景原論中說,少陰經獨見死證。
以上陽明、太陰、少陰三經腑臟的變化證候,都是傷寒邪氣循水液傳變而引起的。
凡陽經表邪傳入太陰經,往往脾濕和胃熱同時存在,其症狀有四種:
一、濕重於熱。頭脹、身重、寒熱如瘧疾,出汗、胸悶、肢體無力、全身疼痛、口渴但不欲飲水、口膩、胃脘痞滿、大便溏稀或腹瀉、小便不利。舌苔白滑厚膩,嚴重時灰膩滿布,脈象右脈弦細而緩,或沉弦而濡滯。這是因為患者脾胃之氣本來就虛弱,所以太陰經證候多而陽明經證候少。治療應以辛溫開發表散為主,輔以芳香化濕,用藿香正氣湯或大橘皮湯,兩種方劑酌情選用。
二、熱重於濕。開始雖然惡寒,後來只有發熱沒有惡寒,眼睛黃而紅,嘴唇乾裂,牙齒乾燥,耳朵發沉,胃脘脹滿,胸腹灼熱,午後尤為嚴重,心煩發熱,大便熱瀉,小便短少赤澀。舌苔黃膩帶灰,中間有黑點,脈象右脈洪數,甚至有力而長。這是因為患者脾胃之氣本來就實,所以陽明經證候多而太陰經證候少。治療應以苦寒瀉熱、辛溫解表為主,輔以清熱瀉火,加減黃連瀉心湯清解熱邪。
如果開始腹瀉,後來便秘,舌苔上出現芒刺狀,加服更衣丸半錢至二錢,藥性極苦能瀉熱,大便就會通暢。如果延誤治療,沒有及時清熱瀉下,出現神志昏迷、譫語、手足抽搐,嚴重時昏厥,舌苔黃黑粗糙有芒刺,中間有紅點,脈象右脈沉數,左脈弦數,這是濕熱化火,火旺生風,擾亂神志的危急症候,要立即用犀角地黃湯加羚羊角、紫雪丹,瀉熱通腑以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