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四編 調理諸法 (2)
第四編 調理諸法 (2)
1. 第一節,藥物調理法
六、自汗盜汗。瘥後自汗盜汗,雖皆屬虛,然溫熱瘥後,多由余熱未清,心陽內熾,以致蒸蒸燔灼,津液外泄而汗出,為陰虛有火,慎勿驟補峻補,苦堅清養為宜。苦堅如當歸六黃湯加減,以育陰瀉火固表;清養如西洋參、生地、麥冬、黃連、甘草、小麥、百合、竹葉、茯苓、蓮心之類。
若無熱惡寒,而盜汗不止者,陽虛也,黃耆建中湯加減;自汗不止者亦陽虛也,玉屏風散加牡蠣、龍骨收之,以固護腠理,實表固澀之法也。
七、瘥後喜唾。病後喜唾,久不了了,中土陽虛,胃中有寒,不能收攝津液,而冷涎上泛也。宜理中丸加益智仁溫納之,亦有胃虛而有餘熱者,宜用烏梅北棗丸(烏梅肉十枚、大黑棗五枚,俱去核,共杵如泥,加煉蜜丸,彈子大),每用一丸,噙化之。中虛不能攝水者,六君子湯加益智仁攝之。
若其稠飲自下焦漾漾而起,溢出口中者,此腎氣不納,濁陰上泛也,宜都氣飲加胡桃肉、補骨脂以納之,或少加淡附片以收之,或佐白朮以制之。
八、皮膚甲錯。病後身體枯瘦,皮膚甲錯者,乃熱傷其陰,陰液不能滋潤皮膚也。治法以養陰為主,吳氏人參養榮湯(方見前)、清燥養榮湯,均可酌用,葉氏加減復脈湯,尤效。亦有粥食調理自回者,又有熱毒為病,氣血被其煎熬,瘥後飲食漸進,氣血滋生,潤皮膚而滋筋骸,或痛或癢,宛如蟲行,最是佳境。不過數日,氣血通暢而自愈矣。
九、瘥後發瘡。溫熱新瘥,發瘡者最多,乃餘熱淫於肌肉也。若照尋常瘡症,溫托妄施,斷不能救。惟多服清涼解毒,兼養氣血藥自愈。
十、瘥後發痿。瘥後發痿,四肢不能動移者,熱傷筋脈也,吳氏諸養榮湯,酌用,輕者粥食調理自愈。
十一、瘥後不寐。凡傷寒溫熱病,熱退之後,夜不欲寐者,胃不和也。溫膽湯加秫米和之。驚悸不寐者,心氣虛也,前方合酸棗仁湯,去川芎清斂之。觸事易驚,夢寐不安者,乃有餘熱挾痰也,宜用竹茹,黃連、石菖蒲、半夏、膽星、梔子、知母、茯苓、旋覆花、橘紅等味。虛煩不寐者,餘火擾動也,黃連阿膠湯清滋之。
心火內熾不寐者,慎勿驟補,宜清養為主,如西洋參、生地、麥冬、黃連、甘草、小麥、百合、竹葉、蓮心、茯神,或加阿膠、或雞子黃、珍珠粉,審證酌加。若終夜清醒,目不得瞑,或目瞑則驚悸夢惕者,餘邪內留肝膽,膽氣未舒,肝魂不安也,宜酒浸郁李仁、炒棗仁、豬膽皮、黃連、焦梔、淡竹茹、桑葉等,滑以去著,苦以泄熱。
十二、瘥後昏沉。凡傷寒溫熱症,新瘥後十餘日,或半月,漸至昏沉者,皆緣發汗未盡,餘邪在於心包故也。或見潮熱,或兼寒熱如瘧,宜連翹、梔子、豆豉、麥冬、菖蒲、淡竹葉、鉤藤、丹參之類清解之。
白話文:
第一節,藥物調理法
六、自汗盜汗
病癒後出現自汗或盜汗,雖然都屬於虛證,但溫熱病痊癒後,大多是因為體內餘熱未清,心陽過盛,導致津液被蒸發外洩而汗出,屬於陰虛有火。此時切勿急於大補,應以清熱養陰、收斂固表為主。清熱固表可用當歸六黃湯加減,來滋陰瀉火、固護體表;養陰清熱則可選用西洋參、生地、麥冬、黃連、甘草、小麥、百合、竹葉、茯苓、蓮心等藥材。
若無發熱卻怕冷,且盜汗不止,屬於陽虛,可用黃耆建中湯加減治療;自汗不止者亦為陽虛,可用玉屏風散加牡蠣、龍骨收斂,以鞏固腠理,達到固表止汗的效果。
七、病癒後喜吐唾
病後經常吐唾,長期未癒,是因脾胃陽虛,胃中寒涼,無法收攝津液,導致冷涎上泛。宜用理中丸加益智仁來溫補脾胃、收斂津液。若胃虛兼有餘熱,可用烏梅北棗丸(烏梅肉十枚、大黑棗五枚,去核搗碎,加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每次含化一丸。若因脾胃虛弱不能控制水液,可用六君子湯加益智仁來固攝。
若唾沫從下焦緩緩上湧,溢出在口中,這是腎氣不固、濁陰上泛的表現,宜用都氣飲加胡桃肉、補骨脂以納氣歸腎,或稍加淡附片收斂,或佐以白朮來抑制濁陰。
八、皮膚乾燥如鱗
病後身體瘦弱,皮膚乾燥如鱗片,是因為熱邪損傷陰液,陰虛無法滋潤皮膚。治療以養陰為主,可選用吳氏人參養榮湯、清燥養榮湯,葉氏加減復脈湯尤為有效。部分患者通過飲食調理即可恢復。另有熱毒致病,氣血受損,病癒後飲食漸進,氣血逐漸充足,皮膚與筋骨得到滋養,可能出現痛癢感,如蟲爬行,這是最佳恢復狀態,數日後氣血通暢即可自癒。
九、病癒後生瘡
溫熱病剛癒後,常出現生瘡的情況,這是餘熱滯留肌肉所致。若按照普通瘡症治療,誤用溫補,反而會加重病情。應多服清熱解毒兼養氣血的藥物,自然會痊癒。
十、病癒後肢體痿弱
病後四肢痿弱無力,是因熱邪損傷筋脈,可選用吳氏諸養榮湯加減治療。輕症者通過飲食調理即可逐漸康復。
十一、病癒後失眠
凡是傷寒或溫熱病熱退後,夜間不眠,是因胃氣不和。可用溫膽湯加秫米調和胃氣。若因驚悸失眠,屬於心氣虛弱,可用前方合酸棗仁湯,去川芎以清斂心神。若遇事易驚、夢多不安,是餘熱挾痰所致,宜用竹茹、黃連、石菖蒲、半夏、膽星、梔子、知母、茯苓、旋覆花、橘紅等藥清化痰熱。
若虛煩失眠,是餘火擾動心神,可用黃連阿膠湯清熱滋陰。若是因心火內盛失眠,切勿急於進補,應以清養為主,選用西洋參、生地、麥冬、黃連、甘草、小麥、百合、竹葉、蓮心、茯神,或加阿膠、雞子黃、珍珠粉,根據症狀調整。
若整夜清醒、無法閉眼,或閉眼即驚悸多夢,是餘邪滯留肝膽,膽氣不舒、肝魂不安所致,宜用酒浸郁李仁、炒棗仁、豬膽皮、黃連、焦梔、淡竹茹、桑葉等藥,以滑利疏通、清洩餘熱。
十二、病癒後神志昏沈
傷寒或溫熱病癒後十餘日或半個月,逐漸神志昏沈,是因為發汗不徹底,餘邪滯留心包。可能伴有潮熱或寒熱如瘧的症狀,宜用連翹、梔子、豆豉、麥冬、菖蒲、淡竹葉、鉤藤、丹參等藥物清熱解毒、開竅醒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