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四編 調理諸法 (1)

回本書目錄

第四編 調理諸法 (1)

1. 第四編 調理諸法

2. 第十二章 瘥後調理法

3. 第一節,藥物調理法

傷寒溫熱,大邪退後,餘熱未盡,元氣已虛,胃虛少納,脾弱不運,稍動則復,若調理失當,不知禁忌,隨時可以轉復。若非藥物調理合宜,瘥後遺症,何能輒除,爰舉其要,臚列二十四則於後。

一、瘥後浮腫。傷寒瘥後,脾虛不能制水,水溢於皮膚絡脈間,肢體浮腫者,須實脾利水,宜焦冬朮、茯苓皮、米仁、杜赤豆、扁豆、山藥、木瓜、車前子、澤瀉之屬治之,或以糯米、米仁煮粥食最妙。有因食滯中宮者,乃病後脾胃大虛,不能消穀也。

病者胃中猶燥,偏欲多食,食停心下臍上,則水不得上輸於肺,肺亦不能通水道於膀胱,故溢於肢體而為腫,其症以心下臍上有硬處,按之則痛為異,小便或利或不利,當用平胃散,加枳實、山楂、麥芽、萊菔子、六神麯為主。

硬處消則腫自愈,或加苓、澤,兼利水亦可,亦有氣復未歸者,熱病大傷陰氣之後,由陰精損及陽氣,愈後陽氣暴復,陰尚虧歉之至,切忌消利,吳又可所謂「病後氣復血未復,氣無所歸,故暫浮腫,不可治腫,調其飲食,節其勞役,靜養自愈」。吳鞠通曰:余見世人,每遇浮腫,便與滲利小便方法,豈不畏津液消亡,而成三消證,快利津液,為肺癰與陰虛咳嗽身熱之癆損證哉。余治是證,悉用復脈湯,重加甘草,只補其未足之陰以配其已復之陽,而腫自消。

至其辨法,氣腫異於停水食滯者,停水身重,而小便不利;氣腫身輕,而小便自利。食滯腹中有結,氣腫腹中自和也。又有脾胃氣虛,土不制水,溢於下焦,故從腰以下有水氣而為腫也,宜牡蠣澤瀉散,利小便而泄下焦之水也。

二、虛羸少氣。傷寒解後,肺胃津虧氣餒,餘熱挾胃火上升,致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胃有虛熱,氣不下降,竹葉石膏湯加竹茹、白薇主之。

三、日暮微煩。熱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人微煩,損谷則愈。

四、瘥後發蒸。熱症新瘥蒸蒸骨熱如癆瘵者,乃餘熱留於陰分也,不可以其羸瘦,而遽用虛損法。必察其六府有結邪,則仍以攻邪為主;次察其筋絡有壅瘀,仍以通瘀為主;次察其氣道有痰涎,仍以祛其痰涎為主。數者俱無,方可清熱;或無邪而陰傷,方可純用養陰之藥;或分其餘邪之輕重、虧損之多少,而兼用養陰清熱藥進退加減以和之。

五、瘥後咳嗽。凡熱退之後,尚有咳嗽未除,此肺胃津虧,而有餘熱戀肺,宜滋養肺胃之陰,其嗽自止,如南沙參、麥冬、地骨皮、川貝母、川石斛、花粉、茯苓、杏仁、桑皮、蔗汁、梨汁之類,或加生地、玉竹之類。新感風寒,而症見咳嗽,其病為輕,以其邪傳入肺,肺主皮毛,邪從外達也。

溫熱多內傷虛證,見咳則重,五臟傳乘,肺受火刑,水源涸竭,每多死症。

白話文:

第一節,藥物調理法

在感染傷寒或溫熱病等嚴重疾病後,即使病情好轉,但體內殘留的熱邪並未完全消除,同時正氣也已經虛弱,導致腸胃功能不佳,食慾不振,脾胃虛弱,消化功能差,稍微活動就容易復發。如果調理不當,不知道禁忌,病情隨時可能再次惡化。如果沒有適當的藥物調理,疾病痊癒後的後遺症,很難徹底消除。因此,以下列出二十四條重要的調理原則:

一、病癒後出現水腫。傷寒痊癒後,如果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正常控制水分,導致水分滯留在皮膚與絡脈之間,引起肢體浮腫,這時就需要健脾利水。可以使用焦冬朮、茯苓皮、薏仁、赤小豆、扁豆、山藥、木瓜、車前子、澤瀉等藥材來治療。或者用糯米和薏仁煮粥食用效果最好。也有些情況是因為飲食停滯在中焦,這是因為病後脾胃過於虛弱,無法消化食物。

患者胃中感覺乾燥,但又想多吃東西,食物停留在心下到肚臍上方的位置,導致水分無法正常向上輸送到肺部,肺部也不能順利將水道往下疏通到膀胱,所以水分溢出到肢體而形成水腫。這種情況的特徵是心下到肚臍上方有硬塊,按壓時會感到疼痛。小便時而正常,時而不暢。應該使用平胃散,並加入枳實、山楂、麥芽、萊菔子、六神麯等藥材為主。

當硬塊消失,水腫自然會消退。或者可以加入茯苓和澤瀉,同時利水。也有可能是因為氣血尚未恢復正常。熱病會嚴重損耗陰氣,陰精受損會影響陽氣,痊癒後陽氣雖然恢復,但陰氣仍然不足。這種情況絕對不可以過度使用消利藥物。正如吳又可所說,「病後氣血未完全恢復,氣無處可歸,因此會暫時出現水腫,不應該治療水腫,只要調整飲食,節制勞累,靜養就會自然痊癒。」吳鞠通說:「我看到世人,一遇到水腫就使用滲利小便的方法,難道不怕津液耗損,反而形成消渴症嗎?過度利小便,會導致肺癰、陰虛咳嗽或身體發熱的勞損等問題。」我治療這種情況,都是使用復脈湯,並加重甘草的用量,只是補充不足的陰氣,來配合已經恢復的陽氣,水腫自然會消失。

至於如何區分氣腫、停水和飲食停滯,停水會感到身體沉重,小便不順暢;氣腫則感到身體輕盈,小便正常。飲食停滯會在腹中形成硬結,氣腫則腹中沒有不適。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脾胃氣虛,無法控制水分,導致水分溢向下焦,所以腰部以下出現水腫,這時應該使用牡蠣澤瀉散,來利小便,將下焦的水排出。

二、虛弱消瘦、氣短。傷寒病癒後,如果肺胃津液不足,導致氣虛,加上殘留的熱邪挾帶胃火上炎,會導致身體虛弱消瘦、氣短,氣逆想吐。這是因為胃有虛熱,氣無法下降,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並加入竹茹和白薇來治療。

三、傍晚時分感到煩躁。熱病剛痊癒,身體還很虛弱,如果勉強進食,脾胃功能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就會讓人感到輕微煩躁,只要減少進食量就會好轉。

四、病癒後出現發熱。熱病剛痊癒,出現蒸蒸發熱,骨頭感到發熱像得了癆病一樣,這是因為殘留的熱邪留在陰分。不可以因為身體消瘦就馬上使用補虛的方法。必須先觀察六腑是否有邪氣結聚,如果有,仍然要以攻邪為主;其次觀察筋絡是否有阻塞,如果有,仍然要以疏通瘀血為主;再次觀察氣道是否有痰涎,如果有,仍然要以化痰為主。如果上述情況都沒有,才可以清熱。或者沒有邪氣,只是陰虛,才可以單純使用養陰藥物。或者根據殘留邪氣的輕重和陰虛的程度,同時使用養陰清熱藥,並根據情況調整加減藥量。

五、病癒後咳嗽。凡是熱病退燒後,仍然咳嗽不止,這是因為肺胃津液不足,加上殘留的熱邪停留在肺部。應該滋養肺胃之陰,咳嗽自然會停止。可以使用南沙參、麥冬、地骨皮、川貝母、川石斛、花粉、茯苓、杏仁、桑白皮、甘蔗汁、梨汁等,或者加入生地、玉竹等藥材。如果是新感染風寒而出現咳嗽,病情比較輕微,這是因為邪氣傳入肺部,肺主皮毛,邪氣可以從外散發出去。

溫熱病多為內傷虛證,如果出現咳嗽,病情就比較嚴重,五臟相互影響,肺部受到火邪的侵擾,導致體內津液枯竭,常常是屬於危重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