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四編 調理諸法 (3)

回本書目錄

第四編 調理諸法 (3)

1. 第一節,藥物調理法

然有痰火內伏包絡者,亦見昏沉,其人終日昏睡不醒,或錯語呻吟,或獨語如見鬼,宜丹參、白薇、麥冬、焦梔子、黃連、竹葉、辰砂染燈心、細芽茶,天竺黃、石菖蒲、川貝母、廣鬱金等味,再加厥症返魂丹,輕清以開達之,甚或萬氏牛黃清心丸、葉氏神犀丹,皆可採用。

十三、瘥後怔忡。凡熱病新瘥,怔忡驚駭,乃水衰火旺,心腎不交也。宜補水養心,硃砂安神丸最妙,半夏秫米湯合交泰丸尤妙。

十四、瘥後妄言。凡傷寒溫熱病,每有熱退身涼之後,其人如癡,神思不清,言語謬妄,或倦臥不思食者,此心神虛散不復所致,但當調養氣血,兼治其心可也。神復妄言自止,吳氏安神養血湯主之,薛氏參麥茯神湯亦主之。但痰火餘邪,內伏包絡,亦有此症,當用鮮菖蒲、天竺黃、川貝母、連翹、鉤藤、丹皮、竹茹、辰砂之類,以涼開熱痰,則神自清而不妄言矣。若猶不應,加萬氏牛黃清心丸清宣之。

亦有餘熱未盡,熱擾於心,則多言譫妄者,宜導赤散,加麥冬蓮心、硃砂拌燈心等,熄余焰而清心神。

十五、瘥後語蹇。傷寒溫熱症,熱退後,其舌轉動不靈,而語言蹇澀者,因心脾腎三經之脈,皆系繞於舌。心腎虛則舌不靈動,痰阻脾絡,肝風內擾則語言蹇澀不清,多是虛風痰火為病,宜加味逍遙散去白朮,加生薑、鉤藤、鮮菖蒲、刺蒺黎、殭蠶之類,以熄風豁痰。痰多者,宜導痰湯加菊花、鉤藤、白蒺藜、鮮葛蒲、薑汁、竹瀝等,熄虛風而清痰火。

若因痰熱滯於肺絡,有聲不能言者,宜顧氏清金散加石菖蒲、竹瀝清肅之。如因餘熱耗傷肺腎之陰,不能上接於陽者,宜清燥救肺湯,加岩制川貝、鴨梨汁以清養之。若聲顫無力,語不接續,名曰鄭聲,乃元氣虛而無根也,宜貞元飲合集靈膏峻補之。

十六、瘥後額熱。凡熱病熱退後,胃中痰食邪熱逗留,額屬陽明,故額獨熱,目神似覺呆鈍,宜清疏之,二陳湯加連翹、黃芩、山楂、神麯之類,清之和之。

十七、瘥後發頤。俗名遺毒,乃餘邪留滯絡中而成毒也。因汗下清解未盡,其邪結於少陽陽明二經,發於兩頤者,陽明部位也;發於耳之左右者,少陽部位也。治法以解毒清熱,活血疏散為主。誤則成膿不出,而牙關緊,咽喉不利,多不能食而死,毒內陷而復舌燥神昏亦死,出膿後氣虛血脫亦死,故宜早治也。

古方以普濟消毒飲為主;發在耳後,以柴胡、川芎為主;在項下,以葛根、白芷為主;在項後或巔頂,加羌活、薄荷。時方以連翹敗毒散為主,如羌、獨活、荊、防、連翹、赤芍、牛蒡、桔梗、土貝、蒺藜、薄荷、銀花、甘草之類。如元氣虛者,須兼歸耆補托。潰膿後,當大補氣血為主。

白話文:

[第一節,藥物調理法]

痰火內伏包絡導致的昏沈
如果痰火鬱積在心包絡,會出現神志昏沈的症狀,患者可能整天昏睡不醒,或胡言亂語、呻吟,或自言自語如見鬼般。此時宜使用丹參、白薇、麥冬、焦梔子、黃連、竹葉、辰砂染燈心、細芽茶、天竺黃、石菖蒲、川貝母、廣鬱金等藥物,並加厥症返魂丹,以輕清之劑疏通開達。若症狀嚴重,可選用萬氏牛黃清心丸或葉氏神犀丹。

痊癒後心悸
熱病剛痊癒時,若出現心悸驚恐,屬於腎水不足、心火旺盛,導致心腎不交。治療應滋補腎水、養心安神,最佳選擇是硃砂安神丸,或用半夏秫米湯配合交泰丸效果更佳。

痊癒後胡言亂語
傷寒或溫熱病後,有時熱退身涼,但患者神情呆滯、思緒混亂、言語荒謬,或疲倦臥床、不思飲食,這是心神虛弱渙散所致。此時應調養氣血並兼治心神,待精神恢復,妄言自然停止。可用吳氏安神養血湯或薛氏參麥茯神湯治療。
若屬痰火餘邪鬱積心包絡,也會出現類似症狀,應使用鮮菖蒲、天竺黃、川貝母、連翹、鉤藤、丹皮、竹茹、辰砂等藥物,以清熱化痰、醒神開竅。若效果不顯,可加萬氏牛黃清心丸加強療效。
若餘熱未清,擾亂心神導致多言譫妄,宜用導赤散加麥冬、蓮心、硃砂拌燈心等,以清除餘熱、安定心神。

痊癒後言語不清
傷寒或溫熱病退熱後,若舌頭轉動不靈、言語困難,是因心、脾、腎經的脈絡皆連繫舌頭。心腎虛弱則舌頭不靈活,痰阻脾絡或肝風內擾則言語含糊不清,多屬虛風痰火所致。宜用加味逍遙散去白朮,加入生薑、鉤藤、鮮菖蒲、刺蒺藜、殭蠶等藥物,以平息內風、化痰通絡。
若痰多,可用導痰湯加菊花、鉤藤、白蒺藜、鮮菖蒲、薑汁、竹瀝等,以清除痰火、平息虛風。
若因痰熱滯留肺絡,導致有聲但無法言語,宜用顧氏清金散加石菖蒲、竹瀝清肺化痰。
若餘熱損傷肺腎之陰,陰虛無法上承陽氣,宜用清燥救肺湯加岩制川貝、鴨梨汁滋養肺腎。
若聲音顫抖無力、言語斷續(稱為「鄭聲」),是元氣虛弱無根的表現,宜用貞元飲配合集靈膏大補元氣。

痊癒後額頭發熱
熱病退熱後,若胃中仍殘留痰食邪熱,因額頭屬陽明經,可能出現額頭獨熱、眼神呆鈍的症狀。此時宜清熱疏解,可用二陳湯加連翹、黃芩、山楂、神麯等,既能清熱又可調和脾胃。

痊癒後發頤(腮部腫痛)
俗稱「遺毒」,是餘邪滯留經絡化為毒熱所致。因治療不徹底,邪氣結於少陽、陽明二經,若發於兩頰屬陽明經;發於耳側則屬少陽經。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結為主,若延誤可能導致膿腫無法排出,引發牙關緊閉、咽喉腫痛,甚至因毒邪內陷、神昏舌燥而死,或膿出後氣血耗脫而亡,故應及早治療。
古代常用普濟消毒飲為主方:發於耳後以柴胡、川芎為主藥;發於頸部下方以葛根、白芷為主;發於頸後或頭頂可加羌活、薄荷。現代常用方為連翹敗毒散,包含羌活、獨活、荊芥、防風、連翹、赤芍、牛蒡子、桔梗、土貝母、蒺藜、薄荷、銀花、甘草等。若患者元氣虛弱,需加當歸、黃耆補益托毒。膿潰後應以補益氣血為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