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四編 調理諸法 (4)

回本書目錄

第四編 調理諸法 (4)

1. 第一節,藥物調理法

然發於陽明者易治,發於少陽者難治。總之此症初起,速宜消散,緩則成膿,不可輕補於未潰之前,補早則必成膿;尤不可純用寒涼於將發之際,恐閉遏而毒不得發,故必兼疏散為要。外治以蔥水時時浴之。

炳章按,余治此症,常用吳氏加減消毒飲,如銀花、連翹、蟬衣、殭蠶、牛蒡、馬勃、荊芥、元參、薄荷、鮮生地搗豆豉。便閉加大黃等辛涼疏散之劑,多則三帖必愈。如耳下有結核者,加粉重樓、天葵子,外治用水仙花根搗爛,和金黃散厚塗核上,數日即消散,此屢經試驗法也。

十八、瘥後耳聾。溫熱症身涼後,尚有耳鳴耳聾等症者,其因有三:一因餘邪留於膽經,宜養陰藥中加柴胡、鮮菖蒲、鉤藤、滁菊、通草、荷葉之類,以清解少陽之郁;二因痰火上升,阻閉清竅,其耳亦聾,宜導痰湯去半夏、南星,加瓜蔞皮、京川貝、枇杷葉、杜兜鈴、通草、鮮菖蒲之類,以輕宣肺氣之郁;三因腎虛精脫,則耳鳴而聾,宜常服耳聾左慈丸,或磁朱丸等,以滋陰鎮逆。此二症不關少陽,皆禁用柴胡升提。

外治惟耳聾神丹(鼠腦一個,青龍齒、硃砂、梅冰、淨乳香、麝香各一分,樟腦半分,上藥各研細末,用鼠腦為丸,如桐子大),用絲綿包裹,納入耳中,多效。

十九、瘥後腹熱。凡熱病後,身大涼,獨腹熱未除,此脾火內甚也。養陰藥中加生白芍,自除,但此症惟伏暑晚發最多,多屬腸胃積熱,雪羹湯送服陸氏潤字丸,最妙。

二十、瘥後疼痛。熱病失治於前,熱流下部,滯於經絡,以致腰脅疼痛,甚則不能起立,臥不能動,誤作痿治,必成廢人,宜清瘟敗毒散小劑,加木瓜、牛膝、續斷、萆薢、黃柏、威靈仙,以祛風通絡。

二一、瘥後不食。當辨不欲食、食亦不化兩端。不欲食者病在胃,宜養以甘涼,《金匱》麥門冬湯主之,葉氏養胃湯亦主之;食不化者病在脾,當與以溫運,香砂理中湯主之,六君子湯亦主之。雖然不欲食一病,又宜分傷食與停食兩項。傷食者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病在不及消化;停食不論食之多少,或當食而怒,或當食時病在氣結而不能化也。

治傷食宜注重於食,或吐、或下、或消;若停食則重在氣,惟理氣兼之以消,吐下之法,不任用也。醫者須分別治之。

二二、瘥後不便。凡溫熱病後,大便不行者,熱閉虛閉俱多,風閉、氣閉者少。熱閉者,熱搏津液,腸胃燥結,及腸胃素有積熱者,多有此疾。其症面赤腹熱,大腹脹滿,四肢反冷,或口舌生瘡是也,大黃飲子最妙,三黃枳朮丸、枳實導滯丸、陸氏潤字丸等,皆可酌用。虛閉有二:一陰虛,一陽虛也。

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不能傳送而陰凝於下;下焦陰虛,則陰血枯燥,津液不到,而腸臟乾槁。治陽虛者,但益其火,則陰凝自化,蓯蓉潤腸丸主之,老年者,黃耆湯送服半硫丸;治陰虛者但壯其水,則涇渭自通,六味地黃湯加淡蓯蓉、白蜜主之,益血潤腸丸、五仁丸等亦效。風閉者,風勝則干也。

白話文:

第一節,藥物調理法

如果症狀發生在陽明經,較容易治療;發生在少陽經,則較難治癒。總之,此症初期應盡快消散,拖延則會化膿。在潰爛之前不可輕易使用補藥,過早補益必定導致化膿;尤其不可在症狀初起時純用寒涼藥物,以免閉阻氣機,使邪毒無法透發,因此必須兼顧疏散。外治可用蔥水頻頻沖洗患處。

《炳章按》:我治療此症時,常使用吳氏加減消毒飲,包含金銀花、連翹、蟬蛻、殭蠶、牛蒡子、馬勃、荊芥、玄參、薄荷、鮮生地搗碎豆豉。若便祕則加大黃等辛涼疏散之藥,通常不超過三帖即可痊癒。若耳下有結核,可加蚤休、天葵子,外治則用水仙花根搗爛,混合金黃散厚敷於結核處,數日即可消散,此乃多次驗證有效之法。

十八、痊癒後耳聾
溫熱症退熱後,若仍有耳鳴、耳聾,原因有三:

  1. 餘邪滯留膽經:在養陰藥中加入柴胡、鮮石菖蒲、鉤藤、滁菊、通草、荷葉等,以疏通少陽鬱滯。
  2. 痰火上升阻塞耳竅:耳聾因痰火阻閉,宜用導痰湯去半夏、南星,加瓜蔞皮、川貝母、枇杷葉、杜鵑花、通草、鮮石菖蒲等,輕宣肺氣鬱結。
  3. 腎虛精氣虧損:耳鳴伴隨耳聾,宜長期服用耳聾左慈丸或磁朱丸,滋陰降逆。後兩者與少陽經無關,嚴禁使用柴胡升提。

外治可採用「耳聾神丹」(製法:鼠腦一個,配合青龍齒、硃砂、冰片、乳香、麝香各一分,樟腦半分,研末後以鼠腦製成丸,如梧桐子大),用絲綿包裹塞入耳中,效果顯著。

十九、痊癒後腹部發熱
熱病退燒後,全身清涼唯獨腹部發熱未消,此為脾火內盛。養陰藥中加入生白芍即可緩解,此症常見於伏暑晚發,多屬腸胃積熱,以雪羹湯送服陸氏潤字丸最佳。

二十、痊癒後疼痛
若熱病前期未妥善治療,熱邪下注、阻滯經絡,可能導致腰脅劇痛,甚至無法起身或翻身。誤當痿症治療恐致殘疾,宜用小劑清瘟敗毒散,加木瓜、牛膝、續斷、萆薢、黃柏、威靈仙,以祛風通絡。

二一、痊癒後食慾不振
需區分「不欲食」與「食不化」:

  • 不欲食:病在胃,宜甘涼調養,適用《金匱》麥門冬湯或葉氏養胃湯。
  • 食不化:病在脾,宜溫運脾胃,適用香砂理中湯或六君子湯。

食慾不振又可分為「傷食」與「停食」:

  • 傷食:飲食過量導致消化不良,治療以消導為主,或吐、或下、或消食。
  • 停食:因情緒或氣機鬱結導致食物停滯,治療以理氣為主,輔以消食,不宜貿然催吐或瀉下。

二二、痊癒後便祕
溫熱病後大便不通多屬熱閉或虛閉,風閉、氣閉較少:

  • 熱閉:熱邪耗損津液,腸道燥結,症見面赤腹熱、腹脹肢冷,或口舌生瘡,宜用大黃飲子,或三黃枳朮丸、枳實導滯丸、陸氏潤字丸等。
  • 虛閉:分陰虛與陽虛:
  • 陽虛:下焦陽氣不足,傳導無力,宜溫陽潤腸,如蓯蓉潤腸丸;老年人可用黃耆湯送服半硫丸。
  • 陰虛:陰血虧虛,腸道乾枯,宜滋陰通便,如六味地黃湯加蓯蓉、白蜜,或益血潤腸丸、五仁丸。
  • 風閉:風邪耗傷津液,腸道乾燥(原文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