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四編 調理諸法 (5)
第四編 調理諸法 (5)
1. 第一節,藥物調理法
由風熱搏激肺臟,傳於大腸,津液燥爍,傳化則難,或其人素有風病者,亦多風閉,或腸胃積熱,久而風從內生,亦能成閉。東垣潤腸丸主之,加味皂角丸亦主之。氣閉者,氣內滯而汙物不行也,其脈沉,其人多噫,心腹痞悶,脅肋膨脹,若用攻藥通之,雖或暫通,而其閉益甚矣。
或迫之使通,因而下血者,惟當順氣,氣順則便自通矣,蘇子降氣湯加枳殼、杏仁主之,重則六磨湯主之。
二三、瘥後下血。溫熱新瘥,或十日,或半月,忽然下血者,由於初起失汗,邪不外達而內入。陽邪熱甚,熱傷陰絡而血下溢也。治以清營涼血和絡之法,如生地、丹皮、地榆、川斷、槐米、白芍、苡仁、黑荊芥、白茅根、臟連丸,治之自愈。陰虛火旺者,臟連六味丸,尤捷。
二四、瘥後遺精。病後遺精,因火動者多,宜清餘熱,固精封髓丹主之,三才封髓丹加黃連亦主之。以此症黃連、黃柏二味,最是要藥也。
以上瘥後遺症,藥物調理各法,大旨已具,其他普通調理,當分補虛、清熱兩項。補虛有兩法:一補脾,一補胃,如其人中氣虛者,病退後必納穀少,運化遲,或大便不實,或噁心吐涎,宜六君子加減以和中。形寒畏冷,宜黃耆建中湯溫補之。凡此症脈皆緩大,舌皆白嫩可辨。
如其人陰分虛者,必有餘邪未盡,舌燥口渴,二便艱澀,脈兼微數等症,宜小甘露飲、葉氏養胃湯等清養之,清熱亦有兩法,初病時之熱為實熱,宜用苦寒藥清之;大病後之熱為虛熱,宜用甘寒藥清之。
二者有霄壤之殊,凡人身天真之氣,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虛,生津液即是補虛,故以生津之藥,合甘寒瀉熱之藥,以治感後之虛熱,如麥冬、生地、丹皮、北沙參、西洋參、鮮石斛、梨汁、蔗漿、竹瀝、鮮茅根之類,皆為合法,仲景、河間主用竹葉石膏湯、天水散,以清虛熱,亦取甘寒之義也。設誤投參、耆、苓、術補脾之藥為補,寧不並邪熱而補之乎。
此為瘥後調理脾胃之要訣也。
白話文:
第一節,藥物調理法
當風熱之邪侵犯肺臟,傳導至大腸,導致津液耗損,腸道乾燥,使得傳送與消化功能受阻;或患者原本就有風疾,也容易出現因風邪引起的便秘;又或者腸胃積熱已久,風邪從體內產生,同樣可能引發便秘。此類情況可選用東垣的「潤腸丸」或「加味皂角丸」治療。
至於氣機不暢引起的便秘,是因體內氣滯而使穢物無法排出,脈象沈滯,患者常打嗝,心腹悶脹,脅肋膨滿。若勉強使用峻下藥物通便,即使暫時見效,反而會加重便秘症狀;甚至過度通便導致出血者,此時應以調理氣機為主,氣順則排便自然通暢,可選用「蘇子降氣湯」加入枳殼、杏仁;症狀嚴重者則以「六磨湯」為主。
二三、病後便血
溫熱病痊癒後約十天至半月,突然便血,是因初期未發汗解表,邪氣未能外散而內侵所致。陽熱之邪過盛,損傷陰絡,導致血液外溢。治療以清涼血熱、調和絡脈為主,如生地、丹皮、地榆、川斷、槐米、白芍、苡仁、黑荊芥、白茅根,或「臟連丸」等藥物均可治癒。若屬陰虛火旺者,使用「臟連六味丸」效果更佳。
二四、病後遺精
病後遺精多因虛火妄動,應清除餘熱,可選用「固精封髓丹」或「三才封髓丹」加入黃連。黃連與黃柏對此症尤為關鍵。
以上為病後遺症的藥物調理原則,簡要說明完畢。其他一般調理可分為「補虛」與「清熱」兩大方向:
- 補虛分為兩種:
- 補脾法:若患者中氣虛弱,病後食慾差、消化遲緩,或大便稀溏、噁心吐涎沫,宜用「六君子湯」加減以調和中焦。若兼有畏寒怕冷,則以「黃耆建中湯」溫補。此類症狀脈象多緩大,舌質白嫩。
- 補陰法:若陰分虧虛,餘熱未清,表現為口乾舌燥、二便不暢、脈微數等,宜選「小甘露飲」或「葉氏養胃湯」等滋陰清養之方。
- 清熱亦分兩類:
- 實熱(病初起):宜用苦寒藥清瀉。
- 虛熱(大病後):宜用甘寒藥滋養退熱。二者差異極大。
人體元氣根源於胃,津液不足即屬虛證,滋養津液即是補虛。因此,治療病後虛熱應結合生津藥與甘寒清熱藥,如麥冬、生地、丹皮、北沙參、西洋參、鮮石斛、梨汁、蔗漿、竹瀝、白茅根等。張仲景與劉河間主張以「竹葉石膏湯」、「天水散」清虛熱,亦是取甘寒之意。
若誤用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等補脾藥物,反而可能助長邪熱。此為病後調理脾胃的關鍵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