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63)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63)

1. 第一節,夾食傷寒(一名傷寒夾食,或名停食感冒)

廉勘,傅學淵曰:凡外感病挾食者頗多,當思食為邪裹,散其邪則食自下。若雜消導於發散中,不專達表,胃汁復傷,因而陷閉者有之。說與俞氏符合,然亦不可盡拘。凡治外感夾食,先辨舌苔,挾食者苔必白厚,根兼黃膩,或黃白相兼而必厚;次察胸脘,挾食者胸脘必痞滿,且必拒按,按之堅痛。雖舌赤神昏,但胸下拒按,即不可率投涼潤及早用苦寒。發表藥中,必參以辛開之品,輕則蔥、豉、橘、蔻;重則枳、樸、蔞、薤,始有效力。雖然,傷寒為外感通稱,凡勘夾食證治,不但四時有異,即四方風土,亦各不同。如西北高原,病多風寒;東南卑下,病多濕熱。即四季之中,亦有暴冷暴暖,久晴久雨之各殊,風寒風熱,不少變遷,寒濕溫燥,常多間雜。雖同一夾食,而感症不同,治法亦異。就余所驗,凡有外感,胃腸中氣,即不健運,不必傷於食也,特傷於食者,多而尤甚。故余治外感夾食,必先辨其病因。因於風寒者,荊防楂曲湯加減(荊芥、防風各錢半,蘇葉梗二錢,苦桔梗一錢,建神麯三錢,南楂炭二錢,萊菔子錢半拌炒春砂仁六分。傷麵食,加焦麥芽錢半;傷飯食,加焦穀芽二錢;傷酒,加生葛花一錢、枳椇子三錢;傷瓜果冷食,加公丁香七支、清化桂二三分、黑炮姜五分。方載陸九芝先生《世補齋》);因於風熱者,蔥豉桔梗湯加枳殼為主,或陸氏桑薄銀翹湯加減(冬桑葉錢半、蘇薄荷八分、濟銀花錢半、青連翹二錢、光杏仁三錢、廣橘紅一錢、生枳殼一錢、苦桔梗八分、生甘草四分、鮮淡竹葉三十片。目赤,加滁菊花、夏枯草各二錢;頤腫,加鮮大青、天葵草各三錢;牙疼,加穀精草二錢、北細辛二分、白知母三錢;喉痧,加牛蒡子錢半,用水蘆筍二兩、青箬葉一兩,煎湯代水);因於濕溫者,三仁湯加保和丸(光杏仁、生苡仁各三錢,蔻末六分拌滑石四錢,姜半夏錢半,真川樸一錢,絲通草、淡竹葉各錢半,丹溪保和丸四錢包煎);因於傷暑者,陸氏青蒿二香湯加減(青蒿腦錢半,杜藿香二錢,西香薷、薄川樸、扁豆花、陳木瓜各一錢,六一散三錢荷葉包煎,用西瓜翠衣、嫩桑枝各一兩,煎湯代水);因於風燥者,陸氏桑杏蔞貝湯加減(冬桑葉、光杏仁、瓜蔞皮、川貝母各二錢,蘇薄荷一錢,牛蒡子錢半,生枳殼一錢,苦桔梗七分,生甘草三分,鮮枇杷葉五錢去毛筋淨);因於痧疹者,陸氏蒡葛銀翹湯加減(牛蒡子錢牛,生葛根一錢,濟銀花錢半,青連翹三錢,淨蟬蛻一錢,制殭蠶、焦梔皮、綠豆皮各錢半,生甘草四分)。繼則辨其在胃宜消者,會解神麯湯加減(範制曲三錢,炒山楂二錢,半夏曲、生枳殼各錢半,廣橘紅一錢,連翹殼二錢,焦麥芽一錢,萊菔子錢半拌炒砂仁六分),或用枳實梔豉湯加生蘿蔔汁、淡竹瀝各二瓢,生薑汁四滴和勻同沖;在腸宜下者,梔樸枳實湯合陸氏潤字丸為主(湯方:焦山梔三錢,川樸、枳實各錢半;丸方:半夏、橘紅、牙皂各一兩,杏仁、前胡、花粉、枳實、楂肉各二兩,炙甘草三錢,檳榔七錢,生川軍十二兩,水發丸,每服三錢或四錢)。其間有癍疹內伏,連用開透而不出,用消導法,如會解神麯湯加蘆筍二兩、細辛二分,往往癍出神清而愈;若因肝火甚而熱結不下者,另吞更衣丸一錢,最效。惟葷腥油膩與邪熱癍毒,扭結不解,唇舌焦裂,口臭牙疳,煩熱昏沉,與以尋常消導,病必不解。徒用清裡,其熱愈甚;設用下奪,其死更速。惟用秦皇士升麻清胃湯加枳殼、楂肉(升麻五分、丹皮錢半、鮮生地五錢、小川連八分、細木通一錢、生甘細梢七分、生枳殼錢半、炒楂肉二錢),庶能清理腸胃血分中之膏粱積熱,多獲生全。故臨證處方之際,苟非胸有定規,必難合轍。

白話文:

第一節,夾食傷寒(又名傷寒夾食,或稱停食感冒)

傅學淵提到:許多外感疾病常夾雜飲食積滯,此時應將食物視為邪氣所包裹,只需疏散外邪,積食自然會排出。若在解表藥中混入消導藥物,不僅無法專注發散表邪,反而可能損傷胃液,導致病邪內陷甚至閉阻。此說法與俞氏觀點吻合,但臨床也不可完全拘泥。

治療外感夾食時,需先觀察舌苔:積食者苔多白厚,根部兼見黃膩,或黃白相間且必定厚膩;其次檢查胸脘部位,積食者往往胸脘痞滿,按壓時疼痛拒按。即使患者出現舌紅、神昏,但若胸下拒按,就不可貿然使用涼潤或苦寒藥物。解表藥中應加入辛開之品,輕症用蔥、豉、橘、蔻;重症則用枳、樸、蔞、薤,方能見效。

需注意,「傷寒」是外感病的泛稱,治療夾食證時,不僅四季氣候差異會影響治法,各地風土亦不同。例如西北高原多風寒,東南低窪多濕熱;即便同一個季節,也可能因驟冷驟暖、久晴久雨而變化,風寒轉風熱、寒濕夾溫燥等情況常見。即使同屬夾食,病因不同,治法亦異。

個人經驗中,外感病患即使未傷食,胃腸功能亦多不暢,而夾食者症狀更為明顯。因此治療時必先辨明病因:

  • 風寒引發:用「荊防楂曲湯」加減(方中含荊芥、防風等,並依食物種類調整,如麵食加麥芽、酒傷加葛花等,方出自陸九芝《世補齋》)。
  • 風熱引發:以「蔥豉桔梗湯」或「桑薄銀翹湯」為主(含桑葉、薄荷、銀花等,隨證加減如目赤加菊花、喉痧加牛蒡子)。
  • 濕溫引發:用「三仁湯」合「保和丸」。
  • 傷暑引發:選「青蒿二香湯」加減(含青蒿、藿香等,並以西瓜翠衣煎湯代水)。
  • 風燥引發:以「桑杏蔞貝湯」加減(含桑葉、杏仁、瓜蔞皮等)。
  • 痧疹引發:用「蒡葛銀翹湯」加減(含牛蒡子、葛根、銀花等)。

進一步辨明病位:

  • 積滯在胃:宜消導,用「會解神麯湯」或「枳實梔豉湯」搭配蘿蔔汁、竹瀝等。
  • 積滯在腸:需攻下,以「梔樸枳實湯」合「潤字丸」為主。

特殊情況下,若癍疹伏而不透,可用消導法輔以蘆筍、細辛;若因肝火熱結,可配合「更衣丸」。但若葷腥油膩與熱毒膠結,出現口臭、牙齦潰爛等重症,尋常消導無效,需用「升麻清胃湯」加枳殼、楂肉,清除血分積熱方能輓救。

總之,臨證需靈活權變,若無明確準則,難以對症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