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64)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64)

1. 第二節,夾痰傷寒(一名風寒夾痰)

【因】外感風寒,每涉於痰,多由素有痰積,或夾痰飲,或夾痰火,復感風寒,及形寒飲冷所致。多屬肺病,或風從皮毛而入肺,或寒從背俞而入肺。痰證多端,姑就於風寒有關者,推求其源。

【證】風傷肺而夾痰火者,頭痛發熱,惡風自汗,咳嗽氣逆,甚則頭眩胸痞,痰多黃濁稠黏,或凝結成塊、成條,咳逆難出,漸成惡味,劇則帶血。舌苔白滑而厚,或黃白相兼而糙。寒傷肺而夾痰飲者,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鼻鳴氣喘,咳嗽多痰,清白稀薄,氣味亦淡,甚或咯吐不爽,嘔逆眩暈。舌苔白滑而薄,或灰白相兼而滑。

【脈】右寸浮滑,左手弦緩者,傷風而夾痰火也;右脈弦滑,左手緊盛者,傷寒而夾痰飲也。

【治】風夾痰火,輕則蔥豉桔梗湯加杏仁、橘紅;重則越婢加半夏湯。寒夾痰飲,輕則新加三拗湯增薑、夏、橘紅;重則小青龍湯。惟夾痰火較痰飲為難治,往往有痰迷清竅,口吐黏涎,發狂如祟,妄言妄見,神識昏迷,俗稱「痰蒙」,當用玳瑁鬱金湯開透之。

更有痰伏膈上,心下煩滿,氣上衝胸,飢不能食,甚則手足厥冷,脈乍緊乍結者,此痰與邪結在胸中,當用瓜蒂散加生蘿蔔汁湧吐之(甜瓜蒂二十粒、杜赤豆三十粒、淡香豉三錢,用開水一碗煎成大半碗,衝入生蘿蔔汁兩瓢頓服之,得快吐為度);不吐者,改用三物白散急吐之(川貝母三錢、苦桔梗二錢、巴豆霜一錢,輕用一分,重則二分,開水和服,痰在膈上必吐,在膈下者必利。不利,進熱稀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即愈)。

至若痰症類傷寒者亦甚多,其症胸滿氣衝,憎寒壯熱,惡風自汗,胸中郁痛,飢不能食,使人揉按之,反多涎唾,甚或下利日十餘行。右脈微滑,左脈反遲。此有寒痰在胸中,仲景所謂「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是也。法當吐之,切忌發汗,當用瓜蒂二陳湯(甜瓜蒂二十粒,姜半夏、廣橘紅各錢半,以水煎成,沖生萊菔汁二瓢)。惟諸亡血虛家,亦不可與此湯,宜求其痰病之源,細心酌治。

秀按,感症夾痰,外內合邪,邪正交攻,最多經絡臟腑糾結之症。初治莫妙於《活人》豁痰湯(紫蘇、薄荷各一錢,羌活、川樸各八分,枳殼、前胡、制南星、姜半夏各錢半,酒芩一錢,炙草四分),然痰症頭緒甚繁,斷非見病治病者可以勝任。俞君分清傷風、傷寒,痰火、痰飲,使閱者較有頭緒。惟風熱、風燥二症,常多夾痰,均當用辛潤法,解其邪以豁其痰。如加減葳蕤湯、清燥救肺湯之類,並加竹瀝萊菔汁等,臨證時屢奏殊功。若誤與辛熱發汗,溫燥劫痰,則變證百出矣,慎之。

廉勘,傷寒為外感六氣之通稱,凡夾痰症,必先分辨六淫以施治。如冒風邪而生痰,痰因肺津鬱結而化,仍當從肺管咳出。肺位最高,風為陽邪,當用辛涼輕劑,吳氏桑菊飲加減(冬桑葉二錢,滁菊花錢半,蘇薄荷、苦桔梗、廣皮紅各八分,瓜蔞皮、光杏仁各二錢,生蘿蔔一兩,飴糖一錢);重則張氏銀翹麻黃湯(銀花一錢、連翹錢半、帶節麻黃三分、蘇薄荷六分、炒牛蒡一錢、廣橘紅八分、苦桔梗六分、生甘草五分)。若風已化熱,熱蒸胃液以成痰,宜佐以清胃之品,知母、花粉各三錢,蘿蔔汁、竹瀝等是也。如感寒邪而生痰,勢必毛竅外閉,肺氣逆滿,邪氣無從發泄,形寒傷肺,肺氣抑鬱,當用辛溫宣劑,輕則三子導痰湯加荊、防(荊芥、防風、姜半夏、萊菔子、蘇子、枳殼、茯苓各錢半,廣皮紅一錢,白芥子六分,炙甘草五分);重則麻黃二陳湯(麻黃五分,光杏仁三錢,姜半夏二錢,廣橘紅一錢,前胡、白前各錢半,茯苓三錢,炙草五分)。若鬱而化火,熱盛痰壅,當用加味麻杏石甘湯(蜜炙麻黃四分,光杏仁二錢,生石膏四錢,生甘草四分,瓜蔞仁四錢,竹瀝半夏錢半,廣皮紅、小枳實各一錢)。如暑邪由口鼻吸受,傷肺犯胃,津液鬱結而化痰,痰因火動,當用辛涼重劑,竹葉石膏湯加枳實、竹瀝(鮮竹葉二錢、生石膏八錢、仙半夏二錢、毛西參一錢、生甘草五分、陳倉米一百粒荷葉包煎、枳實汁兩小匙、竹瀝兩大瓢和勻同沖)。如濕鬱於中,脾胃氣滯,壅結為痰,治必運脾清胃,藿樸二陳湯加減(杜藿梗三錢,真川樸一錢,半夏曲、新會皮、蘇佩蘭各錢半,浙茯苓三錢,淡竹茹二錢,小枳實錢半,滑石四錢)。若濕鬱成熱,熱重濕輕者,當用清熱滲濕,俞氏增減黃連瀉心湯。如感秋燥而傷肺,爍津液而化黏痰,當用辛涼潤劑,陸氏桑杏蔞貝湯加減,或用五汁飲(竹瀝、梨汁、萊菔汁各兩瓢,鮮石菖蒲汁一小匙,薄荷油三滴,重湯燉溫服)。

白話文:

第二節,夾痰傷寒(又名風寒夾痰)

病因:

外感風寒,常常會牽涉到痰的問題,多數是因為原本體內就有痰積,或是夾雜著痰飲、痰火,然後又感受風寒,或是因為身體受寒、喝了冷飲所導致。這類疾病多屬於肺部問題,可能是風邪從皮膚毛孔進入肺部,也可能是寒邪從背部的俞穴進入肺部。痰的症狀有很多,這裡只針對與風寒相關的痰證,探討其根源。

症狀:

  • 風邪傷肺夾痰火: 頭痛發熱,怕風、容易流汗,咳嗽、呼吸不順暢,嚴重的話會頭暈、胸悶,痰多且呈現黃色、濃稠黏膩,有時會凝結成塊狀或條狀,難以咳出,味道漸漸變得難聞,嚴重時甚至會帶血絲。舌苔呈現白色濕滑且厚膩,或黃白相間且粗糙。
  • 寒邪傷肺夾痰飲: 頭痛發熱,怕冷、沒有汗,鼻塞、呼吸急促,咳嗽多痰,痰液呈現清澈、白色、稀薄狀,味道也比較淡,有時會覺得痰很難咳出來,想吐、頭暈。舌苔呈現白色濕滑且薄,或灰白相間且濕滑。

脈象:

  • 右手寸脈浮滑,左手脈弦緩,表示是感受風邪而夾帶痰火。
  • 右脈弦滑,左手脈緊而有力,表示是感受寒邪而夾帶痰飲。

治療:

  • 風邪夾痰火:
  • 輕微者:使用蔥豉桔梗湯,再加入杏仁、橘紅。
  • 嚴重者:使用越婢加半夏湯。
  • 寒邪夾痰飲:
  • 輕微者:使用新加三拗湯,增加生薑、半夏、橘紅。
  • 嚴重者:使用小青龍湯。

夾痰火的病症比夾痰飲更難治療,常常會出現痰迷清竅的狀況,例如:口吐黏液、胡言亂語、神智不清,就像被鬼附身一樣,俗稱「痰蒙」,這時要用玳瑁鬱金湯來開竅。

還有一種情況是痰停留在膈膜之上,導致胸口煩悶脹滿、氣向上衝到胸部、肚子餓卻吃不下,嚴重時會手腳冰冷、脈搏時快時慢或結代,這是痰和邪氣結在胸中,要用瓜蒂散加上生蘿蔔汁來催吐(甜瓜蒂二十粒、杜赤豆三十粒、淡豆豉三錢,用開水煎成大半碗,加入兩瓢生蘿蔔汁一起喝下,吐出來就好);如果吐不出來,就要改用三物白散來急救催吐(川貝母三錢、苦桔梗二錢、巴豆霜一錢,輕者用一分,重者用二分,用開水調服,痰在膈膜上的會吐出來,在膈膜下的會排泄出來。如果沒有排泄,喝一杯熱稀粥,如果排泄過多不止,喝一杯冷稀粥就會好)。

至於痰症表現得像傷寒的也很多,症狀有胸悶、氣往上衝、怕冷發熱、怕風自汗、胸口鬱悶疼痛、肚子餓卻吃不下,別人幫忙按摩反而會流更多口水,嚴重時甚至會一天拉肚子十幾次。脈象是右手脈象微微滑動,左手脈象反而遲緩。這是因為寒痰停留在胸中,就像《傷寒論》中說的「病像桂枝證,但是頭不痛,脖子不僵硬,寸脈微微浮起,胸中堵塞發硬,氣往上衝到咽喉,呼吸不順暢」。治療方法應該要催吐,千萬不能發汗,要用瓜蒂二陳湯(甜瓜蒂二十粒,姜半夏、廣橘紅各一錢半,用水煎煮,沖入兩瓢生蘿蔔汁)。但是有失血、虛弱體質的人,不能用這個方子,要找出痰的病因,仔細斟酌治療。

編者按:

感受外邪又夾雜痰證,是外邪和內在病邪同時攻擊身體,常常會造成經絡、臟腑互相糾結的複雜疾病。初期治療最好用《活人》豁痰湯(紫蘇、薄荷各一錢,羌活、川樸各八分,枳殼、前胡、制南星、姜半夏各一錢半,酒芩一錢,炙甘草四分)。但是痰證的情況非常複雜,不是單純看到病症就治療可以應付的。俞君將傷風、傷寒、痰火、痰飲區分清楚,讓讀者比較容易了解。但是風熱、風燥這兩種病症,也常常會夾帶痰,這時應該用辛涼潤燥的方法,解除外邪、化解痰液。例如加減葳蕤湯、清燥救肺湯之類,加上竹瀝、萊菔汁等,臨床上常常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誤用了辛熱發汗、溫燥劫痰的方法,就會產生很多變化,要特別小心。

編者按:

傷寒是外感六淫邪氣的統稱,凡是夾帶痰證的,一定要先分辨是哪種外邪,再進行治療。如果是感受風邪而產生痰,是因為肺津液鬱結而化成,還是要從肺部咳出來。肺在人體最高的位置,風為陽邪,應該用辛涼輕劑,例如吳氏桑菊飲加減(冬桑葉二錢,滁菊花一錢半,蘇薄荷、苦桔梗、廣皮紅各八分,瓜蔞皮、光杏仁各二錢,生蘿蔔一兩,飴糖一錢);嚴重時用張氏銀翹麻黃湯(銀花一錢、連翹一錢半、帶節麻黃三分、蘇薄荷六分、炒牛蒡一錢、廣橘紅八分、苦桔梗六分、生甘草五分)。如果風邪已經化熱,熱氣蒸發胃液形成痰,可以加上清胃的藥物,例如知母、花粉各三錢,蘿蔔汁、竹瀝等。如果是感受寒邪而產生痰,必定是毛孔閉塞、肺氣鬱積,邪氣沒有辦法發散,身體受寒傷肺,肺氣鬱悶,應該用辛溫宣散的藥物,輕微者用三子導痰湯加荊芥、防風(荊芥、防風、姜半夏、萊菔子、蘇子、枳殼、茯苓各一錢半,廣皮紅一錢,白芥子六分,炙甘草五分);嚴重者用麻黃二陳湯(麻黃五分,光杏仁三錢,姜半夏二錢,廣橘紅一錢,前胡、白前各一錢半,茯苓三錢,炙草五分)。如果鬱結而化火,熱氣旺盛、痰液壅塞,應該用加味麻杏石甘湯(蜜炙麻黃四分,光杏仁二錢,生石膏四錢,生甘草四分,瓜蔞仁四錢,竹瀝半夏一錢半,廣皮紅、小枳實各一錢)。如果暑邪從口鼻進入,傷害肺和胃,津液鬱結而化成痰,痰因為火氣而動,應該用辛涼重劑,竹葉石膏湯加枳實、竹瀝(鮮竹葉二錢、生石膏八錢、仙半夏二錢、毛西參一錢、生甘草五分、陳倉米一百粒用荷葉包煎,枳實汁兩小匙、竹瀝兩大瓢調勻一起沖服)。如果濕邪鬱積在中焦,脾胃氣滯、壅塞形成痰,治療必須要運化脾胃、清理腸胃,可以用藿樸二陳湯加減(杜藿梗三錢,真川樸一錢,半夏曲、新會皮、蘇佩蘭各一錢半,浙茯苓三錢,淡竹茹二錢,小枳實一錢半,滑石四錢)。如果濕邪鬱結變成熱,熱氣重於濕氣,應該用清熱滲濕的方法,俞氏增減黃連瀉心湯。如果感受秋燥而傷肺,灼傷津液而形成黏稠的痰,應該用辛涼潤燥的藥物,陸氏桑杏蔞貝湯加減,或用五汁飲(竹瀝、梨汁、萊菔汁各兩瓢,鮮石菖蒲汁一小匙,薄荷油三滴,隔水加熱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