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62)
第三編 證治各論 (62)
1. 第九章 傷寒夾證
後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以「傷寒」二字,統括四時六氣之外感證;以「雜病」二字,統括全體臟腑之內傷證。外感時病者,言其病從外受,非專指正傷寒也;內傷雜病者,言其病從內生,非但屬虛損病也。傷寒最多夾證,其病內外夾發,較兼證尤為難治。
凡傷寒用正治法,而其病不愈,或反加重者,必有所夾而致,或夾食、或夾痰、或夾飲、或夾血、或夾陰、或夾哮、或夾痞、或夾痛、或夾脹、或夾瀉、或夾痢、或夾疝、或夾癆、或夾臨經、或夾妊娠、或夾產後,必先辨明因證,刻意精別,用藥庶無差誤。故前哲善治傷寒者,其致力雖在雜病未研之先,而得心轉在雜病悉通之後,不親歷者不知也,臨證不博者更不知也。其證約計二十,條治於後。
白話文:
在後漢時期,張仲景撰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他以「傷寒」這個詞彙概括了一年四季由各種氣候導致的外感疾病;而以「雜病」二字則涵蓋了全身臟腑所產生的所有內傷疾病。所謂外感時病,指的是疾病是由外部侵入的,並非僅限於真正的傷寒;而內傷雜病,是指疾病是由內部產生的,並不僅僅是虛弱或損耗類的疾病。傷寒最常見的就是夾雜其他症狀,這種病內外同時發作,比單純的兼證更難治療。
凡是治療傷寒使用正規療法,但病情卻沒有好轉,甚至反而惡化的情況,必定是因為夾雜了其他因素,可能是食物積滯、痰濕、水飲、血液問題、陰虛、哮喘、痞滿、疼痛、脹滿、腹瀉、痢疾、疝氣、肺結核、月經來潮、懷孕、或是產後等情況。在治療之前,必須先明確地判斷出這些夾雜的因素,精確地區分,這樣使用藥物纔不會出現錯誤。因此,前輩們在治療傷寒方面有經驗的,他們雖然在研究雜病之前就已經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是真正的心得體會卻是在對雜病有全面瞭解之後,除非親自經歷,否則是無法理解的,如果臨牀經驗不足,更是無法領悟。這些夾雜的症狀大約有二十種,將在後面的章節詳細介紹。
2. 第一節,夾食傷寒(一名傷寒夾食,或名停食感冒)
【因】傷寒夾食,十常七八。或先傷食而後感寒;或先受寒而後傷食;或病勢少間,強與飲食,重複發熱,變證百出。
【證】頭痛身熱,惡寒無汗,胸痞噁心,噯腐吞酸,甚或嘔吐泄瀉,或脘悶腹痛,劇則昏厥不語。舌苔白厚,或兼淡黃,或兼灰膩。
【脈】左右俱緊盛有力,沉澀似伏者,食填膈上,仲景所謂「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是也;右數而滑者,食積胃腸,仲景所謂「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故,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是也;緊如轉索無常者,宿食中結,仲景所謂「脈緊頭痛有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治】先去外邪。春冬香蘇蔥豉湯加生枳殼一錢或錢半、苦桔梗八分;夏秋藿香正氣湯加枳、桔。繼除裡實。在胃宜消,消導二陳湯主之(生枳殼錢半、六和曲三錢、炒楂肉二錢、真川樸一錢、仙半夏二錢、廣皮紅一錢、焦蒼朮八分、童桑枝一兩),急則先用吐法,姜鹽湯探吐最穩(生薑末五分、拌炒食鹽五錢,開水沖一湯碗,頓服後,以雞毛掀其咽喉,於不透風處吐之);在腸宜下,枳實導滯湯主之,不應,可用大承氣湯急下之,若因冷食固結者,大黃必須姜炒,略加附子行經,庶免下利稀水之弊。
總以舌乾口燥,大便不通,手按胸脅臍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頻轉矢氣,方是急下之證。前哲謂:發表未除,不可攻裡;上盛未除,不可下奪。真先後緩急之定例也。另有一種剛剛感冒風寒,而誤食冷物;或先食冷物,而又感冒風寒,此冷物入於胃邪傳於脾,而為寒中太陰之證。其證胸膈䐜滿,腹脹閉塞,面目及唇,皆無色澤,手足冷,脈沉細,或腹痛少神。
治宜理中湯加青皮、陳皮,或枳實理中丸(即理中丸加枳實)及五積散之類。若誤投巴霜急下,必愈不快,甚或吐利,一二日後,遂致不救,蓋不知寒中太陰及損動胃氣而成也。
秀按,古諺云:病從口入。故凡外感時證,夾食最多。不但正傷寒為然,如初起頭痛身熱,不論惡風惡寒惡熱,即見胸前大熱,顱脹腹滿,按之痛,或嘔逆,或泄利,或腹疼,皆是外感夾食之候。俞君先表后里,在胃則消,在腸則下,法固井然有條。即春冬主香蘇蔥豉,夏秋主藿香正氣,二湯均加枳、桔,理氣疏滯。既不純用升散表藥,使宿食上逆,而成䐜脹不通之弊;又不混用消導里藥,致引邪內陷,而成結胸下利之患。必俟表邪解散,或消或下,庶免引賊破家之慮,方法恰當。若四五日右脈滑數,苔白轉黃,宿食化火也。法當清化,小陷胸合梔樸枳實湯(全瓜蔞四錢,半夏曲二錢,姜炒川連八分,焦山梔三錢,川樸、枳實各一錢)。口甜而膩,加蘇佩蘭錢半至二錢;腹滿而痛,加酒炒延胡一錢至錢半;痛甚便秘,加青木香六分、酒炒生川軍錢半至三錢。若因誤下而熱邪內陷,中氣受傷,愈加脹滿,熱雖不止而右脈虛小者,小陷胸合枳實理中湯(瓜蔞仁四錢、姜半夏二錢、姜炒川連一錢、小枳實一錢拌炒生曬術一錢、米炒潞黨參一錢、炒乾姜五分、炙黑甘草三分)。若右脈堅大,重按沉滯有力,便秘已五六日,臍下按之痛甚者,此為大腸氣鬱而實也,當用大承氣湯急下之。雖然,臟性有陰陽,宿食亦有寒熱。如其人胃素虛寒,寒食結而不化,右脈反澀滯伏結,身雖熱而兩足反冷者,必兼溫中疏滯,神術湯加減為主。如其人胃素強盛,宿食不久化熱,右脈多洪盛滑數,身壯熱而胸膈煩悶者,必兼清中疏滯,調中飲加減為主(小枳實、姜炒川連各一錢,六神麯、炒楂肉各二錢,真川樸、廣橘紅各八分,青木香汁兩匙,生蘿蔔汁一瓢同沖)。若過用消克傷胃,其證自利肢厥,胸膈痞滿,按之不堅不痛,時脹時減,右脈始雖浮大,久按漸轉虛小者,必兼溫和脾胃,白朮和中湯為主。總之右脈滑盛,手足溫和者易治;右脈短澀,四肢逆冷者難療。此為外感夾食之總訣。
白話文:
第一節,夾食傷寒(又名傷寒夾食或停食感冒)
病因: 傷寒夾食的情況很常見,十個病人裡有七八個是這樣。可能是先吃了不潔食物後才受寒;也可能是先受寒,後來又吃壞東西;或者病稍微好一點,就勉強吃東西,結果又發燒,引發各種複雜的症狀。
症狀: 會出現頭痛發燒、怕冷卻沒有汗、胸悶噁心、打嗝酸腐味、甚至會嘔吐拉肚子,或感到胃部悶脹、肚子痛,嚴重的話還會昏倒說不出話。舌苔會變白變厚,或者帶點淡黃色,或者又灰又膩。
脈象: 兩手的脈象都很緊繃有力,摸起來好像沉在下面、很阻塞的樣子,這是食物堵在胃上面,就像《傷寒論》說的「宿食堵在上脘(胃的上口),應該用催吐的方式」;如果右手的脈象摸起來比較快又很滑順,這是食物積在腸胃裡,就像《傷寒論》說的「拉肚子又不想吃東西,是因為有積食,脈象反而變滑,應該把積食排掉,拉出來就好了」;如果脈象緊繃像擰繩子一樣沒有規律,這是積食堵在中間,就像《傷寒論》說的「脈緊頭痛表示有風寒,肚子裡有沒消化的積食」。
治療: 首先要去除外來的邪氣。春天和冬天可以用香蘇蔥豉湯,再加一點炒過的枳殼(約3到6克)和桔梗(約2到3克);夏天和秋天可以用藿香正氣湯,再加枳殼和桔梗。 接著要處理身體內的積食。 如果積食在胃裡,要用消食導滯的方法,可以用消導二陳湯(包含枳殼約6克、六和曲約9克、炒山楂約6克、厚朴約3克、半夏約6克、廣陳皮約3克、焦蒼朮約2克、童桑枝約30克)。 如果情況很緊急,可以先用催吐的方法,用薑鹽水催吐最安全(用薑末約2克、炒鹽約15克,用開水沖泡一碗,一口喝下去後,用雞毛輕輕掃喉嚨,在沒有風的地方吐出來); 如果積食在腸子裡,可以用枳實導滯湯。如果沒效,可以用大承氣湯來快速通便,如果是因為吃了冷的食物導致積食,大黃一定要用薑炒過,再加一點附子來幫助藥效運行,這樣才不會拉肚子拉出水來。
總之,如果出現舌頭乾燥、口渴、大便不通、按壓胸部、肋骨、肚臍周圍的腹部感到硬脹疼痛,不能碰,又頻頻放屁,就是需要立刻通便的情況。 古人說:外邪還沒去除,不能急著處理體內;上面的問題還沒解決,不能急著通便。這才是處理疾病的正確順序。
另外有一種情況是,剛感冒風寒,卻誤食了冷東西;或是先吃了冷東西,又感冒風寒,這些冷的食物進入胃裡,邪氣傳到脾臟,就變成「寒中太陰」的病症。症狀是胸部和隔膜脹滿,腹部脹氣堵塞,臉色、嘴唇都沒有血色,手腳冰冷,脈象沉細,或者肚子痛、精神不好。
這種情況應該用理中湯加青皮、陳皮來治療,或是用枳實理中丸(也就是理中丸加枳實)以及五積散之類的藥。如果誤用了巴豆霜來快速通便,病情會更加嚴重,甚至會嘔吐拉肚子,一兩天後就可能無法救治,這是因為不了解寒中太陰的病因,又傷到胃氣造成的。
秀按: 俗話說:病從口入。所以凡是外感疾病,常常會夾雜著飲食問題,不只是正傷寒這樣,像是剛開始頭痛發燒,不論是怕風怕冷或怕熱,只要出現胸口很熱、頭脹腹滿,按下去會痛,或者想吐,或是拉肚子,或是肚子痛,這些都是外感夾雜飲食問題的徵兆。 俞君先處理外邪再處理積食,積食在胃就用消食的方式,在腸就用通便的方式,方法很有條理。春天和冬天主要用香蘇蔥豉湯,夏天和秋天主要用藿香正氣湯,這兩方都加上枳殼和桔梗,可以理氣疏通。這樣做,既不會只用發散的藥,導致積食往上跑,形成脹氣不通;也不會混用消導的藥,導致邪氣往內陷,形成胸部結塊或拉肚子的問題。一定要等外邪解除了,再用消食或通便的方法,才能避免「引狼入室」的危險,這種方法很恰當。 如果四五天後,右手的脈象變滑數,舌苔也從白色轉為黃色,代表積食化熱了,這時要用清熱化濕的方法,可以用小陷胸湯合梔樸枳實湯(包含全瓜蔞約12克、半夏曲約6克、薑炒黃連約2克、焦梔子約9克、厚朴約3克、枳實約3克)。 如果口中覺得甜膩,可以加佩蘭約6到8克;如果腹部脹滿疼痛,可以加酒炒延胡索約3到5克;如果痛得很厲害又便秘,可以加青木香約2克和酒炒生大黃約5到9克。 如果因為誤用通便藥導致熱邪內陷,傷到中氣,脹滿的情況會更嚴重,即使發燒沒有停,但右手的脈象卻虛弱無力,可以用小陷胸湯合枳實理中湯(包含瓜蔞仁約12克、薑半夏約6克、薑炒黃連約3克、小枳實約3克和炒過的生白朮約3克、米炒黨參約3克、炒乾薑約1.5克、炙甘草約1克)。 如果右手的脈象強大有力,按下去感覺沉滯有力,便秘已經五六天了,肚臍下面按壓會很痛,這是大腸的氣鬱積塞,應該用大承氣湯來快速通便。 儘管如此,臟腑有陰陽之分,積食也有寒熱之別。 如果這個人胃原本就虛寒,寒冷的食物積在體內無法消化,右手的脈象反而會變得澀滯沉伏,雖然身體發熱,但兩隻腳卻是冰冷的,這種情況一定要同時用溫中和疏通的方法,可以用神朮湯加減來治療。 如果這個人胃的功能很強盛,積食很快就化為熱,右手的脈象會洪大滑數,身體發熱,胸口和隔膜會煩躁悶熱,這種情況一定要同時用清熱和疏通的方法,可以用調中飲加減來治療(包含小枳實、薑炒黃連各約3克,六神麯、炒山楂各約6克,厚朴、廣橘紅各約2克,青木香汁約兩匙,生蘿蔔汁一瓢一起沖服)。 如果過度使用消食的藥,反而會傷到胃,症狀就會變成拉肚子、手腳冰冷、胸口和隔膜脹悶,按壓起來不硬也不痛,時脹時消,右手的脈象剛開始雖然浮大,但按久了會轉為虛弱無力,這種情況一定要同時用溫和脾胃的方法,可以用白朮和中湯來治療。 總之,右手的脈象滑順有力、手腳溫暖的情況比較好治療;右手的脈象短澀、四肢冰冷的情況就比較難治療。這就是外感夾食的總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