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61)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61)

1. 第二十一節,脫腳傷寒(一名刖足傷寒,又名肢脫)

廉勘,脫腳傷寒一症,就外科醫治者多,臨證三十餘年來,從未經驗,見諸前哲方書者亦鮮。惟洄溪老人,載刖足傷寒一案。述嘉善黃姓,外感而兼鬱熱,亂投藥石,繼用補劑,邪留經絡,無從而出,下注於足,兩脛紅腫大痛,氣逆衝心,呼號不寐。余曰此所謂「刖足傷寒」也,足將落矣。急用外治之法,熏之蒸之,以提毒散瘀;又用丸散內消其痰火,並化其毒涎,從大便出,而以辛涼之煎劑,托其未透之邪,三日而安。大凡風寒留於經絡,無從發泄,往往變為癰腫,上為發頤,中為肺癰、肝癰、痞積,下為腸癰、便毒,外則散為癍疹瘡瘍;留於關節,則為痿痹拘攣;注於足脛,則為刖足矣。此等證俱載於《內經》諸書,自內外科各分一門,此等證遂無人知之矣。王氏《溫熱經緯》謂「今人不讀《內經》,雖溫熱暑疫諸病,一概治同傷寒,禁其涼飲,厚其衣被,閉其戶牖,因而致殆」者,我見實多。然飲冷亦須有節,過度則有停飲腫滿嘔利等患,更有愈後手指足縫出水,速投驅濕保脫湯(生苡仁、浙茯苓各三兩,生白朮一兩,車前子五兩,桂心一錢),連服十劑,可免腳趾脫落。此即諺所謂「脫腳傷寒」也,亦不可不知。沈岷源《奇證匯》云:一男子患腳跟骨脫落,動之則痛,艱於行步。葉天士先生視之曰:此濕傷筋絡也,以炒苦葶藶四兩,炒防己、廣木香、茯苓、木通、人參各二錢五分,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三十丸,桑皮湯下,名聖靈丹,服之果愈。由此三則以觀之:一為癰腫內潰;一為水氣下注;一為濕傷足筋。皆足致肢節脫落,而病因各異,治法懸殊。蓋一病有一病之法,醫學不可不博也。徐洄溪曰:凡治病各有對證方藥,非可以泛治之方,希圖僥倖,但不明理之醫,則偏僻固執,又方法絕少,安能肆應不窮。所以動手輒誤,病變日增,而藥無一驗,即束手無策矣。

白話文:

脫腳傷寒,又稱刖足傷寒或肢脫,是一種少見的疾病,外科醫生多見,但臨床上卻少有經驗。古籍記載也寥寥無幾,僅見洄溪老人記載一例:嘉善一位黃姓病人,外感加鬱熱,亂服藥物後又服用補藥,導致邪氣滯留經絡,無法排出,下注於足部,兩腿紅腫疼痛,氣逆衝心,輾轉難眠。此即「刖足傷寒」,足部將要脫落。需立即採用外治法,熏蒸以散瘀解毒;同時內服丸散以消痰火、化毒涎,從大便排出;並用辛涼煎劑透邪,三日便可痊癒。

一般來說,風寒滯留經絡,無法發洩,常會形成癰腫,向上則為發頤(面部腫脹),中部則為肺癰、肝癰、痞積,下部則為腸癰、便毒,外則為癍疹瘡瘍;若留於關節,則為痿痹拘攣;若注於足脛,則為刖足。這些症狀都記載在《內經》等醫書中,但自從內外科分門別類後,便鮮有人了解了。王氏《溫熱經緯》中指出,現代人不讀《內經》,將溫熱暑疫等疾病都一概而論為傷寒,禁止飲用涼水,加厚衣被,緊閉門窗,因此導致病情加重,這種情況屢見不鮮。不過,飲用冷水也要適度,過度則會出現停飲、腫滿、嘔吐、腹瀉等症狀,甚至痊癒後手指或腳趾縫隙還會滲水,此時需服用驅濕保脫湯(生苡仁、浙茯苓各三兩,生白朮一兩,車前子五兩,桂心一錢)十劑,以避免腳趾脫落。這就是俗語所說的「脫腳傷寒」,不可不知。

沈岷源《奇證匯》記載:一人腳跟骨脫落,活動就疼痛,行走困難。葉天士診斷為濕邪傷及筋絡,用炒苦葶藶、炒防己、廣木香、茯苓、木通、人參等製成聖靈丹服用,最終痊癒。

以上三例,一為癰腫內潰,一為水氣下注,一為濕邪傷足筋,都導致肢節脫落,但病因各異,治療方法也大相徑庭。 醫治疾病需對症下藥,不能使用泛治之法,盲目求僥倖。那些不懂醫理,固執偏頗,方法又少的醫生,往往手忙腳亂,加重病情,藥物也無效,最終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