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80)
第三編 證治各論 (80)
1. 第七節,夾哮傷寒
【因】外感風寒,內發哮喘,但有夾痰飲寒哮、痰火熱哮之異。寒哮較多於熱哮,寒包熱哮則尤多。
【證】素有痰飲寒哮,猝受風寒大發者,一起即頭痛身熱,惡寒無汗,喘咳稀痰,喉中作水雞聲,日夜俯幾而坐,不得著枕,胸膈痞滿,舌苔白滑,中後滿布而厚。素有痰火熱哮,猝被風寒外束者,一起即頭疼發熱,畏風惡寒,喘咳濃痰,喉中有痰吼聲,日夜坐不得臥,面浮睛突,胸前痞塞,舌苔黃滑,中後滿布厚膩。
【脈】左弦緊,右弦滑者,風寒夾冷哮痰喘也;左浮弦,右滑數者,風寒夾熱哮痰火也。
【治】冷哮痰喘,先用射干麻黃湯,以發表散寒為主,送下冷哮丸(麻黃、川烏、細辛、蜀椒、白礬、牙皂、半夏曲、陳膽星、杏仁、甘草各一兩,紫菀、款冬花各二兩,上為細末,薑汁調神麯末,打糊為丸,每遇發時,臨臥生薑湯服二錢,羸者一錢),除寒哮以定喘;俟表邪去而哮喘平,即用六君子湯,扶正氣以滌飲,外用冷哮塗法以除根(白芥子、延胡索各一兩,甘遂、細辛各五錢,共為末,入麝香五分杵勻,調塗肺俞、膏盲、百勞等穴,塗後,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去之,十日後塗一次,三次病根去矣)。
熱哮痰喘,先用白果定喘湯,以宣氣豁痰為主,口噙清金丹,除熱哮以平喘;若表邪去而喘未平,繼用導痰湯加旋覆、海石、蘇子、白前,肅肺氣以除痰;終用加減玉竹飲子以保肺。
總之哮喘一症,寒包火為最多,遇寒即發,飲冷亦發,雖亦有感溫暑而發,初治必兼辛散,開發肺氣切不可純用寒涼,使痰壅肺閉,猝致悶斃,惟見胸突背駝者,必為痼疾,不可救藥。
秀按,哮症與喘不同,蓋哮症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因哮症似喘而非,呼吸有聲,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鬱於內,風寒束其外。古方如厚朴麻黃湯、越婢加半夏湯;時方如白果定喘湯、五虎湯加節齋化痰丸,表散寒邪,肅清痰火,此四方最為的對。或由初感寒邪,失於表散,邪伏於裡,留於肺俞,此即冷哮痰喘。若因遇冷即發,頑痰結聚者,宜用小青龍湯,送下立除冷哮散(用胡椒四十九粒,入活痢蝦蟆腹中,鹽泥裹煅存性,分五七服,若有伏熱者忌用)。如因病根深久,難以猝除,頻發頻止,淹纏歲月者,即當口噙鍾乳丸(滴乳石。製法:酒濕研七日,水飛七次,甘草湯煮三伏時,蘸少許捻開,光亮如蠹魚為度。麻黃:醋湯泡焙乾。光杏仁、炙甘草各三錢,研極細勻,煉白蜜丸,彈子大,五更臨臥各噙化一丸,去枕仰臥,勿開言,數日效,但必一生忌術,以石藥慓悍、白朮壅滯,犯之恐有暴絕之虞),逐漸以緩消之。或因坐臥寒濕,遇冷則發,此屬中外皆寒,苓朮二陳煎加麻、杏,調下蘆吸散(款冬花、川貝母、肉桂、炙甘草各三錢,鵝管石煅透五錢即鍾乳之最精者,共研細勻,每服一分,若平時,但以蘆管吸少許,噙化咽之,日三五次);外灸肺俞、膏肓、天突三穴以除根。或因酸鹽過食,遇冷飲食而發者,宜用三白餅子(用白麵粉、白糖各二錢,飴糖餅化汁,捻作餅子,爐內炸熟,劃出,加輕粉四錢搗勻,分作二三服。令病人食盡,吐出病根即愈。體虛及年幼者,分四五次服之),搜滌淤積以湧痰;繼用異功散加細辛,補助宗氣以保肺,三湧三補,屢建奇功。或因積火熏蒸,遇風而發,用五虎湯加竹瀝達痰丸,上宣肺氣,下逐痰火;再避風寒,節厚味,自能痊愈。總之哮症禁用純涼劑,恐風邪難解;禁用大熱劑,恐痰火易升。宣氣疏風,勿忘病根。輕品如杏仁、橘紅、薄荷、前胡;重則如麻、桂、細辛、蘇、葶。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外臺》茯苓飲、苓朮二陳煎酌用;既發時以攻邪氣為主,大概以溫通肺臟,古方如小青龍、射干麻黃湯等,時方如白果定喘、蘇子降氣湯等;繼則下攝腎真為要,古方如金匱腎氣湯、真武合桂苓甘味湯等,時方如新加八味地黃湯、六味地黃湯加青鉛。若久發中虛,又必補益中氣,其辛散苦寒,豁痰破氣之劑,在所不用。俞氏方法,按症施治,簡而得要,可謂治病必求其本矣。
白話文:
第七節,夾哮傷寒
【原因】因為外感風寒,體內發作哮喘,但有夾雜痰飲的寒哮,以及夾雜痰火的熱哮的區別。寒哮比熱哮多見,寒包熱哮的情況尤其多。
【症狀】平素有痰飲寒哮的人,突然感受風寒而大發作,一開始就會頭痛、身體發熱、怕冷無汗,咳嗽喘氣,咳出稀薄的痰液,喉嚨裡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日夜只能趴在桌子上坐著,不能躺下,胸口和膈膜部位感到脹滿,舌苔白而濕滑,中間和後面部分佈滿厚厚的舌苔。平素有痰火熱哮的人,突然被風寒束縛,一開始就會頭痛發熱,怕風怕冷,咳嗽喘氣,咳出濃稠的痰液,喉嚨裡有痰鳴的聲音,日夜坐著無法躺下,臉色浮腫,眼球突出,胸前感到堵塞,舌苔黃而濕滑,中間和後面部分佈滿厚厚的膩苔。
【脈象】左手脈弦而緊,右手脈弦而滑的,是風寒夾雜寒性痰飲導致的哮喘;左手脈浮而弦,右手脈滑而數的,是風寒夾雜熱性痰火導致的哮喘。
【治療】寒哮痰喘,先用射干麻黃湯,以發散風寒為主,再服用冷哮丸(麻黃、川烏、細辛、蜀椒、白礬、牙皂、半夏曲、陳膽星、杏仁、甘草各一兩,紫菀、款冬花各二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薑汁調和神麯末,製成藥丸,每次發作時,臨睡前用生薑湯送服二錢,身體虛弱的人服一錢),用以祛除寒邪,平定哮喘;等到表邪解除,哮喘平息後,就用六君子湯,扶助正氣來消除痰飲,外用冷哮塗敷法來根除病根(白芥子、延胡索各一兩,甘遂、細辛各五錢,一起磨成粉末,加入麝香五分,搗勻後,調成糊狀,塗抹在肺俞、膏肓、百勞等穴位上,塗後,會感到麻木疼痛,不要馬上除去,等三炷香的時間後再除去,十天後再塗一次,塗三次病根就能去除)。
熱哮痰喘,先用白果定喘湯,以宣通氣機、化解痰液為主,口含清金丹,祛除熱邪,平定哮喘;如果表邪已解,哮喘仍未平息,就接著用導痰湯加旋覆花、海浮石、蘇子、白前,肅清肺氣,消除痰液;最後用加減玉竹飲來保護肺氣。
總之,哮喘這個病症,寒包火的情況最多,遇到寒冷就容易發作,喝冷飲也會發作,雖然也有因為感受溫熱暑邪而發作的,但初期的治療必須兼顧辛散,開發肺氣,切不可單純使用寒涼藥物,以免痰液壅塞,肺氣閉塞,突然導致悶絕而死,只有看到胸部突出、背部駝起的人,一定是長久形成的頑固疾病,無法治癒。
秀按:哮症和喘症不同,哮症多半會兼有喘的症狀,而喘症不一定會兼有哮的症狀。因為哮症表面上像喘,但又不是,呼吸時有聲音,像大口喘氣,這是因為痰火鬱積在體內,而風寒束縛在體外。古代的方劑如厚朴麻黃湯、越婢加半夏湯;現代常用的方劑如白果定喘湯、五虎湯加節齋化痰丸,能發散表面的寒邪,肅清體內的痰火,這四個方劑最為對症。或者因為初期感受寒邪,沒有及時發散,邪氣潛伏在體內,滯留在肺俞穴,這就是寒性的哮喘。如果因為遇冷就發作,頑固的痰液結聚在一起,應該使用小青龍湯,再服用立除冷哮散(用胡椒四十九粒,塞入活的蛤蟆肚子裡,用鹽泥包裹起來煅燒存性,分成五到七次服用,如果有伏熱的人禁用)。如果因為病根深久,難以馬上根除,頻繁發作,纏綿多年,就應該口含鍾乳丸(滴乳石。製法:用酒浸濕研磨七天,用水過濾七次,用甘草湯煮製三伏的時間,蘸少許碾開,光滑如蠹魚為標準。麻黃:用醋湯浸泡後烘乾。光杏仁、炙甘草各三錢,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煉製的白蜜做成丸子,像彈珠大小,每天五更時分臨睡前含化一顆,去掉枕頭仰臥,不要說話,幾天後就會見效,但一定要終生忌諱白朮,因為石類藥性剛烈,白朮容易導致壅塞,觸犯禁忌恐怕會有猝死的危險),逐漸地慢慢消除。或者因為坐臥在寒濕的地方,遇冷就發作,這是屬於體內體外都寒冷的情況,用苓朮二陳湯加麻黃、杏仁,調和服用蘆吸散(款冬花、川貝母、肉桂、炙甘草各三錢,鵝管石煅透五錢,這是鍾乳石中最精純的部分,一起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分,如果平時,可以用蘆管吸入少許,含化嚥下,每天三到五次);外用艾灸肺俞、膏肓、天突三個穴位來根除病根。或者因為吃過多酸鹹食物,遇到冷飲冷食而發作的,應該使用三白餅子(用白麵粉、白糖各二錢,飴糖熬成汁,捻成餅子,放在爐子裡炸熟,劃開,加入輕粉四錢搗勻,分成二到三次服用。讓病人吃完,吐出來病根就痊癒了。體虛和年幼的人,分成四到五次服用),用來清理體內淤積,湧出痰液;接著使用異功散加細辛,幫助宗氣來保護肺氣,三次湧吐痰液,三次補益正氣,多次使用都見奇效。或者因為體內積熱熏蒸,遇到風寒而發作的,用五虎湯加竹瀝達痰丸,向上宣發肺氣,向下驅逐痰火;再避免風寒,節制厚味食物,自然就能痊癒。總之,哮症禁用純寒涼的藥物,恐怕風邪難以解除;禁用大熱的藥物,恐怕痰火容易上升。宣通氣機,疏散風邪,不要忘記從病根入手。藥性輕的可以用杏仁、橘紅、薄荷、前胡;藥性重的可以用麻黃、桂枝、細辛、蘇葉、葶藶子。未發作時,以扶助正氣為主,《外臺》茯苓飲、苓朮二陳湯可以酌情使用;已經發作時,以攻邪氣為主,大概以溫通肺臟為主,古代的方劑如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現代常用的方劑如白果定喘湯、蘇子降氣湯等;接著要注重下攝腎氣為要,古代的方劑如金匱腎氣湯、真武湯合桂苓甘味湯等,現代常用的方劑如新加八味地黃湯、六味地黃湯加青鉛。如果長期發作導致中氣虛弱,就必須補益中氣,那些辛散苦寒、化痰破氣的藥物,就不能使用了。俞氏的方法,根據症狀來施治,簡潔而切中要點,可以說是治病必求其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