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96)
第三編 證治各論 (96)
1. 第十節,夾脹傷寒(一名傷寒夾腫脹,又名腫脹兼傷寒)
廉勘,腫、脹、蠱、臌諸病,俞氏多從原因療法,法固至當,然予推求其成病之總因,淺言之,不出外因、內因及不內外因之三端;深言之,必從生理上推求病理,從病理上推求病源。匯通古今中外,始有精當之學識,而後能下正確之診斷。試先論腫,原其病因,陳無擇水腫敘論,冒風寒暑濕屬外;悲怒憂思屬內;飲食勞逸,背於常經,屬不內外,皆致此病。張筱衫曰:腫分陰水、陽水。脾肺腎虛,致水泛者為陰水;濕熱濁滯,致水溢者為陽水。《內經》謂:水為至陰,其標在肺,其本在腎,其制在脾。故水溢為腫,無不本於脾肺腎三經。必先辨明虛實,虛因情志操勞,酒色過度,病後氣虛,其腫漸至;實因六淫外客,飲食內傷,忽然浮腫,其來必速。惟西醫謂回血管先有阻塞,然後水溢胞膜而為腫。如心以上大回管有一處阻塞,腦頸手之血,難返心房,上半身即見腫證;心以下大回管有一處阻塞,肝腎足之血,難返心房,下半身即見腫證。若水但聚在周身皮膜間,則手足腫,或全體腫;若水聚於腹,則為腹脹。其外因勞倦時,汗氣被冷風雨濕遏止,不得外泄於汗孔,勢必由吸管內泄;泄於大小腸則瀉,泄於皮膜則為腫。內因身虛心弱,則心房失功用,其力不足以逼血,血行阻礙,因而血中之水汁,妄從他處滲泄,泄於外膜則為腫,泄於內膜則為脹。故血管水泄為腫,最宜分別虛實,此與陳無擇所云:腎虛則火虧,致陰水凝滯。肺滿則泛溢,使陽水沉潛,沉潛則氣閉,凝滯則血淖,經絡不通,樞機不轉,水乃不行。滲透皮膚,皮膚浮腫,足脛尤甚,兩目下腫,腿股間冷,胸腹堅脹,不得正偃,僵則咳嗽,上為喘急,下為腫滿。其說大同而小異,辨其病狀,陰水腫,先腫下體腰腹脛跗,後遍身腫,皮色青白,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陽水腫,先腫上體肩背手面,後遍身腫,皮色黃赤,口煩渴,大便閉,溺熱澀;氣腫,皮厚色蒼,一身盡腫,自上而下,按之不成凹而即起,四肢消瘦,胸膜痞滿;水腫,皮薄色澤,腫有分界,自下而上,按之成凹不即起,小便不利,上氣喘咳;痛風腫頭痛惡風,面浮身腫,皮粗麻木,流走注疼;黃疸腫,身目俱黃,面浮肢腫,便溏腹滿,溺短赤熱。
婦女水分腫,病發於上,先水腫而後經斷,皮無赤痕,心下堅大,便溏溺少;血分腫,病發於下,先經斷而後水腫,皮現赤縷,小腹硬痛,便黑溺清。更有濕漬於脾,脾氣橫泄,四肢浮腫,喘不得臥,心腹脹滿,飲食難進,濕流於腳,腳氣支滿,上攻心胸,脘中脹悶,甚則嘔逆,二便不利。此皆水腫之類症,首當甄別。西醫謂皮膚水腫,大約有七:(一)心臟性水腫,皮現青色,呼吸困難。(二)腎臟性水腫,先腫顏臉,尿含蛋白。(三)炎症性水腫,寒戰發熱,頭痛惡心,皮色赤濁,溺短赤溷。(四)惡液質性水腫,用手壓之,皮不凹陷,先腫於眼瞼唇鼻頰頸,後及於腰腹四肢。(五)血管神經性水腫,起自血管運動神經障礙,時用手指壓之,不留痕跡,有硬度彈力性。(六)局部性水腫,多起於水血症或惡液質,或偏腫左側,或偏腫右側,或偏腫上肢,或偏腫下肢,或但頭面腫,或但腎囊腫。(七)麻痹性水腫,多生於組織液缺及筋肉援助,或半側麻痹,或四肢全麻。予按心臟、腎臟性等水腫,多因於情志操勞,酒色過度,吾國通稱陰水腫,症雖屬虛,而有虛寒虛熱之不同;炎症惡液質局部性等水腫,多因於六淫外客,飲食內傷,吾國通稱陽水腫,症雖屬實,而有風熱、濕熱、積熱、瘀熱之各異;至於血管神經性水腫,吾國通稱氣腫,《內經》所謂「膚脹」是也;若麻痹性水腫,即吾國所云「痛風身腫」是也。
白話文:
第十節:夾脹傷寒(又稱傷寒夾腫脹或腫脹兼傷寒)
腫脹、蠱脹、臌脹等疾病,俞氏多從病因治療,方法固然恰當。但我探究其成因,簡而言之,不外乎外因、內因及不內外因三方面;深入探討,則需從生理推斷病理,再從病理追溯病源。唯有融會貫通古今中外的學理,才能獲得精準的見解,進而做出正確診斷。
先論「腫」的病因。陳無擇在水腫敘論中指出,外因包括風、寒、暑、濕侵襲;內因則是悲、怒、憂、思等情緒影響;飲食失調、勞逸失衡等違反常規的因素,則屬不內外因,這些皆可能導致水腫。張筱衫提到,腫分為陰水與陽水:脾、肺、腎虛弱導致水液泛溢者為陰水;濕熱濁滯迫使水液外溢者為陽水。《內經》認為,水屬至陰之性,表現在肺,根源在腎,調節則靠脾,故水腫皆與脾、肺、腎三經相關。須先辨明虛實——虛證多因情志勞累、縱慾過度或病後氣虛,腫勢漸進;實證則因外感六淫或飲食內傷,腫勢突發且迅速。
西醫認為,水腫是因靜脈血管阻塞,導致水分滲出至細胞間隙。例如:心臟上方大靜脈阻塞時,腦、頸、手臂的血液難以回流,上半身便腫脹;心臟下方大靜脈阻塞時,肝、腎、下肢血液回流受阻,下半身則腫。若水液積聚於皮膚組織間,則四肢或全身浮腫;若積聚於腹腔,則形成腹脹。
外因如勞累時汗液遇冷風雨濕阻滯,無法從毛孔排出,便轉由淋巴管排泄——若溢於腸道則腹瀉,溢於皮膚則水腫。內因如體虛心力不足,血液循環受阻,血中水分異常滲出,外溢皮膚為腫,內積臟腑為脹。因此,血管滲水致腫,首重分辨虛實。此說與陳無擇所述「腎虛火衰則陰水凝滯,肺氣壅塞則陽水沈潛,氣閉血淤,經絡不通,水液滲透皮膚致腫」之理相近,但略有差異。
辨別病狀如下:
- 陰水腫:先腫腰腹腿腳,後擴及全身,皮色青白,口不渴,便溏尿少。
- 陽水腫:先腫肩背臉面,後蔓延全身,皮色黃赤,煩渴便秘,尿熱澀。
- 氣腫:皮厚色蒼,全身腫脹,按壓無凹痕,伴四肢消瘦、胸腹痞悶。
- 水腫:皮薄光亮,腫有界限,按壓凹陷緩起,小便不暢,咳嗽氣喘。
- 痛風腫:頭痛惡風,面浮身腫,皮膚粗麻,痛處遊走。
- 黃疸腫:身目發黃,面浮肢腫,腹滿便溏,尿短赤熱。
婦女水腫分兩類:
- 水分腫:先水腫後停經,無紅痕,心下硬滿,便溏尿少。
- 血分腫:先停經後水腫,腹現赤紋,小腹硬痛,便黑尿清。
此外,脾濕泛濫會致四肢浮腫、喘憋難臥、腹脹食少;濕氣下注則成腳氣脹滿,上攻胸腹,甚則嘔吐、二便不暢。
西醫將皮膚水腫分七類:
- 心臟性水腫:皮色青紫,呼吸困難。
- 腎臟性水腫:先腫臉部,尿液含蛋白。
- 炎症性水腫:寒熱頭痛,皮赤尿濁。
- 惡液質性水腫:按壓無凹痕,先腫眼瞼唇頸,後及軀幹四肢。
- 血管神經性水腫:因神經障礙致腫,按壓無痕,具彈性。
- 局部性水腫:偏腫單側肢體或頭面、陰囊等。
- 麻痹性水腫:伴隨肌肉無力或半身麻痹。
對照分析:
- 心腎性水腫多因情志勞累、縱慾過度,屬中醫「陰水腫」,分虛寒與虛熱。
- 炎症、惡液質等水腫多因外邪或飲食內傷,屬「陽水腫」,分風熱、濕熱等類型。
- 血管神經性水腫即中醫「氣腫」,屬《內經》「膚脹」範疇。
- 麻痹性水腫相當於「痛風身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