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97)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97)

1. 第十節,夾脹傷寒(一名傷寒夾腫脹,又名腫脹兼傷寒)

惟陳氏謂「經絡不通,樞機不轉,水乃不行,滲透皮膚」,此四語實為腫病之總因,與西醫回管阻塞,水溢胞膜,其學說病理,可謂中外一揆矣,葉天士先生曰:初病治氣,久必通絡。予嘗推其理以治腫,及先腫後脹,先脹後腫,每於治腫各方中,佐以行氣通絡之品,往往獲效。因此予治腫症,但執簡以御繁,首分寒熱虛實,臨病求原以用藥。如因寒客皮膚而成氣腫者,林氏所謂「膚脹屬肺」是也,每用葉氏五皮飲,加生香附、紫蘇旁枝、鮮蔥須等,辛通絡氣以消腫。寒鬱下焦而成水腫者,《金匱》所謂「石水、正水」是也,每用麻附五皮飲,重用澤蘭梗五六錢,溫通絡氣以退腫。寒飲浸肺,肺氣不化而先喘後腫者,《金匱》所謂「溢飲肢腫,支飲咳逆」是也,輕則用麻杏三皮飲(蜜炙麻黃八分,光杏仁三錢,浙苓皮四錢,新會皮錢半,生薑皮一錢,紫菀、前胡各二錢,牛蒡子錢半。以上即葉氏驗方);稍重用白果定喘湯;重則用小青龍湯加苓皮、石膏(生石膏、浙苓皮各一兩,先煎代水),宣肺降氣以行水。

寒濕滯脾,脾氣失運而先腫後喘者,《內經》所謂「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是也,輕則用大橘皮湯;稍重用杏蘇胃苓湯(光杏仁三錢,蘇子錢半,製蒼朮八分,真川樸一錢,赤苓、桑皮各三錢,廣皮、豬苓、澤瀉、大腹皮各錢半,春砂仁五分,生薑皮八分,此方去杏蘇,李惺庵先生名加減胃苓湯。統治水腫,隨症寒熱虛實加減,用之多驗);重則用加減實脾飲(老於術二錢,浙茯苓三錢,川樸一錢,青化桂、黑附塊各五分,廣木香、酒炒木瓜各八分,生薑皮一錢,大紅棗三枚,上沉香磨汁沖四匙,此方去沉香、肉桂,加草果、炮薑、大腹皮、陳皮、炙甘草,《濟生方》名實脾飲,統治陰水發腫,隨症加減),溫脾利濕以降氣。風熱入肺,肺氣腫盛,不能通調水道,致上身腫而喘息者,此中醫所謂肺痹,西醫所謂肺積氣也,風重熱輕者,越婢加半夏湯,散風熱以降肺氣;熱重風輕者,葦莖藶棗湯(鮮葦莖、即活水蘆根之青色者、冬瓜子各一兩,先煎代水,光桃仁七粒、生苡仁五錢、葶藶子二錢、大紅棗兩枚),或用荷杏石甘湯(蘇薄荷八分,光杏仁、瓜蔞皮各三錢,霜桑葉、青連翹各二錢,焦梔皮錢半,用生石膏研細八錢、生甘細梢八分,先煎代水。此皆葉氏驗方),送下清肺葶藶丸(葶藶隔紙炒、川貝、木通各一兩,光杏仁、木防己各二兩,為末,紅棗肉丸,每服二三錢。李惺庵先生驗方),瀉氣熱以消腫痹。濕熱壅肺,肺水腫滿,不能下輸膀胱,致小便閉而喘腫者,此中醫所謂肺水,西醫所謂肺積氣與水也,濕鬱熱蒸者,枇杷葉煎(枇杷葉去毛筋淨剪碎一兩,浙苓皮五錢,先煎代水,光杏仁十粒,生苡仁三錢,淡香豉、飛滑石各錢半,黑梔皮、川通草各一錢。

白話文:

第十節,夾脹傷寒(又名傷寒夾腫脹,或腫脹兼傷寒)

陳氏說:「經絡不通,氣機不暢,水液就無法正常運行,滲透到皮膚。」這四句話其實點出了所有腫脹疾病的總體原因。這和西醫認為的淋巴管阻塞,導致水分溢出到細胞膜的理論,在中西醫的觀點上可以說是異曲同工。葉天士先生說:「初期生病要先治理氣,時間久了就要疏通經絡。」我曾經推究這個道理來治療腫脹,不管是先腫後脹,還是先脹後腫,我都會在治療腫脹的各種方劑中,加入一些行氣通絡的藥物,效果往往很好。因此,我治療腫脹的病症時,會抓住重點,簡化複雜的病情。首先區分病症是寒性還是熱性,是虛症還是實症,臨症時追溯病因,再決定用什麼藥。

例如,因為寒邪侵犯皮膚而形成氣腫的,就像林氏所說的「膚脹屬於肺」。我會用葉氏的五皮飲,加上生香附、紫蘇嫩枝、新鮮蔥鬚等藥物,用辛辣的藥物來疏通經絡之氣,以消除腫脹。如果是寒邪鬱積在下焦而形成的水腫,也就是《金匱要略》所說的「石水、正水」,我會用麻附五皮飲,並且加重澤蘭梗的用量到五六錢,用溫性的藥物來疏通經絡之氣,以消退腫脹。如果是寒飲侵入肺部,導致肺氣不暢,而先出現喘息然後才出現腫脹的,也就是《金匱要略》所說的「溢飲肢腫,支飲咳逆」,輕微的可以用麻杏三皮飲(蜜炙麻黃八分、光杏仁三錢、浙苓皮四錢、新會皮一錢半、生薑皮一錢、紫菀、前胡各二錢、牛蒡子一錢半。這就是葉氏的驗方);稍微嚴重的用白果定喘湯;嚴重的用小青龍湯,但要加入茯苓皮和石膏(生石膏、浙苓皮各一兩,先煎煮湯代替水),用宣肺降氣的方法來排除體內的水分。

如果是寒濕滯留在脾臟,導致脾臟運化失常,而先出現腫脹然後才出現喘息的,就像《內經》所說的「所有濕腫脹滿,都與脾有關」。輕微的可以用大橘皮湯;稍微嚴重的用杏蘇胃苓湯(光杏仁三錢、蘇子一錢半、製蒼朮八分、真川樸一錢、赤茯苓、桑白皮各三錢、廣陳皮、豬苓、澤瀉、大腹皮各一錢半、春砂仁五分、生薑皮八分。這個方子去掉杏仁和蘇子,李惺庵先生稱之為加減胃苓湯。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各種水腫,根據寒熱虛實的情況加減藥物,用起來效果很好);嚴重的用加減實脾飲(老於術二錢、浙茯苓三錢、川樸一錢、青化桂、黑附塊各五分、廣木香、酒炒木瓜各八分、生薑皮一錢、大紅棗三枚、再用沉香磨汁沖服四匙。這個方子去掉沉香和肉桂,加入草果、炮薑、大腹皮、陳皮、炙甘草,《濟生方》稱之為實脾飲,可以用來治療陰水發腫,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用溫脾利濕的方法來降氣。

如果是風熱侵入肺部,導致肺氣腫盛,無法正常調節水道,造成上半身腫脹而喘息的,這在中醫稱為肺痹,在西醫稱為肺積氣。如果風邪重於熱邪,就用越婢加半夏湯,來疏散風熱,降低肺氣;如果熱邪重於風邪,就用葦莖藶棗湯(新鮮葦莖,也就是活水蘆根青色的部分、冬瓜子各一兩,先煎煮湯代替水,加入光桃仁七粒、生薏苡仁五錢、葶藶子二錢、大紅棗兩枚),或者用荷杏石甘湯(蘇薄荷八分、光杏仁、瓜蔞皮各三錢、霜桑葉、青連翹各二錢、焦梔皮一錢半,用生石膏研成細粉八錢、生甘草細梢八分,先煎煮湯代替水。這些都是葉氏的驗方),再配合清肺葶藶丸(葶藶隔紙炒、川貝、木通各一兩、光杏仁、木防己各二兩,研成細末,用紅棗肉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二三錢。這是李惺庵先生的驗方),來宣洩氣熱以消除腫脹和麻痹。

如果是濕熱壅塞在肺部,造成肺部水腫脹滿,無法向下輸送到膀胱,導致小便不通而出現喘息和腫脹的,這在中醫稱為肺水,在西醫稱為肺積氣和積水。如果是濕邪鬱積,熱邪蒸發,就用枇杷葉煎(枇杷葉去掉毛和筋,剪碎一兩、浙苓皮五錢,先煎煮湯代替水,加入光杏仁十粒、生薏苡仁三錢、淡豆豉、飛滑石各一錢半、黑梔皮、川通草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