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26)
第一編 傷寒要訣 (26)
1. 第十三節,六經總訣
邪留氣分,每易疏透,輕則自汗而解,重則解以戰汗、狂汗;邪留血分,恆多膠滯,輕則發疹而解,重則解以發癍、發瘡。
秀按,氣,輕清也。正虛邪實,邪氣與正氣爭,則發戰汗出而解;正不虛,邪已甚,正氣欲逼邪外出,與邪氣競爭,則發狂汗出而解;邪正俱衰,陰陽自和,則不戰不狂,汗自出而解。邪之從自汗、戰汗、狂汗而解者以此。至於血,重濁也。邪留血分,則邪氣遏伏甚重,急則從疹癍解,稍緩則從瘡瘍解,皆為外解。若邪不從外解而傳裡,則依附胃腸糟粕,必從大便解。傷寒重病然,溫熱伏邪然,時行疫病亦然。
《內經》治傷寒,只有汗下兩法,謂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已入於腑者,可下而已。又云: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治法何等直捷。余謂發表不但一汗法,凡發疹、發癍、發瘄、發痘,使邪從表而出者,皆謂之發表;攻裡亦不僅一下法,凡導痰、蠲飲、消食、去積、通瘀、殺蟲、利小便、逐敗精,使邪從里而出者,皆謂之攻裡。
秀按,此語極為明通。凡邪從外來,必從外去,發表固為外解,攻裡亦為外解,總之使邪有出路而已,使邪早有出路而已。即有人虛證實者,不過佐以托邪之法、護正之方,究當以祛邪為主。邪早退一日,正即早安一日,此為治一切感證之總訣。
邪去正乃安,故逐邪以發表攻裡為先;正足邪自去,故扶正以滋陰補陽為主。古人去病補虛,總不外發表、攻裡、滋陰,補陽四大要法。
秀按,凡治傷寒,必先去病,病去則虛者亦生,病留則實者亦死,不拘風寒暑濕溫熱疫癘,總以逐邪為功,宜發則發,宜攻則攻,不必論邪之同異。惟四損四不足,如大勞大欲及大病久病後,氣血兩虛,陰陽並虧,名為四損。若感時邪,正氣先虧,邪氣自陷,此為內傷兼外感。凡遇此等,不可以常法正治,當從其損而調之,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調之不愈者,稍以常法治之。一損二損,輕者或可挽回,重者治之不及;三損四損,化源已絕,枯魄獨存,雖盧扁亦無所施其技矣。若四不足:(一)氣不足。如氣不足以息,言不足以聽,或欲言而不能,感邪雖重,反無脹滿痞塞之證。(二)血不足。如面色萎黃,唇口刮白,或因吐衄血崩,或因產後亡血過多,或因腸風臟毒所致,感邪雖重,面目又無陽色。(三)陰不足。如五液乾枯,肌膚甲錯,感邪雖重,應汗不汗。(四)陽不足。如四肢厥逆,下利清穀,肌體惡寒,恆多泄瀉,至夜益甚,或口鼻冷氣,感邪雖重,反無發熱、燥渴、苔刺等症,此為虛中夾實。若遇此等,宜急峻補,虛症補回。感邪未盡,稍從感症法治之,但必辨虛多實多,或標急本急,細參現症脈舌,如虛多實少而為本急者,先補其虛以顧本;實多虛少而為標急者,先去其實以治標。若補後虛症不退,及加變症者危;去邪後正隨邪去,反現脫象者死。
白話文:
第十三節,六經總訣
病邪停留在氣分時,通常容易疏導透散,輕微的會透過自汗而解除,嚴重的則透過戰慄出汗或劇烈出汗(狂汗)來解除;病邪停留在血分時,往往較為黏滯難解,輕微的會透過發疹排出,嚴重的則透過發斑或生瘡來解除。
補充說明,氣屬輕清之質。若正氣虛弱而邪氣盛實,邪氣與正氣相爭,便會出現戰慄出汗而病癒;若正氣不虛,邪氣極盛,正氣欲將邪氣逼出,與邪氣激烈相爭,則會劇烈出汗(狂汗)而病癒;若邪正雙方皆衰弱,陰陽自然調和,則既無戰慄也無狂汗,僅自發出汗而解除。病邪之所以能透過自汗、戰汗或狂汗而消散,原因在此。至於血屬重濁之質,若邪氣滯留血分,代表邪氣壓伏深重,情況緊急時會透過發疹、出斑解除,稍緩則透過瘡瘍排出,這些都屬於從體表外解的方式。若邪氣不從外解而傳入體內,便會依附於腸胃糟粕,最終須從大便排出。無論傷寒重症、溫熱伏邪或流行疫病,皆是如此。
《內經》治療傷寒,僅有「發汗」與「瀉下」兩法,稱未入腑者可用汗法,已入腑者可用下法。又雲:發散表邪不必忌溫熱藥,攻瀉裡邪不必忌寒涼藥。治法何等直接了當。我認為發散表邪不僅限於出汗,凡使邪氣透過發疹、出斑、發痘等方式向外透散的,皆屬「發表」;攻裡也不僅限於瀉下,凡導除痰飲、消化積食、疏通瘀血、殺蟲、利小便、排敗精等使邪氣從體內排出的,皆屬「攻裡」。
補充說明,此說極為透徹。凡外來之邪,必從外祛除,發表固然是外解,攻裡亦是間接外解,核心在於讓邪氣有出路,且越早疏通越好。即使患者正氣虛弱,亦僅需輔以托邪護正之法,仍應以驅邪為主。邪氣早退一日,正氣便早恢復一日,此乃治療一切外感疾病的總原則。
驅邪才能使正氣安穩,故以發表攻裡為優先;正氣充足則邪自退,故扶正需以滋陰補陽為根本。古人治病補虛,總不離發表、攻裡、滋陰、補陽四大法。
補充說明,治療傷寒必先祛病,病去則虛弱者可生,病留則強壯者亦死。無論風寒暑濕或溫熱疫癘,皆以驅邪為要——當發散則發散,當攻瀉則攻瀉,無須拘泥邪氣性質差異。唯獨「四損」與「四不足」需特殊處理:如過度勞累、縱慾或重病久病後,氣血兩虛、陰陽俱損者,稱為四損。若此類虛損者感染時邪,正氣先衰而邪氣內陷,屬內傷兼外感。遇此情況不可常規治療,須依其虛損調理:肺損補氣、心損調營衛、脾損調飲食寒溫、肝損緩和中焦、腎損益精。若調理無效,再稍用常法。一至二損者,輕症或可輓回,重症難救;三至四損者,生機已絕,縱神醫亦束手。至於四不足:
(1)氣不足:呼吸微弱、語聲低微或欲言無力,即便感邪嚴重,亦無脹滿堵塞之象。
(2)血不足:面色萎黃、唇色蒼白,或因失血過多導致,感邪雖重卻無陽熱面容。
(3)陰不足:體液枯涸、皮膚乾裂,感邪嚴重時當汗而不汗。
(4)陽不足:四肢冰冷、腹瀉清穀、畏寒洩瀉夜間加劇,或口鼻氣息寒涼,感邪雖重卻無發熱、煩渴、舌刺等熱象,屬虛中夾實。
此類患者應急速峻補,待虛症改善後,餘邪未盡再稍用祛邪法,但務必辨別虛實多寡與標本緩急,細察症狀脈象舌苔。若虛多實少且本元急迫,先補虛以固本;實多虛少且標症急迫,先攻實以治標。若補後虛症未減或惡化者危,祛邪後正氣隨邪脫失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