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7)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7)

1. 第五節,傷寒兼疫(一名時行傷寒,通稱寒疫)

【因】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感而為病,長幼率皆相似,互相傳染。其所以傳染者,由寒氣中或挾厲風,或挾穢濕。病雖與傷寒相類,而因則同中有異。

【證】初起頭疼身痛,憎寒壯熱,無汗不渴,胸痞噁心,或氣逆作嘔,或肢懈腹痛。舌苔白薄,甚或淡灰薄膩。若傳裡後,亦有口渴便閉,耳聾神昏者,舌苔由白而黃,由黃而黑。

【脈】左略緊,右弦緩。

【治】春分後挾厲風而發,頭疼形寒獨甚者,蘇羌達表湯加鮮蔥白三錢、淡香豉四錢,辛溫發表;秋分前挾穢濕而發,身痛肢懈獨甚者,藿香正氣湯加蔥、豉,辛淡芳透。均加紫金片以解毒。如有變證,可仿正傷寒傳變例治之。

白話文:

原因

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覆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反覆涼爽,(人)受到(這些變化)影響而生病,無論老幼,症狀大都相似,而且互相傳染。傳染的原因是寒氣中夾帶了強烈的風邪或濕邪。雖然症狀與傷寒類似,但成因卻有相同也有不同。

症狀

初期頭痛身痛,怕冷發燒,不流汗也不口渴,胸悶噁心,或氣逆嘔吐,或四肢痠軟腹痛。舌苔白薄,甚至淡灰薄膩。如果傳到體內,還會口渴便祕,耳鳴神志不清,舌苔由白轉黃,由黃轉黑。

脈象

左側略緊,右側弦緩。

治療

春分後夾帶強風發病,頭痛形寒尤其嚴重者,蘇羌達表湯中再加新鮮蔥白三錢、淡香豉四錢,辛溫解表;秋分前夾帶濕邪發病,身痛四肢痠軟尤其嚴重者,藿香正氣湯中再加蔥、豉,辛淡芳香透散。兩種方劑都再加上紫金片解毒。如有變證,可以仿照治療傷寒傳變的原則治療。

秀按,時行寒疫,俞君區別挾厲風、挾穢濕兩因,按時求原,對症立方,確有見地。若其人素體陽虛,外寒直中陰經,陡然吐利腹痛,肢冷筋吊者,則為時行中寒,應仿陰證傷寒例治之。以予所驗,寒疫多發於四、五、六、七四個月。若天時晴少雨多,濕令大行,每多傷寒兼濕之證,藿香正氣湯加蔥豉紫金片,汗利兼行,避穢解毒,確是對病真方。若寒挾厲風,邪氣獨盛於表,而里無伏熱者,則活人敗毒散,每用三四錢,蔥豉湯泡服,亦奏膚功。即聖散子治寒疫,其功亦著。

白話文:

時行寒疫,俞君區分寒疫的兩種病因:挾厲風和挾穢濕,並根據時令尋找病源,針對病症開方,確實有獨到見解。如果病人本身陽氣虛弱,外寒直接侵犯陰經,突然出現嘔吐腹瀉腹痛,四肢冰冷筋骨抽搐的情況,就是時行中寒,應該按照陰證傷寒的治療方法來處理。根據我的經驗,寒疫多發生在農曆四、五、六、七月。如果天氣晴朗少雨,濕氣大行,則容易出現傷寒兼濕的症狀,可以用藿香正氣湯加蔥豉紫金片,既能發汗利水,又能避穢解毒,確實是治療這種病的有效藥方。如果寒氣挾帶厲風,邪氣獨盛於表,而內里沒有伏熱,則可以用活人敗毒散,每次用三到四錢,用蔥豉湯泡服,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聖散子治療寒疫,功效也很顯著。

廉勘,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感此非時之寒為寒疫;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感此非時之暖為溫疫。此皆四時之常疫也,通稱時疫。近世寒疫少,溫疫多,醫者尤宜注意。前哲吳坤安曰:治時疫,當分天時寒暄燥濕,病者虛實勞逸,因症制宜,不可執泥。如久旱天時多燥,溫疫流行,宜清火解毒,忌用燥劑;久雨天時多濕,民多寒疫,或兼吐瀉,宜燥濕散寒,忌用潤劑。此治時疫之正法也。

白話文:

天氣變化無常,春天應該溫暖卻反常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反常涼爽,感受這種非時節的寒冷就會得寒疫;秋天應該涼爽卻反常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常溫暖,感受這種非時節的溫暖就會得溫疫。這些都是四季常發生的疫病,統稱為時疫。近來寒疫較少,溫疫較多,醫生更應該注意。前輩吳坤安說:治療時疫,要區分天時寒暑燥濕,病人虛實勞逸,根據症狀施治,不可墨守成規。例如久旱天時乾燥,溫疫流行,應該清熱解毒,忌用燥熱藥物;久雨天時潮濕,百姓容易得寒疫,或伴隨嘔吐腹瀉,應該燥濕散寒,忌用滋潤藥物。這就是治療時疫的正確方法。

2. 第六節,風溫傷寒(一名風溫兼寒,俗稱風寒包火)

【因】伏氣溫病,感冷風搏引而發,或天時溫暖,感風寒鬱而暴發。一為伏氣,一為新感,病因不同,病勢亦輕重迥異。

【證】冷風引發伏溫者,初起必頭疼身熱,微惡風寒;繼則灼熱自汗,渴不惡寒,咳嗽心煩,尺膚熱甚;劇則鼻鼾多眠,語言難出,狀如驚癇,手足瘛瘲,面若火熏。舌苔初則白薄,邊尖紅燥,繼即舌赤苔黃,甚或深紅無苔。風寒搏束溫邪者,初起頭痛怕風,惡寒無汗;繼即身熱咳嗽,煩渴自汗,咽痛喉腫。舌苔白燥邊紅,甚則白燥起刺,或由白而轉黃。

【脈】右寸浮洪,左弦緩者,此新感引動伏氣,仲景所謂「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是也;甚則寸尺浮洪,且盛而躁,乃外風引動內熱,仲景所謂「傷寒七八日不解,時時惡風,舌上乾燥,大渴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是也;若右浮數,左弦緊,乃外寒束搏內熱,仲景所謂「心煩口渴,背微惡寒者」是也;發汗後,脈轉浮洪有力,仲景所謂「服桂枝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是也。

白話文:

【原因】由於體內潛伏的熱氣所致的溫病,遭遇寒風侵襲而誘發;或因天氣溫暖,寒風鬱結而突然發作。一種是體內潛伏熱氣,一種是新近感受,病因不同,病情輕重也大不相同。

【症狀】寒風引發潛伏溫病者,發病初期必定頭痛發熱,微惡寒風;接著灼熱自汗,口渴不惡寒,咳嗽煩躁,尺脈極熱;嚴重則鼻鼾多睡,言語困難,狀似驚風癲癇,手足麻木,面如火烤。舌苔初期白薄,邊尖紅燥,接著舌紅苔黃,甚至深紅無苔。風寒與溫邪交織者,發病初期頭痛怕風,惡寒無汗;接著發熱咳嗽,煩渴自汗,咽喉腫痛。舌苔白燥邊紅,嚴重則白燥刺起,或由白轉黃。

【脈象】右寸脈浮洪,左寸脈弦緩,這是新感引動潛伏熱氣,猶如仲景所說「發汗後,身灼熱者,謂之風溫」;嚴重時寸尺脈浮洪,而且盛而躁動,這是外風引動內熱,猶如仲景所說「傷寒七八日不解,時時惡風,舌上乾燥,大渴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熱結在裡,表裡俱熱」;如果右寸脈浮數,左寸脈弦緊,這是外寒束搏內熱,猶如仲景所說「心煩口渴,背微惡寒者」;發汗後,脈轉浮洪有力,猶如仲景所說「服桂枝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

【治】冷風引發伏熱,先與蔥豉桔梗湯,輕清疏風以解表;繼與新加白虎湯,辛涼泄熱以清裡,裡熱大盛,已見風動瘛瘲者,速與羚角鉤藤湯,甘鹹靜鎮以熄風;終與人參白虎湯加鮮石斛、梨汁、蔗漿等,甘寒救液以善後。若風寒搏束內熱,先與新加三拗湯,減輕麻黃,重加牛蒡,微散風寒以解表;繼與連翹梔豉湯加嫩桑芽、鮮竹葉,輕泄溫邪以清裡。

白話文:

治療因冷風引發的內熱:

  1. 先服用「蔥豉桔梗湯」:清散風熱,疏通表層。
  2. 再服用「新加白虎湯」:清熱解毒,瀉熱清裡。若內熱旺盛,出現風動抽搐的症狀,應立即服用「羚角鉤藤湯」:平息風熱,止痙鎮靜。
  3. 最後服用「人參白虎湯」加上「石斛」、「梨汁」和「甘蔗汁」等:清熱補液,善後調理。

若風寒交結內熱:

  1. 先服用「新加三拗湯」:減輕麻黃用量,增加牛蒡用量,微微散寒解表。
  2. 再服用「連翹梔豉湯」加上「嫩桑芽」和「鮮竹葉」:輕泄溫熱,清熱解毒。

其間痰多者加淡竹瀝兩瓢、生薑汁兩滴和勻同沖;食滯者加生蘿蔔汁兩大瓢、枳實汁兩小瓢和勻同沖;見疹者加炒牛蒡三錢、活水蘆筍一兩;喉痛者,加金果欖一錢、安南子三枚、制月石五分,吹加味冰硼散(冰片一分,硼砂一錢,風化硝、山豆根、青黛、膽礬、牛黃各二分,吹喉最效。

白話文:

如果痰多,就加兩瓢淡竹瀝和兩滴生薑汁,一起冲服;如果食滯,就加兩大瓢生蘿蔔汁和兩小瓢枳實汁,一起冲服;如果長疹子,就加三錢炒牛蒡和一兩活水蘆筍;如果喉嚨痛,就加一錢金果欖、三枚安南子、五分制月石,並吹入加味冰硼散(冰片一分、硼砂一錢、風化硝、山豆根、青黛、膽礬、牛黃各二分),吹喉效果最佳。

如痰涎壅塞,以鵝翎蘸桐油和皂莢末少許探吐;喉已成癰者,以喉針刺患處流膿,膿淨自愈),總以肅清肺胃為要法。

秀按,風溫四時皆有,惟春為甚。新感從口鼻而內襲三焦,伏氣多匿於膜原,或內舍於營,二證屬於肺胃者,照俞君按證施治,自能奏效。若邪伏膜原,初用微發其汗後,風寒之表邪雖解,而膜原之伏邪,尚欲出而不能遽出,證必寒熱如瘧,胸膈痞滿,心中懊憹,嘔吐不食。速用柴胡達原飲開達膜原,使伏邪外潰,熱從外透。此時辨其為燥熱,則用新加白虎湯,辛涼甘寒以清泄之;為濕熱,則用增減黃連瀉心湯,苦辛淡滲以清利之。如有下證,辨其輕重緩急,酌用諸承氣法引而竭之。若內舍於營,證較膜原伏邪為尤急,初用蔥豉桔梗湯辛涼發汗後,表邪雖解,暫時熱退身涼,而胸腹之熱不除,繼即灼熱自汗,煩躁不寐,神識時清時昏,夜多譫語,脈數舌絳,甚則肢厥脈陷,急宜清透營熱,使伏熱轉出氣分,氣宣衛泄,或從疹癍而解,或從狂汗而解。輕則玳瑁鬱金湯,重則犀地清絡飲,皆可選用;劇則紫雪品行軍散,歷驗如神。

白話文:

如果痰液堵塞,可用鵝毛沾上桐油和皁莢末少量探吐;喉嚨已經化膿的,用喉針刺患處流出膿液,膿液清淨後會自然痊癒。總的來說,肅清肺胃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

附註:

風溫四季都可能發生,但以春天最為嚴重。新發的風溫從口鼻進入體內,侵襲三焦,伏氣多藏於膈膜,或者深入營血,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肺胃病證。按照俞君的辨證施治,都能取得療效。

如果邪氣伏於膈膜,初期用微發汗的藥物,雖然表面的風寒之邪解除了,但膈膜中的伏邪還想出來,卻一時不能出來,症狀一定會像瘧疾一樣寒熱交作,胸膈痞滿,心中煩悶,嘔吐不進食。趕快使用柴胡達原飲打開膈膜,讓伏邪排出體外,熱氣從體表透出。此時辨別是燥熱,就用新加白虎湯,辛涼甘寒來清泄;是濕熱,就用增減黃連瀉心湯,苦辛淡滲來清利。如果伴有下痢的症狀,辨別輕重緩急,酌情使用承氣類藥物引而出之。

如果邪氣深入營血,證狀會比膈膜伏邪更急。初期用蔥豉桔梗湯辛涼發汗,雖然表邪解除了,暫時退熱身涼,但胸腹中的熱氣未除,接著就會發熱自汗,煩躁不寐,神志時而清醒時而昏迷,晚上說胡話,脈數舌絳,嚴重的還會肢體厥冷脈象虛陷,急需要清透營中之熱,讓伏熱轉出氣分,氣血宣暢,衛氣得以發散,可能會從疹癍或狂汗中解出。病情較輕的可以用玳瑁鬱金湯,病情較重的可以用犀地清絡飲,都很適合使用。病情嚴重的可以用紫雪、行軍散,驗證起來就像神效一樣。

廉勘,伏溫自內發,風寒從外搏,而為內熱外寒之證者,予治甚多。重則麻杏石甘湯加連翹、牛蒡、桑葉、丹皮;輕則桑菊飲加麻黃,惟麻黃用量極輕,約二分至三分為止,但取其輕揚之性,疏肺透表,效如桴鼓。奈吳鞠通,溫病初起惡風寒者,主用桂枝湯解肌,豈知桂枝辛熱灼營,溫病忌用。洄溪批葉案云:風溫證服桂枝、生薑,必吐血,甚則失音。吳氏豈未之見耶?宜乎夢隱譏其誣聖誤世也。鞠通又謂:溫病忌汗,最喜解肌。予讀《傷寒論》「病人臟無他病」條:發汗則愈;「病常自汗出」條:鬚髮其汗則愈,並主桂枝湯。可見桂枝湯是風寒發汗之劑,非外寒搏內熱之劑也。王大昌謂「鞠通《溫病條辨》一書,以桂枝湯為治溫首方」,更屬可議,洵不誣焉。

白話文:

廉勘

,是指內伏的溫邪,與外來的風寒相搏擊,而導致內熱外寒證。我治療過很多這樣的患者。如果病情嚴重,則在「麻杏石甘湯」中加入連翹、牛蒡、桑葉、丹皮。病情較輕的,則在「桑菊飲」中加入少量麻黃,但麻黃用量極少,約二分至三分,只用它輕揚的性質來疏通肺氣、透發表邪,效果非常顯著。但是,吳鞠通在《溫病論》中,認為溫病初期畏懼風寒的患者,應該主要用「桂枝湯」來解肌。殊不知,桂枝辛熱,會灼傷營氣,溫病忌用。洄溪批葉案中提到:風溫證服用了桂枝、生薑,必定會吐血,嚴重的還會失聲。吳鞠通難道沒見過這些案例嗎?難怪夢隱會批評他誣蔑前賢、誤導後世。吳鞠通還說:溫病忌諱發汗,最喜歡解肌。我看《傷寒論》中,「病人臟無他病」條中說:發汗就會痊癒;「病常自汗出」條中說:用汗液洗髮可以痊癒,都主張用桂枝湯。可見桂枝湯是風寒發汗的藥方,並不是外寒搏擊內熱的藥方。王大昌認為「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一書,以桂枝湯為治療溫病的首要方劑」,更加值得商榷,一點都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