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8)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8)

1. 第七節,風濕傷寒(即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故通稱痹證,《傷寒論》總名濕痹,風勝者名風濕,寒勝者名寒濕)

【因】先傷於濕,復兼風寒。但傷濕須分內外:濕從外受者,多由於居濕涉水,汗雨沾衣;濕從內傷者,多由於恣飲茶酒,貪食瓜果。《內經》通稱曰「痹」,又分其同中之異,有行痹、著痹、痛痹三種,實則皆風寒濕三氣所襲,流注經絡而成。

【證】濕痹則一身重痛,關節尤疼,肢體則麻木不仁,頭痛惡寒,身熱心煩,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風濕多傷在上,肩背麻木,手腕硬痛,頭重鼻塞,惡風微汗,一身痛無定處;寒濕多傷在下,腿腳木重,足膝疼酸,狀如石墜,怕冷無汗,一身痛有定處,在皮則頑不自覺,在肉則四肢不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脈則血凝不流,在骨則重而不舉。濕勝則舌多白滑而膩,風勝則舌多白薄而潤,寒勝則舌多白滑而淡。

白話文:

【病因】如果先受到濕氣侵襲,後又遭遇風寒。濕氣的傷害需區分內外:外受濕氣通常發生在居住在潮濕環境或涉水後,汗水或雨水沾染了衣物;內受濕氣則是因為過度飲用茶酒,或者過量食用瓜果導致的。《內經》中將這種情況總稱為「痹」,並且進一步細分為「行痹」、「著痹」和「痛痹」三種類型,實際上都是由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經絡受損造成的。

【症狀】濕痹會使人感到全身沈重疼痛,關節特別疼痛,四肢會出現麻木不靈的現象,頭痛且畏寒,身體發熱,心中煩躁,小便不通暢,大便反而快速。風濕病多影響上半身,使人肩背麻木,手腕疼痛,頭重鼻塞,畏風並有微汗,全身疼痛位置不定;寒濕病則主要影響下半身,使腿腳沈重,腳踝和膝蓋疼痛發酸,感覺像被石頭壓著一樣,怕冷且不出汗,全身疼痛位置固定,在皮膚上感覺不到,在肌肉上則四肢失去知覺,在筋膜上則使關節彎曲無法伸展,在脈搏上則血液凝滯無法流通,在骨骼上則感到沈重且無法抬起。

【舌苔】濕氣過盛時,舌苔會呈現白色滑膩的狀態;風氣過盛時,舌苔會呈白色薄潤;寒氣過盛時,舌苔會呈現白色滑膩且略帶淡色。

【脈】沉濡而細者,《內經》所謂「濕氣勝者為著痹」,《傷寒論》所云「濕痹之候」也;浮濡弦緩者,《內經》所謂「風氣勝者為行痹」,《傷寒論》所云「風濕相搏」是也;沉濡弦遲者,《內經》所謂「寒氣勝者為痛疫」,《傷寒論》所云「中寒濕」是也。

【治】著痹燥濕為君,佐以祛風散寒,藿香正氣湯加羌活、防風各錢半;行痹疏風為君,佐以散寒燥濕,桂枝橘皮湯加制川烏五分、製蒼朮一錢;痛痹散寒為君,佐以祛風滲濕,蘇羌達表湯加酒炒延胡、全當歸各錢半。此為三痹分治之法。

白話文:

【脈象】 沉濡而細的脈象,《黃帝內經》中說「濕氣盛則會得痹症」,《傷寒論》中說「濕痹的徵兆」也是這種脈象;浮濡弦緩的脈象,《黃帝內經》中說「風氣盛則會得痹症」,《傷寒論》中說「風濕相搏」也是這種脈象;沉濡弦遲的脈象,《黃帝內經》中說「寒氣盛則會得痛痹」,《傷寒論》中說「中了寒濕」也是這種脈象。

【治療】 著痹(濕痹):以燥濕為主要治療方法,輔助祛風散寒,使用藿香正氣湯加羌活、防風各半錢; 行痹(風濕痹):以疏風為主要治療方法,輔助散寒燥濕,使用桂枝橘皮湯加制川烏五分、制蒼朮一錢; 痛痹(寒濕痹):以散寒為主要治療方法,輔助祛風滲濕,使用蘇羌達表湯加酒炒延胡、全當歸各半錢。這就是三痹分治的方法。

有時獨用蘇羌達表湯加川桂枝、光桃仁各錢半,小活絡丹(制川烏、制草烏、制南星各六兩,明乳香、淨沒藥、乾地龍各二兩二錢,刨花水為丸,每丸約重一錢,輕服一丸,重服二丸,燒酒磨汁沖服)用流水、陳酒各半煎服。此為三痹合治之法。凡新病在皮肌血脈者,已歷驗不爽矣。

若留連筋骨,久而不痛不仁,手足癱瘓者,必要壯筋健骨為君,佐以活血行氣,蠲痹防痿湯(煅透羊脛骨二錢、炙酥虎脛骨一錢、酒炒透蹄筋一錢、鹽水炒杜仲三錢、酒炒川斷二錢、炙去毛狗脊二錢、制淮牛膝三錢、骨碎補六錢、生黃耆一兩、全當歸三錢,酒、水各半煎服)調下一粒金丹,番木鱉煨去油、五靈脂、制草烏、乾地龍、芸香各一兩五錢,明乳香、淨沒藥,當歸各七錢五分,當門子二錢五分,陳京墨一錢五分燒煙盡,各研細末,再合研勻,糯米糊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極重二丸,藥湯化下,或溫酒磨下,久服庶可收功。

白話文:

有時單獨使用蘇羌達表湯,加上川桂枝和光桃仁各半錢,小活絡丹(由川烏、草烏、南星各六兩,乳香、沒藥、地龍各二兩二錢製成,刨成木屑狀製成丸,每丸約一錢,輕症服用一丸,重症服用二丸,用燒酒磨成汁液服用)用清水和陳酒各半煎服。這是治療三痺合證的方法。所有新發的疾病,病在皮肉血管內的,經過驗證都十分有效。

若已經蔓延到筋骨之中,時間很長疼痛和麻木不仁的,手腳癱瘓的,必須以壯筋健骨藥為君藥,佐以活血行氣的藥物,蠲痹防痿湯(由煅透羊脛骨二錢、炙酥虎脛骨一錢、酒炒透蹄筋一錢、鹽水炒杜仲三錢、酒炒川斷二錢、炙去毛狗脊二錢、淮牛膝三錢、骨碎補六錢、生黃耆一兩、全當歸三錢組成,酒和水各半煎服)送服一粒金丹,番木鱉除去油脂煨製、五靈脂、草烏、地龍、芸香各一兩五錢,乳香、沒藥、當歸各七錢五分,當門子二錢五分,陳京墨一錢五分燒成灰,全部研磨成細末,再混合研磨均勻,糯米糊製成丸,大小如雞頭子,每次服用一丸,重症最多兩丸,用藥湯送服,或用溫酒磨汁送服,長期服用纔有效果。

秀按,風濕傷寒,一田野間俗名耳。俞君遵守經旨,因症施治,精切不磨,洵不愧積學之老名醫也。但此證新而輕淺,能任辛散香燥者,極易奏功。予曾用五苓散加羌防治著痹,桂枝加二烏治行痹,麻黃湯加朮附治痛痹,效如桴鼓。若久而深重,血瘀化火,液郁化痰,皮膚不榮,經絡時疏,大筋軟短,小筋弛長,手足麻痹,骨痿於床者,最難奏效。俗謂「痛風易治,木風難醫」,真閱歷之諺也。惟有用《外臺》竹瀝湯,化下丹溪神效活絡丹,生津滌痰,活血通絡,以漸取效。間服史國公酒,養血祛風,舒筋活絡。一面囑病家訪求善針者,七日一針,二七一針,以疏通其脈絡,內外並治而已。

白話文:

趙秀:「風濕傷寒」只是鄉野間的俗稱。俞醫生遵循經典,根據不同的症狀對症下藥,精準細緻,愧不愧為學識淵博的名醫。不過這種病症如果比較新發且輕微,使用辛辣溫熱散寒的藥物,很容易見效。我曾經用「五苓散」加上羌活來治療痹症,「桂枝」加上兩味烏藥來治療行痹,「麻黃湯」加上朮和附子來治療痛痹,效果立竿見影。但如果病症已經根深蒂固,氣血瘀滯化火,液體凝結化痰,皮膚失去光澤,經絡時而疏通時而閉塞,大筋軟弱短小,小筋鬆弛拉長,手足麻痹,骨骼萎縮在牀上者,最難治療。俗話說「痛風好治,木風難醫」,這句諺語確實是閱歷豐富的總結。只有使用《外臺祕要》中的「竹瀝湯」,化解丹溪的「神效活絡丹」,生津化痰,活血通絡,才能逐漸見效。期間服用「史國公酒」,養血祛風,舒筋活絡。另一方面,建議病人尋找善於針灸的人,七天針灸一次,兩次療程後針灸一次,疏通經絡,內外兼治而已。

廉勘

「痹」誤作「庳」,肢體失其感覺,重著而不能移動也。風寒濕三氣固可合成,即風濕熱三氣亦可合成。初病侵襲經氣,繼必留連血絡,終則殘害腦筋。故其證始而痛,繼而痹,終而痿。

痛尚易治,《內經》論行痹、痛痹,後世皆稱為痛風,以活血祛風,宣通經隧為首要,羌防行痹湯為主(羌活、防風各一錢,秦艽、川斷各二錢,威靈仙、全當歸各二錢,明乳香、淨沒藥、杜紅花各五分,先用童桑枝、青松針各一兩,煎湯代水。顧松園經驗方),古歌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

白話文:

廉勘

「痹」字常被誤寫成「庳」,指的是肢體失去感覺,沉重而無法移動的狀態。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可以共同造成這種病症,同樣地,風濕熱三種氣候因素也可以共同造成這種病症。疾病初期會侵襲經絡,繼而停留在血脈中,最終會損害腦筋。因此,此病症一開始表現為疼痛,接著發展為痹症,最終會導致痿症。

疼痛尚且容易治療,《內經》中所提到的行痹、痛痹,後世統稱為痛風。治療痛風的首要原則是活血祛風,疏通經絡,以羌防行痹湯為主方。(羌活、防風各一錢,秦艽、川斷各二錢,威靈仙、全當歸各二錢,明乳香、淨沒藥、杜紅花各五分,先用童桑枝、青松針各一兩,煎湯代水。此方為顧松園經驗方。)古歌中也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說法。

若肩背腰腿及周身疼痛,痛有定處,重著不移者,寒凝血瘀也,以通瘀散寒,宣通絡脈為正法,身痛逐瘀湯加減(全當歸、光桃仁、絡石藤各三錢,片薑黃、杜紅花、川芎各八分,淮牛膝、五靈脂酒炒、虎頭蕉、秦艽各錢半,清炙草七分。

王清任經驗方),化下續命丹(小活絡丹原方加羌活、天麻、殭蠶各二兩,白附子、全蠍、辰砂、雄黃、輕粉各一兩,片腦錢半,當門子一錢二分五釐,同研細末,後入冰麝研勻,糯米粉糊丸,每丸計重五分,蠟匱。一名神授保生丹,較小活絡丹功用尤宏,輕服一丸,重服二丸)。

白話文:

如果肩、背、腰、腿以及全身疼痛,疼痛固定於某處,重壓不動,這是寒氣凝結、血瘀造成的。治療方法是以通瘀散寒、疏通經絡為原則,可以加減使用身痛逐瘀湯(組成:當歸、桃仁、絡石藤各三錢,薑黃、紅花、川芎各八分,牛膝、靈脂炒、虎頭蕉、秦艽各錢半,炙草七分)。

經驗方

化服續命丹(在小活絡丹的原方基礎上,加入羌活、天麻、殭蠶各二兩,白附子、全蠍、辰砂、雄黃、輕粉各一兩,片腦錢半,當門子一錢二分五釐,研磨成細末,最後加入冰麝研勻,用糯米粉糊製成丸劑,每丸重五分,置於蠟盒中保存。別名為神授保生丹,其功效比小活絡丹更為顯著,輕症服用一丸,重症服用二丸)。

外用馮了性酒遍擦周身痛處(用洋絨布浸擦),內外並治,屢收敏效。失治則風寒外邪、絡瘀內傷均從熱化,凡辛散風寒燥烈藥皆忌,曾用俞氏五汁一枝煎合清宣瘀熱湯(活水蘆筍、鮮枇杷葉各一兩,旋覆花三錢包,新絳錢半,青蔥管二寸切,廣鬱金汁四匙沖。常熟曹仁伯經驗方),歷治多驗。

若著痹,世皆稱麻木不仁,俗稱「木風」,較痛風已進一層,由絡瘀壓迫腦筋,腦筋將失覺動之能力,丹溪翁所謂「麻是氣虛,木是濕痰瘀血」是也,初用除濕蠲痹湯加減(杜蒼朮、赤苓各二錢,生於朮、澤瀉、廣皮各錢半,川桂枝八分,拌研滑石四錢包,淡竹瀝三瓢,薑汁三滴,和勻同沖,先用酒炒桑枝、青松針各一兩,煎湯代水。林義桐經驗方)調下小活絡丹一二丸。

白話文:

外用: 將馮了性酒擦拭全身疼痛部位(用羊絨布浸泡馮了性酒擦拭),內外同時治療,可迅速見效。治療不當,則風寒外邪、絡瘀內傷都會轉化為熱症,凡是辛散風寒、燥烈之藥物都應禁用。曾使用俞氏的「五汁一枝煎」搭配「清宣瘀熱湯」(鮮蘆筍、鮮枇杷葉各一兩,旋覆花三錢包,新絳半錢,青蔥兩寸切段,廣鬱金汁四匙沖入。這是常熟曹仁伯的經驗方),治療多次後驗證有效。

若患有痹症: 世人常稱麻木不仁為「痹」,俗稱「木風」,比痛風更嚴重,是由於絡瘀壓迫腦部,腦部逐漸失去知覺和運動能力。丹溪翁說:「麻是氣虛,木是濕痰瘀血」就是這個意思。初期使用「除濕蠲痹湯」加減(杜仲、赤茯苓各二錢,生於術、澤瀉、廣皮各一錢半,川桂枝八分,拌研滑石四錢包,淡竹瀝三瓢,薑汁三滴,和勻後共同沖服,先用酒炒桑枝、青松針各一兩,煎湯代替水。這是林義桐的經驗方)調下小活絡丹一到兩丸。

如已濕鬱化熱,留滯關節肢絡,當用防己苡仁湯(酒炒木防己、杜赤豆、川萆薢、大豆卷、綿茵陳各三錢,晚蠶沙四錢包,製蒼朮、宣木瓜各八分,川柏五分,木通一錢,先用生苡仁、酒炒桑枝各一兩,煎湯代水。耶溪胡在茲驗方)送下桃仁控涎丹(桃仁泥、煨甘遂、制大戟、白芥子各一兩,薑汁、竹瀝搗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丹溪心法》附余方),峻逐濕熱痰瘀,宣經隧以通絡脈。

白話文:

如果濕熱內鬱,停留在關節筋絡中,應當使用防己苡仁湯(酒炒木防己、杜赤豆、四川萆薢、大豆卷、綿茵陳各三錢,晚上將蠶沙四錢包起來,製熟的蒼朮、宣木瓜各八分,川柏五分,木通一錢,先用生苡仁、酒炒桑枝各一兩,煎煮湯液代替水服用。這是耶溪胡提供的驗證方)。再服下桃仁控涎丹(桃仁泥、煨甘遂、制大戟、白芥子各一兩,用薑汁、竹瀝搗成糊狀製成丸藥,像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七到十丸。《丹溪心法》中附錄的方劑),以峻烈的方式驅除濕熱痰瘀,疏通經絡,暢通脈絡。

外用電氣療法,以催促血行,刺激腦筋,屢收全效。至已由痹而痿,四肢癱瘓,則神經麻痹,全失知覺運動之作用。長沙雖有「經熱則痹,絡熱則痿」之說,然有上下左右之別。凡上截癱、右肢癱者,多屬陽虛陰凝,每用清任補陽還五湯,送下人參再造丸;下截癱、左肢癱者,多屬陰虛絡熱,每用仲淳集靈膏,或用四物絳覆湯,送下顧氏加味虎潛丸,間用河間地黃飲子去萸、味、桂,或用鞠通專翕大生膏。外治仍用電氣療法,亦可十愈五六。

白話文:

適用於中醫痺證、痿證的電氣療法,透過促進血液循環與刺激神經,往往能將病症完全治癒。若病情嚴重,導致肢體麻痺無法活動,這表示神經已經麻痺,失去了知覺與運動功能。長沙的古籍曾說:「陽經氣血不通會導致痺證,絡脈氣血不通會導致痿證。」然而痺證與痿證又有所區分:半身癱瘓或右側肢體癱瘓,多半是陽虛陰凝所致,常使用清任的「補陽還五湯」灌服,再搭配「人參再造丸」服用;下半身癱瘓或左側肢體癱瘓,多半是陰虛絡脈有熱所致,常使用仲淳的「集靈膏」或「四物絳覆湯」灌服,再搭配顧氏的「加味虎潛丸」服用。有時候也使用河間的「地黃飲子」,但去掉萸、味、桂三味藥材,或使用鞠通的「專翕大生膏」。外用療法上,仍然使用電氣療法,十個患者中有五六個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