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27)

回本書目錄

第一編 傷寒要訣 (27)

1. 第十三節,六經總訣

廉勘,凡時感病,夾脾虛者難治,夾腎虛者尤難治。蓋外感邪氣,多從汗下清泄而外解,若夾脾虛者,脾陽虛則表不能作汗,脾陰虛則里不任攻下,或得汗矣則陽氣隨汗而脫,或得下矣則陰氣從下而脫。即純用清泄,中氣亦不克支持,藥愈涼而邪愈遏,脾氣不得上升,往往中滿便泄,氣怯神倦,卒至自汗氣脫而死。又夾腎虛者,有陰虛陽虛之分。陽虛者,一經汗下清利,則脫絕之症隨見;陰虛者,一經汗下溫散,則枯竭之症隨見。往往邪未去而正氣即脫,到此虛實關頭,必須時時診察。

白話文:

【第十三節,六經總訣】

根據臨床觀察,凡是時令外感病兼有脾虛的患者,治療較為困難;若兼有腎虛的患者則更為難治。因為外感邪氣大多透過發汗、瀉下或清熱等方法使邪氣外散而解除,但如果患者兼有脾虛:

  • 脾陽虛:體表無法順利發汗;
  • 脾陰虛:體內無法承受瀉下法的攻伐。

即使勉強發汗,陽氣可能隨汗流失而虛脫;或勉強使用瀉下法,陰氣可能因瀉下而耗竭。即便純粹使用清熱洩邪的藥物,中氣(脾胃功能)也難以支撐,藥物越寒涼,邪氣反而更受遏阻,脾氣無法升發,常導致腹脹、腹瀉、氣虛神疲,最終因自汗不止、元氣耗脫而死亡。

至於兼有腎虛的患者,又分為陰虛陽虛兩類:

  • 腎陽虛:一旦使用發汗、瀉下或清利之法,陽氣脫絕的危症立即顯現;
  • 腎陰虛:一旦使用發汗、瀉下或溫散之法,陰液枯竭的危症也會迅速出現。

這類患者常因邪氣未除而正氣已先衰竭,在此虛實交錯的關鍵時刻,醫者必須反覆診察病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