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9)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9)

1. 第八節,濕溫傷寒(一名濕溫兼寒)

【因】伏濕醞釀成溫,新感暴寒而發,多發於首夏、初秋兩時。但濕溫為伏邪,寒為新邪,新舊夾發,乃寒濕溫三氣雜合之病,與暑濕兼寒,暑濕為伏氣,寒為新感者,大同小異。惟濕溫兼寒,寒濕重而溫化尚緩;暑濕兼寒,濕熱重而寒象多輕。

【證】初起頭痛身重,惡寒無汗,胸痞腰疼,四肢倦怠,肌肉煩疼,胃鈍腹滿,便溏溺少。舌苔白滑,甚或白膩浮漲。

【脈】右緩而滯,左弦緊。此濕溫兼寒,阻滯表分上中氣機,足太陽與足太陰同病也。

【治】首宜芳淡辛散,藿香正氣湯加蔥、豉,和中解表,法其搏柬之外寒;次宜辛淡疏利,大橘皮湯加川樸錢半、蔻末六分沖,宣氣利溺,化其鬱伏之內濕。寒散濕去,則醞釀之溫邪無所依附,其熱自清;即或有餘熱未清者,只須大橘皮湯去蒼朮、官桂,加焦山梔、綿茵陳各三錢,以肅清之,足矣。余詳「傷寒傳入太陰火化」條。

白話文:

【因】 由於濕邪潛伏而醞釀成溫熱病,再受到寒邪的突然侵襲而發病,多發生在初夏和初秋兩個季節。但是,濕溫為潛伏的邪氣,寒為新的邪氣,新舊夾雜發病,屬於寒、濕、溫三種邪氣混合的疾病,與暑濕兼寒的情況類似,暑濕為潛伏的邪氣,寒為新的邪氣。

【證】 發病初期,頭痛、身體沉重,惡寒無汗,胸悶、腰痛,四肢疲倦,肌肉痠痛,胃脘不適、腹脹,大便溏稀、小便減少。舌苔白而滑膩,甚至白膩浮腫。

【脈】 右手脈緩慢而澀滯,左手脈弦而緊。這是濕溫兼寒,阻滯表分和上焦中焦的氣機,足太陽經和足太陰經同時受到影響。

【治】 首要使用芳香、淡滲、辛散的藥物,如藿香正氣湯加上蔥、豉,調和中氣並解表,驅散外來的寒邪;然後使用辛淡、疏利、通竅的藥物,如大橘皮湯加上川樸、半夏、蔻仁各六分沖服,宣發氣機、利尿,化解鬱伏在體內的濕邪。寒氣散失、濕邪去除,那麼醞釀的溫邪就無處依附,熱邪自然會消退;即使還有餘熱未清的情況,只需要使用大橘皮湯去掉蒼朮和官桂,加上焦山梔、綿茵陳各三錢,肅清餘熱,就可以了。更多的內容詳見「傷寒傳入太陰火化」條。

秀按,濕溫兼寒,與傷寒兼濕證,大旨相同。須從濕未化熱與濕已化熱,及有無夾痰夾食,隨證酌治,庶免貽誤。

廉勘,濕溫兼寒,有發於首夏梅雨蒸時者,有發於仲秋桂花蒸時者。一則防有春溫伏熱,一則防有夏暑內伏,其因雖有溫暑之不同,而潛伏既久,醞釀蒸變,無一不同歸火化。又加以外寒搏束,往往郁之愈甚,則發之愈暴,全在初起一二日。藿、樸、蔥、豉,疏中發表,使寒濕從微汗而泄;蔻、苓、滑、通,芳透淡滲,使濕熱從小便而泄,汗利兼行,表裡雙解,自然寒散濕開,伏熱外達,易於措手。繼辨其濕多熱少,側重太陰,用苦辛淡溫法;熱多濕少,側重陽明,用苦辛淡涼法;濕熱俱多,則太陰陽明並治,當開泄清熱,兩法兼用。其法已詳於「傷寒兼濕」勘語中,茲不贅。

白話文:

註釋

濕溫病兼有寒證,和傷寒病兼有濕證的病情大體相似。必須根據濕邪是否化熱以及有無痰食夾雜來判斷證候,隨證治療,才能避免誤診誤治。

本文

濕溫病兼有寒證,有的發生在初夏梅雨時節,有的發生在仲秋桂花飄香時節。前者要考慮到春溫伏熱的因素,後者要考慮到夏暑內伏的因素。雖然病因有溫暑的不同,但是潛伏時間較長,蘊釀蒸化,最終都化為火熱。再加上外界的寒邪束縛,往往鬱滯得更加嚴重,發病就更加劇烈,關鍵在於發病初期一兩天。用藿香、朴硝、蔥白、豉汁等藥物疏散表邪,發散寒濕;用蔻仁、茯苓、滑石、通草等藥物芳香透達,淡滲利濕,使濕熱從小便排出。汗法和利法並用,表裡同治,自然能散寒化濕,伏熱外達,便於處理。再根據濕多熱少,偏重太陰證;熱多濕少,偏重陽明證的具體情況,分別使用苦辛淡溫法或苦辛淡涼法。具體用法已在「傷寒兼濕」的勘語中詳細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2. 第九節,春溫傷寒(一名客寒包火,俗稱冷溫)

【因】伏溫內發,新寒外束,有實有虛。實邪多發於少陽膜原,虛邪多發於少陰血分陰分。當審其因而分為少陽溫病、手少陰溫病、足少陰溫病,以清界限。

【證】膜原溫邪,因春寒觸動而發者,初起頭身俱痛,惡寒無汗;繼即寒熱類瘧,口苦脅痛;甚則目赤耳聾,膈悶欲嘔;一傳陽明而外潰,必灼熱心煩,大渴引飲,不惡寒,反惡熱,甚或神昏譫語,胸膈間癍疹隱隱,便閉溺澀。舌苔初則糙白如粉,邊尖俱紅,或舌本紅而苔薄白;繼即舌紅起刺,中黃薄膩;甚或邊紅中黃,間現黑點。

若溫邪伏於少陰,新感春寒引發者,在血分,初雖微惡風寒,身痛無汗,繼即灼熱自汗,心煩不寐,或似寐非寐,面赤唇紅,手足躁擾,神昏譫語,或神迷不語,或鄭聲作笑;內陷厥陰肝臟,狀如驚癇,時時瘛瘲,四肢厥逆,胸腹按之灼手。舌苔初則底紅浮白,繼即舌色鮮紅,甚則紫絳少津。

白話文:

【原因】 由於內潛的熱氣發作,加上新的寒氣外襲,所以病症會有實有虛的情況。實證邪氣多發於陽明經的表層,虛證邪氣多發於少陰經的血分和陰分。應根據其原因,將其分為陽明溫病、手少陰溫病、足少陰溫病,以釐清界限。

【證狀】 陽明經的溫邪,是因為春季的寒氣觸動而誘發的。初期時頭痛兼身痛,惡寒不發汗。接著出現寒熱交替的類似瘧疾的症狀,口苦、脅痛。嚴重時會出現眼睛發紅、耳鳴、胸悶欲嘔。一旦傳變到陽明經,就會出現體熱心煩、口渴喜飲、不惡寒反惡熱的症狀。甚至會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胸膈之間有隱隱的皮疹,大便不通、小便淋漓不暢。舌苔最初粗糙發白,猶如麵粉,邊緣和舌尖均發紅,或舌底發紅而舌苔薄白。接著舌頭發紅生刺狀突起,中間泛黃濕膩。嚴重時邊緣發紅、中間發黃,偶爾可見黑色斑點。

如果溫邪潛伏於少陰經,因新的春季寒氣引發,則屬於血分。初期雖然稍稍惡風寒,但全身痠痛不發汗。接著出現體熱自汗、心煩失眠,或似睡非睡、面色發紅、嘴脣發紅、手腳躁動、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或神志恍惚、不說話,或抽搐、發笑。如果邪氣內陷到厥陰肝臟,就會類似驚癇,時常抽搐、四肢厥冷,胸腹壓按起來感到灼熱。舌苔最初底層發紅,上面浮一層白色。接著舌色鮮紅,嚴重時呈紫紅色,舌面少津液。

在陰分,初起微微惡寒,身痛無汗相同,惟面多油光,尺膚熱甚,口乾齒燥,煩躁狂言,腰疼如折,小腹重痛,男則夢泄遺精,女則帶下如注,小便赤澀稠黏,狀如血淋;兼厥陰肝病,氣上撞心,時時欲厥,厥回則痙,痙後復厥,筋惕肉瞤,甚則兩目上視,或斜視,舌卷囊縮。

舌苔初則紫絳而圓;繼即胖嫩,根黃黑;終則深紫而赤,或干或焦,甚則紫而干晦,色如豬腰。

【脈】左弦緊,右弦滑而數,此外寒搏內熱,《內經》所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傷寒論》所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俗稱冷溫」是也;若右洪盛而躁,左反細弦搏數,此《內經》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病溫虛甚死」,亦即喻西昌所謂「既傷於寒,且不藏精,至春同時併發」是也。

白話文:

一開始感到輕微的惡寒,全身痠痛卻不冒汗,臉上卻油光滿面,手背特別熱,口乾舌燥,煩躁胡言亂語,腰部疼痛像斷裂一樣,小腹劇烈疼痛,男性則夢遺,女性則白帶如注,小便赤紅澀痛,黏稠如血;同時伴隨肝經病變,氣往上衝擊心臟,時常想昏厥,昏厥後就抽搐,抽搐完又昏厥,肌肉抽動,嚴重時眼睛向上或斜視,舌頭捲縮。

舌苔一開始是紫紅色且圓潤,接著變得肥厚柔軟,舌根呈黃黑色,最後變成深紫色且紅色,乾燥或焦黑,嚴重時則呈現紫色且乾燥晦暗,顏色像豬腰。

脈象左手寸脈弦緊,右手寸脈滑數,除此之外還有寒邪搏結內熱,《內經》說「冬天受寒,春天就容易得溫病」,《傷寒論》說「太陽病發熱口渴,不惡寒的屬於溫病,俗稱冷溫」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右手寸脈洪大而躁動,左手寸脈反而細弦搏數,這是《內經》說的「冬天不養精,春天就會得溫病,溫病虛弱過度就會死亡」,也就是西昌說的「既受寒邪,又沒有養精,等到春天就會同時發作」。

【治】膜原伏邪,由春感新寒觸發者,法當辛涼發表,蔥豉桔梗湯,先解其外寒。外寒一解,即表裡俱熱,熱結在裡,法當苦辛開泄,柴芩清膈煎,雙解其表裡之熱。如熱勢猶盛,癍疹隱隱者,新加白虎湯,更增炒牛蒡、大青葉各三錢,速透其癍疹。癍疹透後,但見虛煩嘔惡,心悸不寐者,尚有痰熱內擾也,只須蒿芩清膈煎去廣皮,加北秫米三錢、辰砂染燈心三十支,輕清以息其餘熱。

白話文:

如果病症是因為春天感受新寒而導致內在邪氣伏藏,應該先用辛涼發散的藥物,例如蔥豉桔梗湯,來解除外寒。外寒消除後,就會出現表裡俱熱的情況,熱氣積聚在內,這時需要用苦辛開泄的藥物,例如柴芩清膈煎,來同時解除表裡之熱。如果熱勢依然很強,並且有隱隱的疹子出現,可以服用新加白虎湯,並加入炒牛蒡和大青葉各三錢,幫助疹子快速透出。疹子透出後,如果出現虛煩嘔惡、心悸失眠等症狀,代表還有痰熱內擾,只需要用蒿芩清膈煎去廣皮,加入北秫米三錢、辰砂染燈心三十支,輕清地去除餘熱。

如癍疹既透,依然壯熱譫語,大便閉結,溺赤短澀而濁者,熱結小腸火腑也,急與小承氣湯去川樸,加川連、木通各一錢,清降其小腸之熱結,則二便利而神清矣。兼胸悶痰多者,陷胸承氣湯加益元散四錢包、淡竹葉二錢,峻下之。下後熱退身涼,則以《金匱》麥門冬湯(原麥冬、北秫米各三錢,西洋參、仙半夏各一錢,生甘草六分,大紅棗二枚)加生穀芽一錢、廣橘白八分,養胃陰,醒胃氣,以善其後。

白話文:

如果麻疹已經發出來,卻仍然發高燒、神志不清、大便不通、小便量少、顏色深黃而混濁,表示熱邪積結在小腸,應該立即服用「小承氣湯」,去掉川芎和蒼朮,增加川連、木通各一錢,以清熱瀉下小腸,這樣大便和小便就會通暢,神志也會清醒。如果同時有胸悶、痰多的情況,可以服用「陷胸承氣湯」,加入「益元散」四錢包、「淡竹葉」二錢,強力瀉下。瀉下之後,熱度退了、身體涼了,就可以服用金匱要略中的「麥門冬湯」(原麥冬、北秫米各三錢、西洋參、半夏各一錢、生甘草六分、大紅棗二枚),再加入生穀芽一錢、廣陳皮八分,滋養胃陰,醒脾胃之氣,以調理後續。

若少陰伏氣溫病,驟感春寒而發者,必先辛涼佐甘潤法,酌用七味蔥白湯、加減葳蕤湯二方,以解外搏之新邪;繼進甘寒復苦泄法,酌用犀地清絡飲、導赤清心湯二方,以清內伏之血熱。如兼痰迷清竅,神識昏蒙者,急與玳瑁鬱金湯,以清宣包絡痰火。服後如猶昏厥不語,急用犀羚三汁飲,以清宣心竅絡痰瘀熱,調下至寶丹,或衝入牛黃膏,其閉自開。開達後,如肝風內動,橫竄筋脈,手足瘛瘲者,急用羚角鉤藤湯,熄肝風以定瘛瘲。

白話文:

若少陰之氣隱伏而遇溫熱之病,突然感受春寒而發病,應先用辛涼佐以甘潤之法,酌情使用「七味蔥白湯」和「加減葳蕤湯」兩方,解在外侵犯的新邪;接著運用甘寒苦泄之法,酌情使用「犀地清絡飲」和「導赤清心湯」兩方,清裡伏之血熱。如兼有痰迷清竅,神智昏蒙,則速與「玳瑁鬱金湯」,以清宣包絡之痰火。服後如仍昏厥不語,則速用「犀羚三汁飲」,清宣心竅絡痰瘀熱,調服「至寶丹」,或沖入「牛黃膏」,使其閉塞自通。通達後,如肝風內動,橫竄筋脈,手足僵硬屈伸不利,則速用「羚角鉤藤湯」,熄肝風以定僵硬屈伸不利。

惟陰分伏熱,熱入精室,較熱入血室為尤深。欲火與伏火交蒸,轉瞬間陰竭則死,俗稱夾陰溫病,即屬此證,切忌妄與發表,亟亟清裡救陰,陶氏逍遙湯(西洋參、知母各三錢,鮮生地一兩,辰砂五分拌包飛滑石三錢,生甘細梢八分,韭根白兩枚,兩頭尖四十粒鹽水略炒包煎,先用犀角一錢,青竹皮一兩,煎湯代水。

小便點滴痛甚者,加杜牛膝三錢、當門子三釐沖)急瀉其交蒸之火,以存陰液;繼與加味知柏地黃湯(知母三錢,川柏五分,萸肉一錢,山藥、浙苓各三錢,丹皮、澤瀉各錢半,犀角汁、童便各一杯沖,先用熟地八錢,切絲泡湯代水煎藥),滋陰降火,以交濟心腎,後與甘露飲加減(淡天冬、提麥冬各二錢,生地、熟地各四錢,藿石斛三錢,生玉竹四錢,炒橘白八分,建蘭葉三錢),終與坎氣潛龍湯,滋填任陰,以鎮攝浮陽。如已液涸動風,急與阿膠雞子黃湯,育陰熄風,以平其瘛瘲。

白話文:

只有陰分潛藏陽熱,陽熱侵入精室,比侵入血室更加嚴重。慾火與伏火交織上攻,轉瞬間陰液耗竭就會死亡,俗稱「夾陰溫病」,就是指這種病症。切忌妄用發散之法,應當急切地清熱救陰。陶氏的「逍遙湯」(西洋參、知母各三錢,鮮生地一兩,硃砂五分拌炒滑石三錢,生甘草細梢八分,韭根白兩枚,兩頭尖四十粒用鹽水略炒後包煎,先用犀角一錢,青竹皮一兩,煎湯代替水服用)。

小便點滴疼痛劇烈的,再加杜牛膝三錢、當門子三釐沖服),急瀉交蒸的陽熱,以保全陰液;接著給予「加味知柏地黃湯」(知母三錢,川柏五分,萸肉一錢,山藥、浙苓各三錢,丹皮、澤瀉各錢半,犀角汁、童便各一杯沖服,先用熟地八錢,切絲泡湯代替水煎藥),滋養陰液,清除陽熱,以溝通心腎。最後再給予「甘露飲」(淡天冬、提麥冬各二錢,生地、熟地各四錢,藿石斛三錢,生玉竹四錢,炒橘皮八分,建蘭葉三錢)加減。最後再給予「坎氣潛龍湯」,滋養填補任脈的陰液,以鎮壓浮陽。如果已經出現陰液乾涸導致風動,急用「阿膠雞子黃湯」,養育陰液,平息風邪,以平復抽搐痙攣。

然虛憊至此,亦多不及救,即幸而獲救,不過十救一二而已。

秀按,春溫兼寒,初用蔥豉桔梗湯,辛涼開表,先解其外感,最穩。若不開表,則表寒何由而解。表寒既解,則伏熱始可外潰。熱從少陽膽經而出者,多發疹點,新加木賊煎加牛蒡、連翹以透疹;熱從陽明胃經而出者,多發癍,新加白虎湯加牛蒡、連翹以透癍。疹癍既透,則裡熱悉從外達,應即身涼脈靜而愈。若猶不愈,則胃腸必有積熱,選用諸承氣湯,急攻之以存津液,病多速愈。此伏氣春溫實證之治法也。若春溫虛證,伏於少陰血分陰分者,其陰血既傷,肝風易動,切忌妄用柴、葛、荊、防,升發其陽以劫陰。陰虛則內風竄動,上竄腦戶,則頭搖暈厥;橫竄筋脈,則手足瘛瘲。如初起熱因寒鬱而不宣,宜用連翹梔豉湯去蔻末,加鮮蔥白、蘇薄荷,輕清透發以宣泄之,氣宣熱透,血虛液燥,繼與清燥養營湯加野菰根、鮮茅根,甘涼濡潤以肅清之。繼則虛多邪少,當以養陰退熱為主,如阿膠黃連湯之屬,切不可純用苦寒,重傷正氣。此伏氣春溫虛證之治法也。俞君分清虛實,按證施治,於虛證側重熱入精室,尤治下虛之要著。雖然,夾陰傷寒,已為難治;夾陰溫病,更多速死。全在初診時,辨證確實,用藥精切,心思靈敏,隨機策應,庶可急救此種危證也。

白話文:

但是虛弱到這個地步,很多人都救不回來,即使幸運獲救,十個當中也不過救活一兩個而已。

俞秀按,春季溫病兼寒時,一開始服用蔥豉(桔梗湯),辛涼藥物發散皮膚表層,優先解除外感病邪,是最穩妥的方法。如果不發散表層,外感寒邪怎麼能解除呢?外感寒邪解除後,躲藏在內部的熱邪才開始向外發散。熱邪從少陽膽經出來的話,多會發疹子,(新加木賊煎)加上牛蒡、(連翹)透疹;熱邪從陽明胃經出來的話,多會發癍,再加(白虎湯)加上牛蒡、連翹透癍。疹子和癍透出後,體內的熱邪全部從外部發散出來,就會很快體涼脈靜而痊癒。如果還不痊癒,表示胃腸一定還有積熱,選擇(承氣湯)等方,緊急攻下,保留津液,病情會很快好轉。這是「伏氣」型春季溫病實證的治療方法。而春季溫病的虛證,伏於少陰血分陰分者,患者的陰血已經受損,肝風容易動,最忌隨便使用柴胡、葛根、荊芥、防風等升發陽氣的藥物來劫陰。陰虛的話內風就會奔竄,上竄腦部,就會頭搖暈厥;橫竄筋脈,就會手足麻痺。如果一開始是因寒鬱而熱邪不能發散,應該用(連翹梔豉湯)去除蔻末,加上新鮮(蔥白)、蘇(薄荷),輕清透發宣泄之,氣血宣發熱邪透出後,血虛液燥,再用清燥(養營湯)加上野(菰根)、鮮茅根,甘涼滋潤以肅清之。之後,虛證多而邪少,應以滋陰退熱為主,如(阿膠黃連湯)類似的,最忌單用寒涼藥物,重傷正氣。這是「伏氣」型春季溫病虛證的治療方法。俞君把虛實分清楚,根據證型施治,針對虛證側重於熱入精室,尤其治下虛是關鍵。儘管如此,夾雜陰證的傷寒已經難治;夾雜陰證的溫病,死亡更快。關鍵在於初診時,辨證準確,用藥精準,心思敏捷,隨機應變,纔有可能急救這類危證。

廉勘,春溫兼寒,往往新感多,伏氣少。每由春今天氣過暖,吸受溫邪,先伏於肺,猝感暴寒而發。葉先生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是也。初起時頭痛,身熱,微惡寒而無汗者,仿張子培法,銀翹散略加麻黃,辛涼開肺以泄衛,衛泄表解,則肺熱外潰;氣分化燥,不惡寒,反惡熱,咳嗽煩渴,小便色黃,須展氣化以輕清,葉氏荷杏石甘湯加味(薄荷、杏仁、石膏、生甘草、桑葉、連翹、瓜蔞皮、焦梔皮);乍入營分,神煩少寐,脈數舌紅,猶可透營泄熱,仍轉氣分而解,葉氏犀地元參湯為主(犀角、鮮生地、元參、連翹、桑葉、丹皮、竹葉心、石菖蒲);入血,即舌深絳,目赤唇焦,煩躁不寐,夜多譫語,甚或神昏不語,就恐耗血傷心,直須涼血瀉火,陶氏導赤瀉心湯加減(川連、犀角、鮮地、赤芍、丹皮、子芩、西參、茯神、知母、麥冬、山梔、木通、益元散、燈心)。昏厥不語者,加至寶丹,或王氏新定牛黃清心丸,幽香通竅,開內閉以清神識。此泄衛清氣,透營涼血,皆使上焦之邪熱,從外而解;若不從外解,必致里結胃腸,辨其症之輕重緩急,選用俞氏諸承氣法,參酌而下之。若伏氣春溫,其熱自內達外,表裡俱熱,故最多三陽合病,俞氏蔥豉桔梗湯加知母、黃芩,兩除表裡之熱;繼則表熱微而裡熱者,又宜酌用諸承氣法,苦寒之劑以瀉之。下後,若表裡俱虛,液燥煩渴者,重則用張氏竹葉石膏湯,輕則用顧氏八仙玉液,清虛熱以生津液。雖然春溫發於三陽者宜治,發於三陰者難治,究其所因,或因酒濕傷脾,或因鬱怒傷肝,或因色欲傷腎,皆正氣先傷,伏邪乘虛而發。若酒濕傷脾,脾為輸津運液之臟,病多濕遏熱伏,液郁化痰之證;鬱怒傷肝,肝為藏血濡絡之臟,病多氣滯血結,絡郁化火之證,猶屬虛中夾實,其人氣血尚可支持者,猶可措手;若色欲傷腎者多死,蓋冬不藏精者,東垣所謂「腎水內虧,孰為滋養,相火內燃,強陽無制」也。惟大劑養陰,佐以清熱,如俞氏治陰分伏熱諸方法,隨其對證者選用,或可十中救二三也。

白話文:

廉勘論

春天溫度時冷時暖,常有新的感冒,舊疾則較少。通常是因春天氣溫偏暖,吸入溫邪之氣,先潛伏於肺部,突然遇上寒氣而發病。葉天士所說的「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便是此理。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微惡寒但不流汗,可仿照張子培的方法,使用銀翹散略加麻黃,辛涼開肺以宣洩衛氣,衛氣宣洩,表證解除,肺熱就能向外透發;氣分化燥,不惡寒,反而怕熱,咳嗽煩渴,小便黃,需要宣展氣化以舒暢,可使用葉氏荷杏石甘湯加薄荷、杏仁、石膏、生甘草、桑葉、連翹、瓜蔞皮、焦梔皮;剛進入營分,精神煩躁,少寐,脈數舌紅,還能透營泄熱,仍轉氣分而解,可使用葉氏犀地元參湯為主(犀角、鮮生地、元參、連翹、桑葉、丹皮、竹葉心、石菖蒲);進入血分,即舌色深紅,眼睛發紅,嘴脣乾裂,煩躁不寐,夜間胡言亂語,甚至神昏不語,恐怕傷及心血,需要直接涼血瀉火,可以使用陶氏導赤瀉心湯加減(川連、犀角、鮮地、赤芍、丹皮、子芩、西參、茯神、知母、麥冬、山梔、木通、益元散、燈心)。昏厥不語者,加用至寶丹,或王氏新定牛黃清心丸,芳香通竅,開通內閉以清醒神識。此法泄衛清氣,透營涼血,均使上焦之邪熱,從外而解;若不從外解,必致裏結胃腸,辨其症之輕重緩急,選用俞氏諸承氣法,參酌用藥。若伏氣於春溫,其熱自內達外,表裡俱熱,故最多三陽合病,俞氏蔥豉桔梗湯加知母、黃芩,兩除表裡之熱;繼則表熱微而裡熱者,又宜酌用諸承氣法,苦寒之劑以瀉之。下後,若表裡俱虛,液燥煩渴者,重則用張氏竹葉石膏湯,輕則用顧氏八仙玉液,清虛熱以生津液。雖然春溫發於三陽者宜治,發於三陰者難治,究其所因,或因酒濕傷脾,或因鬱怒傷肝,或因色慾傷腎,皆正氣先傷,伏邪乘虛而發。若酒濕傷脾,脾為輸津運液之臟,病多濕遏熱伏,液鬱化痰之證;鬱怒傷肝,肝為藏血濡絡之臟,病多氣滯血結,絡鬱化火之證,猶屬虛中夾實,其人氣血尚可支持者,猶可措手;若色慾傷腎者多死,蓋冬不藏精者,東垣所謂「腎水內虧,孰為滋養,相火內燃,強陽無制」也。惟大劑養陰,佐以清熱,如俞氏治陰分伏熱諸方法,隨其對證者選用,或可十中救二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