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28)

回本書目錄

第一編 傷寒要訣 (28)

1. 第二章,六經方藥

百病不外六經,正治不外六法,按經審證,對證立方,六法為君,十法為佐,治傷寒已無餘蘊。雖然,病變不常,氣血有素。窮不常之病變,須門門透徹;葆有素之氣血,要息息通靈。斯可言醫治之方藥矣。姑詳述之。

秀按,後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傳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經。又以六經鈐百病,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為啟悟之捷法。故歷代名賢奉為正宗。正宗則誠正宗矣,然就余臨證經驗,尚不敷用者,以其間兼證、夾證、變證、壞證,證證不同,還須旁採耳。余臨證時,凡遇純實證,每參以張子和法;純虛證,每參以張景岳法;實中夾虛證、虛中夾實證,每參以張石頑法。庶幾博採眾法,法法不離古人,而實未嘗執古人之成法也。

廉勘,張長沙著《傷寒雜病論》一書,漢以前之大成,至宋始分《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元張子和專著《儒門事親》一書,明張景岳著有《類經》《景岳全書》及《質疑錄》三種,前清國初張路玉著有《千金方衍義》《醫通》兩書,皆博古通今、可法可傳之良書。先祖雖服膺四張,而景岳、路玉之書尤喜研求,故內傷雜證較為專長。蓋因當時會診,與城中金氏士哦、下方橋陳氏念義兩前哲居多,故崇拜明清二張,良有以也。余則師事樊師開周,專從葉法,凡類於葉法者,靡不講求而研究之。噫!祖書徒讀,愧守箕裘,醫術歧趨,悲深風木,想先祖有靈,應亦責我背道而弛乎。

白話文:

第二章,六經方藥

所有疾病都不超出六經的範疇,正確的治療方法也不外乎六種法則。根據經脈來審察病症,針對症狀制定方劑,以六種主要治法為核心,十種輔助治法為輔助,如此治療傷寒已經非常完備。然而,病情變化無常,人體氣血卻有其固定規律。要探究無常的病變,必須透徹掌握每一門類;要維繫固有的氣血,必須時時靈活應對。這樣才能真正談論醫治的方藥。以下詳細闡述。

秀按:東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傳下一百一十三方,每方皆源自古代;創立三百九十七種治法,每法皆遵循經典。又以六經統括百病,作為不變的定法;用此病例來類推彼病,作為啓發的捷徑。因此歷代名醫皆尊奉為正宗。雖然是正宗,但根據我的臨床經驗,仍覺不足,因為其中兼證、夾證、變證、壞證等各不相同,還需廣泛參考其他方法。我在臨床時,遇到純實證,常參考張子和的方法;純虛證,常參考張景岳的方法;實中夾虛、虛中夾實證,常參考張石頑的方法。如此廣泛採納各家治法,雖每法皆不離古人,實則並未拘泥於古人的成法。

廉勘:張長沙(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至宋代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元代張子和專著《儒門事親》,明代張景岳著有《類經》《景岳全書》和《質疑錄》三種,清初張路玉著有《千金方衍義》和《醫通》兩書,皆是博古通今、可學可傳的良書。先祖父雖然推崇這四位張氏醫家,但尤其喜愛研究景岳和路玉的著作,因此在治療內傷雜證方面較為擅長。這是因為當時會診時,常與城中的金士哦先生、下方橋的陳念義先生兩位前輩交流,所以尊崇明清二張,確實有其道理。而我則師從樊開周先生,專研葉天士的治法,凡是與葉法相關的,無不深入研究。唉!祖輩的醫書雖讀,慚愧未能繼承家學,醫術方向分歧,深感愧對先祖。若先祖在天有靈,或許也會責備我背離原道吧。

2. 第一節,發汗劑

蘇羌達表湯,辛溫發汗法,俞氏經驗方

蘇葉(錢半至三錢),防風(一錢至錢半),光杏仁(二錢至三錢)

羌活(一錢至錢半),白芷(一錢至錢半),廣橘紅(八分至一錢,極重錢半)

鮮生薑(八分至一錢),浙苓皮(二錢至三錢)

俞根初曰:浙紹卑濕,凡傷寒恆多挾濕,故予於辛溫中佐以淡滲者,防其停濕也。湖南高燥,凡傷寒最易化燥,仲景於辛溫中佐以甘潤者,防其化燥也。辛溫發汗法雖同,而佐使之法則異。治正傷寒證,每用以代麻、桂二湯,輒效。

秀按,人有皮肉筋骨以成軀殼,皆謂之表;其中有臟腑以實之,則謂之裡;而其能入里出表,全在經絡,故謂之傳經。方以蘇葉為君,專為辛散經絡之風寒而設。臣以羌活,辛散筋骨之風寒;防風、白芷,辛散肌肉之風寒。佐以杏、橘,輕苦微辛,引領筋骨肌肉之風寒,俾其從皮毛而出。使以薑、苓,辛淡發散為陽,深恐其發汗不徹,停水為患也。立法周到,故列為發汗之首劑。

俞氏加減法,如風重於寒者,通稱傷風,咳嗽痰多,原方去羌活、生薑,加仙半夏三錢,前胡二錢,苦桔梗錢半。

蔥豉桔梗湯,辛涼發汗法,俞氏經驗方

鮮蔥白(三枚至五枚),苦桔梗(一錢至錢半),焦山梔(二錢至三錢)

淡豆豉(三錢至五錢),蘇薄荷(一錢至錢半),青連翹(錢半至二錢)

生甘草(六分至八分),鮮淡竹葉(三十片)

秀按

《肘後》蔥豉湯本為發汗之通劑,配合劉河間桔梗湯,君以荷、翹、桔、竹之辛涼,佐以梔、草之苦甘,合成輕揚清散之良方,善治風溫、風熱等初起證候,歷驗不爽。惟劉氏原方尚有黃芩一味,而此不用者,畏其苦寒化燥,涸其汗源也。若風火證初起,亦可酌加。

俞氏加減法,如咽阻喉痛者,加紫金錠兩粒磨沖,大青葉三錢;如胸痞,原方去甘草,加生枳殼二錢,白蔻末八分沖;如發疹,加蟬衣十二隻,皂角刺五分,大力子三錢;如咳甚痰多,加苦杏仁三錢,廣橘紅錢半;如鼻衄,加生側柏葉四錢,鮮茅根五十支去衣;如熱盛化火,加條芩二錢,綠豆二兩煎藥;如火旺就燥,加生石膏八錢,知母四錢。

九味倉廩湯,益氣發汗法,俞氏經驗方

潞黨參(一錢至錢半),羌活(八分至一錢),薄荷(一錢至錢半)

茯苓(二錢至三錢),防風(一錢至錢半),前胡(一錢至錢半)

苦桔梗(一錢至錢半),清炙草(六分至八分),陳倉米(三錢至四錢)

秀按,此方妙在參、苓、倉米,益氣和胃,協濟羌、防、薄、前、桔、甘,各走其經以散寒,又能鼓舞胃中津液,上輸於肺以化汗,正俞氏所謂「藉胃汁以汗之」也。凡氣虛者,適感非時之寒邪,混廁經中,屢行疏表不應,邪伏幽隱不出,非藉參、芩、米輔佐之力,不能載之外泄也。獨怪近世醫流,偏謂參、苓助長邪氣,棄而不用,專行群隊升發,鼓激壯火飛騰,必至爍竭津液不已,良可慨焉。

白話文:

[第一節,發汗劑]

蘇羌達表湯(辛溫發汗法,俞氏經驗方)

組成:

  • 蘇葉(1.5至3錢)
  • 防風(1至1.5錢)
  • 光杏仁(2至3錢)
  • 羌活(1至1.5錢)
  • 白芷(1至1.5錢)
  • 廣橘紅(0.8至1錢,重症用1.5錢)
  • 鮮生薑(0.8至1錢)
  • 浙苓皮(2至3錢)

俞根初解說
浙江紹興地勢低濕,傷寒多兼濕氣,故在辛溫藥中加入淡滲藥(如茯苓皮),防止濕氣停滯。湖南高燥地區傷寒易化燥,張仲景於辛溫藥中佐甘潤藥(如甘草)防燥。兩者均用辛溫發汗,但配伍各有側重。此方常用於正傷寒,替代麻黃湯、桂枝湯效果顯著。

秀按補充
人體表層為皮肉筋骨,內為臟腑,而經絡聯繫表裡。此方以蘇葉為君藥,專散經絡風寒;羌活散筋骨風寒;防風、白芷散肌肉風寒;杏仁、橘紅引風寒外透;生薑、茯苓皮助發汗並防停水。因配伍周全,列為發汗首選方。

加減法
若風邪重於寒(如傷風咳嗽痰多),去羌活、生薑,加仙半夏3錢、前胡2錢、苦桔梗1.5錢。


蔥豉桔梗湯(辛涼發汗法,俞氏經驗方)

組成:

  • 鮮蔥白(3至5根)
  • 苦桔梗(1至1.5錢)
  • 焦山梔(2至3錢)
  • 淡豆豉(3至5錢)
  • 蘇薄荷(1至1.5錢)
  • 青連翹(1.5至2錢)
  • 生甘草(0.6至0.8錢)
  • 鮮淡竹葉(30片)

秀按解說
此方結合《肘後方》蔥豉湯與劉河間桔梗湯,以薄荷、連翹、桔梗、竹葉辛涼為主,梔子、甘草苦甘為輔,為輕揚清散良方,專治風溫、風熱初起。未用劉氏原方的黃芩,是恐其苦寒阻礙發汗。

加減法

  • 咽喉腫痛:加紫金錠2粒(磨沖)、大青葉3錢。
  • 胸悶:去甘草,加生枳殼2錢、白蔻末0.8錢(沖服)。
  • 發疹:加蟬蛻12隻、皂角刺0.5錢、牛蒡子3錢。
  • 咳嗽痰多:加杏仁3錢、橘紅1.5錢。
  • 鼻出血:加生側柏葉4錢、鮮茅根50支(去外皮)。
  • 熱盛化火:加黃芩2錢、綠豆2兩煎藥。
  • 火旺燥熱:加生石膏8錢、知母4錢。

九味倉廩湯(益氣發汗法,俞氏經驗方)

組成:

  • 潞黨參(1至1.5錢)
  • 羌活(0.8至1錢)
  • 薄荷(1至1.5錢)
  • 茯苓(2至3錢)
  • 防風(1至1.5錢)
  • 前胡(1至1.5錢)
  • 苦桔梗(1至1.5錢)
  • 清炙甘草(0.6至0.8錢)
  • 陳倉米(3至4錢)

秀按解說
此方以黨參、茯苓、陳倉米益氣和胃,輔助羌活、防風等藥散寒,並促進胃中津液化為汗液,達「借胃汗外透」之效。適用於氣虛者感寒,邪伏難出時,需參、苓助正氣托邪。現今醫者多誤認參、苓助邪,反致過用升發藥耗傷津液,實屬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