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0)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0)

1. 第十節,熱證傷寒(一名熱病傷寒,世俗通稱寒包火)

【因】伏熱將發,新寒外束。然發在夏至以前者為癉熱,多由於暴寒而發;在夏至以後者為熱病,多由於傷暑而發。古人仍以傷寒稱之者,謂其初受病時,皆寒氣鬱伏所致耳,全在臨證者先其所因,明辨其兼寒與兼暑二端,別其為熱病兼寒、熱病兼暑,分際自清。

【證】熱病兼寒者,初必先淅然厥起,微惡風寒,身熱無汗,或汗出而寒,頭痛不堪,尺膚熱甚;繼即純熱無寒,心煩惡熱,口渴引飲。熱極爍陰,則耳聾目昏,顴赤唇焦,口乾舌爛,咳逆而衄,或嘔下血,或發呃忒,或腰痛如折,前陰出汗,或泄而腹滿;熱極動風,則手足瘛瘲,口噤齒齘,由痙而厥,溺赤澀痛,大便燥結。舌苔初則黃白相兼,繼則純紅苔少。

白話文:

【病因】如果在熱度開始上升的時候,外部又突然出現寒冷,這時候的症狀會根據熱度開始的時間有所不同。在夏至之前出現的,我們稱之為「瘧熱」,通常是由於突然遭受寒冷所引起的。而在夏至之後出現的,我們稱之為「熱病」,通常是因為過度曝曬所導致。古人仍然稱之為「傷寒」的原因是,在病發初期,都是由於寒氣積聚所引起。在臨牀診斷時,重要的是要瞭解病因,明確區分是否同時存在寒症或暑症,以及是熱病伴隨寒症還是熱病伴隨暑症,這樣可以更清晰地進行判斷。

【症狀】對於熱病伴隨寒症的情況,初始會有寒氣侵襲的感覺,可能會畏風畏寒,身體發熱但不出汗,或者出汗後仍然感到寒冷,頭痛難忍,手指脈搏處熱度很高。接著,熱度持續升高,不再出現寒感,會出現心煩意亂,喜愛熱食,口渴,想要喝水。當熱度達到極點時,可能出現聽力下降,視力模糊,臉頰發紅,嘴脣乾裂,口乾舌頭腐爛,咳嗽和鼻出血,也可能出現嘔吐或下血,或者嘔吐聲響,腰部疼痛得像是折斷了一般,前部生殖器出汗,或者腹脹,腹瀉。當熱度達到極點時,可能出現四肢抽搐,口緊閉,牙齒咬合,從肌肉緊張到肢體抽搐,然後出現昏迷,尿液赤色且疼痛,大便乾硬。舌苔最初是黃白相間,後來會變成純紅色,舌苔減少。

熱病兼暑者,一起即發熱身痛,背微惡寒,頭痛且暈,面垢齒燥,大渴引飲,心煩惡熱,癍疹隱隱。煩則喘喝,靜則多言,甚則譫語遺溺,大便或閉或瀉,瀉而不爽。其餘變症,與前相同。舌苔純黃無白,或干黃起刺,或黃腐滿布,或老黃帶灰黑,甚或鮮紅無苔,或紫紅起刺,或絳而燥裂,或深紫而赤,或乾而焦,或胖而嫩。

【脈】左浮緊,右洪盛,緊為寒束於外,洪盛則熱結於內,此《內經》所謂「冬傷於寒,春生癉熱」,亦即石頑所云「熱病脈見浮緊者,乃復感不正之暴寒,搏動而發」也;若左盛而躁,右洪盛而滑,躁則血被火逼,盛滑則伏熱外潰,此《內經》所謂「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盛而滑者病且出」也,亦即石頑所云「後夏至日為熱病,乃久伏之邪,隨時氣之暑熱而勃發」也。

白話文:

正值盛夏發生熱病,發病時便出現發熱、身體疼痛,背部微微發冷,頭痛伴有眩暈,面部發黑、牙齦乾燥,口渴難耐、喝水不止,心煩、憎惡熱氣,皮膚上出現隱隱疹子。煩躁時會喘息、喉嚨呼嚕作響,安靜時則不停說話,嚴重時會胡言亂語、大小便失禁,大便有時便祕、有時腹瀉,但腹瀉後也不爽快。其他病情變化症狀與之前所述的熱病相同。舌苔純黃無白,或乾黃而生倒刺,或黃色腐敗物遍佈舌頭,或老黃帶有灰黑色,甚至鮮紅無舌苔,或紫紅色生刺,或絳紫色而乾裂,或深紫色而發紅,或乾燥而發焦,或肥厚而嫩滑。

脈象

左手脈浮而緊,右手脈洪盛;緊代表寒氣阻滯於外,洪盛代表熱氣鬱結於內,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冬天受寒,春天生熱病」,也正如石頑所說:「熱病脈見浮緊者,是因為再次遭受了不適當的暴寒,寒熱交搏而發病」;如果左脈盛而暴躁,右脈洪盛而滑利,暴躁代表氣血被火熱逼迫,盛滑代表潛伏的熱氣向外發散,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盛而滑者病且出」,也正如石頑所說:「夏至後出現的熱病,是久伏的邪氣,在天氣炎熱時突然爆發」。

【治】熱病兼寒,必先解其熱以出其汗。輕則蔥豉桔梗湯,加益元散三錢包煎,青蒿腦二錢;重則新加白虎湯,加鮮蔥白三枚切,淡香豉四錢,使表裡雙解,或汗或㾦,或疹或癍,一齊俱出。如猶譫語發狂,煩渴大汗,大便燥結,小便赤澀,咽乾腹滿,昏不識人者,急與白虎承氣湯,加至寶丹,開上攻下以峻逐之。如已風動痙厥者,急與犀連承氣湯,加羚角、紫雪,熄風宣竅以開逐之。

白話文:

【治療】既有熱病又有寒邪的證候,必須先去掉熱氣才能讓汗液排出。症狀輕的可以使用蔥豉桔梗湯,加入益元散三錢包煎,青蒿腦二錢;症狀重的可以使用新加白虎湯,加入新鮮蔥白三枚切片,淡香豉四錢,讓內外病邪同時消除,或者發汗、或者瀉下,或者長疹子、或者發膿,一起排出。如果仍有神志不清、狂躁不安,煩渴大汗,大便乾燥難解,小便赤黃而澀,咽乾腹脹,昏迷不認人的症狀,需要立即服用白虎承氣湯,加入至寶丹,同時向上向下宣泄,以峻烈的方法驅逐病邪。如果已經有風氣發動、抽筋口噤的症狀,需要立即服用犀連承氣湯,加入羚角、紫雪,熄滅風邪、疏通竅道,以便驅逐病邪。

若熱病兼暑,必先清其暑以泄其熱,初以新加白虎湯為主;繼則清其餘熱以保氣液,竹葉石膏湯加減;終則均須實其陰以補其不足。如肺胃陰虛,餘熱不清,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加竹茹茅根主之(鮮竹葉、冰糖水炒石膏各二錢,仙半夏一錢,原麥冬三錢,西洋參錢半,生甘草八分,生粳米三錢包煎);咳逆鼻衄者,去半夏,加鮮枇杷葉一兩去毛抽筋,鮮生地六錢去皮,地錦五錢;舌爛嘔血者,加經霜西瓜翠三錢、生蒲黃一錢、制月石三分、鮮生地汁兩瓢沖;呃逆者,加廣鬱金汁四匙分沖,枇杷葉一兩去毛筋炒微黃,青箬葉三錢;如脾陰既虛,累及脾陽,氣弱肢軟,泄而腹滿,或便血面白者,補陰益氣煎,加煨木香、春砂仁各六分鹽水炒香;如肝陰大虧,血不養筋,筋脈拘攣,甚則手足瘛瘲,頭目暈眩者,阿膠雞子黃湯主之;如心腎兩虧,顴赤,耳聾,舌絳,心悸,神煩不寐,腰痛如折,前陰出汗,時欲暈厥者,坎氣潛龍湯主之。陰復則生,陰竭則死。

白話文:

如果熱病合併暑熱,必須先清除暑氣來宣發熱氣,初期以新加「白虎湯」為主。接著,再清除餘熱以保護氣液,以「竹葉石膏湯」加減使用。最後,都必須滋陰來補足不足的陰液。

如果肺胃陰虛,餘熱未清,虛弱少氣,氣逆欲吐,使用「竹葉石膏湯」,加竹茹、茅根為主(新鮮竹葉、冰糖炒石膏,各兩錢;仙半夏一錢;原麥冬三錢;西洋參一錢半;生甘草八分;生粳米三錢包起來煎服)。如果咳嗽逆氣、鼻出血,去除半夏,加新鮮枇杷葉一兩去除毛刺抽筋,新鮮生地六錢去除外皮,地錦五錢。如果舌瘡嘔血,加經霜西瓜翠三錢、生蒲黃一錢、制月石三分,並以新鮮生地汁兩瓢沖服。如果呃逆,加廣鬱金汁四匙分次沖服,枇杷葉一兩去除毛刺、筋絡後炒到微黃,青箬葉三錢。

如果脾陰已經虛弱,連帶影響脾陽,氣弱肢軟,腹瀉同時腹脹,或便血、面色蒼白,使用「補陰益氣煎」,加煨木香、春砂仁,各六分用鹽水炒香。如果肝陰嚴重不足,血液無法滋養筋脈,筋脈拘攣,嚴重時手腳僵硬,頭暈目眩,使用「阿膠雞子黃湯」為主。如果心腎兩虛,顴骨發紅,耳鳴,舌頭發紅,心悸,心煩失眠,腰痛像折斷一樣,陰部出汗,時常昏厥,使用「坎氣潛龍湯」為主。陰液恢復就可以生長,陰液耗盡就會死亡。

秀按,大熱證首傷氣血,氣分燥熱,煩渴大汗,脈洪舌黃者,以長沙白虎湯為主。兼風,加桑葉、薄荷;兼寒,加蔥白、豆豉;兼暑,加青蒿、香薷;兼濕,加蒼朮、川樸。氣虛液枯者,加人參、麥冬;血虛火旺者,加鮮地、丹皮;痰多氣滯者,加半夏、橘紅;絡痹筋攣者,加羚角、桂枝;火旺生風者,加犀、羚、桑、菊;火實便閉者,加芩、連、硝、黃。惟食積化火,宜用大黃;濕熱化火,宜用清寧丸,均忌石膏,苟非四大俱全(大渴、大煩、大汗、右手脈大),白虎湯切不可用。血分火爍,煩躁譫語,脈數舌絳者,以千金犀角地黃湯為主。兼疹,加連翹、牛蒡、紫草、大青;兼癍,加元參、大青、野菰根、鮮茅根;嘔血,加醋炒生錦紋、小川連、淡竹茹、地錦;下血,加茅根、槐蕊、青蒿腦、地榆炭;血瘀,加桃仁、丹參、益母草、延胡索;風痙,加羚角、滁菊、鉤藤、童便;昏厥,酌加紫雪、絳雪、行軍散、至寶丹之類;毒盛,加金汁、人中黃、貫眾、紫花地丁、紫金片之類。其次終損精神,精枯髓熱,腰脊痠痛,遺精帶下,骨蒸跟疼,衝任脈動,兩顴嫩紅,耳聾眼花,脈左關尺細弦數,舌質胖嫩,根或灰黑淡薄者,以二加龍蠣湯去薑、附,加大補陰丸為主。虛咳,酌加沙苑子、天冬、野百合、真柿霜之類;虛喘,酌加靈磁石、北五味、秋石拌搗甘杞子、玄精石泡水磨沉香汁之類;虛痰,酌加淡竹鹽拌炒胡桃肉、秋石水拌炒沙苑子之類;虛呃,酌加青鉛、鐵落、鹽水炒銀杏、刀豆子、沉香水炒淮牛膝之類;虛熱,酌加銀胡、地骨皮、青蒿、炙鱉甲之類。神煩不寐,心悸膽怯,恍惚不安,躁則語言錯亂,靜則獨語如見鬼,交睫則驚恐非常,倏醒則叫呼不寧,脈左寸浮洪,兩尺沉細數搏,舌形圓大嫩紅者,以阿膠黃連湯加半夏、秫米、棗仁、茯神為主。盜汗,加耆皮、竹茹、淮小麥之類;怔仲,加硃砂、西黃、玳瑁、珠粉之類;挾痰,加竹瀝、竺黃、膽星、川貝之類;血厥,加白薇、歸身、龍齒、牡蠣之類;晝夜不得交睡者,加猺桂與川連同研糊丸吞下;神識近於癡癲者,加《局方》妙香丸、至寶丹之類。此皆予治大熱證初中末變端之大要也。

白話文:

大熱證初期主要傷及氣血,氣分燥熱,患者會感到煩渴、大汗,脈搏洪大,舌頭發黃。這時應以長沙白虎湯為主方。如果兼有風邪,可加桑葉、薄荷;兼有寒邪,可加蔥白、豆豉;兼有暑邪,可加青蒿、香薷;兼有濕邪,可加蒼朮、川樸。如果氣虛液枯,可加人參、麥冬;血虛火旺,可加鮮地、丹皮;痰多氣滯,可加半夏、橘紅;絡痹筋攣,可加羚角、桂枝;火旺生風,可加犀角、羚羊角、桑葉、菊花;火實便閉,可加黃芩、黃連、硝石、黃柏。但如果是食積化火,則宜用大黃;濕熱化火,則宜用清寧丸。以上情況均忌用石膏,若非四大症状(大渴、大煩、大汗、右手脈大)俱全,則白虎湯不可使用。

血分火熱灼傷,患者會出現煩躁、譫語,脈搏數快,舌頭發紅。這時應以千金犀角地黃湯為主方。如果兼有疹子,可加連翹、牛蒡、紫草、大青;兼有斑點,可加元參、大青、野菰根、鮮茅根;嘔血,可加醋炒生錦紋、小川連、淡竹茹、地錦;下血,可加茅根、槐蕊、青蒿腦、地榆炭;血瘀,可加桃仁、丹參、益母草、延胡索;風痙,可加羚羊角、滁菊、鉤藤、童便;昏厥,可酌加紫雪、絳雪、行軍散、至寶丹等;毒盛,可加金汁、人中黃、貫眾、紫花地丁、紫金片等。

其次,如果患者出現精神衰退,精氣枯竭,髓液熱盛,腰脊痠痛,遺精帶下,骨蒸跟疼,衝任脈動,兩顴嫩紅,耳聾眼花,脈搏左關尺部位細弦數快,舌頭肥厚柔軟,舌根灰黑或淡薄,則應以二加龍蠣湯去薑、附,加 大補陰丸为主方。虛咳,可酌加沙苑子、天冬、野百合、真柿霜等;虛喘,可酌加靈磁石、北五味、秋石拌搗甘杞子、玄精石泡水磨沉香汁等;虛痰,可酌加淡竹鹽拌炒胡桃肉、秋石水拌炒沙苑子等;虛呃,可酌加青鉛、鐵落、鹽水炒銀杏、刀豆子、沉香水炒淮牛膝等;虛熱,可酌加銀胡、地骨皮、青蒿、炙鱉甲等。

神志煩躁,不能入睡,心悸膽怯,精神恍惚不安,躁動時言語錯亂,安靜時自言自語像看見鬼一樣,閉眼時驚恐不安,突然醒來就呼喊不停,脈搏左寸部位浮洪,兩尺部位沉細數快,舌頭圓大柔軟發紅,則應以阿膠黃連湯加半夏、秫米、棗仁、茯神为主方。盜汗,可加耆皮、竹茹、淮小麥等;怔仲,可加硃砂、西黃、玳瑁、珠粉等;挾痰,可加竹瀝、竺黃、膽星、川貝等;血厥,可加白薇、歸身、龍齒、牡蠣等;晝夜不能入睡者,可加猺桂與川連同研糊丸吞下;神志接近痴呆者,可加《局方》妙香丸、至寶丹等。

以上是治療大熱證初期、中期、末期變化的一些重要方法。

廉勘,熱證傷寒,為吾紹常人所通曉。初中末治法,俞氏及先祖隨病立方,多遵《內經》及《傷寒論》,辨證決疑,可謂致廣大而盡精微矣。惟呃逆一證,頭緒甚繁,予從顧松園、王孟英兩家法例,多驗,爰述於後。顧謂:熱病發呃,屬熱屬實者居多。如因胃中熱壅氣鬱而呃者,以清胃熱降逆氣為主,竹葉石膏湯加竹茹、蘆根,或加枳實、瓜蔞;因胃中痰飲阻氣而呃者,以消痰降氣為主,二陳湯加旋覆花、代赭石;因胃中飲食阻氣而呃者,食不消而胸脘痞滿,以消食降氣為主,如沉香、砂仁、枳實、橘紅、青皮、檳榔之類,便不通而脈來有力,酌用大、小承氣湯下之;因胃中瘀血阻氣而呃者,以通瘀降氣為主,犀角地黃湯加桃仁、羚角、降香、鬱金。若過服寒藥傷胃,冷氣逆上而呃者,以溫中降氣為主,宜用丁香、柿蒂、沉香、砂仁、吳茱萸諸品。寒甚者加桂、附,氣虛者加人參,惟屢下後及病久,與夫老人虛體,婦人產後,陰氣大虧,陽氣暴逆,自臍下直衝至胸嗌間而呃者,《內經》所謂「病深者其聲噦」是也,急用六味地黃湯加大補陰丸、紫石英、沉香汁,或可挽救一二。王氏謂:噦氣忤也,逆氣也,即俗云呃忒。痰阻清陽者宜開;胃火上衝者宜清;肝氣拂鬱者宜疏;腑氣秘塞者宜通;下虛沖逆,吸氣不入者,宜鎮納。豈可專借重一旋覆代赭湯哉!查王氏開豁痰呃,輒用竹茹、橘皮,瓜蔞、半夏、枳實、薤白、旋覆、菖蒲、紫菀、白前、枇杷葉等品。挾肝火,加茱連雪羹;兼營熱,加犀角元參。清降熱呃,多用竹葉石膏湯加紫菀、白前、旋覆、杷葉,與顧氏法同;疏降肝逆,多用萸、連、旋、赭、延、鈴、五磨飲子等品;通降腑塞,雖亦以承氣為主,或間用當歸龍薈丸以瀉肝,或間佐礞石滾痰丸以墜痰,或間投更衣丸以通腑。惟中虛寒飲致呃者,仍用代赭旋覆花湯主治。若下虛沖逆致呃者,往往用龍齒、牡蠣、龜板、鱉甲、石英、白薇、青鉛、鐵落、熟地、沉香、蓯蓉、牛膝、蛤殼、決明、杞子、胡桃等品,出入為方。即俞東扶治氣衝證,用熟地、歸、杞、牛膝、石英、胡桃、坎氣、青鉛等藥,亦與王氏法不謀而合。惟杜良一用六味地黃湯合五磨飲子去木香,立法尤新。予每引用俞、杜兩法以治腎虛沖呃,多收敏效。總之伏氣熱病與伏氣溫病,皆伏火證,全在辨明虛實,庶無實實虛虛之誤矣。

白話文:

辨治呃逆

熱證傷寒導致的呃逆,一般人都能理解。初、中、末期的治療方法,俞氏和先祖根據病症制定方劑,大多遵循《內經》和《傷寒論》,辨證決疑,可謂廣博精深。

只有呃逆一證,頭緒十分繁雜,我從顧松園、王孟英兩家的法例中驗證,發現很多,故在此述之。

顧氏認為:熱病發呃,多屬熱盛實證。例如因胃中熱壅氣鬱而呃者,以清胃熱降逆氣為主,竹葉石膏湯加竹茹、蘆根,或加枳實、瓜蔞;因胃中痰飲阻氣而呃者,以消痰降氣為主,二陳湯加旋覆花、代赭石;因胃中飲食阻氣而呃者,食不消而胸脘痞滿,以消食降氣為主,如沉香、砂仁、枳實、橘紅、青皮、檳榔之類,便不通而脈來有力,酌用大、小承氣湯下之;因胃中瘀血阻氣而呃者,以通瘀降氣為主,犀角地黃湯加桃仁、羚角、降香、鬱金。若過服寒藥傷胃,冷氣逆上而呃者,以溫中降氣為主,宜用丁香、柿蒂、沉香、砂仁、吳茱萸諸品。寒甚者加桂、附,氣虛者加人參,惟屢下後及病久,與夫老人虛體,婦人產後,陰氣大虧,陽氣暴逆,自臍下直衝至胸嗌間而呃者,《內經》所謂「病深者其聲噦」是也,急用六味地黃湯加大補陰丸、紫石英、沉香汁,或可挽救一二。

王氏認為:呃氣忤也,逆氣也,即俗雲呃忒。痰阻清陽者宜開;胃火上衝者宜清;肝氣拂鬱者宜疏;腑氣祕塞者宜通;下虛沖逆,吸氣不入者,宜鎮納。豈可專借重一旋覆代赭湯哉!

查王氏開豁痰呃,輒用竹茹、橘皮、瓜蔞、半夏、枳實、薤白、旋覆、菖蒲、紫菀、白前、枇杷葉等品。挾肝火,加茱連雪羹;兼營熱,加犀角元參。清降熱呃,多用竹葉石膏湯加紫菀、白前、旋覆、杷葉,與顧氏法同;疏降肝逆,多用萸、連、旋、赭、延、鈴、五磨飲子等品;通降腑塞,雖亦以承氣為主,或間用當歸龍薈丸以瀉肝,或間佐礞石滾痰丸以墜痰,或間投更衣丸以通腑。惟中虛寒飲致呃者,仍用代赭旋覆花湯主治。

若下虛沖逆致呃者,往往用龍齒、牡蠣、龜板、鱉甲、石英、白薇、青鉛、鐵落、熟地、沉香、蓯蓉、牛膝、蛤殼、決明、杞子、胡桃等品,出入為方。

俞東扶治氣衝證,用熟地、歸、杞、牛膝、石英、胡桃、坎氣、青鉛等藥,亦與王氏法不謀而合。惟杜良一用六味地黃湯合五磨飲子去木香,立法尤新。我每引用俞、杜兩法以治腎虛沖呃,多收敏效。

總之,伏氣熱病與伏氣溫病,皆伏火證,全在辨明虛實,庶無實實虛虛之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