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30)
第一編 傷寒要訣 (30)
1. 第一節,發汗劑
新加三拗湯,宣上發汗法,俞氏經驗方
帶節麻黃(六分),荊芥穗(二錢),苦桔梗(一錢),金橘餅(一枚)
苦杏仁(一錢半),蘇薄荷(一錢),生甘草(五分),大蜜棗(一枚)
秀按,太陽經為一身之外衛,主皮毛,而皮毛又為肺之合,故足太陽與手太陰二經之病,往往互見,如《傷寒論》頭痛惡寒,固太陽經症,鼻鳴而喘,即肺經症矣。此以麻黃湯去桂枝為君,而麻黃留節,發中有收,苦杏仁留尖取其發,留皮取其澀,略杵取其味易出,甘草生用,補中有散,三味與仲景法相拗故名。俞氏佐以荊、薄疏風;桔、甘宣上;使以橘餅、蜜棗,辛甘微散,變仲景峻劑為平劑,以治風傷肺、寒傷太陽、頭痛惡寒、無汗而喘、咳嗽白痰等證,效如桴鼓,可謂屢用達藥,善於化裁者矣。
麻附五皮飲,溫下發汗法,俞氏經驗方
麻黃(一錢),淡附片(八分),浙苓皮(三錢),大腹皮(二錢)
細辛(五分),新會皮(錢半),五加皮(三錢),生薑皮(一錢)
秀按,此以仲景麻附細辛湯合華元化五皮飲為劑,君以麻黃,外走太陽而上開肺氣;臣以辛、附,溫化腎氣;佐以五皮,開腠理以達皮膚,為治一身盡腫,化氣發汗之良方。
廉勘,麻黃雖為發汗之峻品,而用於水腫證,其力較減,其性反緩者,以水氣抵抗之力大也。妙在下行之性,又能利溺,故前哲於水腫證,多用麻黃者以此。惜世俗無普通醫識,輒畏麻黃如虎,致良藥見棄,良可慨焉。但必須先煎數沸,掠去浮沫,以減麻烈之性,庶無流弊。
小青龍湯,化飲發汗法,俞氏經驗方,載《傷寒論》
麻黃(八分),姜半夏(三錢),炒乾姜(八分,拌搗五味子三分)
川桂枝(一錢),北細辛(五分),白芍(一錢),清炙草(六分)
秀按,風寒外搏,痰飲內伏,發為痰嗽氣喘者,必須從小青龍加減施治。蓋君以麻、桂辛溫泄衛;即佐以芍、草酸甘護營;妙在乾薑與五味拌搗為臣,一溫肺陽而化飲,一收肺氣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細辛之辛潤行水,則痰飲悉化為水氣,自然津津汗出而解。若不開表而徒行水,何以解風寒之搏束;若一味開表,而不用辛以行水,又何以去其水氣。此方開中有闔,升中有降,真如神龍之變化不測。設非風寒而為風溫,麻、桂亦不可擅用,學者宜細心辨證,對證酌用也。
加減法,渴者去姜半夏,加天花粉三錢;喘者去麻黃,加苦杏仁三錢;小便不利,少腹滿者,重加茯苓六錢;誤飲冷水,寒與水相搏後,肺有支飲而嘔者,去麻、桂、白芍,加浙茯苓四錢;飲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苦杏仁三錢;如胃熱上衝,面熱如醉者,加酒炒生錦紋一錢;如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右浮滑,心下有水而肺脹者,原方加石膏八錢;其人噎者,再加淡附片一錢;但咳而不上氣,脈右浮滑者,去桂枝、芍、草,加川樸錢半,苦杏仁三錢,生石膏四錢,淮小麥三錢:咳而上氣,喉中作水雞聲者,亦去桂枝、芍、草,加射干二錢,款冬花三錢,紫菀四錢,大棗二枚;如汗解後,肺有支飲而嘔者,去麻、桂、白芍,加浙茯苓四錢;飲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苦杏仁三錢;如胃熱上衝,面熱如醉者,加酒炒生錦紋一錢;如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右浮滑,心下有水而腫脹者,原方加入石膏八錢。
白話文:
[第一節,發汗劑]
新加三拗湯
(宣上發汗法,俞氏經驗方)
配方:帶節麻黃(六分)、荊芥穗(二錢)、苦桔梗(一錢)、金橘餅(一枚)、苦杏仁(一錢半)、蘇薄荷(一錢)、生甘草(五分)、大蜜棗(一枚)。
說明:太陽經是人體的外衛,主掌皮毛,而皮毛又與肺相合,因此足太陽經與手太陰肺經的病症往往同時出現。例如,《傷寒論》中的頭痛惡寒是太陽經症狀,而鼻鳴氣喘則是肺經病症。此方以麻黃湯去桂枝為基礎,麻黃保留節段,既有發汗作用又有收斂效果;苦杏仁保留尖端(取其發散作用)和外皮(取其收斂效果),略微搗碎以利藥性釋放;生甘草兼具補益與發散功效。這三味藥與仲景的原方略有不同,故稱「三拗」。俞氏加入荊芥、薄荷以疏風解表,桔梗、甘草以宣肺,並用金橘餅、蜜棗增添辛甘微散之性,將仲景的峻猛方劑轉化為平和之劑,用於治療風寒傷肺、頭痛惡寒、無汗氣喘、咳嗽白痰等症,效果顯著,可說是靈活化裁、活用藥物的典範。
麻附五皮飲
(溫下發汗法,俞氏經驗方)
配方:麻黃(一錢)、淡附片(八分)、浙苓皮(三錢)、大腹皮(二錢)、細辛(五分)、新會皮(錢半)、五加皮(三錢)、生薑皮(一錢)。
說明:此方融合仲景的麻黃附子細辛湯與華佗的五皮飲,以麻黃為君藥,外散太陽經寒邪並宣通肺氣;細辛、附子為臣藥,溫補腎氣;五皮(茯苓皮、大腹皮、陳皮、五加皮、生薑皮)為佐藥,開通腠理達至皮膚,是治療全身水腫、化氣發汗的良方。
補充分析:麻黃雖是發汗峻藥,但用於水腫時,因水氣阻力的緣故,其發汗作用反而緩和,而利尿效果更為明顯。前人治療水腫多選麻黃,但現今一般人因缺乏醫學知識,往往畏懼麻黃,導致良藥被埋沒。不過,麻黃使用前應先煎煮去沫,以減輕其強烈藥性,避免副作用。
小青龍湯
(化飲發汗法,俞氏經驗方,出自《傷寒論》)
配方:麻黃(八分)、姜半夏(三錢)、炒乾薑(八分,拌搗五味子三分)、川桂枝(一錢)、北細辛(五分)、白芍(一錢)、清炙甘草(六分)。
說明:風寒外襲與痰飲內停相結合,引發咳嗽氣喘時,適合用小青龍湯加減治療。方中麻黃、桂枝辛溫解表;白芍、甘草酸甘斂陰護營;乾薑與五味子同用,溫化肺中水飲並收斂肺氣;半夏降痰,細辛行水,使痰飲轉化為水氣,隨汗而出。若單獨利水而不解表,無法解除風寒束縛;若僅發汗而不化飲,也難除水氣。此方開合有序、升降相輔,如神龍變化無窮。但若非風寒而是風溫,則不可妄用麻黃、桂枝,須細辨證候。
加減法:
- 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三錢。
- 氣喘者:去麻黃,加苦杏仁三錢。
- 小便不利、少腹脹滿者:重加茯苓六錢。
- 誤飲冷水後寒水相搏,肺有支飲嘔吐者:去麻黃、桂枝、白芍,加浙茯苓四錢。
- 飲去嘔止後形體浮腫者:加苦杏仁三錢。
- 胃熱上衝、面赤如醉者:加酒炒生大黃一錢。
- 咳嗽氣逆、煩躁氣喘、脈右浮滑(肺脹)者:原方加石膏八錢;若兼噎膈,再加淡附片一錢。
- 單純咳嗽無氣逆者:去桂枝、白芍、甘草,加厚朴錢半、苦杏仁三錢、生石膏四錢、淮小麥三錢。
- 咳嗽氣逆、喉中痰鳴者:亦去桂枝、白芍、甘草,加射乾二錢、款冬花三錢、紫菀四錢、大棗兩枚。
- 汗後肺有支飲嘔吐者:去麻黃、桂枝、白芍,加浙茯苓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