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31)
第一編 傷寒要訣 (31)
1. 第一節,發汗劑
越婢加半夏湯,蠲痰發汗法,俞氏經驗方,載《金匱要略》
蜜炙麻黃(一錢),姜半夏(四錢),鮮生薑(一錢),生石膏(四錢)
生粉甘草(八分),大黑棗(四枚,泡去皮)
秀按,外感風寒,激動肺臟痰火,發為喘嗽,目突如脫,右脈浮大者,則以越婢加半夏湯為正治。方用麻黃、生薑開表為君,以辛散外來之風寒;石膏清裡為臣,以寒降上逆之肺火;妙在姜半夏之辛滑滌痰,以開肺氣之壅塞;使以草、棗滋補中氣,緩和諸藥,俾肺竅中之痰涎淨盡,則火無所依傍而自出矣。此為辛散風寒,肅清痰火之良方。
方歌,本會文牘周越銘新撰
蘇羌達表湯
蘇羌達表湯芷防,苓皮杏樸與生薑,辛溫略佐淡滲法,傷寒挾濕治稱良。
加減法:風重於寒咳嗽多,方中羌活生薑去,加半前胡與桔梗,痰消風減病斯愈。
蔥豉桔梗湯
蔥豉桔梗湯薄翹,梔子生甘竹葉標,風熱風溫及風火,辛涼發汗此為昭。
加減法:喉痛大青與紫金,胸痞去甘枳蔻入,發疹蟬衣皂角蒡,咯痰杏桔加之吉,鼻衄茅根柏葉襄,化火條芩綠豆汁,燥甚石膏知母添,俞氏加減妙無極。
九味倉廩湯
九味倉廩仗參苓,薄前甘桔羌防米,體虛散表不傷津,發汗妙在兼益氣。
七味蔥白湯
七味蔥白葛根襄,地冬淡豉及生薑,煎藥須用百勞水,養血發汗此方長。
加減葳蕤湯
加減葳蕤蔥豉桔,薄薇草棗品同集,陰虛體質感風溫,方能發汗兼滋液。
參附再造湯
參附再造佐耆皮,辛桂羌防炙草宜,法取助陽以作汗,傷寒陰盛用無疑。
香蘇蔥豉湯
香蘇蔥豉制原良,新會皮同炙草嘗,理氣發汗兼開鬱,妊娠傷寒是主方。
蔥豉荷米湯
蔥豉荷米共成煎,兒病傷寒此法傳,獨取輕清平淡品,和中發汗效如仙。
新加三拗湯
新加三拗麻杏桔,薄荷芥穗及生甘,金橘餅一蜜棗一,上焦發汗肺宜宣。
麻附五皮飲
麻附五皮廣腹苓,生薑五加及細辛,傷寒水氣無從出,發汗須兼溫下靈。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麻桂辛,味姜芍草夏同珍,汗無喘咳寒兼飲,惟有長沙舊法遵。
加減法:渴除半夏加花粉,喘去麻黃用杏仁,冷飲致噎宜附片,溺阻腹滿重加苓,但咳去桂並芍草,樸杏石膏小麥斟,上氣亦除芍草桂,加射冬花菀棗靈,解後肺有支飲嘔,除麻桂芍亦加苓,飲去嘔止形還腫,方內宜增苦杏仁,胃熱上衝面如醉,佐以酒炒生錦紋,煩躁喘急是肺脹,石膏重用始能平。
越婢加半夏湯
越婢加半湯石甘,麻黃半夏棗姜兼,咳逆氣喘脈浮大,外散風寒內滌痰。
白話文:
【第一節,發汗劑】
越婢加半夏湯,屬於祛痰發汗法,出自俞氏經驗方,記載於《金匱要略》。
組成:蜜炙麻黃(一錢),姜半夏(四錢),鮮生薑(一錢),生石膏(四錢),生粉甘草(八分),大黑棗(四枚,泡去皮)。
分析:
外感風寒,引發肺臟痰火,導致氣喘咳嗽、眼睛突起如脫出狀,且右脈浮大者,適合以越婢加半夏湯治療。方中以麻黃、生薑發散表邪為主藥,以辛散之力驅除外來風寒;石膏清裡熱為輔藥,以寒涼之性降肺火;妙處在於姜半夏辛滑滌痰,疏通肺氣阻塞;再以甘草、大棗補益中氣,調和藥性,使肺中痰涎清除,痰去則火無依附而自消。此方是辛散風寒、清除痰火的良方。
方歌(周越銘新撰):
蘇羌達表湯
組成:蘇葉、羌活、白芷、防風、茯苓皮、杏仁、厚朴、生薑。
此方以辛溫為主,略佐淡滲法,適用於傷寒挾濕證。
加減法:
若風邪重於寒邪且咳嗽多,可去羌活、生薑,加半夏、前胡、桔梗,以化痰減風。
蔥豉桔梗湯
組成:蔥白、淡豆豉、桔梗、薄荷、連翹、梔子、生甘草、竹葉。
適用於風熱、風溫及風火證,屬辛涼發汗法。
加減法:
喉嚨痛加紫金錠,胸悶去甘草加枳殼、白豆蔻,出疹加蟬蛻、牛蒡子,咳痰加杏仁、桔梗,鼻衄加茅根、柏葉,化火加黃芩、綠豆汁,燥熱甚加石膏、知母。
九味倉廩湯
組成:人參、茯苓、薄荷、前胡、甘草、桔梗、羌活、防風、陳米。
此方補氣而不傷津,兼具益氣發汗之效。
七味蔥白湯
組成:蔥白、葛根、生地、麥冬、淡豆豉、生薑,煎煮時用「百勞水」。
特點為養血發汗,適合血虛外感者。
加減葳蕤湯
組成:葳蕤(玉竹)、蔥白、淡豆豉、桔梗、薄荷、白薇、甘草、大棗。
適用於陰虛體質感受風溫,兼具發汗與滋陰之效。
參附再造湯
組成:人參、附子、黃耆、桂枝、羌活、防風、炙甘草。
功能助陽發汗,適用於傷寒陰盛證。
香蘇蔥豉湯
組成:香附、紫蘇、蔥白、淡豆豉、陳皮、炙甘草。
特色為理氣發汗、疏解鬱滯,主治孕婦傷寒。
蔥豉荷米湯
組成:蔥白、淡豆豉、荷葉、陳米。
此方輕清平和,適合小兒傷寒,和中發汗效果顯著。
新加三拗湯
組成:麻黃、杏仁、桔梗、薄荷、荊芥穗、生甘草,另加金橘餅、蜜棗。
功能宣發上焦肺氣,適用於肺氣閉鬱之表證。
麻附五皮飲
組成:麻黃、附子、陳皮、茯苓皮、生薑皮、五加皮、細辛。
主治傷寒水氣不化,兼具發汗與溫陽利水之效。
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桂枝、細辛、五味子、乾姜、白芍、甘草、半夏。
適用於寒飲內停、無汗喘咳者,遵循仲景古法。
加減法:
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氣喘去麻黃用杏仁,冷飲致噎加附子,小便不暢腹脹重加茯苓。
若僅咳嗽,去桂枝、白芍、甘草,加厚朴、杏仁、石膏、小麥;
肺氣上逆去芍藥、甘草、桂枝,加射乾、款冬花、紫菀、大棗;
後期肺有支飲嘔吐,去麻黃、桂枝、白芍加茯苓;
飲去嘔止但水腫,加苦杏仁;
胃熱面赤如醉,佐酒炒大黃;
煩躁喘急屬肺脹,重用石膏以平喘。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
越婢加半(夏)湯,石膏、甘草配,麻黃、半夏、棗、生薑齊。
主治咳逆氣喘脈浮大,外散風寒內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