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32)

回本書目錄

第一編 傷寒要訣 (32)

1. 第二節,和解劑

柴胡枳桔湯,和解表裡法輕劑,俞氏經驗方

川柴胡(一錢至錢半),枳殼(錢半),姜半夏(錢半),鮮生薑(一錢)

青子芩(一錢至錢半),桔梗(一錢),新會皮(錢半),雨前茶(一錢)

秀按,柴胡疏達腠理,黃芩清泄相火,為和解少陽之主藥,專治寒熱往來,故以之為君。凡外感之邪,初傳少陽、三焦,勢必逆於胸脅,痞滿不通,而或痛或嘔或噦,故必臣以宣氣藥,如枳、桔、橘、半之類,開達其上中二焦之壅塞。佐以生薑,以助柴胡之疏達。使以綠茶,以助黃芩之清泄。往往一劑知,二劑已。惟感邪未入少陽,或無寒但熱,或無熱但寒,或寒熱無定候者,則柴胡原為禁藥。若既見少陽症,雖因於風溫暑濕,亦有何礙,然此尚為和解表裡之輕劑,學者可放膽用之。

柴芩雙解湯,和解表裡法重劑,俞氏經驗方

柴胡(錢半),生葛根(一錢),羌活(八分),知母(二錢)

炙草(六分),青子芩(錢半),生石膏(四錢,研),防風(一錢)

豬苓(錢半),白蔻末(六分,沖)

秀按,少陽相火,鬱於腠理而不達者,則作寒熱,非柴胡不能達,亦非黃芩不能清,與少陽經氣適然相應,故以為君。若表邪未罷,而兼寒水之氣者,則發寒愈重,證必身疼無汗,故必臣以葛根、羌、防之辛甘氣猛,助柴胡以升散陽氣,使邪離於陰,而寒自已。里邪已盛,而兼燥金之氣者,則發熱亦甚,證必口渴惡熱,亦必臣以知母、石膏之苦甘性寒,助黃芩引陰氣下降,使邪離於陽,而熱自已。佐以豬苓之淡滲,分離陰陽不得交併;使以白蔻之開達氣機,甘草之緩和諸藥,而為和解表裡之重劑,亦為調劑陰陽、善止寒熱之良方也。善用者往往一劑而瘳。

廉勘,此王肯堂得意之方,俞氏加減而善用之,以奏殊功,全憑辯證精確。若率爾引用,適中王孟英柴、葛、羌、防隨手亂投之誚矣,學者審慎之。

柴胡達原飲,和解三焦法,俞氏經驗方

柴胡(錢半),生枳殼(錢半),川樸(錢半),青皮(錢半),炙草(七分)

黃芩(錢半),苦桔梗(一錢),草果(六分),檳榔(二錢),荷葉梗(五寸)

秀按,《內經》言:邪氣內薄五臟,橫連膜原。膜者,橫隔之膜;原者,空隙之處,外通肌腠,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關鍵,為內外交界之地,實一身之半表半裡也。凡外邪每由膜原入內,內邪每由膜原達外,此吳又可治疫邪初犯膜原,所以有達原飲之作也。今俞氏以柴芩為君者,以柴胡疏達膜原之氣機,黃芩苦泄膜原之鬱火也。臣以枳、桔開上,樸、果疏中,青、檳達下,以開達三焦之氣機,使膜原伏邪從三焦而外達肌腠也。佐以荷梗透之;使以甘草和之。雖云達原,實為和解三焦之良方,較之吳氏原方,奏功尤捷。然必濕重於熱,阻滯膜原,始為適宜。若濕已開,熱已透,相火熾盛,再投此劑,反助相火愈熾,適劫膽汁而爍肝陰,釀成火旺生風,痙厥兼臻之變矣。用此方者其審慎之。

白話文:

第二節,和解劑

柴胡枳桔湯,為和解表裡的輕劑,是俞氏的經驗方。

成分:
川柴胡(一錢至錢半)、枳殼(錢半)、姜半夏(錢半)、鮮生薑(一錢)、青子芩(一錢至錢半)、桔梗(一錢)、新會皮(錢半)、雨前茶(一錢)。

註解:
柴胡能疏達腠理,黃芩能清洩相火,為和解少陽的主藥,專門治療寒熱往來,故以它們為君藥。外感之邪初傳至少陽、三焦時,往往會阻滯胸脅,導致痞滿不通,並伴隨疼痛、嘔吐或呃逆,因此需搭配枳殼、桔梗、橘皮、半夏等宣氣藥作為臣藥,以開通上中二焦的壅塞。生薑為佐藥,輔助柴胡的疏達作用;綠茶為使藥,幫助黃芩清洩邪熱。通常服用一劑即見效,兩劑便能痊癒。

但要注意,若邪氣尚未進入少陽,或者症狀僅有發熱無寒、僅有寒無熱,或寒熱不定,則不可使用柴胡。若是已見少陽症狀,即使病因是風溫暑濕,亦無妨礙。此方屬於和解表裡的輕劑,學習者可放心使用。


柴芩雙解湯,為和解表裡的重劑,是俞氏的經驗方。

成分:
柴胡(錢半)、生葛根(一錢)、羌活(八分)、知母(二錢)、炙草(六分)、青子芩(錢半)、生石膏(四錢,研碎)、防風(一錢)、豬苓(錢半)、白蔻末(六分,沖服)。

註解:
少陽相火鬱結於腠理而不能發散時,會引發寒熱往來,此時非柴胡不能疏達,非黃芩不能清洩,故以它們為君藥。若表邪未解且夾雜寒濕之氣,則惡寒更重,症狀表現為身痛無汗,故需以葛根、羌活、防風等辛甘發散藥為臣藥,幫助柴胡升散陽氣,使邪氣離開陰分而緩解惡寒。若裡熱熾盛且夾雜燥熱之氣,則發熱加劇,症狀表現為口渴惡熱,故以知母、石膏為臣藥,幫助黃芩引陰氣下降,使邪氣離開陽分而緩解發熱。

豬苓為佐藥,能淡滲利濕,防止陰陽相搏;白蔻為使藥,能開達氣機,甘草調和諸藥。此方為和解表裡的重劑,亦是調和陰陽、止寒熱的良方,善用者往往一劑見效。

此方原為王肯堂的得意之方,經俞氏加減後療效更佳,但必須辨證精準。若隨意使用,恐怕會重蹈王孟英所批評的「柴胡、葛根、羌活、防風胡亂使用」之弊,學習者應謹慎。


柴胡達原飲,為和解三焦之方,是俞氏的經驗方。

成分:
柴胡(錢半)、生枳殼(錢半)、川樸(錢半)、青皮(錢半)、炙草(七分)、黃芩(錢半)、苦桔梗(一錢)、草果(六分)、檳榔(二錢)、荷葉梗(五寸)。

註解:
《內經》記載,邪氣侵入五臟後,會橫連膜原。膜是橫膈之膜,原是空隙之處,外通肌腠,內近胃腑,為三焦的關鍵部位,也是內外交界之地,可視為半表半裡。外邪常從膜原入內,內邪亦常從膜原外出,吳又可在治療疫邪初犯膜原時,創制了達原飲。

俞氏以柴胡、黃芩為君藥,因柴胡能疏達膜原之氣機,黃芩能苦洩膜原之鬱火。以枳殼、桔梗開通上焦,厚朴、草果疏理中焦,青皮、檳榔通達下焦,使膜原之邪從三焦外透肌腠。荷葉梗為佐藥,幫助透邪;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

此方雖名達原,實為和解三焦的良方,療效比吳又可原方更快。但需注意,此方適用於濕重於熱、邪阻膜原的情況。若濕已化熱,或相火熾盛時使用,反而會助長火勢,劫傷膽汁及肝陰,甚至引發痙厥等變證,使用者須審慎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