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4)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4)

1. 第十五節,大頭傷寒(一名大頭瘟,俗稱大頭風,通稱風溫時毒)

【因】風溫將發,更感時毒,乃天行之癘氣。感其氣而發者,故名大頭天行病。又系風毒,故名瓜蔞。狀如傷寒,故名大頭傷寒。病多互相傳染,長幼相似,故通稱大頭瘟。多發於春冬雨季,間有暑風挾濕熱氣蒸,亦多發此病。人體手足六經,惟三陽與厥陰諸經,皆上頭面清竅。

必先辨其為太陽時毒、少陽時毒、陽明時毒、厥陰時毒、三陽同受時毒、少厥並受時毒,分際斯清。

【證】太陽時毒,初起頭項強痛,身熱體重,憎寒惡風,繼即頭腦項下脹大,並耳後赤腫。少陽時毒,一起即寒熱往來,口苦咽乾,胸脅滿悶,隱隱見疹,兩耳上下前後硬腫而痛,兩額角旁亦皆紅腫,甚或咽喉不利,喉腫而痹。陽明時毒,一起即壯熱氣喘,口乾舌燥,咽痛喉腫,額上面部,焮赤而腫,或發疱瘡,癍點隱隱,目腫難開。

白話文:

病因

由風熱之氣引起,加上時令流行的毒氣,是上天降下的瘟疫之氣。感染了這種氣息而發病,所以稱為「大頭天行病」。又因為是風毒引起的,所以也叫「瓜蔞」。症狀和傷寒類似,因此也叫「大頭傷寒」。這種病很容易傳染,不論老幼,症狀都相似,所以通稱為「大頭瘟」。多發於春冬雨季,有時暑熱夾雜著濕氣蒸發,也會引起這種病。人體的十二正經中,只有三陽經和厥陰經會經過頭面和五官。

辯證

首先要分清是太陽經時毒、少陽經時毒、陽明經時毒、厥陰經時毒、三陽經同受時毒、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受時毒,區分清楚了才能對症下藥。

證狀

太陽經時毒:初起時頭項疼痛劇烈,身體發熱沉重,怕冷怕風,接著頭部和頸部脹大,耳後也紅腫。少陽經時毒:一起病就出現寒熱往來,口苦咽乾,胸脅脹悶,隱約可見皮疹,兩耳上下前後又硬又腫,疼痛明顯,兩側額角也紅腫,甚至咽喉不利,喉嚨腫脹疼痛。陽明經時毒:一發病就高熱氣喘,口乾舌燥,咽喉疼痛,額面紅腫,或生瘡流膿,身上隱隱可見癍點,眼睛腫脹難以睜開。

厥陰時毒,一起即頭痛吐涎,巔頂尤疼,寒熱類瘧,一身筋攣,手足微厥,面青目赤,耳聾頰腫,腮頤亦皆腫硬而疼,胸滿嘔逆,甚則狀如驚癇,時發瘛瘲,上為喉痹,下便膿血。若三陽同受時毒,則頭面、耳、目、鼻與咽喉,皆發紅腫熱痛。少厥並受時毒,則巔頂及兩耳上下前後,尤為焮赤腫疼,嘔吐酸苦,或兼吐蛔,甚則兩脅劇疼,疼甚則厥,厥後發痙。

其舌苔,在太陽,苔雖薄白,舌色反紅,或白薄而燥刺,邊尖俱紅;少陽則紅多白少,或夾灰黃雜色,甚或白如積粉,邊沿色紅而紫;陽明則舌苔正黃,黃而薄膩,甚或深黃厚膩,間夾灰黑,或老黃焦黑,多起芒刺;三陽同受,多舌赤苔黃,或夾灰點黑刺;少厥並受,更多舌色紫紅,甚或焦紫起刺。

白話文:

厥陰经受寒毒,发病时会立刻出现头痛、吐口水,头顶尤其疼痛,伴随寒热交替,类似疟疾,全身筋脉抽搐,手脚微凉,面色青白,眼睛发红,耳朵发聋,脸颊肿胀,下巴和腮帮也肿硬疼痛,胸闷恶心呕吐,严重时会像惊痫一样,时常抽搐痉挛,往上会引起喉咙阻塞,往下会排泄脓血。如果三阳经同时受到寒毒,那么头面、耳朵、眼睛、鼻子和咽喉都会发红肿胀、疼痛发热。少厥经也受到寒毒,则头顶和两耳上下前后都会格外红肿发热疼痛,还会呕吐酸苦,或伴随吐出蛔虫,严重时两侧肋骨剧烈疼痛,疼痛难忍会导致昏厥,昏厥之后会发生痉挛。

舌苔方面,太阳经受寒毒时,虽然苔白薄,但舌头颜色反倒发红,或是舌苔白薄且干燥发刺,舌头边缘和尖端都发红;少阳经受寒毒时,舌头颜色以红色为主,白色很少,或夹杂灰黄色,甚至像积粉一样发白,舌头边缘呈红色或紫色;阳明经受寒毒时,舌苔呈现黄色,黄而薄腻,严重时会是深黄厚腻,夹杂灰黑色,或老黄色焦黑色,舌苔上会长出很多芒刺;三阳经同时受寒毒,舌头大多发红,舌苔发黄,或夹杂灰点黑刺;少厥经也受到寒毒,则舌头颜色多呈紫红色,甚至焦紫色并长出芒刺。

【脈】左浮弦而盛者,太陽經受時毒也;左浮弦搏數者,少陽經受時毒也;右不甚浮,按之洪盛搏數,右大於左者,陽明經受時毒也;左右浮沉俱盛,按之弦洪搏數者,三陽經同受時毒也;左浮弦搏數,右洪盛滑數者,少厥兩經並受時毒也。此即東垣所謂「大頭傷寒,風毒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為腫」是也。

然《經》謂:風氣通於肝,肝脈直上巔頂。往往少陽火旺,搏動肝風,風助火勢,火假風威,外風引起內風,而為死生反掌之危候也。

【治】法當內外並治。治之速,十全七八;不速治,十死八九。內治:以辛涼發散,宣氣解毒為主。輕則蔥豉桔梗湯加牛蒡、銀花、大青各三錢,蟬蛻錢半,先用三豆湯(生綠豆一兩、大黑豆六錢、杜赤豆四錢、青荷葉一圈)代水煎藥;重則用通聖消毒散加減(荊芥、防風、川芎、白芷各一錢,銀花、連翹、牛蒡、薄荷、焦梔、滑石各二錢,風化硝、酒炒生錦紋、苦桔梗、生甘草各五分,先用犀角尖一錢、大青葉五錢、鮮蔥白三枚、淡香豉四錢、活水蘆筍二兩、鮮紫背浮萍三錢,用臘雪水煎湯代水,重則日服二劑,夜服一劑,藥須開水略煎),疏風解表以宣上。上焦宣化,熱毒尚盛,便結溺澀者,繼與解毒承氣湯,三焦分消以逐毒。

白話文:

【診脈】 左邊脈浮而緊,且有力強者,是太陽經受到時節毒邪。左邊脈浮而有力且跳動頻繁者,是少陽經受到時節毒邪。右邊脈不太浮,按壓時洪大有力且跳動頻繁,右邊脈比左邊脈強者,是陽明經受到時節毒邪。左右脈都浮起或沉下且有力,按壓時弦緊、洪大而跳動頻繁者,是三陽經都受到時節毒邪。左邊脈浮而跳動頻繁,右邊脈洪大有力且滑脈跳動頻繁者,是少陽和厥陰兩經都受到時節毒邪。這正是東垣所說的「大頭傷寒,風毒熱邪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為腫」的情形。

然而,《醫經》說:風氣通於肝,肝脈直上頭頂。往往是少陽火旺,激發肝風,風助火勢,火借著風威,外風誘發內風,而成為生死危殆的徵兆。

【治療】 治療原則應該是內外並治。治療得快,十個有七八個能痊癒;治療不快,十個有八九個會死亡。內治:以辛涼藥發散、宣氣解毒為主。症狀較輕者,蔥豉桔梗湯加上牛蒡、銀花、大青各三錢,蟬蛻錢半,先用三豆湯(生綠豆一兩、大黑豆六錢、杜赤豆四錢、青荷葉一圈)代水煎藥;症狀較重者,用通聖消毒散加減(荊芥、防風、川芎、白芷各一錢,銀花、連翹、牛蒡、薄荷、焦梔、滑石各二錢,風化硝、酒炒生錦紋、苦桔梗、生甘草各五分,先用犀角尖一錢、大青葉五錢、鮮蔥白三枚、淡香豉四錢、活水蘆筍二兩、鮮紫背浮萍三錢,用臘雪水煎湯代水,症狀較重者一日服用二劑,夜晚服用一劑,藥須用開水略微煎煮),疏散風邪以發散上焦。上焦發散化解後,熱毒仍然很盛,造成大便不通且黏稠者,接著再服用解毒承氣湯,三焦分消以驅逐毒邪。

毒去熱減,終與清燥養營湯加鮮茅根一兩、西洋參二錢,清養氣液以善後。若少厥並受,時毒大盛,風火交煽,痙厥兼臻者,速與羚角鉤藤湯加犀角汁二瓢、金汁二兩、童便一杯沖、紫雪五分至八分,瀉火熄風以消毒;繼與七鮮育陰湯,清滋津液以善後。

外治:以細針遍刺腫處(用繡花極細引針三十六支,用線紮成圓大空靈一支,醫必預備應用),先放紫血,繼放黃涎,泄出血毒以消腫,即用三陽(芙蓉葉、二桑葉、白芷、白及、白蘞、生軍、川連、川柏、腰黃、乳香、沒藥、杜赤豆、草河車、制月石各二錢,共為末,蜜水調,腫處頻掃之),塗敷腫處以退火。

白話文:

內治

病患身上毒素已去除,熱氣也減退了,最後加上「養營湯」,再加入鮮茅根一兩、西洋參二錢,用來清涼養護氣血津液,以作為善後治療。若病患同時出現陽氣衰弱與熱毒嚴重的情況,風邪與火氣互相刺激,導致痙攣抽搐,應盡快服用「羚角鉤藤湯」,再加入犀角汁二瓢、金汁二兩,用童便一杯稀釋後服用,以及「紫雪」五分至八分,以瀉火熄風,消毒殺菌。接著再服用「七鮮育陰湯」,用來滋養津液,作為善後治療。

外治

使用細針在腫脹處反覆刺入(使用極細的繡花針三十六根,用線綁成一個圓形、中空、透氣的大針,醫師需事先準備好),先放出紫色的血液,再放出黃色的涎液,排出血液中的毒素,以消退腫脹,接著使用「三陽」(芙蓉葉、桑葉、白芷、白及、白蘞、生軍、川連、川柏、腰黃、乳香、沒藥、杜赤豆、草河車、制月石各二錢,共研成細末,用蜜水調和),頻頻敷抹在腫脹處,以退火消炎。

咽痛喉痹者,急用生桐油和皂莢末少許,白鵝翎蘸以掃喉,探吐痰涎以開痹;繼吹加味冰硼散以退腫;終用土牛膝汁二瓢和開水一碗,調入制月石二錢、紫雪二分,俟其煬化,頻頻含漱以祛腐。總之此毒先腫鼻,次腫耳,從耳至頭上,絡腦後,結塊則止。不散,必成膿。故必內外兼治,始能消散。

切忌驟用苦寒,如東垣普濟消毒飲之芩、連並用;亦禁浪用辛熱,如節庵荊防敗毒散之羌、獨二活。貽誤頗多,學者慎毋拘守成方也。

白話文:

喉嚨痛、喉嚨發緊的人,要立刻用生桐油和皂莢末少許,用白鵝翎沾取,掃拭喉嚨,引出痰液,以消除發緊;接著吹加味冰硼散,退腫;最後用土牛膝汁兩瓢和開水一碗,加入制月石兩錢、紫雪二分,待其溶化後,反覆含漱,以去除腐敗之物。總而言之,這種毒素先使鼻子腫脹,接著耳朵腫脹,從耳朵蔓延至頭頂,沿著腦後,形成腫塊,就會停止蔓延。如果不散,必然化膿。因此必須內外兼治,才能消散。

切忌使用寒涼藥物,例如東垣普濟消毒飲的黃芩、黃連並用;也不能胡亂使用辛熱藥物,例如節庵荊防敗毒散的羌活、獨活。這些做法都容易造成誤治,學者們切勿墨守成方。

秀按,元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病。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甚,目不能開,咽喉不利,氣逆上喘,口燥舌乾。俗云:大頭傷寒,染之多不救。醫以承氣湯加藍根,屢下莫能愈。東垣遂創制一方,名普濟消毒飲。施其方,全活甚眾。方下自詮,謂:身半以上,天之氣也。疫毒既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為腫,故用芩、連各五錢,苦寒瀉心肺之火;元參二錢,連翹、馬勃、鼠黏子、板藍根各一錢,苦辛平清火散腫消毒;殭蠶七分,清痰利膈;甘草二錢以緩之;桔梗三分以載之;升麻七分,升氣於右;柴胡五分,升氣於左。氣虛而滯者,用人參二錢以補虛,佐陳皮二錢以疏氣;便閉者加酒煨大黃,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以適其病所。其方意服法均巧,宜乎刻石以傳世。厥後羅謙甫仿製一方,名既濟解毒湯,只多一味當歸,少元參、馬勃、牛蒡、板藍根四味,與李方大同小異。惟遵《難經》「蓄則腫熱,以注射之法於腫上,約正十餘刺,血出紫黑如露珠狀,頃時腫痛消散」,足為後學師範,洵堪效法。故俞君內外並治,奏功愈捷。

白話文:

元泰和二年四月,許多人染上疫病。一開始感到怕冷發燒,身體沉重,接著頭面腫脹,眼睛睜不開,咽喉不舒服,呼吸急促,口乾舌燥。民間俗稱「大頭傷寒」,染上的人大多無法救治。當時的醫生用承氣湯加板藍根治療,但多次服用都沒有效果。東垣李氏便創製了一個新的方劑,叫做「普濟消毒飲」。這個方劑使用後救活了很多人。李氏自己解釋這個方劑的組成和服用方法:上半身屬於天的氣,疫毒侵入心肺,向上攻到頭面造成腫脹,因此用黃芩、黃連各五錢,苦寒性質可以瀉去心肺之火;用元參二錢,連翹、馬勃、鼠黏子、板藍根各一錢,苦辛平性質可以清火散腫消毒;用殭蠶七分,可以清痰利膈;用甘草二錢,可以緩和藥性;用桔梗三分,可以幫助藥物上行;用升麻七分,可以升氣於右側;用柴胡五分,可以升氣於左側。如果病人氣虛且氣滯,就用人參二錢來補虛,並用陳皮二錢來疏氣;如果病人大便不通,就加酒煨大黃,將藥方研成細末,一半用湯調服,時時服用,另一半做成蜜丸含化,根據病情的不同來服用。這個方劑的藥性和服用方法都非常巧妙,應該刻在石頭上流傳下去。後來羅謙甫模仿這個方劑,創製了一個叫「既濟解毒湯」的方劑,只多加了一味當歸,少用元參、馬勃、牛蒡、板藍根四味,跟李氏的方劑大同小異。但是羅謙甫遵循《難經》中「蓄則腫熱,以注射之法於腫上,約正十餘刺,血出紫黑如露珠狀,頃時腫痛消散」的理論,在腫脹的地方進行針刺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後人學習效仿。所以俞氏醫生內外兼治,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廉勘,普濟消毒飲吳鞠通去升、柴、芩、連,加銀花一味,新定用量以治內(銀花、連翹、元參、桔梗各一兩,板藍根、殭蠶、生甘草各五錢,荊芥、薄荷各三錢,牛蒡子六錢,馬勃四錢,共為粗末,輕服六錢,重服八錢,鮮蘆根湯煎去渣,約二時一服),外用水仙膏(水仙花根剝去老赤皮與根鬚,入小石臼內搗如膏,敷腫處,中留一孔,出熱氣,干則易之,以皮上生黍米大小黃瘡為度)、三黃二香散(川連、川柏、生大黃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五錢,共研細末,初用陳茶汁調敷,干則易之,繼用香油調敷,以瀉火定痛)以治外。神昏譫語者,先與安宮牛黃丸、紫雪丹之屬,繼以清宮湯(元參心、連心麥冬各三錢,竹葉捲心、連翹心、犀角磨汁各二錢,蓮子心五分。熱痰盛,加竹瀝、梨汁各五匙;咳痰不清,加瓜蔞皮錢半;熱毒盛,加金汁一兩、人中黃錢半;漸欲神昏,加銀花三錢、荷葉二錢、鮮石菖蒲一錢)。程鍾齡謂:風火鬱熱成大頭瘟,初起宜以加味甘桔湯(甘、桔、荊、薄、蒡、貝、柴胡、丹皮)清散之,散而不去,則用普濟消毒飲以清之。若腫勢極盛,兼用砭法。觀此二說,治法尚穩,但不及俞法之約而賅,效力速。

白話文:

廉勘

內治:

普濟消毒飲:吳鞠通去升麻、柴胡、黃芩、連翹,加銀花,新定用量如下:銀花、連翹、元參、桔梗各一兩,板藍根、殭蠶、生甘草各五錢,荊芥、薄荷各三錢,牛蒡子六錢,馬勃四錢,共研粗末。輕服六錢,重服八錢,用鮮蘆根湯煎服,約兩小時一服。

外治:

水仙膏:水仙花根剝去老皮和根鬚,搗如膏狀,敷在腫處,中間留一小孔,排出熱氣。乾了就換。以皮上生黍米大小的黃色瘡為好轉徵象。

三黃二香散:川連、川柏、生大黃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五錢,共研細末。初期用陳茶汁調敷,乾了就換。之後用香油調敷,以瀉火止痛。

神志昏迷、胡言亂語者:

先服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藥,再服清宮湯:元參心、連翹心、麥冬各三錢,竹葉心、連翹心、犀角研汁各二錢,蓮子心五分。痰熱盛,加竹瀝、梨汁各五匙。咳嗽痰液不清,加瓜蔞皮錢半。熱毒盛,加金汁一兩,人中黃錢半。逐漸神志不清,加銀花三錢,荷葉二錢,鮮石菖蒲一錢。

程鍾齡說:風火鬱熱導致大頭瘟,初期宜用加味甘桔湯(甘草、桔梗、荊芥、薄荷、牛蒡子、貝母、柴胡、丹皮)清散。散不去,再用普濟消毒飲清熱。如果腫勢嚴重,兼用砭刺放血。從這兩種說法看,治療方法比較穩妥,但不如俞氏的方法簡潔、全面,療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