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6)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6)

1. 第四節,傷寒兼瘧(一名寒瘧,俗稱脾寒病)

【因】外因多風寒暑濕,內因多夾食夾痰。其病有日發、間日發之殊,其證有經病、腑病、臟病之異。且必寒熱往來,確有定候,方謂之瘧。與乍寒乍熱,一日二三度發,寒熱無定候者迥異。其病新久輕重不一,全在臨證者,細審病源,辨明病狀之寒熱虛實、病所之經絡腑臟,應以溫涼補瀉耳。先述痎瘧。

【證】痎瘧因風寒而發,初起惡寒無汗,頭身俱痛,繼即寒熱往來。發有定期,深者間日一發,極深者三日一發。發冷時形寒戰慄,齒齘齘然有聲,面頭手足皆冷,甚則口唇指甲皆青;發冷過期,即發大熱,皮膚壯熱色赤,頭甚痛,呼吸粗,渴欲飲冷,神倦嗜睡,或心煩懊憹。少則二三時,多則四五時,周身大汗,諸症若失。

白話文:

【病因】外因多由風、寒、暑、濕引起,內因則常伴隨飲食過量或積聚痰溼。病症表現為有時發作、間歇性發作的差異,以及經絡病、腑病、臟病等不同類型的證狀。必定會出現寒熱交替,並且有確定的規律,這纔是被認為的瘧疾。與突然發熱後突然退熱,一天內出現兩到三次發作,且寒熱無固定規律的癥狀完全不同。此病的新舊、輕重各不相同,完全取決於臨牀醫生詳細審查病因,分辨出病狀的寒熱虛實,並瞭解病位所在的經絡、臟腑,應當採用溫和或清涼、補充或消減的方法治療。以下將概述痎瘧。

【證狀】痎瘧是由風寒引發,起初出現畏寒但不出汗,頭部和身體都感到疼痛,接著即開始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發作有固定的時間,較重者每隔一天發作一次,極重者每三天發作一次。在發冷時期,患者會感到全身寒顫,牙齒會響亮地咬合,面部、頭部、手腳都感到寒冷,嚴重時口脣和指甲會呈現青色;發冷過後,就會開始發高熱,皮膚紅熱,頭部劇烈疼痛,呼吸急促,口渴想要喝冷飲,精神疲倦,嗜睡,或者感到心煩意亂。發作持續時間可能從二到三個小時到四到五個小時不等,全身出汗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

依此反復而作,累月經年,纏綿難愈。舌苔白滑而膩,甚或灰膩滿布。

【脈】沉弦而遲,沉為在臟,弦遲者多寒。此《內經》所謂「邪氣內薄五臟,橫連膜原,其道遠,其氣深,故休數日乃作」也。亦即後賢所謂「三陰瘧,俗稱脾寒病,四日兩頭」是也。

【治】必先辨其脅下有塊與否,無塊者,脾臟積水與頑痰也。輕則清脾飲(浙茯苓六錢,川桂枝一錢,炒冬朮錢半,清炙草五分,姜半夏四錢,炒廣皮二錢,川樸、草果、柴胡、黃芩各一錢,小青皮八分,生薑二片,大紅棗二枚,煎成,熱退時服,忌酸冷油膩)送下除瘧勝金丸(酒炒透常山四兩,草果、檳榔、製蒼朮各二兩,共為細末,水法小丸,外用半貝丸料為衣,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利積水,消化頑痰;重則補中益氣湯加減(別直參、炙綿耆、炒冬朮各錢半,清炙草八分,姜半夏三錢,炒廣皮一錢,川柴胡六分,醋炒青皮七分,生薑一錢,紅棗二枚)送下痎瘧除根丸(煉人言八毫,真綠豆細粉一錢,巴霜九釐二毫,辰砂三分,須研極勻,至無聲為度,用白蜜作二十丸,生甘草末為衣,每服一粒),溫補中氣,吐下頑痰。

白話文:

如此反覆發作,積月經年,纏綿難愈。舌苔白滑而黏膩,甚至厚重灰黃。

【脈象】脈象沉細而緩慢,沉脈表示病邪在臟腑,細緩脈象多為寒證。這和《內經》所說的「邪氣侵襲內臟,橫行經絡,邪路遠而氣息深,所以數日後才會發作」是一致的。也就是後世醫家所說的「三陰瘧」,俗稱脾寒病,四天發作一次。

【治療】必須先辨別脇下是否有腫塊,沒有腫塊的,是脾臟積水和頑痰造成的。症狀輕微時,服用「清脾飲」(浙茯苓六錢,川桂枝一錢,炒冬術半錢,清炙草五分,姜半夏四錢,炒廣皮二錢,川樸、草果、柴胡、黃芩各一錢,小青皮八分,生薑兩片,大紅棗兩枚,煎煮後熱退時服用,忌食酸冷油膩),並搭配「除瘧勝金丸」(酒炒透常山四兩,草果、檳榔、製蒼朮各二兩,研成細末,加水製成小丸,外用半貝丸料為外衣,每次服用二十至三十丸),溫化積水,化解頑痰;症狀嚴重時,服用「補中益氣湯」(別直參、炙綿耆、炒冬朮各半錢,清炙草八分,姜半夏三錢,炒廣皮一錢,川柴胡六分,醋炒青皮七分,生薑一錢,紅棗兩枚)搭配「痎瘧除根丸」(煉人言八毫,真綠豆細粉一錢,巴霜九釐二毫,辰砂三分,研磨均勻,直到無聲為止,用白蜜製成二十丸,生甘草末為外衣,每次服用一丸),溫補中氣,吐下頑痰。

有塊者,脾臟敗血與陳莝也,先與十將平痎湯(酒炒常山錢半,檳榔三錢,草果仁、春砂仁各八分,醋炒三稜、莪朮、青皮、姜半夏、炒廣皮各一錢,烏梅肉三分)送下鱉甲煎丸(炙鱉甲、牙硝各十二分,柴胡、炒蜣螂各六分,乾薑、大黃、桂枝、石韋、川樸、紫葳、赤芍、丹皮、䗪蟲、阿膠、姜半夏各五分,炙蜂房四分,射干、黃芩、炒鼠婦各三分,桃仁、瞿麥各二分,葶藶、人參各一分,以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斗五升浸灰,俟酒盡一半入鱉甲於中,煮令如膠,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開豁痰結,攻利營血,以消瘧母,瘧母消,痎自除。

白話文:

身患瘧疾的人,是因為脾臟積聚了敗血和陳舊的瘧疾。首先服用「十將平瘧湯」(酒炒常山半錢,檳榔三錢,草果仁、春砂仁各八分,醋炒三稜、莪朮、青皮、姜半夏、炒廣皮各一錢,烏梅肉三分)送服「鱉甲煎丸」(炙鱉甲、牙硝各十二分,柴胡、炒蜣螂各六分,乾薑、大黃、桂枝、石韋、川樸、紫葳、赤芍、丹皮、䗪蟲、阿膠、姜半夏各五分,炙蜂房四分,射干、黃芩、炒鼠婦各三分,桃仁、瞿麥各二分,葶藶、人參各一分,以上二十三味藥材磨成粉末,取煅燒過的竈灰一斗,清酒一斗五升浸泡竈灰,等酒液蒸發到一半時放入鱉甲,煮到像膠一樣,擠出汁液,加入藥材,煎熬成丸劑,像桐子那麼大,空腹時服用七丸,每天服用三次)。這樣可以化解痰結,攻下營血,從而消除瘧疾,瘧疾消除後,瘧疾熱就會自然退去。

至若風寒變瘧,多發於深秋初冬;暑濕化瘧,多發於夏末秋初;而痰食化瘧、陰虛化瘧、勞役化瘧及婦人郁瘧、小兒胎瘧,四時皆有。惟疫瘧不常有。爰將因證脈治,一一述如下。

—、風寒瘧(俗稱傷寒變瘧,一名正瘧)

【因】淺者,先受風寒,繼而變瘧,隨感隨發;深者,夏傷於暑,久伏陰分,至深秋重感冷風,新邪引動伏邪而發瘧。

【證】瘧因風寒轉變者,初起惡寒無汗,頭疼身痛;繼即邪傳少陽,寒已而熱,熱已而汗,寒長熱短,確有定候,胸脅痞滿,嘔吐黃涎。舌苔白多黃少,或兩邊白滑,中心灰膩。若伏暑重感冷風而發者,初起寒多熱少,肢冷脅痛,渴喜熱飲,飲即吐涎;繼則寒熱並重,或寒輕熱重。舌苔白滑,略兼黃色,或灰膩色。

白話文:

風寒引起的瘧疾,多在深秋初冬出現;暑濕引起的瘧疾,多在夏末秋初出現;而痰食、陰虛、勞役以及婦女鬱結、小兒胎熱引起的瘧疾,則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只有疫瘧比較少見。接下來,我會根據不同症狀和脈象,一一說明治療方法。

首先是風寒瘧,俗稱傷寒變瘧,又叫正瘧。

風寒瘧發病的原因:輕微的,是先受風寒,繼而轉變成瘧疾,受寒後馬上發病;嚴重的,是夏天受暑熱,暑氣長期潛伏在體內,到了深秋再受冷風,新邪引動舊邪,導致發病。

風寒瘧的症狀:剛開始是惡寒無汗,頭疼身痛;然後邪氣傳到少陽,寒氣退去就發熱,熱退了就出汗,寒長熱短,時間規律性很強,胸脅脹滿,嘔吐黃色唾液。舌苔白色多,黃色少,或兩邊白色滑潤,中間灰膩。如果是在夏天受暑熱後,深秋再受冷風而發病的,一開始是寒重熱輕,四肢冰冷,脅肋疼痛,口渴想喝熱水,喝了就吐唾液;然後是寒熱交替,或寒輕熱重。舌苔白色滑潤,略帶黃色,或灰膩。

【脈】右浮滑,左弦緊者,《內經》所謂「先傷於寒,後傷於風,病以時作,名曰寒瘧」是也。若右浮緩而滑,左沉弦而遲,《金匱》所謂「寒多者名曰牡瘧」,《外臺》改為「牝瘧」是也。

【治】寒瘧宜先與蘇羌達表湯,發汗散寒;繼與柴胡枳桔湯,輕劑以和解之。服一二劑後,瘧發寒熱並重者,則以柴芩雙解湯,重劑以和解之。俟病勢轉輕,則用小柴胡湯,方中東參用常山二錢拌炒以截之。牝瘧宜先與柴胡桂薑湯,和解溫透;服後,表寒去而伏暑外潰,熱重寒輕者,則以新加木賊煎清泄之,或用蒿芩清膽湯涼解之。

白話文:

【脈象】右邊的脈浮動而滑,左邊的脈弦緊,根據《內經》所說「先受寒邪侵襲,後受風邪侵襲,疾病會按時發作,稱為寒瘧」就是這種情況。如果右邊的脈浮動緩和而滑,左邊的脈沉弦而遲緩,根據《金匱》所說「寒邪多稱為牡瘧」,《外臺》將其改為「牝瘧」就是這種情況。

【治療】寒瘧初期宜先用蘇羌達表湯,發汗散來發散寒氣;接著再用柴胡枳桔湯,少量服用來調和。服用一兩劑後,瘧疾發作時寒熱並重的,就用柴芩雙解湯,大量服用來調和。等到病情較輕時,再用小柴胡湯,方中的西洋參用常山二錢拌炒來制衡。牝瘧初期宜先用柴胡桂薑湯來調和溫補;服用後,表寒退去後伏暑外露,熱重寒輕的,就用新加木賊煎來清泄,或者用蒿芩清膽湯來清熱消炎。

二、暑濕瘧(俗稱暑濕化瘧,一名時瘧)

【因】《內經》謂,夏傷於暑,秋必痎瘧。但暑必挾濕,當辨其暑重於濕者為暑瘧;濕重於暑者為濕瘧。

【證】暑瘧初起,寒輕熱重,口渴引飲,心煩自汗,面垢齒燥,便閉溺熱,或瀉不爽。舌苔黃而糙澀,甚或深黃而膩,或起芒刺,或起裂紋。濕瘧初起,寒熱身重,四肢倦怠,肌肉煩疼,胸腹痞滿,胃鈍善嘔,便溏溺澀。舌苔白滑厚膩,甚則灰而滑膩,或灰而糙膩,舌邊滑潤。

【脈】右弦洪搏數,左弦數者,瘧因於暑,《金匱》所謂「弦數者多熱」是也;若右弦滯,左沉弦細軟者,瘧因於濕,《金匱》所謂「沉細者濕痹」是也。

白話文:

暑濕瘧,又稱暑濕化瘧或時瘧,是由夏季暑熱傷身,秋季引發的瘧疾。暑熱伴隨濕氣,需要區分暑氣重於濕氣的暑瘧,以及濕氣重於暑氣的濕瘧。暑瘧初期,寒輕熱重,口渴想喝水,心煩意亂,自汗不止,面容黯淡,口乾舌燥,便秘小便熱,或者拉肚子但沒有緩解。舌苔黃色粗糙,甚至深黃且粘膩,或有芒刺或裂紋。濕瘧初期,寒熱交加,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肌肉酸痛,胸腹脹滿,胃口不好容易嘔吐,拉肚子但小便澀滯。舌苔白厚膩,嚴重時灰白且滑膩或灰白粗糙,舌邊光滑。暑瘧的脈象是右脈弦而洪大,脈搏跳動快,左脈弦而數,這是因為暑熱引起。《金匱要略》中說「弦數者多熱」。濕瘧的脈象是右脈弦而滯,左脈沉而細弱,這是因為濕氣引起。《金匱要略》中說「沉細者濕痹」。

【治】暑瘧,先與蒿芩清膽湯清其暑;暑熱化燥者,則用柴胡白虎湯清其燥。若兼肢節煩疼者,去柴、芩,加桂枝五分以達肢;兼胸痞身重者,去柴、芩、花粉,加蒼朮一錢以化濕;肺中氣液兩虧者,去柴、芩,加西洋參錢半至二錢以益氣生津。

濕瘧先與柴平湯燥其濕;濕去而熱多寒少,胸膈滿痛者,則以柴胡陷胸湯寬其胸;胸寬而熱透口燥,溺短赤澀者,則以桂苓甘露飲(川桂枝二分拌飛滑石六錢,赤苓、豬苓各二錢,澤瀉錢半,生曬術五分,生石膏、寒水石各研細四錢)辛通以清化之。

白話文:

治療暑瘧:

  • 先用蒿芩清膽湯清除暑氣。
  • 暑熱化燥時,改用柴胡白虎湯清除燥熱。
  • 若兼有肢節煩疼,去掉柴胡和黃芩,加入五分桂枝通達肢體。
  • 若兼有胸悶身重,去掉柴胡、黃芩和花粉,加入一錢蒼朮祛除濕氣。
  • 若肺中氣液不足,去掉柴胡和黃芩,加入一錢半到二錢西洋參,補益氣血滋潤津液。

治療濕瘧:

  • 先用柴平湯祛除濕氣。
  • 濕氣消除後,熱多寒少,胸膈滿痛,改用柴胡陷胸湯舒緩胸部。
  • 胸部舒緩後,熱氣透入口乾,小便短赤澀痛,改用桂苓甘露飲辛通清化,配方如下:川桂枝二分拌入研細的滑石六錢,赤苓、豬苓各二錢,澤瀉一錢半,生曬術五分,研細的生石膏和寒水石各四錢。

三、痰瘧

【因】或肺胃素有痰飲,或膜原積濕釀痰,或夏令乘涼飲冷,坐臥濕地,濕鬱化痰,皆能變瘧。

【證】痰踞肺胃者,初起咳嗽痰多,胸痞嘔吐,頭目暈眩,寒從背起,熱已微汗,舌苔白滑,甚則白滑厚膩;痰阻膜原者,初起胸膈痞滿,心煩懊憹,頭眩口膩,咯痰不爽,間日發瘧,舌苔粗如積粉,捫之糙澀。

【脈】弦而滑,此《金匱》所謂「瘧脈自弦」也。滑則為痰,故俗稱「無痰不成瘧」。

【治】必以消痰為主。在肺胃,先與越婢加半夏湯,開肺和胃;繼與柴胡枳桔湯加炒川貝三錢、炒常山二錢,劫而截之。在膜原,先與柴胡達原飲,和解三焦;繼與大柴胡湯加檳榔三錢,和解兼下,痰除則瘧自止。惟肥人痰多者,寒戰時,間有痰迷清竅,昏厥不語者,最險,急與淡薑湯調下《局方》妙香丸,開竅導痰以救之。救之稍緩,老年及小兒每多痰壅氣閉而死。

白話文:

三、痰瘧

成因:

  • 可能是肺或胃原本就有痰飲。
  • 或者是膜原積聚濕氣,化為痰。
  • 或者是夏季貪涼飲冷,或坐臥在潮濕的地方,濕氣鬱積而化為痰。

症狀:

  • 痰停留在肺或胃:一開始會咳嗽多痰,胸悶嘔吐,頭暈目眩,寒氣從背後開始發作,發熱後會微微出汗,舌苔白而滑膩,嚴重時舌苔會又白又滑又厚膩。
  • 痰堵塞膜原:一開始會胸膈痞滿,心煩意亂,頭暈口膩,咳痰不爽快,間隔一天發作瘧疾,舌苔粗糙像積粉一樣,摸起來粗糙。

脈象:

  • 弦而滑,這在《金匱》中稱為「瘧脈自弦」。滑主痰,所以俗話說「無痰不成瘧」。

治療:

  • 必須以消痰為主要目標。
  • 如果痰在肺或胃,先用「越婢加半夏湯」,開肺和胃;接著用柴胡枳桔湯,再加炒川貝三錢和炒常山二錢,堵截痰液。
  • 如果痰在膜原,先用「柴胡達原飲」,調和三焦;接著用「大柴胡湯」,再加檳榔三錢,調和兼通利大便,痰除後瘧疾自然會停止。
  • 對於肥胖多痰的人,在發冷時,偶爾會有痰迷住清竅,昏厥失語的情況,十分危險。這時要趕緊用淡薑湯調服「妙香丸」,開竅導痰以救治。如果救治稍慢,老年人和兒童很容易因痰堵氣閉而死亡。

四、食瘧

【因】飲食不節,飢飽不常,胃氣受傷而成,恣食瓜果油膩者獨多。

【證】胸滿腹痛,噯腐吞酸,噫氣惡食,食即嘔逆,寒熱交作。舌苔白膩而厚,或黃厚而膩。

【脈】右緊盛,或滑而有力,此《內經》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俗稱「無食不成瘧」是也。

【治】當分緩急輕重,勢緩而輕者,只須柴平湯加萊菔子二錢拌炒春砂仁八分、小青皮一錢,和解兼消。不應,則求其屬以消之。屬於瓜果,加公丁香七支、白蔻末七分;屬於油膩,加芒硝三分拌炒枳實二錢、炒山楂四錢。若羊肉積,非毛慄殼灰不能消;牛肉積非稻草灰汁不能化。

白話文:

四、飲食導致的瘧疾

**成因:**飲食習慣不規律,忽飽忽飢,導致胃氣受損。尤其喜好吃瓜果和油膩食物的人容易得此病。

**症狀:**胸悶腹痛、打嗝反酸、噁心拒食、進食即嘔吐、寒熱交替。舌苔白膩而厚,或黃厚而膩。

**脈象:**右脈緊盛,或滑而有力。這在《內經》中被稱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通俗地說就是「不暴飲暴食就會得瘧疾」。

**治療:**應根據病情輕重緩急進行治療。病情輕緩者,只須使用柴平湯,加入萊菔子二錢、拌炒過的春砂仁八分、小青皮一錢,具有緩解不適和消化的作用。如果不見效,則按病因進行調理。如果是因吃瓜果所致,則加入丁香七支、白蔻末七分;如果是因吃油膩食物所致,則加入芒硝三分、拌炒過枳實二錢、炒過山楂四錢。如果是羊肉積食,非毛慄殼灰不能消除;如果是牛肉積食,非稻草灰汁不能化解。

食消則瘧自除。若挾濕者,食雖消化,瘧仍不止,則用大橘皮湯溫化之;濕已化熱者,則用增減黃連瀉心湯清泄之。勢急而重,脘腹刺痛脹悶者,必先用備急丸(生川軍末、乾薑末各一錢,巴豆霜一分,共研極勻,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不知,更服三丸,腹鳴吐下,便愈),或吐或瀉以逐之;繼與小柴胡湯,益氣以和解之。

五、陰虛瘧(統稱虛瘧)

【因】或素體陰虛而病瘧,或久瘧不愈而陰虛,然有胃陰虛、脾陰虛、肝陰虛、腎陰虛之別,當審其因而治之。

白話文:

飲食適量,則能自行消除瘧疾。如果體內帶有濕邪,即使飲食消化良好,但瘧疾仍然持續不退,這時可以使用大橘皮湯來溫和化解體內的濕邪;如果濕邪已經轉化為熱邪,則需要用增減黃連瀉心湯來清熱洩火。對於病情危急且沈重,伴有腹部刺痛和脹滿的患者,必須首先使用備急丸(由生川軍末、乾薑末各一錢,巴豆霜一分混合研磨極細,然後加入蜂蜜做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丸,若無效可再加三丸,直到腹鳴、嘔吐、排便後症狀得到緩解),或者通過嘔吐或排便的方式來排出體內的邪氣;接著給予小柴胡湯,以補充氣血,達到調和解毒的目的。

五、陰虛瘧(總稱虛瘧)

「原因」可能是由於本來就陰虛的體質發生瘧疾,或是長期的瘧疾未能痊癒導致陰虛,然而這之中又分為胃陰虛、脾陰虛、肝陰虛、腎陰虛等不同情況,需要根據具體的病因來進行治療。

【證】胃陰虛者,申酉時寒熱交作,寒輕熱重,甚則但熱不寒,少氣煩郁,手足熱甚,氣逆欲嘔,肌肉消爍,口渴自汗。舌苔黃燥起刺,中有直裂。脾陰虛者,間日發瘧,寒熱自汗。發於未時者,至丑時而熱退;發於丑時者,至未時而熱退,面白神餒,聲微氣怯,心悸肢軟,肌肉消瘦,口乾不思飲,飲則嘔水,腹痛腸鳴。舌質粗澀,苔灰而干,或舌心雖灰,無甚苔垢。

肝陰虛者,瘧髮間日,日暮時寒輕熱重。發於申酉時者,每至寅卯時微汗而熱退,身體枯瘦,頭目暈眩,肢節痠痛,筋脈拘攣,腰痛溺澀,少腹脹滿。舌紫而赤,甚或紅如胭脂。腎陰虛者,間日發瘧,先熱後寒,寒短熱長,發於子時者,每至午時而熱方退淨。腰脊痠痛,心煩口燥,兩顴微紅,足後跟痛,甚或夢泄遺精,兩腿痿軟。

白話文:

證狀

**胃陰虛:**下午五點到七點之間寒熱交替,寒症輕微但熱症嚴重,甚至只有熱症沒有寒症。身體虛弱、煩躁憂鬱,手腳發熱嚴重,氣往上衝導致想嘔吐,肌肉消瘦,口渴盜汗。舌苔黃色乾燥,有刺突起,舌頭中間有裂痕。

**脾陰虛:**每隔一天發瘧疾,發作時有寒熱盜汗。如果在下午一點發作,到凌晨一點熱度才會退去。如果在凌晨一點發作,到下午一點熱度才會退去。臉色蒼白、精神不振,聲音微弱、氣虛,心悸肢體無力,肌肉消瘦,口乾不想喝水,喝水會吐出來,腹痛腹鳴。舌質粗糙乾燥,舌苔灰色而乾燥,或舌頭中心雖呈灰色,但苔垢不厚。

**肝陰虛:**瘧疾每隔一天發作,傍晚時分寒症輕微熱症嚴重。如果在下午五點到七點發作,通常到凌晨三點到五點之間會微汗熱退。身體乾瘦,頭暈目眩,四肢痠痛,筋脈緊繃,腰痛小便不通暢,小腹脹滿。舌頭呈紫紅色,甚至紅如胭脂。

**腎陰虛:**瘧疾每隔一天發作,先發熱後發寒,寒症時間短熱症時間長。如果在晚上十一點發作,通常到中午十二點熱度才會完全退去。腰背痠痛,心煩口燥,兩頰微紅,腳後跟疼痛,甚至會做夢遺精,雙腿無力。

舌絳胖嫩,或舌黑燥而無刺。

【脈】右弦大而數者,《內經》所謂「陰氣先傷,陽氣獨發,名曰癉瘧」是也。右弦軟細弱者,《內經》所謂「病至善嘔,嘔已乃衰,足太陰之瘧」也。左關尺弦小搏數者,《內經》所謂「腹中悒悒,小便如癃,足厥陰之瘧」也。左關尺沉細虛數者,《內經》所謂「病藏於腎,因遇大暑,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名曰溫瘧」是也。

【治】胃陰虛瘧,先與人參白虎湯加鮮石斛四錢,蔗漿、梨汁各一瓢沖,甘寒法以退其熱;繼與麥門冬湯加減(原麥冬三錢、西洋參二錢、生甘草八分、鮮官棗四枚、北秫米五錢、仙半夏一錢、建蘭葉三錢、鮮稻穗露一兩沖)甘潤法以救胃陰。

白話文:

舌象: 舌頭紅潤肥嫩,或者舌頭黑乾而無舌刺。

脈象: 右手脈弦大而急促,這是《內經》所說的「陰氣先傷,陽氣獨發,名曰癉瘧」。 右手脈弦軟細而無力,這是《內經》所說的「病至善嘔,嘔已乃衰,足太陰之瘧」。 左手關脈和尺脈弦小而有力且急促,這是《內經》所說的「腹中悒悒,小便如癃,足厥陰之瘧」。 左手關脈和尺脈沉細而虛弱且急促,這是《內經》所說的「病藏於腎,因遇大暑,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名曰溫瘧」。

治療: 胃陰虛瘧,先給予人參白虎湯,加上鮮石斛四錢,用蔗漿和梨汁各一瓢沖服,用甘寒的方法來退除熱氣。 然後給予麥門冬湯加味(原麥冬三錢、西洋參二錢、生甘草八分、鮮官棗四枚、北秫米五錢、仙半夏一錢、建蘭葉三錢、鮮稻穗露一兩沖服),用甘潤的方法來滋補胃陰。

脾陰虛瘧,先與加味何人飲(生首烏四錢,潞黨參三錢,生黃耆二錢,歸身錢半,新會皮、蘇佩蘭各一錢,煨生薑五分,大南棗二枚),斂補法以截其瘧;繼與補陰益氣煎,滋補法以復其陰。

肝陰虛瘧,先與加減追瘧飲(生首烏四錢、當歸二錢、生白芍三錢、清炙草五分、青蒿腦錢半、生鱉甲五錢、銀胡錢半、地骨皮六錢、醋炒青皮八分,井水河水合煎),清斂法以截其瘧;繼與四物絳覆湯加陳阿膠二錢、炙鱉甲五錢,清滋法以濡血絡。腎陰虛瘧,先與阿膠黃連湯加制首烏四錢、炙鱉甲五錢,清斂法以截其瘧;繼與坎氣潛龍湯,滋潛法以復真陰。

白話文:

脾陰虛瘧疾 先用加味四物飲(生首烏四錢,潞黨參三錢,生黃耆二錢,歸身半錢,新會皮、蘇佩蘭各一錢,煨生薑五分,大南棗二枚),以斂補之法來截斷瘧疾。接著再用補陰益氣煎,以滋補之法來恢復脾陰。

肝陰虛瘧疾 先用加減追瘧飲(生首烏四錢、當歸二錢、生白芍三錢、清炙草五分、青蒿腦半錢、生鱉甲五錢、銀胡半錢、地骨皮六錢、醋炒青皮八分,井水河水合煎),以清斂之法來截斷瘧疾。接著再用四物絳覆湯加陳阿膠二錢、炙鱉甲五錢,以清滋之法來濡養血絡。

腎陰虛瘧疾 先用阿膠黃連湯加制首烏四錢、炙鱉甲五錢,以清斂之法來截斷瘧疾。接著再用坎氣潛龍湯,以滋潛之法來恢復真陰。

六、勞瘧

【因】中氣素虛,遇勞即發,或一二月而愈,或半年一年不愈,或由禁截太早,或由口腹不慎。

【證】寒熱往來,病以時作。輕則晝發,發時短而漸早;深則夜發,發時長而漸晏,或間一日而發,或間二日而發。肢冷自汗,神倦嗜臥,寒重熱輕,食少便溏。舌苔白而嫩滑,或淡灰薄潤。

【脈】右細軟而弱,或虛大無力。多由勞役過度,飲食失節,內傷脾陽而發瘧也。

【治】法當補氣升陽以和解之,先與補中益氣湯加減,繼則健脾和胃以斂補之,四獸飲為主(別直參、炒於朮、浙茯苓、姜半夏各錢半,廣皮一錢,炙草六分,草果五分,烏梅二分,生薑一錢,紅棗四枚)。

白話文:

六、勞瘧

**原因:**中氣本來虛弱,遇到勞累就會發作。有的在一兩個月內痊癒,有的半年一年內不痊癒。有的是因為過早遏制(疾病),有的因為飲食不節制。

**症狀:**寒熱交替,發作有時間規律。輕者白天發作,發作時間短且逐漸提前;重的晚上發作,發作時間長且逐漸延後。有的隔一天發作,有的隔兩天發作。身體發冷自汗,精神疲倦愛睡覺,寒氣重熱氣輕,食慾不振大便稀溏。舌苔白色而柔滑,或淡灰色而薄潤。

**脈象:**右手脈細軟而弱,或虛大無力。多是因為過於勞累,飲食不規律,內傷脾陽而發瘧。

**治療:**治療方法宜補氣升陽以調和,先服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然後健脾和胃以斂補,以四獸飲為主(直參、炒白朮、浙茯苓、姜半夏各 1.5 克,廣皮 3 克,炙草 1.8 克,草果 1.5 克,烏梅 0.6 克,生薑 3 克,紅棗 4 枚)。

七、郁瘧

【因】初病氣鬱,久必絡瘀,甚則累及陽維,皆能釀變瘧狀。

【證】寒熱如瘧,發作有時,胸滿脅痛,至夜尤甚,少腹脹滿,便溏不爽。舌色紫黯而潤,或舌邊紫而苔糙白。

【脈】左弦而澀,弦為氣鬱,澀則血結,此絡瘀在肝,肝病善作寒熱也。

【治】初與清肝達郁湯疏其氣;繼以加減小柴胡湯通其瘀,氣血調暢,寒熱自除;終用四物絳覆湯,養血濡絡以善其後。

八、胎瘧

凡幼小及壯年,初次患瘧者為胎瘧,小兒尤多,紹俗通稱開行(「行」音「杭」)。

【因】發於初春冬季者,風寒居多;發於夏秋之間者,暑濕居多,其中多挾痰食。

白話文:

七、郁瘧

病因: 一開始是氣鬱,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血瘀,嚴重時還會影響到陽維,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類似瘧疾的症狀。

症狀: 寒熱交替,發作時間固定,胸悶脅痛,晚上尤其嚴重,小腹脹滿,大便稀溏,排便不暢。舌頭顏色紫暗但濕潤,或舌頭邊緣紫而舌苔粗糙發白。

脈象: 左邊脈象弦而澀。弦代表氣鬱,澀代表血結,說明血瘀在肝,肝臟容易引起寒熱症狀。

治療: 初期使用清肝達郁湯疏通氣機;之後使用加減小柴胡湯疏通血瘀,使氣血調暢,寒熱自然消失;最後使用四物絳覆湯滋養血液,濡潤經絡,以鞏固療效。

八、胎瘧

概述: 凡是幼兒或壯年第一次患上瘧疾,就稱為胎瘧,尤其是幼兒比較常見,民間俗稱開行。

病因: 春天和冬天發病,多是因為風寒入侵;夏天和秋天發病,多是因為暑濕侵襲,其中大多夾雜著痰食。

【證】先寒後熱,熱已而汗,發作有時,胃鈍善嘔。因於風寒者,怕冷無汗,頭身俱痛,舌苔白薄而滑;因於暑濕者,體疼肢懈,熱多煩渴,舌苔黃白相兼;挾痰食者,咳嗽痰涎,噯腐吞酸,舌苔白膩而厚,或黃厚而膩。若襁褓小孩,寒則戰慄,熱則氣怯神昏,狀如驚癇,當因時辨證,不可誤認為驚癇,妄用挑法。

【脈】弦緊、弦遲者,風寒變瘧也;弦洪、弦滯者,暑濕化瘧也。弦滑有力者,痰凝也;弦實有力者,食積也。

【治】壯年初次病瘧者,審其因而治之,方法已詳前列。若小孩體更柔脆,易虛易實,選藥制方,尤宜靈活。先分寒熱之多少。寒多熱少者,先與蔥豉荷米煎加生薑一分、細芽茶二分,微發其汗以和之;繼與平胃散(製蒼朮二分、川樸三分、廣皮四分、炙草二分)加草果仁二分、炒常山二分以截之;終與冰糖烏梅湯(冰糖一錢、烏梅肉一分,用水一茶鍾,濃煎半鍾)甘酸養胃以善其後。

白話文:

【症狀】 一開始寒顫,後轉為發熱,熱退後出汗,發作時間規律,胃口遲鈍,容易嘔吐。如果是因風寒所致,會怕冷不出汗,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而滑;如果是因暑濕所致,身體痠痛、四肢無力,發熱且容易口渴,舌苔兼有黃白兩色;如果夾雜痰食,會咳嗽伴隨痰液,呃逆反酸,舌苔厚白而膩,或厚黃而膩。如果是襁褓中的嬰兒,寒則發抖,熱則氣短神志不清,狀如驚風,應根據當時症狀辨證,不可誤認為驚風,胡亂使用穿刺放血的方法。

【脈象】 脈象弦緊或弦遲,是風寒轉變為瘧疾;脈象弦洪或弦滯,是暑濕轉變為瘧疾。脈象弦滑而有力,是痰凝;脈象弦實而有力,是食積。

【治療】 如果是成年人第一次發作瘧疾,根據病因對症治療,方法前面已經詳盡介紹。如果是小孩體質較為柔弱,容易虛損或實證,選擇藥物和製訂處方,應更靈活。首先分辨寒熱輕重。寒重熱輕者,先給予蔥豉荷米煎湯,加入生薑一分、細芽茶二分,稍微發汗以協調陰陽;接著給予平胃散(蒼朮二分、川樸三分、廣皮四分、炙草二分),加入草果仁二分、炒常山二分,以截斷病勢;最後給予冰糖烏梅湯(冰糖一錢、烏梅肉一分,用水一茶鍾,濃煎半鍾),酸甘滋養胃部,以善後調理。

熱多寒少者,先與白虎湯(知母一錢、生石膏錢半、生甘草三分、生粳米三十粒荷葉包)加草果仁二分、炒常山三分,辛涼消痰以截之;繼與五汁一枝煎去紫蘇旁枝、生薑汁二味,加冰糖一錢,重湯燉溫服,輕清甘潤以補之。寒熱平均者,則以半貝薑茶飲(姜半夏、川貝、生薑、細芽茶各三分,用陰陽水兩茶鍾,煎成一鍾),溫清並用以和之。次分新久。

新瘧先截後補,久瘧先補後截,其大要也。然必要分陽分、陰分,晝發而病在陽分氣虛者,肢厥汗多,則以露姜飲(別直參三分、生薑二分,用陰陽水兩鍾,煎成一鍾,露一宿服),溫補陽氣以截之;病在陰分血虛者,夜熱神煩,則以首烏鱉甲湯(生首烏、炙鱉甲各一錢,烏梅肉二分,冰糖八分,用雪水滾水兩鍾,煎成一鍾,去渣溫服),清滋陰血以截之。

白話文:

體質偏熱、偏寒較少的患者,先服用「白虎湯」(成分:知母一錢、生石膏半錢、生甘草三分、生粳米三十粒,用荷葉包裹)加入草果仁二分、炒常山三分,辛涼降火化痰,用來制止病症;接著服用「五汁一枝煎」(去掉紫蘇旁枝、生薑汁這兩種成分),加入冰糖一錢,以大量湯汁燉煮溫服,甘潤清涼,用來滋養身體。寒熱均衡的患者,則服用「半貝薑茶飲」(成分:姜半夏、川貝、生薑、細芽茶各三分,用陰陽水兩茶碗,煎煮成一碗),溫熱清爽,用來調和身體。

其次,還要區分瘧疾發作的新舊程度。

新發的瘧疾先截斷病症再補虛;舊的瘧疾先補虛再截斷病症,這是大原則。但是一定要分清是陽虛還是陰虛,白天發病、且氣虛者,手腳冰冷、盜汗較多,可用「露姜飲」(成分:別直參三分、生薑二分,用陰陽水兩碗,煎煮成一碗,放置一夜後服用),溫補陽氣,以截斷病症;晚上發熱、神志煩亂,則是陰虛血虛者,可用「首烏鱉甲湯」(成分:生首烏、炙鱉甲各一錢、烏梅肉二分、冰糖八分,用雪水煮沸兩碗,煎煮成一碗,去除渣滓後溫服),滋陰補血,以截斷病症。

九、疫瘧

【因】大約有四:一由嵐瘴蒸毒,二由陰水蘊毒,三由屍疰客忤,四由氣候不正之時毒,皆能變瘧。

【證】瘴毒初起,即身重迷悶,口喑不語,繼即譫語狂言,或寒微熱甚,或寒甚熱微,胸痞腹滿。舌苔灰膩滿布,或白厚而膩。水毒初起,寒重熱輕,胸膈滿痛,揉按則漉漉有聲,乾嘔短氣,或吐清水,甚則腹痛便泄,肢冷足腫,腰重溺少。舌苔白潤,或舌尖邊俱黃,中夾一段白色,客忤初起,寒熱日作,間有譫語,夜多惡夢,時或躁擾,心悸膽怯,多生恐怖。舌苔淡白,間夾淡灰。

時毒初起,風毒則頭痛怕風,始雖寒熱日作,繼即熱多寒少,咽痛喉腫,或發痄腮,或發紅痧,或發赤癍。舌苔白薄,邊尖紅燥。穢毒則頭重腹痛,胸脘痞滿,噁心欲嘔,腹痛悶亂,寒熱交作,不甚分明。舌苔黃白相兼,或夾灰膩。

白話文:

九、疫瘧

【成因】主要有四種:一是由山嵐瘴氣蒸發的毒氣,二是由陰濕的水中蘊藏的毒素,三是由死屍或疫鬼侵犯,四是由氣候不正時出現的時毒,這些都能轉變為疫瘧。

【症狀】瘴毒初期,表現為身體沉重、頭腦昏沉,言語不清,接著出現胡言亂語,或寒戰輕微、發熱嚴重,或寒戰嚴重、發熱輕微,胸悶腹脹。舌苔灰膩佈滿舌面,或白厚而粘膩。水毒初期,寒氣重、發熱輕,胸膈部滿悶疼痛,按壓時有水聲,乾嘔氣短,或嘔吐清水,嚴重時腹痛腹瀉,四肢冰冷腳部腫脹,腰部沉重小便量少。舌苔白潤,或舌尖和舌邊皆黃,中間夾一段白色。客忤初期,寒熱交替出現,間或有胡言亂語,夜間多做噩夢,偶爾煩躁不安,心悸膽怯,心生恐懼。舌苔淡白,間雜淡灰。時毒初期,風毒則頭痛怕風,起初雖然寒熱交替,接著熱多寒少,咽喉疼痛腫脹,或發生腮腺炎,或出現紅疹,或發出紅色癤子。舌苔白薄,邊緣尖銳呈紅色乾燥。穢毒則頭部沉重、腹痛,胸腔腹腔部位滿悶脹痛,噁心欲嘔,腹痛悶脹,寒熱交替,不甚明顯。舌苔黃白相雜,或夾雜灰膩。

【脈】右寸伏,兩關弦滑者,此由天氣炎熱,山氣黴蒸,猝中嵐瘴之毒也;雙弦而緩,甚則弦遲者,此由水氣鬱遏,陽氣受困,內傷陰凝之毒也;乍大乍小,乍數乍疏者,此由素性屬陰,膽氣不壯,猝被客忤,俗稱「夜發為鬼瘧者」是也;兩手浮弦而數者,此手太陰與足少陽經同受風毒也;兩手弦細而緩者,此手太陰與足太陰經同受穢毒也。

【治】瘴毒先與《局方》妙香丸,宣竅導痰以醒其神;繼與藿香正氣湯調沖紫金片(文蛤四錢,毛慈菇二錢五分、辰砂、腰黃各二錢,紅牙大戟、千金霜各一錢八分,蘇合香一錢,冰片五分,當門子三分,各研細末,再同研極勻,米糊印成小片,曬燥,瓷瓶密藏,每服三分至五分,極重一錢),避瘴解毒以除其瘧;終用柴平湯合除瘧勝金丸,化濕泄熱以芟其根。

白話文:

脈象 右手寸脈伏沈,兩關脈弦滑,這是因為天氣炎熱,山間瘴氣蒸騰,突然遭遇瘴氣毒害所致。兩關脈同時呈現弦脈且緩慢,嚴重時弦脈遲緩,這是因為水氣鬱積,陽氣受困,內傷陰凝之毒所致。脈象忽大忽小,忽數忽疏,這是因為體質本身屬陰,膽氣不足,突然受到外邪侵襲,俗稱「夜發為鬼瘧」所致。兩手浮脈而數,這是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陽膽經同時受到風毒所致。兩手弦脈細小而緩慢,這是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同時受到穢毒所致。

治療 瘴毒初起,先服用《局方》妙香丸,宣通竅道,導出痰涎,以醒神。接著服用藿香正氣湯調理,沖服紫金片(文蛤四錢,毛慈菇二錢五分,辰砂、腰黃各二錢,紅牙大戟、千金霜各一錢八分,蘇合香一錢,冰片五分,當門子三分,研磨細末,再混合均勻,用米糊印製成小片,曬乾,瓷瓶密藏,每次服三分至五分,極重一錢),以避瘴解毒,消除瘧疾。最後用柴平湯合除瘧勝金丸,化濕泄熱,以斬除病根。

水毒先與苓朮二陳煎,化氣利水以解陰毒;繼與柴平湯加炒常山二錢、草果仁八分,溫中滌涎以截其瘧;終與香砂二陳湯,芳淡溫化以和胃氣。客忤先與蘇合香丸(蘇合香、安息香、廣木香各二兩,犀角、麝香、梅冰、香附、乳香、沉香、丁香、冬朮各一兩,共研極勻,蜜丸,作二百丸,以辰砂一兩為衣,蠟匱。

白話文:

當患者有水毒症狀時,首先可以服用「苓朩二陳煎」來幫助排水利尿,消除身體中的寒濕毒素;接著再用「柴平湯」加上炒過的常山二錢和草果仁八分,溫熱地清除口腔裡的痰液,阻斷瘧疾傳播途徑;最後則是使用「香砂二陳湯」,透過芳香且溫暖的方式調理脾胃功能。

如果出現外邪侵犯的情況,可先服用「蘇合香水丸」(由蘇合香、安息香、廣木香等多種藥材組成),並配合其他治療方法進行處理。

此從王晉三新定),辛香開發以除邪;繼與溫膽湯加減(淡竹茹三錢,姜半夏二錢,炒廣皮錢半,辰茯神、青龍齒、左牡蠣各四錢,川桂枝、清炙草各五分,紫金片三分,烊沖),辛通鎮攝以壯膽。

若時毒由於厲風者,則以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防風、薄荷、連翹、牛蒡各三錢,柴胡、前胡各錢半,羌活、獨活各一錢,橘紅、枳殼、桔梗各二錢,紫金片、生甘草各一錢,研粗末,每服七錢,開水泡取清湯,隨漱隨咽,日二服,夜二服),辛散風毒以解表。

白話文:

首先用辛香開胃的藥物來驅除邪氣,接著再根據情況調整溫膽湯的藥量,以辛辣通暢、鎮定收斂的藥物來增強膽氣。

如果病症是由於厲風引起的,就用荊防敗毒散加減藥物,以辛散風毒的藥物來解表。

癍痧尚未盡透者,急與透癍解毒湯(連翹、薄荷、炒牛蒡各二錢,蟬衣一錢,淡豆豉二錢,鮮蔥白二枚切,大青葉、鮮桑葉腦頭各四錢,先用野菰根二兩、鮮西河柳三錢煎湯代水),竄經透絡以提癍,癍痧透淨,津氣受傷者,則以人參白虎湯加鮮生地一兩、鮮石斛四錢、鮮茅根八錢,大生津液以善後。

由於臭穢者,先與藿香正氣湯加紫金片,芳香避穢以解毒,毒解穢除;繼與香砂二陳湯加炒穀麥芽,溫和胃氣以善後。

白話文:

如果痧熱尚未完全透發,應趕緊服用「解毒湯」(連翹、薄荷、炒牛蒡各 2 錢,蟬衣 1 錢,淡豆豉 2 錢,鮮蔥白切片 2 枚,大青葉、鮮桑葉腦頭各 4 錢,先用野菰根 2 兩、鮮西河柳 3 錢煎湯代水),以達到疏通經絡、透發痧熱的目的。等痧熱透發乾淨後,如果津液受到損傷,則用人參白虎湯加鮮生地 1 兩、鮮石斛 4 錢、鮮茅根 8 錢,以資生津,以作為後續調理。

如果患者有臭味,先用藿香正氣湯加紫金片,以芳香化濁,解毒避穢。等毒素去除、臭味消除後,再用香砂二陳湯加炒穀麥芽,以溫和胃氣作為後續調理。

秀按,俞君審因辨證,對症施治,可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治瘧一道,殆無遺蘊。至若截瘧以常山、草果最效,半貝丸(生半夏、生川貝各三錢,研細,薑汁搗勻為丸,每服三釐至五釐,生熟湯送下)亦驗。若三陰老瘧,痎瘧除根丸如神。截止後,仍須服藥以調理之,庶免復發增重。

廉勘,前哲皆謂瘧不離乎少陽,故治瘧皆遵仲景法,多用小柴胡湯加減,執死法以治活病,學識如張景岳、徐靈胎、魏玉橫諸公,尚犯此弊,何論其他?豈知葉天士先生早經申明,謂:瘧之為病,因暑挾痰食而發者居多。初起必胸膈不寬,嘔吐不食,豈非食物停滯而為痰乎?即久瘧不已而成瘧母,亦多因頑痰與瘀血互結為患。大方瘧證,須分十二經,與咳證相等。幼稚患瘧,多因脾胃受病,乃幼科多以小柴胡去參,或加香薷、葛根之屬。適犯張鳳逵《治暑全書》曰:柴胡劫肝陰,葛根竭胃汁,致變屢矣。後賢學博如張千里,亦謂:江浙人病多挾濕,輕投柴葛提劑,瞑眩可必,獲效猶賒。葉氏忌用,實閱歷之言;徐氏妄評,乃拘泥之說。劉河間所以有「古法不可盲從」之激論也。醫學淵博如王孟英亦謂:瘧疾本是感證,不過輕於傷寒耳。近世南方正傷寒少,溫熱暑濕之病多;瘧亦正瘧少,時瘧多。溫熱暑濕,既不可以麻桂正傷寒法治之,時瘧豈可以小柴胡正瘧法治之哉!必當辨其為風溫、為濕溫、為暑熱、為伏邪,仍以時感法清其源耳。執是三說以觀之,柴胡治瘧之流弊,信而有徵。故予治瘧,多遵葉法,凡夏秋之間,先辨暑與濕。暑瘧多燥,其治在肺,桂枝白虎湯為主;濕瘧多寒,其治在脾,藿香正氣散加減;暑濕並重,治在脾胃,桂苓甘露飲加減。若兼痰多者,加半夏、川貝;食滯者,加枳實、青皮,屢投輒驗。間有不驗者,則用除瘧勝金丸以截之,或用金雞納霜丸以劫之,亦多默收敏效。久瘧則明辨氣血陰陽。陽虛氣餒者,四獸飲為主;陰虛血熱者,青蒿鱉甲湯加桑葉、首烏、烏梅。瘧母則用活血通絡湯送鱉甲煎丸,外貼鱉莧膏。信任持久者,亦收成績。其餘諸瘧及傷寒轉瘧,悉遵俞氏成法,奏功亦速。

白話文:

黃秀注:俞俊醫聖審慎因由辨證,對症下藥,可以說是有問必答,無所不盡,在治療瘧疾方面,堪稱無遺漏。至於截瘧,以常山、草果最為有效,半貝丸(半夏、川貝各三錢,研細,薑汁搗勻製成丸,每次服用三釐至五釐,生熟湯送服)也很管用。如果三陰老瘧、痎瘧,服用除根丸立竿見影。截斷後,仍須服藥調理,以防復發加重。

廉勘:前輩醫家都說瘧疾不離少陽經,所以治療瘧疾都遵循仲景的方法,多用小柴胡湯加減,執著死板的方子治療活生生的疾病,學識淵博如張景嶽、徐靈胎、魏玉橫等名醫,也犯了這種弊病,何況其他醫家。豈不知葉天士先生早已經闡明,瘧疾的發病,大多是因為暑氣夾帶著痰飲食物所致。剛開始發病時,必定胸膈不通暢,嘔吐厭食,難道不是因為食物停滯化為痰液嗎?即使久瘧不愈,變成「瘧母」,也多半是因為頑固的痰液與瘀血互相結聚所導致。普通的瘧疾證狀,應該按照十二經脈辨別,與咳嗽的證狀類似。小孩子患瘧疾,多半是因為脾胃受病,所以小兒科多用去掉人參的小柴胡湯,或者加入香薷、葛根等藥材。恰好觸犯了張鳳逵的《治暑全書》所說:柴胡會劫奪肝陰,葛根會消耗胃液,導致變證頻發。後世的學者博學如張千里,也說:江浙人患病多夾帶濕氣,輕易使用柴胡、葛根等提升陽氣的藥物,昏眩眩暈必然發生,而且療效也緩慢。葉天士禁止使用這些藥物,確實是基於臨牀經驗的總結;徐靈胎的妄加評論,則是拘泥於古法的說法。劉河間所以有「古代的方子不能盲目遵循」的激烈論調。像王孟英這樣醫學淵博的人也說:瘧疾本是感染的疾病,只不過比傷寒輕微罷了。近世在南方,正宗的傷寒很少見,溫熱濕熱的疾病比較多;正宗的瘧疾也少見,時令瘧疾比較多。溫熱濕熱的疾病,不可以按照麻桂治療正傷寒的方法來治療;時令瘧疾,難道可以按照小柴胡治療正瘧疾的方法來治療嗎?必須辨別出是風溫、濕溫、暑熱、伏邪,仍然按照時疫感邪的方法清熱解毒。從這三種說法來看,小柴胡治療瘧疾的流弊,確實是有跡可循的。所以我治療瘧疾,大多遵循葉天士的方法,凡是在夏秋之間,先辨別是暑熱還是濕氣。暑熱瘧疾多燥熱,治療以肺經為主,桂枝白虎湯為主要方劑;濕寒瘧疾多寒濕,治療以脾經為主,藿香正氣散加減;暑濕並重,治療以脾胃為主,桂苓甘露飲加減。如果兼有痰多,加半夏、川貝;食滯不化,加枳實、青皮,屢試屢驗。偶爾有不應驗的,就用除瘧勝金丸截斷,或者用金雞納霜丸劫制,也多半立竿見影。久瘧則仔細辨別氣血陰陽。陽虛氣餒的,以四獸飲為主要方劑;陰虛血熱的,青蒿鱉甲湯加桑葉、首烏、烏梅。瘧母則用活血通絡湯送服鱉甲煎丸,外敷鱉莧膏。耐心持續治療,也能取得成效。其他各種瘧疾和傷寒轉瘧,都遵循俞俊的成法,療效也很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