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17)

回本書目錄

第一編 傷寒要訣 (17)

1. 第八節,六經治法

太陽宜汗,少陽宜和,陽明宜下,太陰宜溫,少陰宜補,厥陰宜清。

秀按,此千古不易之法。但病有合併,方有離合,故治有先後緩急彼此之殊。須如星家之推命,縱同此八字,而取用神有大不同者,取用或差,全不驗矣,醫家亦然。病不外此六經,治不外此六法,而錯綜變化之間,倘取用不真,縱方能對證,往往先後倒施,緩急失機而貽禍,況方不對證乎?故能讀古書,猶非難事,善取用神,實醫者之第一難也。

太陽、太陰、少陰,大旨宜溫,少陽、陽明、厥陰,大旨宜清。

吾四十餘年閱歷以來,凡病之屬陽明、少陽、厥陰而宜涼瀉清滋者,十有七八;如太陽、太陰、少陰之宜溫散溫補者,十僅三四;表裡雙解,三焦並治,溫涼合用,通補兼施者,最居多數。

秀按,時代不同,南北異轍,其大端也。且也受病有淺深,氣體有強弱,天質有陰陽,性情有剛柔,筋骨有堅脆,肢體有勞逸,年力有老少,風俗有習慣,奉養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憂勞和樂之別,醫必詳辨其時、其地、其人之種種不同,而後對證發藥,一病一方,方方合法,法法遵古,醫能是,是亦足以對病人而無愧矣。

陽道實,故風寒實邪,從太陽汗之;燥熱實邪,從陽明下之;邪之微者,從少陽和之。陰道虛,故寒濕虛邪,從太陰溫之;風熱虛邪,從厥陰清之;虛之甚者,從少陰補之,陽道雖實,而少陽為邪之微,故和而兼補;陰道本虛,而少陰尤虛之極,故補之須峻。

秀按,此六經證治,須用六法之原理也。故俗稱傷寒無補法者謬,惟用補法、下法,較汗、和、溫、清四法為尤難,難在剛剛恰好耳。

傷寒證治,全藉陽明。邪在太陽,須藉胃汁以汗之;邪結陽明,須藉胃汁以下之;邪郁少陽,須藉胃汁以和之;太陰以溫為主,救胃陽也;厥陰以清為主,救胃陰也;由太陰濕勝而傷及腎陽者,救胃陽以護腎陽;由厥陰風勝而傷及腎陰者,救胃陰以滋腎陰,皆不離陽明治也。

秀按,傷寒雖分六經,而三陽為要,三陽則又以陽明為尤要,以胃主生陽故也。若三陰不過陽明甲里事耳,未有胃陽不虛而見太陰證者,亦未有胃陰不虛而見厥陰證者。至於少陰,尤為陽明之底板,惟陽明告竭,方致少陰底板外露,若陽明充盛,必無病及少陰之理。蓋少陰有溫、清二法,其宜溫者,則由胃陽偏虛,太陰濕土偏勝而致;其宜清者,則由胃陰偏虛,厥陰風木偏勝而致。陽明偏虛,則見太陰、厥陰;陽明中竭,則露少陰底板。故陽明固三陰之外護,亦三陽之同賴也。如太陽宜發汗,少陽宜養汗,汗非陽明之津液乎。

風寒、風濕,治在太陽;風溫、風火,治在少陽;暑熱、燥火,治在陽明;寒濕、濕溫,治在太陰;中寒治在少陰;風熱治在厥陰。

白話文:

【第八節 六經治法】

治療太陽經病症宜發汗,少陽經病症宜調和,陽明經病症宜攻下,太陰經病症宜溫補,少陰經病症宜滋補,厥陰經病症宜清熱。

這段論述是千古不變的法則。然而疾病可能併發合病,處方也需靈活組合,因此治療有先後緩急與針對性的差異。如同命理師推算命運,即便八字相同,選取用神也大不相同;若用神有誤,結果便完全不靈驗,醫家治病也是如此。病症不離這六經,治法也不外這六法,但錯綜複雜的變化中,若選取治法不精准,即使藥方對症,也可能因先後順序顛倒、時機失當而釀成禍患,更何況藥方不對症呢?所以研讀古書並非難事,真正困難的是精准掌握用神之道,這是醫者首要的難關。

太陽、太陰、少陰三經病症,總體宜用溫法;少陽、陽明、厥陰三經病症,總體宜用清法。

我四十餘年的行醫經驗發現,屬陽明、少陽、厥陰而需涼瀉清滋的病症約佔七八成;而屬太陽、太陰、少陰需溫散溫補的僅佔三四成。多數情況需表裡雙解、三焦並治、溫涼並用或通補兼施。

時代背景與地域差異是關鍵因素。此外,病情深淺、體質強弱、稟賦陰陽、性情剛柔、筋骨堅脆、作息勞逸、年齡老少、風俗習慣、飲食精粗、心境憂樂等皆不同,醫者必須詳辨時、地、人的種種差異,才能對證下藥。一病一方,方方合乎法度,法法遵循古訓。如此行醫,方能無愧於患者。

陽經性質實,故風寒實邪從太陽發汗而解,燥熱實邪從陽明攻下而除,輕微病邪從少陽調和而散。陰經性質虛,故寒濕虛邪從太陰溫化,風熱虛邪從厥陰清解,嚴重虛證則從少陰滋補。陽經雖實,但少陽病邪較輕,故調和中兼補益;陰經本虛,而少陰尤甚,故滋補需峻猛。

六經證治須運用六法的原理。因此“傷寒無補法”的說法是錯誤的,但補法與下法比汗、和、溫、清四法更難,難在分寸拿捏恰到好處。

傷寒證治關鍵依賴陽明。邪在太陽需借胃津發汗;邪結陽明需借胃津攻下;邪郁少陽需借胃津調和。太陰以溫為主,意在輓救胃陽;厥陰以清為主,意在輓救胃陰。若太陰濕盛傷及腎陽,救胃陽以護腎陽;厥陰風盛傷及腎陰,救胃陰以滋腎陰,皆不離陽明治療。

傷寒雖分六經,但三陽經為重,三陽中又以陽明最為關鍵,因胃為生陽之本。三陰經病症多與陽明相關,胃陽不虛不會出現太陰證,胃陰不虛也不會見厥陰證。少陰更是陽明的根基,唯有陽明衰竭,少陰本質才會暴露。若陽明充盛,極少波及少陰。少陰有溫、清二法:需溫者因胃陽虛而太陰濕盛;需清者因胃陰虛而厥陰風盛。陽明偏虛則見太陰、厥陰;陽明枯竭則顯露少陰本質。故陽明既是三陰的外護,也是三陽的共依。例如太陽需發汗、少陽需養汗,汗液皆源於陽明津液。

風寒、風濕治在太陽;風溫、風火治在少陽;暑熱、燥火治在陽明;寒濕、濕溫治在太陰;中寒治在少陰;風熱治在厥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