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18)
第一編 傷寒要訣 (18)
1. 第八節,六經治法
秀按,六淫之邪,惟寒、濕傷陽;風、暑、燥、火,則無不傷陰。故治四時雜感,以存津液為要。
廉勘,凡六淫邪氣鬱勃,既不得從表透達,則必向里而走空隙。而十二臟腑之中,惟胃為水穀之海,上下有口,最虛而善受,故六經之邪,皆能入之。邪入則胃實,胃實則津液干,津液干則死。故有不傳少陽及三陰之傷寒,必無不犯陽明之傷寒。所以治法在二三日內,無論汗出不徹,或發汗不得,或未經發汗,但見口乾煩悶,舌苔白燥,或按之澀,縱有太陽表證,亦是邪從火化,此時急撤風藥,惟宜輕清和解,以存津液,陰液既充,則汗自湧出肌表而解,此發表時存津液之法也。若熱既入里,邪從火化,火必就燥,張長沙承氣諸方,皆急下之以存津液,不使胃中津液為實火燔灼枯槁而死,此攻裡時存津液之法也。但今人腸胃脆薄者多,血氣充實者少,故後賢又制白虎承氣、養榮承氣、增液承氣,參入潤燥濡液之劑,頻頻而進,令胃中津液充足,實邪自解。陰氣外溢則得汗,陰液下潤則便通,奏效雖遲,立法尤穩。
凡傷寒病,均以開鬱為先,如表鬱而汗,里鬱而下,寒濕而溫,火燥而清,皆所以通其氣之郁也。病變不同,一氣之通塞耳。塞則病,通則安,無所謂補益也。補益乃服食法,非治病法,然間有因虛不能托邪者,亦須略佐補托。
秀按,病無補法,開其鬱,通其塞而已,固也。但其中非無因病致虛,及病不因虛而人虛之證,自宜通補並進。然通者自通其病,補者自補其虛,雖兩相兼,仍兩不相背也。其要訣,治寒病須察其有無熱邪,治熱病須察其有無寒邪,治虛病須察其有無實邪,治實病須察其有無虛邪,留心久久,自能識病於病外,而不為病所欺弄矣。
廉勘,邪實於表為表實,邪實於裡為裡實。既有實邪,斷不宜補於邪實之時。表實者宜發表,裡實者攻其里而已。若遇有內傷宿病之人,適患外感時病,不得用峻汗峻攻之法,必參其人之形氣盛衰,客邪微甚,本病之新久虛實,向來之宜寒宜熱、宜燥宜潤、宜降宜升、宜補宜瀉,其間或挾痰、或挾瘀、或挾水、或挾火、或挾氣、或挾食,務在審證詳明,投劑果決,自然隨手克應。故治外感或挾內傷,首必辨其虛中實、實中虛。
白話文:
第八節,六經治法
外感六淫邪氣中,只有寒、濕會損傷陽氣;而風、暑、燥、火則都會耗傷陰液。因此治療四季的雜感病,關鍵在於保護津液。
當六淫邪氣鬱結於體內,既無法從體表透散,就必然會向內侵襲臟腑空隙。在十二臟腑中,胃是容納水穀的器官,上下皆有開口,最為空虛且容易受邪,所以六經的邪氣都能入侵。邪氣入胃則導致胃實,胃實會耗乾津液,津液枯竭則會致命。因此,有些傷寒病不會傳至少陽或三陰經,但沒有不侵犯陽明經的傷寒。治療時,在病發兩三日內,無論是汗出不透、發汗無效或未經發汗,只要出現口乾煩悶、舌苔白而乾燥或觸摸時感覺粗糙,即使仍有太陽表證,也代表邪氣已化熱。此時應立即停用祛風藥,改用輕清和解的方劑以保護津液。陰液充足後,汗自然會從肌表透出而病癒,這是在發散表邪時護存津液的方法。
若熱邪已入裡,轉化為火熱之證,火熱會加重燥化,張仲景的承氣湯類方劑,都是透過迅速瀉下來保存津液,避免胃中津液被實火燒灼而枯竭致死,這是在攻裡時護存津液的方法。但現代人腸胃虛弱的多,氣血充實的少,因此後世醫家又創制了白虎承氣湯、養榮承氣湯、增液承氣湯等方劑,加入滋潤濡養的藥物,少量多次服用,讓胃中津液充足,實邪自然消散。陰氣外達則出汗,陰液下行則通便,效果雖較慢,但方法更為穩妥。
治療傷寒病,應以疏通鬱結為優先,如表鬱用發汗、裡鬱用瀉下、寒濕用溫化、火燥用清解,這些都是為了暢通氣機的鬱滯。病情變化雖多,關鍵在於氣機的暢通或阻塞。阻塞則病生,通暢則病癒,無需刻意補益。補益屬於養生方法,而非治病手段,但偶爾遇到因體虛難以驅邪的情況,可稍微輔以補托。
疾病通常無需補法,只需疏通鬱結、解除阻塞即可,這固然正確。但如果因疾病導致虛弱,或雖非因虛致病卻體質虛弱的情況,則應同時兼顧通解與補益。不過,通法是針對病邪,補法是針對虛弱,兩者雖並用,但不互相衝突。關鍵在於:治療寒證需留意有無熱邪,治療熱證需觀察有無寒邪,治療虛證需檢查有無實邪,治療實證需考慮有無虛邪。長期留意這些細節,就能透過表象辨識本質,不被病症迷惑。
邪氣充斥於表為表實,邪氣充斥於裡為裡實。只要存在實邪,就絕不能在邪盛時使用補法。表實者宜發散,裡實者宜攻下。若遇到本身有內傷宿疾的人感染外感病,不可用猛烈發汗或攻下的方法,必須綜合評估患者體質強弱、外邪輕重、宿病新舊虛實,以及平時適合寒熱、燥潤、升降、補瀉的體質傾向。此外,若兼雜痰、瘀、水、火、氣滯或食積等病理因素,務必詳細辨證,果斷用藥,才能迅速見效。因此,治療外感或兼夾內傷時,首要辨明「虛中夾實」或「實中夾虛」。
2. 第九節,六經用藥法
俞根初曰:太陽宜汗。輕則杏、蘇、橘紅,重則麻、桂、薄荷,而蔥頭尤為發汗之通用。
秀按,木賊草去節烘過,發汗至易。浮萍發汗,類似麻黃,當選。
少陽宜和。輕則生薑、綠茶,重則柴胡、黃芩,淺則木賊、青皮,深則青蒿、鱉甲,而陰陽水尤為和解之通用。
陽明宜下。輕則枳實、檳榔,重則大黃、芒硝,滑則桃、杏、五仁,潤則當歸、蓯蓉,下水結則甘遂、大戟,下瘀結則醋炒生軍,下寒結則巴豆霜,下熱結則主生軍。應用則用,別無他藥可代,切勿以疲藥塞責,藥穩當而病反不穩當也。惟清寧丸最為緩下之通用,麻仁脾約丸亦為滑腸之要藥。
太陰宜溫。輕則藿、樸、橘、半,重則附、桂、薑、萸,而香、砂尤為溫運之和藥,薑、棗亦為溫調之常品。
少陰宜補。滋陰,輕則歸、芍、生地,重則阿膠、雞黃,而石斛、麥冬,尤生津液之良藥;補陽,剛則附子、肉桂,柔則鹿膠、虎骨,而黃連、官桂,尤交陰陽之良品。
厥陰宜清。清宣心包,輕則梔、翹、菖蒲,重則犀、羚、牛黃,而竹葉、燈心,尤為清宣包絡之輕品;清泄肝陽,輕則桑、菊、丹皮,重則龍膽、蘆薈,而條芩、竹茹,尤為清泄肝陽之輕品。
白話文:
第九節,六經用藥法
俞根初說:
-
太陽經適宜發汗。症狀輕微可用杏仁、紫蘇、橘紅,較重者可用麻黃、桂枝、薄荷,而蔥頭是發汗最常用的藥物。
(秀按:木賊草去除節後烘烤過,發汗效果極佳。浮萍發汗類似麻黃,可考慮選用。) -
少陽經適宜調和。輕症用生薑、綠茶,重症用柴胡、黃芩;淺層症狀用木賊、青皮,深層則用青蒿、鱉甲,而陰陽水(冷熱水混合)是最常用的和解之藥。
-
陽明經適宜瀉下。輕症用枳實、檳榔,重症用大黃、芒硝;潤滑腸道用桃仁、杏仁、五仁,滋潤腸道用當歸、肉蓯蓉;消除水結用甘遂、大戟,消除瘀血結塊用醋炒大黃,消除寒結用巴豆霜,消除熱結則直接用生大黃。該用時就使用,沒有其他藥物可以替代,千萬別用無效的藥物敷衍,藥物看似穩當反而可能耽誤病情。清寧丸是最緩和的通用瀉下藥,麻仁脾約丸也是潤腸通便的重要方劑。
-
太陰經適宜溫補。輕症用藿香、厚朴、橘皮、半夏,重症用附子、肉桂、生薑、吳茱萸,而木香、砂仁是溫補脾胃的平和之藥,生薑、大棗也是溫中調和的常用品。
-
少陰經適宜滋補。滋陰方面,輕症用當歸、白芍、生地黃,重症用阿膠、雞子黃,而石斛、麥冬是生津液的良藥;補陽方面,強效用附子、肉桂,溫和用鹿角膠、虎骨,而黃連配肉桂是調和陰陽的好藥材。
-
厥陰經適宜清熱。清心包熱,輕症用梔子、連翹、石菖蒲,重症用犀角、羚羊角、牛黃,而竹葉、燈心草是清心包絡的輕緩藥物;清洩肝火,輕症用桑葉、菊花、牡丹皮,重症用龍膽草、蘆薈,而黃芩條、竹茹是清肝火的溫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