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19)

回本書目錄

第一編 傷寒要訣 (19)

1. 第十節,六淫病用藥法

俞根初曰:風寒暑濕燥火,為六淫之正病,亦屬四時之常病,選藥制方,分際最宜清析,舉其要而條列之。

一、風病藥

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自外而入,先郁肺氣,肺主衛,故治風多宣氣泄衛藥,輕則薄荷、荊芥,重則羌活、防風,而杏、蔻、橘、桔,尤為宣氣之通用。且風鬱久變熱,熱能生痰,故又宜用化痰藥,輕則蜜炙陳皮,重則栝蔞、川貝及膽星、竺黃、蛤粉、枳實、荊瀝、海粉之屬,而竹瀝、薑汁,尤為化痰之通用。

但風既變熱,善能爍液,故又宜用潤燥藥,輕則梨汁、花露,重則知母、花粉,而鮮地、鮮斛,尤為生津增液之良藥。至主治各經風藥,如肺經主用薄荷,心經主用桂枝,脾經主用升麻,肝經主用天麻、川芎,腎經主用獨活、細辛,胃經主用白芷,小腸經主用藁本,大腸經主用防風,三焦經主用柴胡,膀胱經主用羌活。前哲雖有此分別,其實不必拘執也。

二、寒病藥

外寒宜汗,宜用太陽汗劑藥;裡寒宜溫,宜用太陰溫劑藥,固已。惟上焦可佐生薑、蔻仁;中焦可佐川樸、草果,或佐丁香、花椒;下焦可佐小茴、沉香,或佐吳萸、烏藥,隨症均可酌入。

三、暑病藥

張鳳逵《治暑全書》曰: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終用酸泄斂津。雖已得治暑之要,而暑必挾濕,名曰暑濕;亦多挾穢,名曰暑穢,俗曰熱痧;炎風如箭,名曰暑風;病多暈厥,名曰暑厥;亦多咳血,名曰暑瘵;至於外生暑癤熱瘡,內則霍亂吐利,尤數見不鮮者也。故喻西昌謂夏月病最繁苛,洵不誣焉,用藥極宜慎重,切不可一見暑病,不審其有無兼症夾症,擅用清涼也。

以予所驗,辛涼宣上藥,輕則薄荷、連翹、竹葉、荷錢,重則香薷、青蒿,而蘆根、細辛,尤為辛涼疏達之能品;甘寒清中藥,輕則茅根、菰根、梨汁、竹瀝,重則石膏、知母、西參、生甘,而西瓜汁、綠豆清,尤為甘寒清暑之良品;酸泄斂津藥,輕則梅乾、冰糖,重則五味、沙參、麥冬,而梅漿泡湯,尤為斂津固氣之常品。

若暑濕乃濁熱黏膩之邪,最難驟愈,初用芳淡,輕則藿梗、佩蘭、苡仁、通草,重則蒼朮、石膏、草果、知母、蔻仁、滑石,而炒香枇杷葉、鮮冬瓜皮瓤,尤為芳淡清泄之良藥;繼用苦辛通降,輕則梔、芩、橘、半,重則連、樸、香、楝,佐以蘆根、燈草,而五苓配三石,尤為辛通清泄之重劑。

暑穢尤為繁重,輒致悶亂煩躁,嘔惡肢冷,甚則耳聾神昏,急用芳香闢穢藥,輕則蔥、豉、菖蒲、紫金錠片,重則蒜頭、絳雪,而鮮青蒿、鮮薄荷、鮮佩蘭、鮮銀花,尤為清芬闢穢之良藥。外用通關取嚏,執痧挑痧諸法,急救得法,庶能速愈。

暑風多挾穢濁,先郁肺氣,首用辛涼輕清宣解,如芥穗、薄荷、梔皮、香豉、連翹、牛蒡、瓜蔞皮、鮮茅根、綠豆皮、鮮竹葉等品,均可隨證選用;身痛肢軟者,佐絡石、秦艽、桑枝、蜈蚣草、淡竹茹等一二味可也;繼用清涼芳烈藥泄熱闢穢,如青蒿、茵陳、桑葉、池菊、山梔、鬱金、蘆根、菰根、芽茶、青萍、燈心等品;穢毒重者,如金汁、甘中黃、大青葉、鮮石菖蒲等,亦可隨加;如識蒙竅阻,神昏苔膩者,輕則紫金錠片,重則至寶丹等,尤宜急進。

白話文:

【第十節,六淫病用藥法】

風、寒、暑、濕、燥、火,是六淫的主要病因,也是四季常見的疾病。選擇藥物和制定方劑時,界限必須清晰明確。以下分要點列舉:

一、風病用藥

風是引發疾病的首要因素,變化多端,從外侵入體內,首先郁阻肺氣。肺主衛氣,所以治療風病多用宣通氣機、疏解衛表的藥物。輕微症狀用薄荷、荊芥,嚴重症狀用羌活、防風,而杏仁、豆蔻、橘皮、桔梗更是宣通氣機的常用藥。

風邪郁久會化熱,熱邪容易生痰,所以也適宜用化痰藥。輕微症狀用蜜炙陳皮,嚴重症狀用瓜蔞、川貝,以及膽南星、天竺黃、蛤粉、枳實、荊瀝、海粉等。其中,竹瀝和姜汁是化痰的通用藥物。

風邪化熱後容易耗傷津液,因此還需用潤燥藥。輕微症狀用梨汁、花露,嚴重症狀用知母、天花粉,而鮮地黃、鮮石斛更是生津增液的良藥。

至於針對各經絡的風邪用藥,例如:肺經用薄荷,心經用桂枝,脾經用升麻,肝經用天麻、川芎,腎經用獨活、細辛,胃經用白芷,小腸經用藁本,大腸經用防風,三焦經用柴胡,膀胱經用羌活。前代醫家雖有這些區分,但實際不必拘泥。

二、寒病用藥

外寒宜發汗,用太陽經的發汗藥;里寒宜溫補,用太陰經的溫補藥。此外,上焦可加生薑、豆蔻;中焦可加厚朴、草果,或丁香、花椒;下焦可加小茴香、沈香,或吳茱萸、烏藥,根據症狀靈活選用。

三、暑病用藥

張鳳逵《治暑全書》提到:治暑病先用辛涼藥,再用甘寒藥,最後用酸味藥收斂津液。雖然已抓住了治暑的關鍵,但暑病常挾濕(稱為暑濕),也常挾穢濁(稱為暑穢,俗稱熱痧)。炎熱的暑風如箭,稱為暑風;易導致暈厥,稱為暑厥;也常見咳血,稱為暑瘵。此外,暑天外生瘡癤、內發霍亂吐瀉也屢見不鮮。喻嘉言曾指出夏季疾病尤其繁雜,確實如此,用藥必須謹慎,不可一見暑病就擅自用清涼藥,而不辨是否有兼症或夾症。

根據我的經驗:

  • 辛涼宣上藥:輕症用薄荷、連翹、竹葉、荷葉邊,重症用香薷、青蒿,而蘆根、細辛更是辛涼疏達的佳品。
  • 甘寒清中藥:輕症用茅根、茭白根、梨汁、竹瀝,重症用石膏、知母、西洋參、生甘草,而西瓜汁、綠豆湯更是甘寒清暑的良藥。
  • 酸洩斂津藥:輕症用烏梅乾、冰糖,重症用五味子、沙參、麥冬,而梅漿泡湯更是斂津固氣的常用品。

暑濕是黏膩濁邪,最難速愈。初起用芳香淡滲藥,輕症用藿香梗、佩蘭、薏苡仁、通草,重症用蒼術、石膏、草果、知母、豆蔻、滑石,而炒香枇杷葉、鮮冬瓜皮瓤更是芳淡清洩的良藥。接著用苦辛通降藥,輕症用梔子、黃芩、橘皮、半夏,重症用黃連、厚朴、木香、川楝子,輔以蘆根、燈心草,而五苓散加三石(滑石、石膏、寒水石)更是辛通清洩的重劑。

暑穢更為複雜,常導致胸悶煩躁、嘔吐肢冷,甚至耳聾神昏。急用芳香辟穢藥,輕症用蔥、豆豉、石菖蒲、紫金錠片,重症用蒜頭、絳雪,而鮮青蒿、鮮薄荷、鮮佩蘭、鮮金銀花更是清香辟穢的良藥。外治可用通關取嚏、刮痧等方法,急救得當才能快速痊癒。

暑風多挾穢濁,先郁閉肺氣,先用辛涼輕清宣解藥,如荊芥穗、薄荷、梔子皮、香豉、連翹、牛蒡子、瓜蔞皮、鮮茅根、綠豆皮、鮮竹葉等,隨證選用。若身痛肢軟,可加絡石藤、秦艽、桑枝、蜈蚣草、淡竹茹等一兩種藥物。接著用清涼芳烈藥洩熱辟穢,如青蒿、茵陳、桑葉、菊花、山梔子、郁金、蘆根、茭白根、芽茶、浮萍、燈心草等。穢毒嚴重者,可加金汁(糞清)、甘草、大青葉、鮮石菖蒲等。若神志昏蒙、苔膩不通,輕症用紫金錠片,重症用至寶丹,需緊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