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
1. 第六章 傷寒本證
《內經》云:治病必求於本。言求其受病之本因也。有本因,斯有本證,如傷風惡風、傷寒惡寒、傷熱惡熱、傷食惡食之類。病輕者無傳變,重者多傳變,謂之變證,其證有五,條治於後。
白話文:
《內經》說:“治療疾病必須尋找病因。”這是指要找到疾病的根源原因。有了根本的原因,就會產生相應的根本症狀,例如感冒怕冷、寒冷怕冷、發燒怕熱、消化不良怕吃等。病情較輕的人不會轉移或變化,而嚴重的人會有很多轉移和變化,這種情況叫做“變證”,它有五種不同的症狀,在此之後進行詳細說明。
2. 第一節,小傷寒(一名冒寒,通稱四時感冒。)
如冒風感寒之類,皆屬此病
【因】四時偶感寒氣,或因貪涼冒風。
【證】肌膚緊縮,皮毛粟起,頭痛怕風,鼻塞聲重,頻打噴嚏,清涕時流,身不發熱,故無傳變。舌如平人,苔或白薄而潤。
【脈】右浮,左弦而緩。浮則為風,弦而緩則為受風中之涼。此即偶爾冒寒之小疾,但襲皮毛,不入經絡之病,俗稱小傷寒是也。四時皆有,吾紹頗多。
【治】《內經》云:善治者,治皮毛。又曰:因其輕而揚之,宜以辛散輕揚法,疏達皮毛,蔥白香豉湯主之。
鮮蔥白(五枚,切碎),淡豆豉(三錢),鮮生薑(一錢,去皮)
白話文:
受到季節變化或貪涼冒風,容易出現肌膚緊繃、雞皮疙瘩、頭痛怕風、鼻塞聲音沉重、頻繁打噴嚏、流清鼻涕等症狀,但身體不發燒,舌頭和正常人一樣,舌苔可能薄白潤滑,脈象右邊浮,左邊弦而緩。這說明是偶然受寒的小毛病,只侵犯皮毛,沒有深入經絡,俗稱小傷寒。這種病一年四季都會發生,患者很多。
治療方法是根據《內經》的原則,針對皮毛進行治療,宜用辛散輕揚的方法,疏通皮毛。蔥白香豉湯是主治方,可以用五枚切碎的蔥白、三錢淡豆豉、一錢去皮的生薑來煎煮。
上藥用水碗半,煎成一碗,去渣熱服,覆被而臥,俄頃即微微汗出而解。忌酸冷油膩數日,自無傳變。
秀按,此例創自元丹溪翁,繼起者明王氏肯堂,今則惟俞君根初矣。宜古宜今,簡要不繁,後學當奉為圭臬。案語以文言道俗,羅羅清疏;方則出自《外臺秘要》,最切時用。
廉勘,四時猝然感冒者,為小傷寒。葉氏云:當視其寒暄,或用辛溫,或用辛涼,要在適中。惟照此立案開方,最為簡要。吾儕可作立方程式、臨床醫典,不必趨異求新。
白話文:
將藥材用半碗水煎煮,煎成一碗,去渣後趁熱服用,蓋被臥床休息,很快就會微微出汗,病症即可解除。忌食酸冷油膩的食物數日,便可痊癒,不會留下後遺症。 此方法源於元代丹溪翁,後繼者有明代王肯堂,今則只有俞根初一人沿用。 方法古今適用,簡潔明瞭,後輩應當奉為典範。 文言用字淺顯易懂,藥方出自《外台秘要》,非常實用。 對於突然發生的感冒,應當視寒熱程度,適當使用辛溫或辛涼藥物。 照此方法開方,最為簡要。我們可以將其作為立方公式和臨床醫學典範,不必追求新奇古怪。
3. 第二節,大傷(寒一名正傷寒,張仲景先師但名曰傷寒)
【因】立冬後,嚴寒為重;春夏秋暴寒為輕。觸受之者,或露體用力而著寒,或脫穿衣服而著寒,或汗出當風而著寒,或睡臥傍風而著寒,故張長沙《傷寒序例》云:傷寒多從風寒得之。
【證】頭痛身熱,惡寒怕風,項強腰痛,骨節煩疼,無汗而喘,胸痞噁心。舌多無苔而潤,即有亦白滑而薄,甚或舌苔淡白。
【脈】左浮緊有力,右多浮滑。浮則為風,緊則為寒,有力而滑,則為表寒實象,此太陽經表證標病也。
【治】法當辛溫發表,使周身汗出至足為度。遵《內經》「寒者溫之,體如燔炭,汗出而散」之法,蘇羌達表湯主之。婦女宜理氣發汗,香蘇蔥豉湯主之;小兒宜和中發汗,蔥豉荷米煎主之。若發汗不徹,表寒雖散,而水鬱在裡,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甚或短數淋瀝,舌苔純白而厚,脈左弦滯,右浮弦而滑,此水蓄膀胱,太陽經傳裡證本病也。
白話文:
【因】立冬過後,嚴寒最為嚴重;春夏秋三季所遭遇的寒氣相對較輕。導致傷寒的原因可能是:不注意保暖而受寒、脫衣穿衣不當而受寒、出汗時吹風受寒、睡覺時靠近風口受寒。因此,張長沙在《傷寒序例》中說:傷寒大多是由風寒引起的。
【證】頭痛、身熱,怕冷怕風,脖子僵硬、腰痛,骨節痠痛,沒有汗卻喘氣,胸悶噁心。舌頭大多沒有舌苔,或者有舌苔但舌苔為白色光滑而薄,甚至舌苔呈現淡白色。
【脈】左脈浮緊有力,右脈多浮滑。浮脈代表有風,緊脈代表有寒,有力而滑,代表表層寒氣實證,這是太陽經表證的標誌性症狀。
【治】應當採用辛溫發表的方法治療,讓全身出汗到腳底為止。遵循《內經》「寒者溫之,體如燔炭,汗出而散」的治療方法,主要用[蘇羌達表湯]。女性應當理氣發汗,主要用[香蘇蔥豉湯]。小兒應當和中發汗,主要用[蔥豉荷米煎]。如果發汗不徹底,表層寒氣雖然散了,但水氣鬱結在體內,口渴想喝水,喝水後就會嘔吐,小便不利,甚至短促、點滴狀,舌苔純白色且厚,左脈弦而遲滯,右脈浮弦而滑,這是水氣蓄積在膀胱,太陽經傳裡證的本病症狀。
法當化氣利水,苓朮二陳煎治之,張氏五苓散(生曬術一錢、浙茯苓四錢、豬苓二錢、澤瀉二錢、官桂五分,共研細末,每服三錢;廣皮一錢、生薑二片,泡湯調下)亦可收效。雖然傷寒一證,傳變頗多,不越乎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端:從火化者,多少陽相火證、陽明燥實證、厥陰風熱證;從水化者,多陽明水結證、太陰寒濕證、少陰虛寒證;從水火合化者,多太陰濕熱證、少陰厥陰寒熱錯雜證。
白話文:
按照醫理,應該要化氣利水,可以用苓朮二陳湯來治療。張氏五苓散(生曬術一錢、浙江茯苓四錢、豬苓二錢、澤瀉二錢、官桂五分,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廣皮一錢、生薑兩片,用熱水沖泡服用)也可以達到效果。
雖然傷寒症的發展變化很多,但基本上不脫離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種模式:
- 從火化方面來說,會表現為陽相火證、陽明燥實證、厥陰風熱證;
- 從水化方面來說,會表現為陽明水結證、太陰寒濕證、少陰虛寒證;
- 從水火合化方面來說,會表現為太陰濕熱證、少陰厥陰寒熱錯雜證。
試舉各經腑臟形證,以印證化生之病,大抵吾紹患傷寒者,火化證多於水化,水火合化者亦不鮮。
(甲)邪傳少陽經證,寒熱往來,兩頭角痛,耳聾目眩,胸脅滿疼。舌苔白滑,或舌尖苔白,或單邊白,或兩邊白。脈右弦滑,左弦而浮大。此邪郁腠理,逆於上焦少陽經病偏於半表證也。法當和解兼表,柴胡枳桔湯主之。
(乙)邪傳少陽腑證,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黏,甚則乾嘔呃逆,胸脅脹疼。舌紅苔白,間現雜色,或尖白中紅,或邊白中紅,或尖紅中白,或尖白根灰,或根黃中帶黑。脈右弦滑,左弦數。此相火上逆,少陽腑病偏於半里證也。法當和解兼清,蒿芩清膽湯主之。如服一劑或二劑後,嘔吐雖止,而寒熱未除,胸脅尚痛,膈滿而悶,已成小結胸者,治以和解兼開降法,柴胡陷胸湯主之。服後胸痛膈悶雖除,而寒熱仍發,腹滿而痛,便秘溺赤,此少陽上焦之邪,漸結於中焦陽明也,當以和解兼輕下法,大柴胡湯去姜半夏加川樸一錢、風化硝一錢治之。
白話文:
試舉各經腑臟形證,以印證化生之病
大多數患有傷寒的人,火化證(熱證)比水化證(寒證)多,水火同時化生的證候也不少。
(甲) 邪傳少陽經證
寒熱往來,兩側頭角疼痛,耳聾頭暈,胸脅脹滿疼痛。舌苔白滑,或舌尖苔白,或單邊苔白,或兩邊苔白。脈右尺弦滑,左尺弦浮大。這是邪氣鬱滯於體表和肌膚之間,逆犯上焦少陽經,屬半表證。治療方法應和解表裡,以「柴胡枳桔湯」為主。
(乙) 邪傳少陽腑證
寒輕熱重,口苦胸悶,嘔吐酸苦水,或嘔吐黏稠的黃色涎液,嚴重時乾嘔呃逆,胸脅脹痛。舌紅苔白,間有雜色,或舌尖白而中間紅,或邊白而中間紅,或舌尖紅而中間白,或舌尖白而根部灰,或根部黃中帶黑。脈右尺弦滑,左尺弦數。這是相火上逆,少陽腑的病症偏於半里證。治療方法應和解清熱,以「蒿芩清膽湯」為主。如果服用一劑或二劑後,嘔吐雖然停止,但寒熱未除,胸脅仍痛,胸悶膈滿,已形成小結胸,應採取和解兼開降的方法治療,以「柴胡陷胸湯」為主。服用後,胸痛胸悶雖然消除,但寒熱仍然發作,腹部脹痛,便祕尿赤,這是少陽上焦的邪氣逐漸結於中焦陽明經,應採取和解兼輕下法治療,用「大柴胡湯」去姜,「半夏」加川樸一錢,風化硝一錢來治療。
(丙)邪熱傳入胃經,身灼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口大渴,心大煩,揭去衣被,癍點隱隱,溺短赤熱,甚則譫語發狂。舌尖紅,苔邊白中黃。脈右浮洪而數,左亦弦大。此外而肌腠,內而肝膽,上則心肺,下則小腸膀胱,無不受其蒸灼,但尚為散漫無形之燥熱,未曾結實,宜清透而不宜攻下之陽明外證也。辛涼泄熱為君,佐以甘寒救液,新加白虎湯主之。服後,癍發雖透,譫語狂妄雖除,而身熱不退,口燥渴,汗大出,脈見虛芤者,胃汁枯涸,肺津將亡也,急宜甘涼救液為君,大生肺津,病機(西洋參三錢、生石膏四錢、知母四錢、生甘草一錢、生粳米三錢荷葉包)加鮮石斛四錢、鮮生地六錢、梨汁二瓢、鮮茅根五錢治之;如再不應,而虛羸少氣,氣短息促,口乾舌燥,汗出膚冷,心神煩躁,脈虛而急疾者,胃液將亡,肺氣欲脫也,急急益氣固脫,增液寧神,孫氏生脈散參許氏二加龍蠣湯法(別直參錢半、原麥冬四錢、北五味五分、綿耆皮二錢、青竹皮四錢、花龍骨三錢、煅牡蠣五錢、陳阿膠三錢、雞子黃二枚、真茄楠香汁兩匙沖),力圖急救,希冀僥倖於什一。此就逆證而言,若順證則新加白虎湯,往往一劑知,二劑即已。
白話文:
(丙)邪熱傳入胃經:身體發熱,自發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口渴,心煩意亂,揭開衣被,皮膚上的紅點不明顯,小便短赤熱,嚴重時會胡言亂語、狂躁不安。舌尖紅,舌苔邊緣白中間發黃。脈右邊浮滑而快速,左邊也弦緊有力。此外,肌肉皮膚、內部肝膽、上部心肺、下部小腸膀胱,都受到蒸灼,但尚屬於散漫無形的燥熱,未曾形成實症,宜用清熱而不宜攻下的陽明外證方劑。辛涼瀉熱的藥物為主藥,輔以甘寒救液的藥物,《新加白虎湯》主治。服藥後,紅點雖然退了,胡言亂語狂躁雖然消除了,但身熱不退,口乾口渴,汗出很多,脈見虛浮的,是胃液枯竭,肺津將亡的表現,急宜甘涼救液為君藥,大量生長肺津,方劑(西洋參三錢,生石膏四錢,知母四錢,生甘草一錢,生粳米三錢荷葉包)加上鮮石斛四錢,鮮生地六錢,梨汁二瓢,鮮茅根五錢治療;如果還不奏效,而虛弱疲勞氣短,呼吸急促,口乾舌燥,汗出皮膚發冷,心神煩躁,脈虛而急促的,是胃液將亡,肺氣將脫的表現,急急益氣固脫,增液寧神,孫氏《生脈散》參許氏二加龍蠣湯法(別直參錢半,原麥冬四錢,北五味五分,綿耆皮二錢,青竹皮四錢,花龍骨三錢,煅牡蠣五錢,陳阿膠三錢,雞子黃二枚,真茄楠香汁兩匙沖),全力急救,期望在十分之一的機會中僥倖成功。這是針對逆證而言,如果順證則用《新加白虎湯》,往往一劑見效,兩劑即可痊癒。
(丁)邪傳陽明胃腑,其證甚多,以水穀之海,各經皆秉氣於胃也。故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有太陰陽明、有少陰陽明、有厥陰陽明;其證有熱結、痰結、水結、氣結、發黃、蓄血、液枯、正虛之各異。茲將歷經實驗者,條述如下。
一、太陽陽明。凡太陽病,發其汗,汗先出不徹,表邪未淨,肢冷身熱,微微惡風,腹滿而痛,大便不通,舌苔淺黃薄膩,黃中帶白,脈右洪數,左尚浮緩,即仲景所謂「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為太陽轉屬陽明之熱結也,宜以攻裡兼解表法,厚朴七物湯治之。(張氏《傷寒論》太陽陽明,誤作脾約,必是傳訛)
白話文:
(丁)邪傳陽明胃腑
邪氣傳入陽明胃腑,其症狀很多,這是因為胃是水穀之海,各個經絡都受胃氣的影響。所以病症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有太陰陽明、有少陰陽明、有厥陰陽明;其症狀有熱結、痰結、水結、氣結、發黃、蓄血、液枯、正虛等等不同。
以下將我多年實驗的結果,條列說明:
一、太陽陽明
凡是太陽病,發汗後,汗出不透,表邪未盡,肢體冰冷而身體發熱,輕微怕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舌苔淺黃色,薄而膩,黃色中帶白色,脈象右手洪數,左手尚浮緩,這就是仲景所說的「胃中乾燥」。
因為邪氣轉入陽明,不換衣服,內裡實熱,大便難解,這就是太陽病轉入陽明胃腑的熱結症狀,應該採用攻裡兼解表的治療方法,用厚朴七物湯治療。(張氏《傷寒論》中太陽陽明,誤作脾約,一定是傳抄錯誤。)
二、正陽陽明。有輕重危三證。輕者,由太陽病若發汗、若吐後邪仍不解,蒸蒸發熱,不吐不下,心煩,腹脹滿,舌苔正黃,脈右滑大,此熱已結胃,胃腑不和也,法當瀉熱潤燥,佐以和胃,調胃承氣湯微下之;重者,陽明病潮熱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小便數,大便必硬,硬則譫語,腹大滿,便不通,舌苔老黃,脈右滑數而實,此胃中熱結,移入小腸也,法當苦寒瀉火,佐以辛通,小承氣湯緩下之(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危者,陽明病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申酉時發潮熱,不惡寒,獨惡熱,身重短氣,腹滿而喘,頻轉矢氣,手足濈然汗出,躁則頭搖手痙、譫語發狂,靜則獨語如見鬼狀、循衣摸床,劇則昏厥不識人、目睛不了了,甚則兩目直視,舌苔焦黃起刺,兼有裂紋,甚或焦黑燥裂,或如沉香色苔,中後截生芒刺黑點,脈右沉弦數實,左弦數而勁,此胃、小腸熱結,上蒸心腦,下移大腸也,急急峻下存陰為君,佐以熄風開竅,大承氣湯加犀角二錢、羚角三錢、紫雪八分至一錢急救之。脈弦者生,澀者死,此要訣,切記之。
白話文:
二、正陽陽明(病證)。有輕、重、危三種證候。
輕證:患者由太陽病演變而來,如果已經發汗或吐出病邪,但病邪仍未解除,出現蒸蒸發熱、不吐不泄、心煩、腹脹滿、舌苔正黃、脈象右關滑大等症狀。這是因為熱邪已經停留在胃中,胃腑不調和所致。治療方法是用瀉熱潤燥藥,並佐以和胃藥,適當用「調胃承氣湯」微下之。
重證:患者為陽明病,出現潮熱多汗、津液外出的症狀,胃中乾熱,小便頻數,大便一定乾結(大便乾結,則會出現譫語),腹脹滿,大便不通、舌苔老黃、脈象右關滑數而實。這是因為胃中熱邪停滯,轉移到了小腸所致。治療方法是用苦寒瀉火藥,並佐以辛通藥,緩慢用「小承氣湯」下之(微和胃氣,不要讓大便過於泄瀉)。
危證:患者為陽明病,五六天至十幾天不大便,下午五點到七點之間發潮熱,不惡寒,只惡熱,身體沉重、短氣、腹脹、喘息,頻繁排放屁氣,手腳流汗,煩躁時則頭搖手痙、說胡話、發狂,安靜時則自言自語,好像看見鬼怪、沿著衣服亂摸或沿著牀邊摸索,嚴重時則昏厥不醒人、眼睛昏花,甚至兩眼直視,舌苔焦黃並出現刺狀凸起,兼有裂紋,甚至焦黑乾裂,或像「沉香」一樣顏色的舌苔,中後段生長刺狀凸起或黑點,脈象右關沉弦數實,左關弦數而有力。這是因為胃、小腸熱邪停滯,向上燻蒸心腦,向下轉移到大腸所致。緊急採用峻下攻法,以保存陰氣,並佐以熄風開竅藥,用「大承氣湯」加「犀角」二錢、「羚角」三錢、「紫雪」八分到一錢急救。脈象弦滑者生,澀滯者死,這是一個重要的訣竅,一定要牢記。
三、少陽陽明。熱結膈中,膈上如焚,寒熱如瘧,熱重寒輕,心煩懊憹,口苦而渴,大便不通,腹滿而痛,舌赤苔黃,脈右弦大而數,左弦數而搏,此仲景所謂誤發汗而利小便,胃中燥煩而實,大便難是也。輕則和解兼攻下法,大柴胡湯主之;重則攻裡兼和解法,柴芩清膈煎主之。
四、太陰陽明。其證有二:一為肺胃合病。其人素有痰火,外感傷寒,一轉陽明,肺氣上逆,咯痰黃厚,或白而黏,胸膈滿痛,神昏譫語,腹滿脹疼,便閉溺澀,舌苔望之黃滑,捫之糙手,脈右滑數而實,甚或兩寸沉伏,此肺中痰火,與胃中熱結而成下證也。法當肺與大腸並治,開降肺氣以通大便,陷胸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三、少陽陽明
熱氣結滯在橫膈中,膈上灼熱如火,寒熱交替似瘧疾,熱證較重寒證較輕,心煩意亂,口苦口渴,大便不通,腹部脹痛,舌紅苔黃,脈搏右側弦脈強有力且頻率快,左側弦脈頻率快且有力。這是仲景所說的因錯誤發汗而過度利小便,導致胃中乾燥煩躁而實熱,造成大便困難的證狀。輕微者採用解表和攻下的治法,主要方劑為 柴胡湯 。症狀較重者採用攻裡和解表的治法,主要方劑為 柴芩清膈煎 。
四、太陰陽明
證狀分為兩種:一是肺胃合病。這種人原本就有痰火,外感風寒後,病情轉變為陽明證,肺氣上逆,咳出濃稠黃痰或黏稠白痰,胸膈脹痛,神志昏迷胡言亂語,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小便不暢,舌苔望之黃滑,觸之粗糙,脈搏右側滑數有力,甚至兩寸脈沉伏不顯。這是肺中痰火與胃中熱氣結滯形成的證狀。治法應同時治療肺和脾胃,疏降肺氣以通大便,主要方劑為 陷胸承氣湯 。
若兼鼻孔煽張,喉間有水雞聲,喘脹悶亂,胸腹堅如鐵石者,速投加味涼膈煎峻逐之;又若其人素有痰飲,適患傷寒,不先解表,或發汗不透,而反下之,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從脘至少腹,堅痛拒按,申酉時小有潮熱,但頭上微汗出,不大便五六日,渴不引飲,舌燥苔白,脈右沉弦而緊,此水與鬱熱,互結在胸、脘、脅、肺、胃之間也,法當急下停飲,蠲飲萬靈湯主之,若復往來寒熱者,先以大柴胡湯加煨甘遂五分,和解以微下之。一為脾胃合病。
白話文:
如果病人同時出現鼻孔張開、喉嚨有水雞聲、呼吸急促、胸腹堅硬如鐵石的情況,應立即服用加味涼膈煎,快速驅逐寒邪。
另外,如果病人本身有痰飲,又患上了傷寒,沒有先解表,或者發汗不透,反而服用瀉下藥,導致陽氣內陷,心下硬結,從胃脘到小腹,堅痛拒按,下午申酉時稍微發熱,但頭上只冒少量汗,大便五六天不通,口渴卻不願喝水,舌頭乾燥,舌苔發白,脈象右邊沉弦而緊,這表示水飲和鬱熱在胸、胃脘、脅肋、肺、胃之間互相糾纏。應該立即服用蠲飲萬靈湯來瀉下停滯的水飲。
如果病人還有寒熱往來的情況,可以先服用大柴胡湯加入煨甘遂五分,和解兼微瀉下。這屬於脾胃合病。
其人素多濕熱,外感傷寒夾食,一傳陽明,熱結在胃,胃火熾盛,濕火轉成燥火,垢濁熏蒸,腐腸爍液,發痙撮空,譫語妄笑,按其脘腹,壯熱灼手,大便不通,溺赤短澀,甚或二便俱閉,舌苔黃刺干膩,或兼灰黑,捫之澀而戟手,脈右沉弦數實,左亦弦數搏指,此脾中濕濁與胃中熱結而成下證也。急急開泄下奪,承接未亡之陰氣於一線,小承氣湯加川連一錢、至寶丹兩顆急救之。
若再失下,其脾必約,蓋脾與胃以膜相連,任其熏蒸灼爍,則胃液告竭,脾陰亦枯,脾上脂膜,遂乾燥而收縮,腹堅而脹,矢如羊糞,仲景麻仁脾約丸,緩不濟急,速投三仁承氣湯加硝蜜煎(風化硝三錢、淨白蜜一兩)潤下之,庶可轉危為安。若尋常熱結液枯,病勢尚緩者,只須養榮承氣湯,鎮潤以緩下之。
白話文:
這個人平時就有濕熱體質,後來因為受了外感風寒又吃了不恰當的食物,寒氣和熱氣侵入陽明經,導致熱邪聚集在胃裡,胃火旺盛,濕熱轉變為燥熱,污濁之氣蒸騰而上,腐蝕腸道,導致腸液枯竭,出現痙攣、抽搐、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症狀。按壓他的腹部,覺得又脹又熱,大便不通,小便赤黃量少,甚至大小便都無法排出,舌苔黃而乾膩,或兼有灰黑,觸摸時覺得粗糙而刺手,脈象右邊沉細有力,左邊也緊澀有力。這是由於脾臟濕熱與胃中熱邪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下焦病證。應急急開泄下焦,承接住一線未絕的陰氣,使用小承氣湯,再加入川連一錢、至寶丹兩顆,急救。
如果再不清除下焦的熱邪,那麼脾臟必定會萎縮變小。因為脾胃之間以一層膜相連,任由熱氣燻蒸灼燒,胃液就會枯竭,脾陰也會虧虛,脾臟上的脂肪膜因此變得乾燥而收縮,腹部堅硬脹滿,大便像羊糞一樣,仲景的麻仁脾約丸,緩和不足以救急,應速用三仁承氣湯,加入硝蜜煎服(風化硝三錢、淨白蜜一兩),潤下之,才能轉危為安。如果是一般的熱結液枯,病情比較緩和的,只須用養榮承氣湯,滋潤腸道,緩緩通下就可以了。
五、少陰陽明。有輕重危三證。輕者陽明病外證未解,不先辛涼開達,而遽下之,則胃中空虛,客熱之氣,乘虛而內陷心包胃絡之間,輕則虛煩不眠,重即心中懊憹,反復顛倒,心窩苦悶,甚或心下結痛,臥起不安,或心憒憒,怵惕煩躁,間有譫語,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舌苔白滑微黃,或淡黃光滑,或灰白不燥,脈左寸細搏數,或兩寸陷下,右關弦滑。此外邪初陷於心胃之間,乃包絡熱鬱之悶證也。
法當微苦微辛,輕清開透,連翹梔豉湯主之。開透後,包絡血液被邪熱劫傷,往往血虛生煩,心中不舒,憒憒無奈,間吐黏涎,呻吟錯語,舌底絳而苔白薄,捫之糙手,脈右寸浮滑,左寸搏動。急急濡液滌涎,宣暢絡氣,五汁一枝煎清潤之。重者少陰病口燥咽乾,心下痛,腹脹不大便,或自利清水,色純青而氣臭惡,舌深紅,苔黑燥而厚,脈右沉數而實,左細堅數搏。此少陰邪從火化,合陽明燥化而成下證也。
白話文:
五、少陰陽明
此病症有輕、重、危三種表現。輕者為陽明病的表證未解,不先用辛涼藥物發散開通,而急忙用瀉下法,會導致胃中空虛,客熱之氣趁機侵入心包胃絡之間,輕則虛煩不眠,重則心中煩躁不安,反覆發作,心窩苦悶,甚至心下結痛,臥起不安,或心神恍惚,驚懼煩躁,偶爾有胡言亂語,飢不欲食,但頭部出汗,舌苔白滑略黃,或淡黃光滑,或灰白不乾,脈象左寸脈細而跳動較快,或兩寸脈陷下,右關脈弦而滑。此為外邪初陷於心胃之間,屬於包絡熱鬱所致的鬱悶證狀。
治療方法:
宜用微苦微辛、輕清開通的藥物,以「連翹梔豉湯」為主。開通後,包絡中的氣血被邪熱所傷,往往會引起血虛煩躁、心中不舒、恍惚無奈,偶吐黏液,呻吟胡言,舌底發紅而苔白薄,觸摸時感覺粗糙,脈象右寸脈浮滑,左寸脈跳動較快。應緊急用濡液滌除黏涎,宣暢絡氣,用「五汁一枝煎」滋潤清熱。重症者為少陰病,表現為口乾咽燥,心下疼痛,腹脹不排便,或自行排泄清水,顏色深青而氣味惡臭,舌質深紅,苔黑燥厚,脈象右側沉數有力,左側細堅有力而跳動較快。這是少陰之邪由熱邪化生,結合陽明之燥化所致的下證。
法當急下存陰,大承氣湯加犀角一錢、鮮生地一兩峻瀉之。危者少陰病熱陷神昏,似寐如醉,譫語妄笑,甚則不語如屍,六七日至十餘日,大便不通,腹熱灼手,小便赤澀涓滴,脈沉弦而澀,按之牢堅,左小數堅搏。此少陰少火悉成壯火,合併陽明燥熱而成下證也。亟亟開泄下奪,瀉燎原之邪火,以救垂竭之真陰,犀連承氣湯加西黃五分、麝香五釐急拯之。
六、厥陰陽明。有輕重危三證。輕者其人素有肝氣,病傷寒六七日,熱陷在裡,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嘔吐黃綠苦水,胸膈煩悶,氣逆而喘,四肢微厥,腹滿便閉,舌邊紫,苔黃濁,脈右滑,左弦數。此厥陰氣結,合陽明熱結而成下證,仲景所謂「厥應下之」是也。法當苦辛通降,下氣散結,六磨飲子去木香,加廣鬱金三錢磨汁主之。
白話文:
如果病情危急,需要迅速瀉下保住陰氣,可用大承氣湯,加犀角一錢,鮮生地一兩,猛烈瀉下。
病情嚴重時,少陰病熱陷,患者神昏,似睡似醉,說胡話亂笑,嚴重時不說話像死屍一樣,六七天到十幾天,大便不通,腹部發熱灼手,小便赤澀清稀,脈象沉弦而澀,按壓很堅硬,左手脈象細小而有力。這是少陰的弱火已經變成強火,和陽明的燥熱合並形成了下焦證。必須緊急行開泄法,瀉掉燎原邪火,以挽救垂危的真陰。
犀連承氣湯加味
加入西黃五分,麝香五釐,急救。
厥陰陽明證
輕、重、危三種情況。輕者患者原本肝氣充足,發病於寒傷六七天後,熱陷在體內,氣向上衝擊心臟,心窩疼痛發熱,嘔吐黃綠苦水,胸膈煩悶,氣逆喘息,四肢輕微厥冷,腹部脹滿大便不通,舌邊發紫,苔黃濁,脈象右寸脈滑,左寸脈弦數。這是厥陰之氣鬱結,和陽明之熱鬱結相互作用而形成下焦證,仲景所說的「厥應下之」就是這個意思。
治療方法應該是苦寒辛散,下氣散結。
六磨飲
去掉木香,加入廣鬱金三錢,磨汁服用。
重者熱陷尤深,四肢雖厥,指甲紫赤,胸脅煩滿,神昏譫語,消渴惡熱,大汗心煩,大便燥結,溲赤澀痛,舌苔老黃,甚則芒刺黑點,脈右滑大躁甚,左弦堅搏數。此厥陰火亢,合陽明熱結而成下證,仲景所謂「脈滑而厥,厥深熱亦深」也。法當清燥瀉火,散結泄熱。四逆散緩不濟急,白虎承氣湯加廣鬱金三錢磨汁沖潤下之。
若兼少腹攻衝作痛,嘔酸吐苦,諸藥不效者,更投雪羹合更衣丸(包煎)錢半至二錢,極重三錢,屢奏殊功。危者熱深厥深,胸腹灼熱,手足獨冷,劇則如驚癇,時瘛瘲,神迷發厥,終日昏睡不醒,或譫語呻吟,面色青慘,搖頭鼓頷,忽然坐起,吐瀉不得,腹中絞痛,攢眉咬牙,疼劇難忍,二便俱閉,舌紫赤,苔灰膩帶青,六脈沉細數摶,甚或伏而不見。
白話文:
病情嚴重者,熱毒深入體內,即使四肢冰冷,指甲仍呈現紫紅色,胸脅感到鬱悶、脹滿,神志昏亂、胡言亂語,酷熱口渴,大汗淋漓、心煩意亂,大便乾燥難解,小便赤紅疼痛,舌苔黃黑,嚴重時甚至出現突起的紅色顆粒或黑色斑點,脈搏右側滑動快速、浮躁,左側弦緊、強勁而有力。這是由於厥陰經的火氣過旺,加上陽明經的熱邪積聚而形成的病症,正如仲景所說的:「脈搏滑動而肢體冰冷,冰冷越嚴重,熱毒也越深。」治療方法應當清熱利濕、瀉火通便化結。四逆散緩和,不足以應對急症,可改用白虎承氣湯,並加入三錢廣鬱金磨汁送服。
如果症狀合併小腹疼痛、嘔吐酸水、口中發苦,其他藥物無效者,可進一步服用雪羹和更衣丸(包裹後煎煮),劑量為一錢五分至二錢,情況極為嚴重者可用三錢,屢次奏效。危重病患,熱毒深重、冰冷嚴重,胸腹灼熱,手腳卻冰冷異常,嚴重時會像驚癇發作一樣,時而昏迷不醒,神志迷糊、發冷,整天昏昏欲睡,或胡言亂語、呻吟不止,面色青黑,搖頭晃腦,突然坐起來,無法嘔吐或腹瀉,腹中絞痛難忍,緊皺眉頭、咬牙切齒,劇痛難忍,大小便不通暢,舌頭紫紅,舌苔灰膩帶青,六脈微弱、細數而有力,甚至脈搏隱伏不見。
此由厥陰鬱火,深伏於肝臟血絡之中,而不發露於大經大絡,直透胃腸而外發也,往往氣閉悶斃,頃刻云亡。治宜先刺要穴出血(如少商、中衝、舌下紫筋、曲池、委中等穴),以開泄其血毒,再灌以紫雪五分、品飛龍奪命丹二分,以開清竅而透伏邪,果能邪透毒泄,脈起而數。
若肝風未熄,神識時清時昏,二便不通,舌卷囊縮,少腹熱痛,不可暫忍者,急用犀連承氣湯加羚角錢半、絳雪二分等,涼通而芳透之,或可挽回於什一。
以上太少兩陽與陽明合病,仲景已有明文;三陰與陽明合病,仲景《傷寒論》雖未指出,而細閱其書,亦未嘗無是證,及臨證實驗,尤為數見不鮮。爰將病狀、脈舌療法藥方,一一標明,以補仲景原書之不逮。從岐伯「中陰溜府」之義,悟出三陰實而邪不能容,邪正互爭,還而併入胃腑以成下證也。
白話文:
這種病症是由於厥陰之火鬱積,潛伏在肝臟的血脈之中,而沒有發作在身體的主要經脈上,直接穿透胃腸而發病。常常會氣閉悶熱,一下子就死亡。治療應該先刺破重要的穴位出血(例如少商、中衝、舌下紫筋、曲池、委中等穴位),以發散其毒血,再灌服紫雪五分、飛龍奪命丹二分,以清開神竅,引出潛伏的邪氣。如果邪氣透發,毒血排出,脈搏就會恢復跳動並變數。
如果肝風沒有熄滅,意識時而清醒時而昏迷,二便不通,舌頭捲曲縮小,小腹發熱疼痛,難以忍受,必須趕快使用犀連承氣湯,加上羚角錢半、絳雪二分等藥物,涼通芳透,或許能有十分之一的機會挽回性命。
以上陽明病合併太少兩陽或三陰的病症,張仲景已經有明確記載;三陰合併陽明的病症,雖然張仲景的《傷寒論》沒有指出,但仔細閱讀他的著作,也可以看到這樣的病證。而且根據臨牀驗證,此類病症並不少見。因此將病狀、脈舌、治療方法和藥方一一標明,以彌補張仲景原書的不足。根據《黃帝內經》中「中陰溜府」的道理,我悟出三陰實證時邪氣無法容納,邪正互相爭鬥,最終併入胃腑而成為下證。
至若發黃、蓄血,本陽明常見之變證,所最難治者,陽明病應下失下,邪盛正虛之壞病耳。先述發黃。陽明病發熱汗出,熱從汗越,不能發黃,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腹微滿者,身必發黃,黃而鮮明如橘子色,甚則面目金黃,間或口吐黃汁,甚則心中懊憹,或熱痛,溺赤黃濁,舌苔黃膩,糙而起刺。脈右滑數,左弦滯。
此為瘀熱在裡,熱不得越而成陽黃也。輕則清利小便為君,盪滌黃液佐之,茵陳蒿湯(綿茵陳一兩,用水五碗,煎成四碗,分兩次煎焦梔子十四枚、酒炒生川軍一錢成一碗服)調下礬硫丸(綠礬一兩、倭硫黃一錢、麥粉三兩、黑棗肉二兩,搗勻煉丸,每服三分至五分),使黃從小便去,尿如皂角汁,色正赤,一宿腹減;重則盪滌黃液為君,清利小便佐之,梔子大黃湯(焦梔子三錢、酒炒生川軍錢半、小枳實一錢、淡香豉錢半)調下礬硫丸,使黃從大便去,疊解惡臭糞而愈。惟形色枯燥如煙燻者,陽黃死證也,不治。
白話文:
至於發黃和蓄血,原本是陽明經常見的變證,最難治療的是,陽明病應當下利卻無法下利,邪氣盛行正氣虛弱的惡病。
先說發黃。陽明病發熱出汗,熱氣隨著汗水排出,不會發黃。但頭部出汗,而身體不出汗,汗液沿著脖子流回去,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腹部略微脹滿的,身體必定發黃。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嚴重時面色金黃,偶爾口吐黃汁,嚴重時心中煩躁,或有熱痛感,小便赤黃混濁,舌苔黃膩,粗糙並凸起刺狀物。脈象右側滑數,左側弦緊停滯。
這是瘀熱積聚在體內,熱氣無法排出而形成陽黃。症狀輕微的,以清利小便為主,配合盪滌黃液的藥物。茵陳蒿湯(綿茵陳一兩,用水五碗,煎成四碗,分兩次煎焦梔子十四枚、酒炒生川軍一錢成一碗服用)配合礬硫丸(綠礬一兩、倭硫黃一錢、麥粉三兩、黑棗肉兩兩,搗勻煉丸,每次服用三分到五分),讓黃色物質從小便排出,尿液如皁角汁,顏色純正的紅色,一夜之間腹脹減輕。症狀嚴重的,以盪滌黃液為主,配合清利小便的藥物。梔子大黃湯(焦梔子三錢、酒炒生川軍半錢、小枳實一錢、淡香豉半錢)配合礬硫丸,讓黃色物質從大便排出,反覆排出惡臭的糞便而痊癒。只有形色枯槁如煙燻的,是陽黃的死證,無法治療。
次論蓄血。其人院腹中素有宿瘀,邪傳陽明與胃中燥熱相搏,壅蔽神氣出入之清竅,猝然頭搖目瞪,發躁欲狂,甚則血厥,手指抽掣,厥回則脘腹串痛,身重不能轉側,屎雖硬,大便反易而色黑,小便自利,舌色紫黯,捫之滑潤。脈右沉結,左反弦緊有力。此為瘀熱在裡,《內經》所謂「蓄血在下,其人如狂」是也。
輕則涼血化瘀,犀角地黃湯(犀角片一錢、鮮生地一兩、丹皮二錢、赤芍二錢)加光桃仁三錢、廣鬱金三錢、白薇五錢、歸鬚二錢、青糖一錢拌炒活䗪蟲五隻等清消之;重則破血逐瘀,桃仁承氣湯急攻之;極重用抵當湯去虻蟲(光桃仁二十顆、酒醋炒生川軍二錢、鹽炒水蛭三支研細),加夜明砂三錢包煎、蜜炙延胡錢半、炒穿甲一錢、杜牛膝四錢、麝香五釐沖等峻攻之。
白話文:
接下來討論蓄血。患者腹中本來就有宿瘀,邪氣進入陽明經,與胃中的燥熱相搏鬥,阻塞了神氣出入的通道,突然頭暈眼花,發狂躁動。嚴重的會出現血厥,手指抽搐,厥證緩解後脘腹串痛,身體沉重,不能翻身。大便雖然硬,但大便卻反易而出,而且顏色發黑。小便自利,舌色紫暗,按壓舌頭感覺滑潤。脈象右寸脈沉結,左關脈弦緊有力。這是瘀血蘊積在裡面的表現,《內經》中所說的「蓄血在下,其人如狂」就是這種情況。
輕症的可以用涼血化瘀的方法治療,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再加入光[桃仁]、廣鬱金、[白薇]、歸鬚、青糖炒活[蟬蛻]等清消瘀血的藥材。重症的則需要破血逐瘀,使用[桃仁承氣湯]急攻。極為嚴重的可以使用[抵當湯],去[虻蟲](光桃仁、酒醋炒生川軍、鹽炒[水蛭]),再加入[夜明砂]、蜜炙延胡索、炒穿甲、[杜牛膝]、麝香等峻攻的藥材。
若夫邪實正虛,應下失下,不下必死,下之或可望生者,其證有四:(一)氣虛甚而邪實者,氣短息促,四末微冷,大便至十餘日不通,矢氣頻轉,腹滿不舒,躁則惕而不安,手足瘛瘲;靜則獨語如見鬼,循衣摸床。舌淡紅,苔前中截嬌嫩而薄,後根灰膩而腐。脈寸雖微,兩尺沉部反堅,此仲景所謂「微澀者裡虛,最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法當培元養正,參草薑棗湯(別直參三錢、炙粉草一錢、鮮生薑五分、大紅棗四枚)提補之。外用蜜煎導而通之,用好蜜煎成膏子一二時許,將皂莢、麝香、細辛各三釐研末,和蜜捻成條子,放入肛門中,其便即通。(二)陰虧甚而邪實者,口乾舌燥,心煩不寐,便閉已十餘日,頻轉矢氣,液枯腸燥,欲下不下。舌前半絳嫩,後根黑膩。
白話文:
如果邪氣過盛,正氣不足,應該用下法瀉下,不下必死。如果用下法,還有生的希望,這種情況有四種:(一)氣虛嚴重而邪氣過盛的,氣短呼吸困難,四肢微冷,大便十幾天不通,頻頻放屁,腹部脹滿不舒,煩躁不安,手腳麻木;安靜時自言自語,好像看到鬼,摸著衣服找牀。舌淡紅,舌苔前半段粉紅嫩薄,後半段灰膩腐爛。脈搏寸脈雖然微弱,但兩尺沉脈卻很堅實。這就是仲景所說的「微澀者裡虛,最為難治,不可再用承氣湯」。
方法應該補益根本,培育正氣,用參草薑棗湯(另煎參三錢、炙粉草一錢、鮮生薑五分、大棗四枚)調補。外用蜂蜜煎煮通導,用好蜂蜜煎成膏一兩個時辰,將皁莢、麝香、細辛各三釐研成粉末,與蜂蜜調和搓成條狀,放入肛門中,大便就會通暢。(二)陰液虧虛嚴重而邪氣過盛的,口乾舌燥,心煩睡不著,大便已經十幾天不通,頻頻放屁,體液枯竭腸道乾燥,想拉又拉不出來。舌前半部紅嫩,後半部黑膩。
脈細而澀。此景岳所謂「便雖不通,必不可用硝黃,而勢有不得不通者,宜用通於補之劑」也,法當滋陰潤腸,張氏濟川煎潤利之。或用吳氏六成湯(熟地五錢,淡蓯蓉三錢,當歸二錢,天冬、麥冬、白芍各一錢),使其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三)氣血兩虧而邪實者,證本應下,耽誤失下,邪火壅閉,耗氣爍血,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線,兩目斜視,昏譫妄笑,便閉已十餘日,甚或有數十日不通。舌苔干黃起刺,根帶黑色。
白話文:
脈象細而澀,這正是景岳先生所言:「便雖不通,必不可用硝黃,而勢有不得不通者,宜用通於補之劑」的情況。應當採取滋陰潤腸的方法,例如張氏濟川煎,能潤腸通便。或用吳氏六成湯(熟地五錢,淡蓯蓉三錢,當歸二錢,天冬、麥冬、白芍各一錢),使津液流通,自然能潤腸通便。(三)氣血雙虧而邪氣盛者,本應當瀉下,但延誤治療導致無法瀉下,邪火壅塞,耗損氣血,以致出現循衣摸床、撮空理線、兩眼斜視、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便秘十餘日甚至數十日的情況。舌苔乾燥發黃且有刺,舌根帶黑色。
脈右弦澀,左細數,兩尺細堅而搏。證雖氣消血枯,而邪熱獨存,補之則邪火愈甚,攻之則氣血不勝,補瀉不能,兩無生理。然與其坐以待斃,莫若含藥而亡,勉用陶氏黃龍湯,或可回生於萬一。(四)精神衰弱而邪實者,應下失下,邪熱未除,靜則鄭聲重語,喃喃不休,躁則驚惕不安,心神昏亂,妄笑妄哭,如見神靈,大便不通,溺赤涓滴。舌苔黃刺干澀。
脈兩寸陷下,關尺細堅而結。此由邪盛正虛,神明被迫,故多瞀亂之象也。急急大補陰氣以提神,幽香開竅以清心,復脈湯調下妙香丸(辰砂三錢,巴霜一錢,冰麝、西黃、膩粉各三分,金箔五小張另研極細,入黃蠟三錢,白蜜一匙,同煉勻和藥為丸,每一兩作三十丸,弱者二三丸,壯者四五丸,大便通即止服),標本兼顧,庶可挽救於什一。
白話文:
脈象:
右寸脈弦澀(緊而滑動不流利),左寸脈細數(脈細而跳動快);兩尺脈細堅而搏(脈細弱而跳動有力)。
證狀:
雖然氣血已消耗殆盡,但病邪熱氣仍然存在。補養會使邪火更甚,攻補則氣血不支。補瀉都不可用,兩無生機。
治療方法:
既然坐以待斃,不如含藥而亡。勉強使用陶氏的「黃龍湯」,或許萬一能夠救活。(四)
邪氣嚴重而精神衰弱者,症狀如下:
大便不通,小便赤少;舌苔黃而刺,乾燥;
脈象:兩寸脈陷下,關脈尺脈細堅而結實(脈細弱而跳動有力)。
原因:
邪氣盛而正氣虛,精神受壓迫,所以出現許多錯亂的徵象。
治療方法:
急忙大補陰氣以提振精神,用幽香藥物來開竅清心;用「復脈湯」調理大便,「妙香丸」(辰砂三錢、巴霜一錢、冰麝、西黃、膩粉各三分、「金箔」研細五小張,黃蠟三錢、白蜜一匙,煉勻和藥為丸,每一兩作三十丸,體弱者二三丸,壯者四五丸,大便通即停止服用)標本兼顧,或許還能挽救萬分之一的生機。
(戊)邪熱傳入厥陰經證,一身筋攣,寒熱類瘧,熱重寒輕,頭痛脅疼,耳聾目赤,輕則但指頭冷,重則手足乍溫乍冷,胸滿而痛。舌紫苔黃,脈左弦滑。此陽經熱邪,傳入足厥陰經標病也。法當清泄肝熱,清肝達郁湯主之,或用四逆散(川柴胡八分、生枳殼錢半、生白芍錢半、生甘草五分)加制香附二錢、小川連八分、霜桑葉二錢、童桑枝二尺切寸酒炒、廣鬱金磨汁兩匙沖等疏通之。
(己)邪熱傳入厥陰臟證,口苦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或泄利下重,雖泄不爽,或便膿血,或溺血赤淋。舌紫赤,脈弦數。此陽經熱邪,傳入足厥陰臟本病也。法當大瀉肝火,龍膽瀉肝湯去柴胡加白頭翁三錢、胡連一錢主之。若火旺生風,風助火勢,頭暈目眩,胸脅脹痛,四肢厥冷,煩悶躁擾,甚則手足瘛瘲,狀如癇厥,便泄不爽,溺赤澀痛。舌焦紫起刺,脈弦而勁。此肝風上翔,邪陷包絡,厥深熱亦深也。法當熄風開竅,羚角鉤藤湯加紫雪五分或八分急救之。若吐蛔而昏厥者,此為蛔厥,厥回則臥起不安,脘疼煩躁,頭搖手痙,面目乍赤乍白乍黑,甚則面青目瞪,口流涎沫者,此為蟲痙。舌絳而碎,生黃白點,點小如粞,或舌苔現檳榔紋,隱隱有點,脈乍數乍疏,忽隱忽現。此胃腸灼熱如沸,蛔動擾亂之危候也,小兒最多,婦人亦有。速投連梅安蛔湯調下妙香丸,清肝驅蟲以救之。羚角鉤藤湯不可與也。
白話文:
邪熱侵入厥陰經的症狀為:全身筋肉抽筋,出現寒熱交替的感覺,熱感重於寒感,會有頭痛和肋部疼痛,耳鳴和眼睛發紅,輕微的情況下只是指尖冰冷,嚴重的情況下手腳時冷時熱,胸口感到脹痛。舌頭呈紫色且有黃色苔,左邊脈搏弦滑。這是陽經的熱邪傳入足厥陰經引起的病情。治療方法應當清泄肝熱,可以使用清肝達鬱湯,或四逆散(包括川柴胡、生枳殼、生白芍和生甘草),再加上治療成分,比如香附、小川連、霜桑葉、童桑枝和廣鬱金等,以疏通經絡。
邪熱侵入厥陰臟的症狀為:口苦口渴,氣息上衝心口,心中感到疼痛和熱,餓了卻不想吃東西,食用後會吐蛔蟲,或出現腹瀉,雖然有排便卻感覺不爽,可能會有膿血便或紅色尿。舌頭呈紫赤色,脈搏弦數。此為陽經的熱邪傳入足厥陰臟的情況。治療上應當大力瀉肝火,使用龍膽瀉肝湯,替換掉柴胡,加上白頭翁和胡連。若火勢旺盛引發風邪,會出現頭暈目眩、胸和肋部脹痛、四肢冰冷、煩躁不安,嚴重的話可能出現手腳弛緩的癲癇狀態,並伴有腹瀉和紅色尿痛。舌頭焦紫並有刺感,脈搏弦而勁。這是肝風上衝,邪氣侵犯包絡,狀況危急。治療方法應當熄風開竅,利用羚角鉤藤湯加上紫雪進行急救。若出現蛔蟲引起的昏厥,則稱為蛔厥,此時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腹部疼痛,可能出現頭搖手痙、面色不穩定等嚴重症狀。舌頭呈紫紅色且有碎裂,伴隨黃色或白色的小點,脈搏時快時疏,隱隱約約。這是腸胃熱如沸,蛔蟲擾亂的危險情況,尤其在小兒和婦女中常見。應迅速使用連梅安蛔湯或調理妙香丸來清肝驅蟲,但不可與羚角鉤藤湯同時使用。
以上少陽、陽明、厥陰三經腑臟變證,皆傷寒邪從火化之傳變也。
(庚)太陽表證未罷,順傳陽明,表熱裡寒,肌肉煩疼,頭身無汗,但手足濈然汗出,下利清穀,小便不利,舌苔白滑浮漲,脈浮而遲。此仲景所謂「胃中虛冷,水穀不別」故也。先以桂枝橘皮湯解其表。表解,即以香砂二陳湯溫其里。里溫,則水氣化而小便利,下利自止。終以白朮和中湯溫脾和胃而痊。
(辛)太陽表寒雖解,而陽明中有水氣,胃中寒,不能食,食谷欲嘔,飲水即噦,脘腹滿,小便難,大便自利,甚則吐水肢厥,下利完穀不止。舌苔淡白,白滑而嫩,脈沉弦而遲。此由胃陽素虛,猝為表寒所侵,觸動里結之水氣,累及脾陽不能健運也。嘔多者,先與吳茱萸湯(淡吳萸一錢、米炒潞黨參錢半、生薑二錢、大紅棗四枚)止其嘔;利多者,與胃苓湯溫中化水,水氣化則小便利,下利自止;繼以香砂理中湯溫健脾陽、升發胃氣,其病即愈。
白話文:
上述少陽、陽明、厥陰三條經絡的腑臟病變,都是因為傷寒之邪化火的傳變所造成的。
(庚) 太陽經的表證尚未消除,再傳變到陽明經,表熱裡寒,肌肉疼痛,頭身不發汗,只有手腳微微出汗,腹瀉清稀的穀物,小便不通暢,舌苔白滑而浮腫,脈浮而緩慢。這種情況就是仲景所說的「胃中虛寒,水谷不分」,先用「桂枝橘皮湯」解除表證,表證解除後,再用「香砂二陳湯」溫暖胃腸。胃腸溫暖後,水氣就會化解,小便不通的情況也會改善,腹瀉自然就會停止。最後再用「白朮和中湯」溫補脾胃,就可以痊癒。
(辛) 太陽經的表寒雖然已經解除,但是陽明經中還有水氣,胃中寒冷,不能進食,吃穀物就會嘔吐,喝水就會泛酸,腹部飽滿,小便困難,大便自利,嚴重時會吐水肢體冰冷,腹瀉完穀不止。舌苔淡白,白滑而柔軟,脈沉細而緩慢。這是因為胃陽原本虛弱,突然受到表寒的侵襲,觸發了胃中積存的水氣,連累脾陽運化無力。嘔吐頻繁的,先用「吳茱萸湯」(淡吳萸一錢、米炒黨參一錢半、生薑二錢、大紅棗四枚)止吐;腹瀉頻繁的,用「胃苓湯」溫暖中焦化解水氣,水氣化解後,小便不通的情況會改善,腹瀉自然就會停止;然後再用「香砂理中湯」溫補脾陽、升發胃氣,病症就會痊癒。
(壬)邪傳太陰經證,體痛肢懈,手足微厥,肌肉煩疼,午後寒熱,頭脹身重,胸脘痞滿,嗌乾口膩。舌苔白膩浮滑,甚則灰膩滿布,脈右濡滯。此太陽經邪,越傳足太陰經標病也。法當芳淡溫化,藿香正氣湯主之。若濕流肌肉,發為陰黃,黃而昏暗,如熏黃色,而無煩渴熱象者,前方送下礬硫丸,燥濕除疸以退之。
(癸)邪傳太陰臟證,口淡胃鈍,嘔吐清水,大腹痞滿,滿而時痛,自利不渴,渴不喜飲,小便短少色白,甚則肢厥自汗,神倦氣怯。舌苔黑滑,黏膩浮胖,或白帶黑紋而黏膩,脈沉濡無力,甚則沉微似伏。此太陽寒邪,直入足太陰臟證也。法當溫健脾陽,香砂理中湯主之;重則熱壯脾腎,附子理中湯主之。
白話文:
(壬) 邪氣傳入太陰經的證狀 全身疼痛、肢體痠軟、手腳微冷、肌肉痠痛難受、午後發作寒熱、頭部脹痛、身體沉重、胸腹部悶脹、喉嚨乾燥、口中有黏膩感。舌苔白膩浮滑,嚴重時灰白黏膩佈滿舌面,脈象右邊的濡緩滯澀。這是太陽經的邪氣,傳入了足太陰經,導致的標病。治療方法應使用芳香淡雅、溫和化濕的藥方,以藿香正氣湯為主。如果濕氣流入肌肉,導致皮膚發黃,呈現暗黃色,像被燻過一樣,但沒有口渴、發熱等症狀,可使用上述藥方,並加入礬硫丸,以燥濕除疸,緩解症狀。
(癸) 邪氣傳入太陰臟的證狀 味覺淡薄、胃部遲鈍、嘔吐清水、腹部脹滿、脹滿時偶有疼痛、自發性腹瀉但不口渴、口渴但不想喝水、小便量少且顏色發白,嚴重時肢體厥冷、自發出汗、精神疲倦、氣虛。舌苔黑滑、黏膩浮腫,或白苔帶有黑紋且黏膩,脈象沉緩濡弱無力,嚴重時沉細微弱,似隱似現。這是太陽經的寒邪,直接侵入足太陰臟引起的證狀。治療方法應溫養脾陽,以香砂理中湯為主;病情較重時,溫補脾腎,以附子理中湯為主。
(子)太陽寒邪,內陷少陰經證,初起發熱身痛,而頭不痛,惟腰脊墜痛,痛如被杖,大便不實,苔淡紅而潤,或白而胖嫩,脈沉而緩。此太陽未解,少陰先潰,必其人腎陽素虛,故邪從太陽中絡直入足少陰腎經也。溫調營衛為君,佐以扶陽,桂枝加附子湯治之,服藥後,即啜熱稀粥以微汗之,仍假太陽為出路者,以少陰與太陽為表裡,故發熱即可發汗,微汗出,即止服,仲景麻附細辛峻汗法,究嫌冒險,不可輕與。若脈沉緊,反發熱,手足冷,是少陰合太陽之表邪,為中見寒水實證,可與麻附甘草湯(麻黃五分、淡附片八分、炙甘草五分)微發其汗,即愈。若服藥後,汗不出,反自下利,手足轉溫,脈緊去而轉暴微者,為少陰病欲解也,其寒水不從表出,反從下泄,暫雖發煩,下利必自愈。
白話文:
(子)太陽經受寒邪,邪氣深入少陰經所表現的證狀: 初期發燒、全身疼痛,但頭不痛,只有腰脊持續性疼痛,疼痛如同被棍棒重擊,大便不成形,舌苔淡紅色而濕潤,或白色而肥厚,脈象沉緩。這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尚未解除,而少陰經卻先出現虛損症狀,必定是由於患者腎陽本來虛弱,所以邪氣從太陽經中直接進入足少陰腎經。以溫和的方法調理營衛之氣為主,輔以扶助陽氣,使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服藥後,立即喝熱稀粥發出微微的汗,仍然借用太陽經作為邪氣的出路,因為少陰經與太陽經是表裡關係,所以發燒即可發汗,微微出汗後就停止服藥。仲景的麻附細辛大劑量發汗法,畢竟有風險,不能輕易使用。如果脈象沉緊,發熱反而加重,手足寒冷,這是少陰經與太陽經表邪合並,中見寒水實證,可以使用麻附甘草湯(麻黃五分、淡附片八分、炙甘草五分)微微發汗,即能痊癒。如果服藥後,未出汗,反而出現下痢,手足轉為溫暖,脈象由緊脈轉為緩脈,這是少陰經的疾病要解除的現象,其寒水之邪不從表而解,反而從下焦泄出,雖然暫時會感到煩躁,但下痢後會自然痊癒。
(醜)太陽寒邪,內陷少陰臟證,上吐下利,惡寒蜷臥,但欲寐,或微煩,身重痛,口中和,手足冷,小便白,舌苔白滑胖嫩,脈沉弱,甚則沉微欲絕,此仲景所謂「下焦虛寒,不能制水」故也。先以附子理中湯加肉掛五分、雲苓六錢,壯腎陽以化水氣。服藥後,吐利止而手足轉溫,或時自煩,欲去衣被者,水去而陽氣回覆也,可治。若下利雖止,反自汗大出,筋惕肉瞤,目眩心悸,振振欲擗地者,下多傷陰,孤陽從外而亡也,急與真武湯回陽攝陰。若下利既止,而頭目暈眩,時時自冒,痰湧喘息,兩足冰冷者,下多陰竭,孤陽從上而脫也,急與新加八味地黃湯鎮元納陽。此二者,皆邪傳少陰,生死出入之危候也,故仲景原論,少陰獨見死證。
白話文:
(虛寒)的外邪,向內侵入少陰內臟,出現上吐下瀉,怕冷蜷臥,只想睡覺,或稍微煩躁,身體沉重疼痛,口中和緩,手腳冰冷,小便清白,舌苔白滑胖嫩,脈象沉細,嚴重者脈象沉微欲絕,這是仲景所說的「下焦虛寒,不能控制水液」的原因。先用附子理中湯加上肉桂五分、雲苓六錢,以壯腎陽來化解水氣。服藥後,嘔吐腹瀉停止,手腳轉溫,或有時自感燥熱,想要脫掉衣被,這是水氣消散而陽氣恢復的現象,可以痊癒。
若腹瀉雖然停止,卻反覆大出汗,肌肉抽動僵硬,頭暈心悸,搖搖欲墜,這是下利過度損傷陰液,孤陽從外而亡的現象,急用真武湯來回陽攝陰。
若腹瀉已經停止,但頭目暈眩,時常自汗,痰液湧出喘息,兩腳冰冷,這是下利過多陰液耗盡,孤陽從上而脫離的現象,急用新加八味地黃湯來鎮定元氣,納入陽氣。這兩種情況都是邪氣傳入少陰,生死危急的徵兆,因此仲景在原論中說,少陰獨見徵兆是死亡。
以上陽明、太陰、少陰三經腑臟變證,皆傷寒邪從水化之傳變也。
(寅)凡陽經表邪,傳入太陰,往往脾濕與胃熱相兼,其證有四
一、濕重於熱。頭脹身重,寒熱如瘧,汗出胸痞,肢懈體痛,渴不引飲,口膩胃滯,便溏或瀉,小便不利。舌苔白滑厚膩,甚或灰膩滿布,脈右弦細而緩,或沉弦而濡滯。此由其人中氣素虛,故太陰證多而陽明證少也。辛淡溫化為君,佐以芳透,藿香正氣湯或大橘皮湯,二方酌用之。
二、熱重於濕。始雖惡寒,後但熱不寒,目黃而赤,唇焦齒燥,耳聾脘悶,胸腹灼熱,午後尤重,心煩惡熱,大便熱瀉,溲短赤澀。舌苔黃膩帶灰,中見黑點,脈右洪數,甚或大堅而長。此由其人中氣素實,故陽明證多而太陰證少也。苦降辛通為君,佐以涼淡,增減黃連瀉心湯清解之。
白話文:
以上陽明、太陰、少陰這三條經絡的腑臟病變,都是傷寒邪氣從水裡化生傳變過來的。
(一)凡是陽經表面的邪氣,傳入太陰經,往往脾臟有濕氣,胃部有熱氣同時出現,其症狀有四種
第一種是濕氣重於熱氣。頭部脹痛,身體沉重,寒熱交替像瘧疾,出汗,胸部痞悶,四肢無力,身體疼痛,口渴但不想喝水,口裡黏膩,胃部滯脹,大便稀軟或腹瀉,小便不利。舌苔白而濕滑厚膩,甚至布滿灰黑色油膩,脈象右手弦細而緩,或者沉弦而濕滯。這是因為這個人的中氣本來虛弱,所以太陰經的症狀多,而陽明經的症狀少。用辛淡溫化作為主藥,佐以芳香透氣,藿香正氣湯或大橘皮湯,兩種湯藥酌情使用。
第二種是熱氣重於濕氣。開始雖然怕冷,後來只有發熱不發冷,眼睛黃而發紅,嘴脣焦黑,牙齒乾燥,耳朵聾,腹部悶脹,胸腹灼熱,下午症狀尤為嚴重,心煩惡熱,大便發熱瀉出,小便短赤澁。舌苔黃膩帶灰,中間有黑點,脈象右手洪大數快,甚至又大又硬,而且時間長。這是因為這個人的中氣本來強盛,所以陽明經的症狀多,而太陰經的症狀少。用苦降辛通作為主藥,佐以清涼淡味,增減黃連瀉心湯來清熱解毒。
若始雖便瀉,繼即便閉,舌起芒刺者,加更衣丸錢半至二錢,極苦泄熱,其便即通。若因循而失清失下,神昏譫語,手足發痙,甚則昏厥,舌苔黃黑糙刺,中見紅點,脈右沉數,左弦數者,此由濕熱化火,火旺生風,逼亂神明之危候也,急與犀連承氣湯加羚角二錢、紫雪五分,開泄下奪以拯之。
服後,大便雖通,發痙雖除,而神識昏厥如屍,手足躁擾,身熱不揚,脈似沉緩,甚則沉伏,但舌仍灰黑,紅點隱隱,此熱陷太陰,防有伏癍內發,鬱於陰絡之中而欲達不達也。急與犀羚三汁飲加大青葉五錢,涼血解毒,通絡透癍,果能伏癍外達,自然毒透神清。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雖然能順利瀉下,但接著就便秘,舌頭上出現芒刺,可以加用更衣丸一錢半到兩錢,它非常苦,可以泄熱,大便就會通暢。如果延誤治療,導致清氣不能升發,濁氣不能下降,神志昏迷譫語,手足抽搐,嚴重甚至昏厥,舌苔黃黑粗糙有芒刺,中間出現紅點,脈象右邊沉而數,左邊弦而數,這是濕熱化火,火旺生風,逼迫神志不清的危急徵兆,要趕快用犀連承氣湯加羚羊角二錢、紫雪五分,開泄下奪,以拯救病人。
服藥後,雖然大便通暢,抽搐也消失了,但是神志昏迷像死人一樣,手腳躁動不安,身體發熱不退,脈象似乎沉而緩,嚴重甚至沉而伏,但舌頭仍然灰黑,紅點隱隱約約,這是熱邪陷於太陰,要防備有潛伏的斑疹從內部發出來,鬱結在陰絡之中,想要發出來卻又發不出來。要趕快用犀羚三汁飲加青黛五錢,涼血解毒,通絡透疹,如果能讓潛伏的斑疹外達,自然就能解毒清神。
三、濕熱並重。一起即胸膈煩悶,神識瞀亂,大叫腹痛,繼即昏不知人,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身發壯熱,指冷甲紫。舌苔中黃尖紅,甚則灰膩滿布,中見紅點黑刺,脈兩寸陷下,關尺沉弦而澀。此濕遏熱鬱,夾痧穢,或夾食滯,阻閉中上二焦,俗稱悶痧,實即濕熱夾痧食之乾霍亂也。
必先搠痧放血(如刺少商、中衝、舌下紫筋、尺澤、委中等穴),繼即與湧吐法,炒鹽湯(食鹽五錢炒黃泡湯)調下白礬二錢至三錢(生研細);又次宣暢氣機,連翹梔豉湯調下紅靈丹一分或二分;終與枳實導滯湯緩下之。此就勢急者言之,若病勢稍緩者,壯熱口渴,飲多則嘔,心煩脘悶,反復顛倒,臥起不安,四肢倦怠,肌肉煩疼,大便溏熱,溺短赤澀,甚則兩目欲閉,神昏譫語。舌苔黃膩,或灰膩兼黃點,脈右洪數,左弦滯。
白話文:
三、濕熱並重
這種情況會同時出現胸膈煩悶、神識混亂、大叫腹痛,接著昏厥不知人,想要嘔吐卻吐不出來,想要大便卻拉不出來,身體發高燒,手指冰冷發紫。舌苔中間為黃色,舌尖為紅色,嚴重時會灰黃黏膩滿布,其中可見紅點和黑刺,兩寸脈沉陷,關尺脈沉細而澀。這是由於濕氣阻滯熱氣鬱積,夾雜著痧穢或食滯,阻閉中上二焦所致,俗稱悶痧,實際上是濕熱夾痧食造成的乾霍亂。
治療時必須先針刺放血(如刺少商、中衝、舌下紫筋、尺澤、委中等穴位),接著使用湧吐法,用炒鹽湯(食鹽五錢炒黃泡湯)調入 白礬 二錢至三錢(將白礬研磨成細粉);再宣暢氣機,用 連翹梔豉湯 調入 紅靈丹 一分或二分;最後用 枳實導滯湯 緩下。以上是針對病情緊急的情況提出的治療方法。
如果病情稍緩,會出現發高燒、口渴,喝水後會嘔吐,心煩脘悶,反復顛倒,臥起不安,四肢倦怠,肌肉痠痛,大便溏熱,小便短赤澀,嚴重時兩眼昏花,神志昏亂,說胡話。舌苔黃膩,或灰膩兼有黃點,脈象右邊洪數,左邊弦滯。
此濕熱蒙閉中上二焦,積滯鬱結下焦也。法當三焦分消,先與連翹梔豉湯開其上,繼與增減黃連瀉心湯疏其中,終與枳實導滯湯逐其下,或用大橘皮湯去蒼木、官桂,加茵陳三錢、貫眾四錢,利其溺,以肅清濕熱,其病自愈。
四、濕熱俱輕。身熱自汗,胸脘微悶,知飢不食,口膩微渴,渴不喜飲,便溏溺熱。舌苔黃白相兼,薄而黏膩。脈右滯,左微數。此濕熱阻滯上焦清陽,胃氣不舒,腸熱不清之輕證也。
白話文:
這種情況是濕熱阻礙了上焦和中焦,在下焦積聚鬱結。治療方法應該分三焦調理,先用連翹梔豉湯疏解上焦,接著用加減黃連瀉心湯調理中焦,最後用枳實導滯湯清除下焦,或用去蒼木、官桂的大橘皮湯,加入茵陳三錢、貫眾四錢,利尿清熱,濕熱自然消退。
如果濕熱較輕,表現為發熱自汗、胸脘微悶、想吃卻吃不下、口黏微渴、渴不欲飲、大便稀薄、小便熱。舌苔黃白相雜,薄且黏膩,脈象右邊遲滯,左邊稍快。這是濕熱阻礙上焦清陽,胃氣不舒,腸道熱氣未消的輕症。
但用輕清芳淡法,葦莖湯去桃仁、活水蘆根五錢、生苡仁四錢、冬瓜子四錢,加藿香葉二錢、佩蘭葉錢半、枇杷葉三錢去毛筋炒香、淡竹葉錢半、青箬葉三錢等,宣暢氣機,肅清三焦,自然肺胃清降,濕熱去而胃開矣。
(卯)邪傳少陰臟證,當分手足二經,手少陰心主熱氣,中含君火;足少陰腎主生陽,中藏寒水。其證有三。
白話文:
使用輕清芳淡的藥方,去除葦莖湯中的桃仁,加入活水蘆根五錢、生苡仁四錢、冬瓜子四錢,再添加藿香葉二錢、佩蘭葉錢半、去毛筋炒香的枇杷葉三錢、淡竹葉錢半、青箬葉三錢等,以宣暢氣機,肅清三焦,自然使肺胃清降,濕熱去除,胃口打開。
當邪氣傳入少陰臟時,則應分別治療手足二經,手少陰心經主熱氣,內含君火;足少陰腎經主生陽,內藏寒水。此症狀可分為三種。
一、水為火爍。心煩不寐,肌膚枯燥,神氣衰弱,咽乾溺短。舌紅尖絳,脈左細數,按之搏指,右反大而虛軟。此外邪挾火而動,陰虛而水液不能上濟也。治宜壯水制火,阿膠黃連湯主之。若兼下利咽痛,胸滿煩悶者,此水液為虛火下迫,鬱熱下注而不能上升也。
治宜育陰煦氣,豬膚湯(淨傷寒即豬肉皮刮淨脂膏一兩、淨白蜜五錢、炒米粉三錢,用水三碗煎豬膚成兩碗,去渣,調入蜜粉,和勻,溫分四服)加茄楠香汁(開水磨汁四匙,分四次沖)主之。若兼神昏譫語,溲短赤熱者,此君火被相火蒸逼,水不制火而神明內亂,陶節庵所謂「過經不解」是也。治宜清火利水,導赤清心湯主之。
白話文:
一、水為火爍
症狀:心煩難眠,皮膚乾燥,精神衰弱,口乾舌燥,口渴。舌頭紅絳,脈搏左邊細數,按壓時有力,右邊脈搏反而大而無力。這是因為邪氣夾雜火氣而導致水液不足,無法滋潤身體。
治療:宜採用壯水制火的方法,以阿膠黃連湯為主方。若兼有腹瀉、咽痛、胸悶煩悶等症狀,則可能是水液偏虛導致虛火下迫,鬱熱下注所致。
治療:宜採用養陰益氣的方法,以豬膚湯(將豬皮刮乾淨,去除脂肪一兩,淨白蜜五錢,炒米粉三錢,用三碗水煎煮至兩碗,去渣,加入蜜粉,攪勻,溫服,分四次服用)加茄楠香汁(開水磨汁四匙,分四次沖服)為主方。若兼有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小便短赤熱,則可能是君火(心火)被相火(腎火)蒸逼,水無法制火而導致神志混亂,也就是陶節庵所說的「過經不解」。
治療:宜採用清火利水的方法,以導赤清心湯為主方。
若兼筋脈拘攣,手足瘛瘲者,此水虧火亢,液涸動風,繆仲淳所謂「內虛暗風」是也。治宜滋陰熄風,阿膠雞子黃湯主之。
二、火為水遏。四肢厥逆,乾咳心悸,便泄溺澀,腹痛下重。舌苔白而底絳,脈左沉弦而滑,右弦急。此陽氣內郁,不得外達,水氣上衝而下注也。治宜達郁通陽,加味四逆散(川柴胡八分、炒枳實一錢、生白芍一錢、清炙草八分、乾薑五分拌搗北五味三分、桂枝尖五分、浙茯苓四錢、燒酒洗搗干薤白五枚、淡附片五分,用水兩碗煎成一碗,去渣溫服)主之。
白話文:
如果同時伴隨筋脈拘攣、手足抽搐的情況,這是由於體內陰虛火旺,津液虧損導致風邪外動,繆仲淳稱之為「內虛暗風」。治療應以滋陰熄風為主,可以用阿膠雞子黃湯治療。
第二種情況是陽氣被水氣阻遏,表現為四肢厥逆、乾咳心悸、大便稀溏、小便澀滯、腹痛下墜。舌苔白而舌底紅,脈象左邊沉弦滑,右邊弦急。這是因為陽氣鬱結在內,無法向外發散,水氣上衝而下注所致。治療應以疏通鬱結、溫通陽氣為主,可以用加味四逆散治療。
三、水火互結。下利口渴,小便不利,咳逆乾嘔,心煩不得眠。舌本絳而苔白薄,脈左沉細,按之搏數,右反浮大虛軟。此水陰隨熱下注,鬱火反從上衝,仲景所謂「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是也。治宜滋水泄火,豬苓湯(豬苓三錢,陳阿膠錢半烊沖,赤苓、澤瀉各二錢,飛滑石三錢)加辰砂染燈心三十支、童便二鍾沖、枇杷葉五錢去毛抽筋等主之。
(辰)凡傷寒邪傳厥陰,亦當分手足二經,手厥陰為包絡,內含膽火,主行血通脈;足厥陰為肝臟,下含腎水,主藏血活絡。《內經》雖云:厥陰之上,風氣治之。然包絡挾膽火發動於上,則為熱風;肝氣挾腎水相應而起,則為寒風。火性熱,水性寒,故其證最多寒熱錯雜,陰陽疑似,約計之則有四。
白話文:
三、水火相爭
症狀:腹瀉口渴,小便不通,咳嗽嘔吐,心煩失眠。舌頭根部發紅而舌苔薄而白,左手脈搏沉細,按之跳動得快,右手脈搏反浮大而無力。這種情況是水陰隨熱下降,鬱結的火氣反從上面衝擊,正如仲景所說的「少陰病,脈搏沉細而數,病因在裡,不可發汗」。
治療方法:應滋潤水陰、瀉火,可用豬苓湯(豬苓三錢,陳阿膠半錢溶解後沖入,赤苓、澤瀉各二錢,飛滑石三錢)加上辰砂燈心三十支、童便二碗沖入、枇杷葉五錢去毛抽筋等藥材。
另外,凡風邪傳入厥陰經絡,也應區分手足兩經。手厥陰經絡為包絡經絡,內含膽火,負責血脈運行;足厥陰經絡為肝臟經絡,下含腎水,負責儲藏血液和維持經絡活絡。《內經》雖然提到:厥陰的上方,用風氣治療。但包絡經絡夾雜膽火在上部發動,就會形成熱風;肝氣夾雜腎水相互激發,就會形成寒風。火性熱,水性寒,所以這種疾病的症狀大多是寒熱交雜,陰陽難辨,大約可分為四種類型。
一、外寒內熱。厥則但指頭寒,熱則微覺煩躁,默默不欲食,渴欲飲水,微熱汗出,小便不利。舌苔淺黃薄膩,或正黃帶微白,脈右沉滑搏指,左微弦而數。此外雖厥而里有熱,仲景所謂「厥微熱少,數日小便利,色白者熱除,遂欲得食而病愈」是也。法當辛涼泄熱以利溺,新加白虎湯主之。
若厥而兼嘔,胸脅煩滿,熱利下重,繼即便血,甚或圊膿血。舌紫苔黃,脈寸浮數,尺弦澀。此包絡挾膽火而肆虐,仲景所謂「厥深熱亦深」,《內經》所謂「麻黃,皆屬於熱,陰絡傷則血下溢」是也。法當涼血清肝以堅腸,加味白頭翁湯主之。
白話文:
一、外寒內熱。厥則只指頭部寒冷,身體內部有輕微煩躁感,表現為沈默寡言,沒有胃口,口渴想要喝水,有微熱並會出汗,小便不通暢。舌頭上覆蓋著淺黃色且帶有薄薄的油膩,或者舌苔是正黃色並帶有微白色,脈象右側沈滑,左側則微帶弦狀且快速。即使出現厥症,但體內有熱氣,這符合仲景所說的「厥症微熱不多,幾天後小便通暢,顏色呈白色,熱氣消除,接著食慾增加,病情也得以恢復」。治法應使用辛涼解熱藥物來利尿,可以使用新製加味白虎湯來治療。
如果厥症伴隨著嘔吐,胸部和兩側脹痛,腹部有熱氣,大便有重膩感,之後便出現血液,甚至有痢疾樣的膿血。舌頭呈紫色,舌苔黃色,脈象在寸部浮動且數,尺部則是弦狀且澀。這表示肝膽火旺,侵犯心包絡,這符合仲景所說的「厥症越深,熱氣也越深」,《內經》提到的「麻黃,都屬於熱性,陰絡受傷就會導致血流下洩」。治法應該使用涼血清肝的藥物來堅固腸道,可以使用加味白頭翁湯來治療。
二、內寒外熱。下利清穀,汗出肢厥,身有微熱,面少赤,或鬱冒。舌苔青滑,脈沉而遲。此陰多陽少,肝挾腎水之寒而肆發,仲景所謂「面戴陽,下虛」故也。急急溫通回陽,通脈四逆湯主之。
三、下寒上熱,熱在膈脘,水在腸中,心下痞硬,噯腐食臭,腹中雷鳴下利,醫誤吐之,遂致水食入口即吐,復認作熱結旁流,更逆以下,從此下利不止。舌苔黃白相兼,脈弦而澀。此寒格於下,熱拒於上,火逆水瀉之錯雜證也。
當清上熱開寒格為君,佐以益氣健胃,先與生薑瀉心湯去甘草(生薑汁一小匙沖、乾薑六分、姜半夏三錢、川連八分、青子芩錢半,米炒潞黨參二錢、大紅棗四枚劈)加淡竹茹三錢、枇杷葉五錢去毛筋炒黃止其吐,繼與烏梅丸(烏梅肉三十個,乾薑一兩,川連一兩六錢,細辛、淡附片、桂枝、川柏、潞黨參各六錢,炒川椒、當歸各四錢,各研細末,加醋與蜜,共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食臭等)止其利。
白話文:
二、內寒外熱
腹瀉清澈透明,汗出四肢冰冷,身體微熱,面色略紅,或鬱悶。舌苔青滑,脈搏沉細而緩慢。這是因為陰氣過多,陽氣不足,肝氣挾著腎水之寒而發作,就像仲景所說的「面迎陽光,下部虛寒」一樣。應急用溫通回陽的方法,以「通脈四逆湯」為主。
三、下寒上熱
熱氣在胸膈部,水濕在腸中,心下痞悶,噯氣伴有腐敗食物的臭味,腹中雷鳴作響並腹瀉。醫生誤用催吐法,導致水液食物入口即吐,又誤認為是熱結旁流,更加重催吐。從此腹瀉不止。舌苔黃白相兼,脈象弦細而澀滯。這是寒氣阻於下,熱氣堵於上,火氣逆行,水濕瀉下的錯雜證候。
應該以清上熱、開寒阻為君藥,輔以益氣健胃。先用「生薑瀉心湯」去掉甘草(用生薑汁一小匙沖服,乾薑六分,姜半夏三錢,川連八分,青子芩錢半,米炒潞黨參二錢,大紅棗四枚劈開),加入淡竹茹三錢、枇杷葉五錢(去毛筋炒黃)止吐。再用「烏梅丸」(烏梅肉三十個,乾薑一兩,川連一兩六錢,細辛、淡附片、桂枝、川柏、潞黨參各六錢,炒川椒、當歸各四錢,研成細末,加醋與蜜,共杵二千下,丸製如梧桐子大小,先服十丸,日三服,逐漸加至二十丸,忌食生冷、滑膩、臭味等食物)止瀉。
四、上寒下熱。水結胸脅,熱結在腸,嘔吐清水,或吐黃黑濁飲,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肢厥心悸,腹痛熱瀉,瀉而不暢,或便膿血,裡急後重,溲短赤熱。舌苔前半白滑,後根黃膩而厚,脈右弦遲,左沉弦數。此寒格於上,熱結於下,水逆火鬱之錯雜證也。法當先逐其水,蠲飲萬靈湯主之;繼則清肝泄熱,加味白頭翁湯主之。
以上太陰、少陰、厥陰各臟變證,皆傷寒邪從水火合化之傳變也。就予所驗,凡太陽傷寒,其邪有但傳少陽陽明而止者,有不傳少陽陽明,越傳三陰者,各隨其人之體質陰陽、臟腑寒熱。從火化者為熱證,從水化者為寒證,從水火合化者則為寒熱錯雜之證。醫者能審其陰陽盛衰、寒熱虛實,為之溫涼補瀉於其間,對證發藥隨機應變,心靈手敏,庶可以治傷寒變證矣。若拘守朱南陽「傳經為熱,直中為寒」,則執一不通,活人者適以殺人,良可慨焉。
白話文:
四、上半身發冷,下半身發熱。胸腔和兩肋有水氣凝聚,腸胃有熱氣鬱結,嘔吐清水,或嘔吐黃黑混濁的液體,飢餓時不想吃東西,進食後會吐出蛔蟲,四肢冰冷、心悸,腹痛、發熱性腹瀉,腹瀉不暢,或排便帶膿血,裡急後重,小便短赤熱。舌苔前半部分白而滑膩,後根部黃厚而黏膩,脈象右側弦而遲,左側沉弦而數。這是寒邪阻滯在上焦,熱邪鬱結在下焦,水逆火鬱相互雜糅的錯雜證候。治療方法應當先驅逐水邪,以「萬靈湯」為主藥方;接著清肝洩熱,以加味「白頭翁湯」為主藥方。
以上太陰、少陰、厥陰各臟腑的變證,都是因傷寒邪氣從水火合化的過程中傳變所致。根據我的經驗,凡是太陽傷寒,其邪氣有隻傳到少陽陽明而停止的,也有不傳少陽陽明,而越傳到三陰的,這與各人體質的陰陽、臟腑的寒熱有關。從火化而生的,表現為熱證;從水化而生的,表現為寒證;從水火合化而生的,則表現為寒熱錯雜的證候。醫生應當審察陰陽盛衰、寒熱虛實,在其中採取溫補或清瀉的方法,針對證候用藥,靈活應變,思維敏捷、手法熟練,這樣纔有可能治療傷寒變證。如果拘泥於朱南陽的「經傳為熱、直中為寒」的說法,那麼固執己見而不通變通,原本能救死扶傷的,反而會因此而害人,實在是令人感慨啊!
秀按,此節論傷寒傳變證,抉擇原論之精華,補助仲景之缺略,發明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端,獨出心裁,非經驗宏富者不能道,學者當奉為準繩。
廉勘,四時皆有傷寒,惟冬三月乃寒水司令,較三時之寒為獨盛,故前哲以冬月感即病者,為正傷寒,非謂春夏秋並無傷寒也。醫者苟能求原確實,辨證清楚,用藥自不泥於時令矣。所最誤人者,一切時感證,古人皆謂之傷寒,遂致後世只知傷寒,且但知溫散發汗。若溫熱暑濕諸病,隨時感發,並不由於風寒誘起者,自當辛涼開達,芳淡清化,對病定方。奈醫家病家,無不通稱曰傷寒,一見此等方藥,即斥為涼遏,世俗竟成為習慣,以致冤死載途,不得不歸咎於創始者之定名失實也。至循經傳遞,太陽由陽明而少陽,而太陰,而少陰,而厥陰。自臨證經驗以來,千萬人中實無一人,無怪南方無真傷寒之說。若照俞氏所論,經驗上數見不鮮,可謂知所取捨,不為古人所欺。但予猶有懷疑者,傷寒一證,輕則用蔥白香豉湯加味,重則用蘇羌達表湯加減,或用麻黃減其用量,往往一汗即解,熱退身涼而愈,何至於纏綿床蓆,傳變有如斯之多,變證輕重如斯之不一耶?推原其故,半由因循失治,半由縱橫雜治,或由別兼他邪,或由另夾宿病,或由素稟陰虛多火,或由素體陽虛多濕,或由素性嗜好太多,或由素情憂怒無常,有此種種原因,故變證層出不窮,方法亦隨機策應。俞氏特立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端,已握傳變之主腦,然後審定各人之特性素因,再將氣候、風土、寒熱燥濕、老幼男女等之各異,及其體質強弱、臟性陰陽,與夫生活狀態、舊病有無等關係,辨其經絡臟腑之外候,斷其寒熱虛實之真相,以決方劑,雖多引用成方,略為加減,而信手拈來,適中病情。細繹其診察之法,大抵以頭項背腰之變化察表,以面目九竅之變化察里,以血脈睛舌之變化,察其病勢之安危,斷其病機之吉凶。予平日研求,服膺葉法,旁參眾法以補助之。茲將葉天士先生傷寒看法及其治例,節述於後,為初學作導線。
白話文:
俞慎初認為,本節討論傷寒傳變證,揭示了原論的精華,補充了仲景的不足之處,創立了火化、水化、水火合化的理論,這份獨創性,不是經驗豐富的人無法說出的,學習者應將此作為準則。
說明
一年四季都有傷寒,但冬天的三個月寒水掌權,比其他三季的寒氣更盛,因此前人認為在冬季感染即發病的,為正傷寒,這並不是說春夏秋沒有傷寒。醫生如果能究其根本,辨明證型,用藥就不會拘泥於時令。最容易誤導人的是,古人將所有時令感染的證候都稱為傷寒,以致後世只知道傷寒,而且只知道溫散發汗的方法。如果溫熱、暑濕等疾病,隨時發作,並非由風寒引起的,就應該使用辛涼開達、芳淡清化的藥方來對症下藥。無奈醫生和患者,都習慣稱呼為傷寒,一見到這樣的藥方,就斥責為涼遏,社會上甚至形成風氣,導致冤死遍地,不得不歸咎於創始者定名不當。
至於循經傳遞,太陽經傳至陽明經,再至少陽經,接著是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從臨證經驗來看,千萬人中確實沒有完全符合傳變理論的人,難怪有人說南方沒有真正的傷寒。但按照俞慎初的理論,經驗上確實時有發生,可見他能夠取捨古人的理論而建立自己的見解,不會被古人所矇蔽。
但是,我仍有疑問,傷寒這個證型,輕則使用蔥白香豉湯加減,重則使用蘇羌達表湯加減,或是用麻黃減量,往往一劑汗解,熱退身涼而癒,何至於纏綿病榻,傳變如此之多,輕重變化如此不一呢?推想其原因,一半是因為因循失治,一半是因為同時使用多種藥方,或是合併其他病邪,或是夾雜舊疾,或是素來陰虛火旺,或是素體陽虛濕盛,或是素性嗜好太多,或是素情憂怒無常,有這些各種原因,所以變證層出不窮,治療方法也必須隨機應變。
俞慎初獨創火化、水化、水火合化的理論,掌握了傳變的關鍵,接著再審定各人的體質和既往病史,再考慮氣候、風土、寒熱燥濕、老幼男女的差別,以及體質強弱、臟性陰陽,加上生活狀態、有無舊疾等因素,辨明經絡臟腑的外部徵候,斷定寒熱虛實的真實面貌,來決定方劑,雖然多引用現有的方劑,略微加減,但隨手拈來,就能對症下藥。
仔細研究他的診察方法,大多以頭項背腰的變化觀察表證,以面目九竅的變化觀察裡證,以血脈睛舌的變化,觀察病情安危,斷定病機吉凶。我在平時的研究中,服膺葉天士的法則,並參考其他方法來輔助。現在將葉天士先生對傷寒的看法及其治療案例,節錄如下,作為初學者的參考。
一、凡看傷寒,先觀兩目。黑白分明者內無熱,目視不明者里有熱。
二、看唇舌。唇紅而潤者內無熱,唇乾而焦者裡熱重;若舌白滑者表未解,舌黃者熱漸深,舌黑者熱已劇。
三、審胸腹。胸滿而痛者為結胸,不痛者為痞氣。如未經下而有之,上焦痰水也;已經下而有之,誤下壞證也。腹中痛硬者燥糞,臍下痛硬者燥糞與蓄血。臍間動躍或痛,上衝於心者沖氣。腹中響,氣下趨者欲作瀉。燥糞者小便不利,臍下如疙瘩狀;蓄血者小便利,臍下如懷孕狀。
四、問口渴否。渴不飲水者邪在表,渴飲水多者內熱甚,漱水不欲咽者欲作衄。
五、凡治傷寒,先辨表裡,不論日數。但有頭疼身痛,怕風惡寒,脈來浮緊浮數,皆是表證,雖有便難、小便不利,亦當先解其表,後攻其里。脈浮緊者為正傷寒,宜用辛溫之藥以發之;浮數者為寒包火,宜用辛涼之藥以解。既有腹疼吐利,溺白或赤,脈來沉弱沉滑,皆是里證,間有惡風怕冷,亦當先治其里,後解其表。脈沉弱者為中寒證,宜用辛熱之藥以溫之;沉滑者為裡熱證,宜用苦寒之藥以攻之。
白話文:
一、觀察兩眼 凡是看傷寒,首先觀察兩眼。黑白分明,表示體內無熱;目光昏暗,表示體內有熱。
二、觀察脣舌 脣色紅潤者,體內無熱;脣色乾燥發焦者,體內熱重;舌苔白滑,表示表證未解;舌苔黃,表示熱邪漸深;舌苔黑,表示熱邪嚴重。
三、審查胸腹 胸膛脹滿疼痛,為結胸;不痛則為痞氣。如果沒有下利,卻有胸脹,是上焦痰水聚集;如果已下利,仍有胸脹,則是誤下攻裡,導致壞證。腹中疼痛堅硬,是燥糞;臍下疼痛堅硬,是燥糞或積血。臍間跳動或疼痛,上衝到心,是衝氣;腹中鳴響,氣往下行,將要瀉利。燥糞者小便不利,臍下如疙瘩;積血者小便通利,臍下如懷孕般隆起。
四、詢問口渴 口渴不喝水,表示邪氣在表;口渴喝水多,表示體內熱盛;漱口後不想吞嚥,將要衄血。
五、治療傷寒 凡是治療傷寒,先辨別表裡,不論病程長短。只要有頭疼身痛、怕風惡寒,脈象浮緊浮數,皆是表證。即使有大便困難、小便不利,也應先解表,後攻裡。脈浮緊者為正傷寒,宜用辛溫藥物發汗解表;浮數者為寒包火,宜用辛涼藥物解表。如果有腹痛吐瀉、小便色白或赤,脈象沉弱沉滑,皆是裏證。即使有惡風怕冷,也應先治裡,後解表。脈沉弱者為中寒證,宜用辛熱藥物溫裡散寒;沉滑者為裡熱證,宜用苦寒藥物攻裡清熱。
如病在表而反下,則邪乘虛入里,微為痞氣結胸,甚為腸滑洞泄,此皆誤下壞證。在裡反汗,則表益虛而里益實,輕為衄血斑黃,重為痙厥亡陽,此皆誤汗壞證。凡服汗藥,如一劑無汗,再與之,復無汗,此營衛乏絕,當養陰輔正而再汗之,三治無汗者死。凡服下藥,先燥後溏者已解,如但利清水而無燥糞,痞滿如故者未解,再下之,三下不通者液枯腸燥,當鎮潤之,通者生,不通者死。
六、詳辨陰陽。初起時,頭疼身痛,發熱惡寒,脈來浮緊浮大,即是陽經之表證也。此後煩躁作渴,純熱無寒,便閉溺熱,即是陽經傳入陽腑之熱證也,脈雖沉伏,不可誤作陰證治。如初起時,臍腹絞痛,肢厥唇青,脈來沉遲沉微,即是直中陰經之寒證也,雖面赤煩躁,不可誤作陽證治,陽證宜汗宜透、宜清宜下,陰證宜溫宜補,其大要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表證卻被錯誤地使用瀉下藥,邪氣就會趁虛而入,輕則出現胸悶氣滯,重則導致腹瀉不止,都是誤下造成的危害。如果病人裡證卻被錯誤地使用發汗藥,則會導致表虛裡實,輕則出現鼻出血、皮膚發黃,重則痙攣抽搐、陽氣衰竭,都是誤汗造成的危害。服用發汗藥,如果一劑沒有出汗,再次服用仍然沒有出汗,說明氣血不足,應當滋陰補氣,然後再嘗試發汗,如果三次服用都無效,病人就會死亡。服用瀉下藥,如果先乾燥後腹瀉,則說明病情已經緩解,如果只是排泄清水,沒有乾燥的糞便,且胸悶腹脹仍然存在,則說明病情尚未緩解,應當再次服用瀉下藥,如果三次服用都無效,則說明腸液枯竭,腸道乾燥,應當採取溫潤的方法治療,通則生,不通則死。
要仔細辨別陰陽。疾病初期,如果頭疼身痛、發熱惡寒,脈象浮緊或浮大,這就是陽經表證。如果之後出現煩躁口渴、純熱無寒、便秘尿赤,就是陽經熱邪傳入陽腑的表現,即使脈象沉伏,也不可誤認為陰證治療。如果疾病初期,出現臍腹絞痛、四肢厥冷、嘴唇發青,脈象沉遲或沉微,這就是直中陰經的寒證,即使出現面紅煩躁,也不可誤認為陽證治療。陽證應該發汗透邪、清熱瀉下,陰證應該溫補,這是治療陰陽證的基本原則。
然亦有辨,陽證而其體素虛,不勝下,下之太過,忽然臍腹絞痛,洞泄不止,手足厥逆,此陽證而轉為陰證也,急溫之;陰證而其體素熱,勿過溫,溫之太過,忽然煩躁大渴,自汗昏譫,二便不通,此陰證而轉為陽證也,速清之。
七、凡傷寒得死症,脈尚可治者,棄症從脈,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八、凡傷寒得死脈,症有可治者,棄脈從症,表急解之,裡急攻之,熱則清之,寒則溫之。總之定其名,分其經,審其證,察其脈,明表裡,識陰陽,度虛實,知標本,此八者,為治傷寒之要訣也。至於仲景《傷寒論》,為診治傷寒之祖,歷代諸家議論甚多。至明陶節庵《六書》及《全生集》,分別詳悉,簡要明白,後學觀之,不至惑亂。
白話文:
不過,也需要辨別,陽證但體質虛弱,不能過度瀉下,瀉下過度,就會突然出現臍腹絞痛、腹瀉不止、手足厥逆,這是陽證轉為陰證,要趕緊溫補;陰證但體質偏熱,也不要過度溫補,溫補過度,就會突然出現煩躁、口渴、自汗、昏譫、大小便不通,這是陰證轉為陽證,要趕快清熱。
第七,凡是傷寒病患出現危症,但脈象尚可治療,就要捨棄危症,依脈象治療,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第八,凡是傷寒病患出現危脈,但症狀尚可治療,就要捨棄危脈,依症狀治療,表證急則解之,裡證急則攻之,熱證則清之,寒證則溫之。總之,要確定病名,辨別經絡,審視證候,觀察脈象,明辨表裡,識別陰陽,判斷虛實,了解標本,這八項,是治療傷寒病的要訣。至於張仲景的《傷寒論》,是診治傷寒病的經典,歷代醫家對它都有很多議論。直到明朝陶節庵的《六書》和《全生集》,才分別詳盡闡述,簡明易懂,後學研讀,就不會感到困惑了。
若欲詳悉,王肯堂有《傷寒準繩》,大綱細目,朗若列眉,可謂集大成矣,果能細細考究,治傷寒證有餘。後人往往好名而立傷寒書,俱不脫前人窠臼,即其中有另立議論者,皆非純正之言,書愈多,法愈亂,使後學茫無頭緒。近來醫家,多用溫補法,以治傷寒,皆《景岳全書》誤之也。
白話文:
如果您想要深入了解傷寒,可以參考王肯堂的《傷寒準繩》,書中大綱和細目條理分明,清晰易懂,可以說集歷代醫學之大成。如果您能細心地研讀,治療傷寒疾病將會得心應手。
後世醫家往往為了出名而寫傷寒書籍,但大多都脫離不了前人的窠臼,即使其中有些別出心裁的見解,也都不是純正的醫學理論。書籍越來越多,治病方法也越發混亂,讓後學者無所適從。
近年來許多醫生都採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傷寒,這是因為誤信了《景岳全書》中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