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2)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2)

1. 第三節,兩感傷寒(《內經》與《傷寒序例》皆謂之兩感於寒)

【因】身受陰寒之氣,口食生冷之物,表裡俱傷者為兩感。其病多發於夏令夜間,因人多貪涼,喜食冰水瓜果故耳。

【證】頭疼體痛,身重惡寒,目瞑嗜臥,少氣懶言,手足微冷,雖身熱亦不渴,下利清穀,甚則兩腳筋吊。舌苔白而嫩滑,甚或灰而淡白,或灰黑膩苔,舌質嫩滑濕潤。

【脈】沉而遲,甚則沉微。沉為邪陷,遲為寒凝,微則陽氣欲絕,此朱丹溪所謂「表裡皆寒,難分經絡,無熱可散,溫補自解,不急治,去生甚遠」是也。

【治】《素問》謂:兩感於寒者必死,不治。仲景謂: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朱南陽謂:宜先救里,以四逆湯;後救表,以桂枝湯。然就余所驗,稟有虛實,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可治。法當先溫其里,附子理中湯加公丁香二十支、煨肉果錢半,俟里溫陽回,則下利止而手足轉溫。若猶頭身俱痛,惡寒筋急者,則以桂枝加附子湯,溫通陽氣以解表。

白話文:

成因

由於身體受到陰寒之氣侵襲,又食用了生冷之物,導致表裡俱傷,稱為兩感。這種疾病多發生在夏季夜晚,因為人們貪涼,喜歡食用冰水瓜果。

症狀

頭痛、全身疼痛、身體沉重、惡寒、閉目嗜睡、氣短、言語遲緩、手足微冷,即使身體發熱也不感覺口渴,腹瀉清穀,嚴重時兩腿抽筋。舌苔白而嫩滑,甚至灰黑或灰白色,舌質嫩滑濕潤。

脈象

沉而遲,嚴重時沉而微弱。沉脈表示邪氣深入體內,遲脈表示寒氣凝滯,微弱表示陽氣衰微。這是朱丹溪所說的「表裡皆寒,難分經絡,無熱可散,溫補自解,不急治,去生甚遠」。

治療

《素問》說:兩感於寒者一定會死亡,不能治癒。仲景說:兩感病同時發作,治療要有先後。朱南陽說:應該先救治裡症,使用「四逆湯」;後救治表症,使用「桂枝湯」。但是依據我的經驗,治療時要考慮虛實和感邪的深淺。虛弱的人感邪較深,必須死。強壯的人感邪較淺,可以治癒。治療方法應當先溫暖裡症,使用「附子理中湯」加公丁香二十支、煨肉果半錢。等到裡症陽氣回升,腹瀉就會停止,手足也會轉暖。如果頭身依然疼痛,惡寒、筋急,則使用「桂枝加附子湯」,溫通陽氣以解表。

表解而胃口不開者,則以香砂二陳湯,溫運中陽以健胃,其病自愈。

秀按,兩感傷寒,夏月最多,後賢皆名曰中寒,世俗又謂之吊腳痧,多死於挑痧及香散痧藥,目擊心傷。俞君參用丹溪、南陽兩家治法,確是對症良方,然則兩感證亦有可治之道,不可遽必其死也。

廉勘,兩感傷寒一證,俞氏求原固確,惟救里救表,其間先後緩急,當消息之。如下利不止,肢冷筋吊者,則先救里;若下利尚微,足筋不弔,而頭身劇痛,發熱惡寒者,宜先解表,隨證權變可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表面有發熱症狀,但胃口不好,可以用香砂二陳湯來溫暖中焦陽氣,促進胃氣恢復,病自然就會好。

古人認為,夏天的感冒,很多都是寒邪入侵,後人稱之為中寒,俗稱吊腳痧。不少人因挑痧或使用香散痧藥而喪命,令人心痛。俞君參考了丹溪和南陽兩派醫家的治法,確是針對症狀的良方。但其實兩感證也是可以治療的,不要輕易認為病人必死無疑。

兩感傷寒是一種病症,俞氏追根究底,診斷準確。但治療時,要先救裡還是先解表,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缓急來决定。例如,如果病人腹泻不止、手脚冰冷、筋骨酸痛,就應該先救裡;如果腹泻不严重、手脚不酸痛,但頭身劇烈疼痛、發熱惡寒,就應該先解表。根據不同的症狀,靈活運用治療方法即可。

2. 第四節,伏氣傷寒(古人名腎傷寒)

【因】朱奉議云: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於足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月乃發,此病古方謂之腎傷寒。就余所驗,多由於其人好色,色欲傷腎,腎經先虛,故偶感暴寒之氣,得以伏匿於其經,古稱腎傷寒者以此。但其病有二:一因腎主水,水性寒,伏氣從陰化者多,故病多陽虛伏陰;一因兩腎之間有命門,其中雖藏陰精,而卻含真火,火性熱,伏氣從陽化者多,故病多陰中伏陽。

【證】伏陰者身雖大熱,反欲得衣,面赤戴陽,足冷蜷臥,先咽痛,繼即下利,甚則肢厥自汗,煩躁不得眠。舌苔雖黑,卻浮胖而滋潤不枯。伏陽者身雖大寒,反不欲近衣,胸滿噁心,頭痛脊疼,指末雖冷,而內熱煩躁。舌苔絳底浮白,甚或嫩紅胖大。

白話文:

朱奉議認為,伏氣之病是指非季節性地突然遭受寒氣入侵,寒氣潛伏在足少陰經,一開始沒有明顯病狀,要過一段時間才會發病,古方稱之為腎傷寒。根據我的經驗,這種病多半是因為患者好色,縱慾傷腎,腎經先虛,因此偶爾遇到寒氣,便容易潛伏在腎經,古人稱之為腎傷寒。但伏氣之病分為兩種:一是因為腎主水,水性寒,寒氣從陰性化者較多,因此多為陽虛伏陰;二是因為兩腎之間有命門,命門中雖藏陰精,但卻含真火,火性熱,寒氣從陽性化者較多,因此多為陰中伏陽。

伏陰者雖然身體發熱,卻反而想要穿衣服,臉色發紅,腳冰冷蜷縮,一開始喉嚨痛,接著腹瀉,嚴重時四肢厥冷、自汗、煩躁不安、失眠。舌苔雖然發黑,但卻浮腫而潤滑不乾燥。伏陽者雖然身體寒冷,卻反而不想穿衣服,胸悶噁心、頭痛背痛,手指雖然冰冷,但內心卻煩躁不安。舌苔絳紅色底部帶白色,甚至鮮紅腫大。

【脈】浮取洪大而數,略按則軟而無力,重按即空大而散。此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陶節庵所謂「陽虛伏陰」是也。若六脈沉伏不見,深按至骨,卻似牢而有力,此寒在皮膚,熱在骨髓,許學士所謂「陰中伏陽」是也。

【治】伏陰證當大劑溫補以救其本,反佐童便涼通以滋其標。先與加味金匱腎氣湯,濃煎冷服,俟陽虛證退,繼以桂枝橘皮湯,溫調營衛以和表。朱南陽但用半夏桂甘湯,固屬病深藥淺,謂病只二日便瘥,更未免輕視此證。陶氏主用局方五積散,中有麻黃、蒼、芷,深恐大汗亡陽,香燥劫陰,陰陽兩傷,必死不治。伏陽證當遵許氏破陰達陽法,使水升火降,得汗而解。

白話文:

【脈象】浮脈浮取時洪大而脈搏快速,輕按則柔軟無力,重按則空虛而鬆散。這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陶節庵所說的「陽虛伏陰」。如果六脈沉隱不見,深按到骨頭,卻好像牢固有力,這是寒在皮膚,熱在骨髓,許學士所說的「陰中伏陽」。

【治療】伏陰證應當大劑量溫補來救治其根本,同時輔佐用清涼通暢的藥來滋養其外在表徵。首先使用加味金匱腎氣湯,濃煎後冷服,等到陽虛證退去,再用桂枝橘皮湯,溫和調理營衛以調和表證。朱南陽只用半夏桂甘湯,固然是病深藥淺,說病情只兩天就能痊癒,更未免輕視了這種證候。陶氏主張使用局方五積散,其中含有麻黃、蒼朮、白芷,深怕大汗亡陽,香燥劫陰,陰陽兩傷,一定會死於非命。伏陽證應當遵循許氏破陰達陽的方法,讓水氣上升,火氣下降,出汗而解。

重用破陰丹(阿硫黃、水銀各五錢,熔結成砂,加青、陳皮各二錢半,各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百粒,冷鹽湯下。服後若煩躁狂熱,手足躁擾,此伏陽外達也,不必驚慌,須臾神定而睡,汗出熱退而病除矣,或用來復丹(阿硫黃、玄精石、牙硝各一兩,橘紅、青皮、五靈脂各二錢,醒糊丸)錢半至二錢,熱童便下,小便連解青黑色,其熱亦退。

白話文:

服用破陰丹一百粒,冷鹽湯送服。若服用後感到煩躁狂熱,手腳不安,這是陽氣外泄的表現,不必驚慌,很快就會平靜入睡,出汗退熱,病也就好了。也可以服用來復丹,每次服錢半至二錢,熱童便排出,小便也隨之解開,顏色呈青黑色,熱症也會消退。

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破陰丹使伏陽從足太陽經外泄,來復丹使伏陽從足太陽腑下泄,方雖不同,而交通陰陽之功則一,終以育陰養胃法調理收功。

秀按,腎傷寒一證,予見時醫誤汗誤清,治無不死,許叔微

【脈】寒中太陰,沉濡而遲,甚或沉濡而微。寒中少陰,脈沉而微,甚則沉微欲絕。寒中厥陰,脈細欲絕,甚則脈絕。脈還出者生,不出者死;脈漸漸緩出者生,暴出者死。此皆陰盛沒陽之危候,陶氏所謂「不拘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陰證,憑脈下藥,最為切當」是也。

【治】太陰證,輕則胃苓湯為主,重則神香聖朮煎為主,極重則附子理中湯為主。嘔甚兼呃,加姜半夏四錢、上沉香八分、真柿蒂三十枚;腹脹痛甚,加真川樸錢半、明乳香八分;瀉多不止,加煨肉果一錢、灶心土五錢包煎。少陰證,輕則真武湯為主,重則附姜白通湯為主,稍緩則附姜歸桂湯,再緩則附姜歸桂參甘湯。

白話文:

少陰經和太陽經是表裡關係,破陰丹讓伏陽從足太陽經外泄,來復丹則讓伏陽從足太陽經腑下泄,雖然方劑不同,但都具有交通陰陽的功效,最終都以滋陰養胃法來調理收功。腎傷寒這種病症,我見過很多醫生誤用發汗和清熱的方法,結果沒有治好反而導致死亡,這是許叔微的經驗之談。

寒邪入侵太陰經,脈象沉濡而遲,嚴重時沉濡而微。寒邪入侵少陰經,脈象沉而微,嚴重時沉微欲絕。寒邪入侵厥陰經,脈象細欲絕,嚴重時脈象消失。脈象還能摸到者可活,摸不到者則死;脈象緩慢出現者可活,突然出現者則死。這些都是陰氣盛極而陽氣衰微的危象,陶弘景說過:「不論脈象浮沉大小,只要指下無力,重按全無,那就是陰證,根據脈象下藥是最重要的。」

太陰證,輕者以胃苓湯為主,重者以神香聖朮煎為主,極重者以附子理中湯為主。如果嘔吐嚴重伴隨呃逆,就加姜半夏四錢、沉香八分、真柿蒂三十枚;如果腹脹疼痛嚴重,就加真川樸錢半、明乳香八分;如果腹瀉不止,就加煨肉果一錢、灶心土五錢包煎。少陰證,輕者以真武湯為主,重者以附姜白通湯為主,病情稍緩就用附姜歸桂湯,再緩就用附姜歸桂參甘湯。

若陽回身溫,吐利已除者,此湯加炙綿耆、炒冬朮各一錢,酒炒白芍錢半,北五味十二粒,溫和平補以收功。厥陰證,輕則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八分、生薑汁一匙分沖,重則通脈四逆湯加吳茱萸鹽水炒一錢、紫猺桂一錢研沖,極重則回陽急救湯主之。外治灸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臍下二寸)、關元(臍下三寸)三穴,用大艾六七壯灸至肢溫脈出為度。

白話文:

若患者陽氣回升,身體溫暖,嘔吐和腹瀉已經消失,此時可以將藥方中加入炙甘草一錢、炒白朮一錢、酒炒白芍錢半、北五味子十二粒,溫和平補以鞏固療效。

若患者屬於厥陰證,症狀較輕者,可在當歸四逆湯中加入吳茱萸八分、生薑汁一匙分服;症狀較重者,可在通脈四逆湯中加入用鹽水炒過的吳茱萸一錢、紫猺桂一錢研末服用;症狀極重者,則需使用回陽急救湯來治療。

另外,可於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五分)、丹田穴(位於肚臍下方二寸)、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三寸)三穴施灸,用大艾條灸六七壯,直至肢體溫暖、脈搏跳動為止。

秀按,直中太陰,手足微冷,嘔吐不渴,自利腹滿,脈來沉緩;少陰則手足厥冷,脈必沉微;厥陰則肢冷脈細,甚則脈絕,青唇舌卷,筋吊囊縮。然皆面色青黯,即有虛陽上泛,面雖赤色,亦不紅活光彩,必多嬌嫩帶白;舌色或青或紫,或白苔滿布而滑;手足自冷,爪甲或青或紫,血色自不紅活;皮膚決無大熱,甚則冰冷透手。此皆陰證之的據也。治法雖以附、姜破陰回陽為必要,而附子究為大毒之品,急救雖不得不用,過服則每有留毒,往往見面紅目赤,躁擾煩渴不已。若解藥稍遲,血從耳目口鼻出者必死,解藥急用犀角五黃湯(犀角一錢,川連三錢,芩、柏、山梔各二錢,鮮生地、麥冬各三錢,生甘草二錢,先用生綠豆一兩、水三碗煎至綠豆皮開,取清湯代水煎藥,約至八分所謂「傷寒偏死下虛人」是也。俞氏斷其證有陽虛伏陰、陰中伏陽兩路,分際極清,治法亦食古而化,足補長沙之未備,真誘導後學之益智粽也。

白話文:

根據《秀按》,如果手腳微冷、嘔吐不渴、腹脹腹瀉,脈搏沉緩,屬於太陰證。如果手腳冰冷,脈搏一定沉微,屬於少陰證。如果四肢冰冷,脈搏細小,甚至脈搏消失,嘴脣青紫,舌頭卷縮,筋脈縮緊,屬於厥陰證。

這些證型都會出現面色青暗,即使有虛陽上浮,臉色雖紅,也不會紅潤有光彩,通常會偏白嫩帶白。舌頭顏色可能是青色、紫色或白色,苔膩而滿布舌面。手腳會自發性地發冷,指甲可能會偏青或紫,血色不紅潤。皮膚不會大熱,嚴重時甚至冰冷刺手。這些都是陰證的具體證據。

治療方法雖然需要用附子、生薑來破陰回陽,但是附子畢竟是大毒之藥,急救時不得不使用,但是服用過量很容易留下毒性,常常會出現面紅目赤、躁擾煩渴不止的症狀。如果解藥用得遲了,血從耳目口鼻而出,必死無疑。解藥應急用犀角五黃湯(犀角一錢,川連三錢,黃芩、黃柏、山梔各兩錢,鮮生地、麥冬各三錢,生甘草兩錢,先用生綠豆一兩,水三碗煎至綠豆皮開裂,取清湯代替水煎藥,煎至約八分)。所謂「傷寒偏死下虛人」就是這個道理。

俞氏提出此病證有「陽虛伏陰」、「陰中伏陽」兩種類型,界限非常清楚,治療方法也繼承前人並有所創新,補足了長沙派的不足,真是誘導後學的良藥。

廉勘,俞氏所用兩路方藥,雖皆是對病真方,然處今之世,醫家固不敢遵用,病家亦不肯信服,蓋世俗執定傷寒無補法。此種謬見,早經印入腦筋,俗見難除,積習難返,古今同慨,豈獨一伏氣傷寒為然哉?此篤志好學者,所以有時廢書而三嘆也。

白話文:

俞氏所用的兩種治療方法,雖然都是針對病症的真方,但現在的醫生不敢照著用,病人也不相信,因為世俗都認為傷寒不需要補法。這種錯誤的觀念深入人心,難以消除,習慣難改,古今都是如此,不只針對傷寒而言。這也是有志於學習醫術的人,偶爾會放下書本嘆氣的原因。